日內瓦車展被傳取消,病毒:這鍋我不背

文 | 李一帆


昨天,有則讓人虎軀一震的消息。

據福布斯官網,如果疫情加劇,原定在3月5日開幕的日內瓦車展可能會被取消。


日內瓦車展被傳取消,病毒:這鍋我不背

截至本文發稿,此消息尚未得到日內瓦國際車展組織的官方回應。不過,咱已經收到了來自大眾中國線上發佈的車展邀請。

福布斯報道的依據之一,是來自數據分析公司Global Data的一份報告,裡面提到,已經至少有包括凱迪拉克、雪鐵龍、福特、捷豹、路虎、三菱、日產、歐寶、標緻、斯巴魯、塔塔、沃爾沃和蘭博基尼等在內的13家大型車企宣佈將缺席今年的日內瓦車展。

隨著疫情的蔓延,很可能會有更多車企以此為藉口,陸續退出。

劃重點:藉口。

報道最後還扎心地補充了一句:“事實上,大型車展無論如何都會失寵,參觀觀眾數量的持續下降已經證明,無論是汽車發燒友還是潛在購車者,都不願意再去車展湊熱鬧。”

或許有很多車企,都在暗搓搓地盼望著日內瓦車展取消。

但可能性並不高。


式微的五大車展


日內瓦車展不是第一次被車企放鴿子。

2019年的日內瓦車展,福特、捷豹、沃爾沃、現代、歐寶、路虎、DS等車企就紛紛缺席,哪怕開在家門口也不願挪窩兒去一趟。

曾經有著“國際汽車潮流風向標”和“概念車風向標”之稱的日內瓦車展,在車企營銷規劃當中的順位越來越低,概念車的發佈數量也一年比一年少。

但日內瓦車展並不孤單,這不是它一個人的悲愴。

從歐洲到北美,從北美到亞洲,世界五大車展正經歷著一模一樣的意興闌珊。

隔年輪流舉辦的巴黎車展和法蘭克福車展,是歐洲最重要的兩大國際頂級車展。

你或許還記得2018年的巴黎車展有多麼慘淡,明明恰逢問世120週年,想大幹一場的巴黎車展卻等來了大眾、福特、沃爾沃、日產、英菲尼迪、三菱、馬自達、斯巴魯、蘭博基尼等多家車企的退出函。

車企們以花式理由拒絕了邀請,主辦方後來不得不依靠摩托車企與出行創業公司撐起場面。饒是如此,展館也露出了大面積空白,一個展館被用來當作新聞中心,一個展館專門展出了老爺車,已經是巴黎人為“填版”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日內瓦車展被傳取消,病毒:這鍋我不背

而巴黎相比法蘭克福,竟然還是境況樂觀的那個。

法蘭克福車展曾經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車展,有著“汽車奧運會”的稱號。22萬平方米的核心展館面積,是法蘭克福碾壓日內瓦、巴黎、底特律和東京四大車展的絕對優勢。

但2019年的法蘭克福車展,這座展館僅僅使用了85%不到的面積,豐田、日產、沃爾沃、雷諾、標緻、雪鐵龍、DS、FCA、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等22個品牌紛紛放棄參展。

說是鼎力支持本土車展的德系品牌們,固然不會缺席,但寶馬只租下了上屆參展時30%的展廳面積,戴姆勒的展廳也縮水至不足上屆的70%,看熱情程度,也就是副“來都來了”的架勢。

那麼,法蘭克福車展2019年的觀展人數有多少?答案是56萬人,比上屆減少了約30%,比上上屆減少了約40%。

單說數字你或許沒有概念,但如果告訴你,1951年的第一屆法蘭克福車展,觀展人數都有57萬人呢?

這樣的衰敗讓法拉克福在今年終於收到了“停辦”的告知書。

1月29日,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對外發布官方通告,稱經過相關標準的權衡,從2021年起,法蘭克福將不再是國際汽車博覽會的舉辦地。同時,下一屆國際汽車博覽會的舉辦城市將在柏林、慕尼黑與漢堡中誕生。

這個曾經向世界展示了無數汽車科技與設計理念、擁有69年曆史的老牌車展,就這樣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落下了帷幕。


日內瓦車展被傳取消,病毒:這鍋我不背

大西洋另一端的北美同樣不大好過。

由於舉辦在1月,曾經底特律車展一度被車企們視作五大車展的開年第一站,大批量的重磅新車都是在這座“汽車之城”首發上市。

然而,2013年之後,隨著底特律正式申請破產保護,來到這座城市首發的重磅新車越來越少。

2018年底特律車展,捷豹、路虎、沃爾沃、馬自達和三菱等品牌宣佈不再參展。

2019年,寶馬、奔馳、奧迪、沃爾沃、保時捷等大批來自歐洲的車企,也與底特律車展說了再見。車展現場,我們甚至連些有花頭的概念車都沒能看到。

今年開始,底特律宣佈車展將由每年1月改至每年6月,並且轉型為既可試駕、也可近距離觀賞汽車的戶外車展,想來是希望避避同在1月舉辦的CES的風頭,也用點其它花樣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日內瓦車展被傳取消,病毒:這鍋我不背

亞洲一枝獨秀的東京車展呢?所謂的“亞洲風向標”更早已淪落成了日本本土汽車秀。

自從1991年觀展人數達到了201萬人的巔峰後,東京車展就開始了年復一年的下滑,到現在已經連續8年不足100萬人。

2019年的東京車展,日本本土之外的汽車品牌參展數更降至最低,只有奔馳和雷諾設立了展臺。原本的國際頂級車展,幾乎徹底變成了日本車企的獨自狂歡。

為了拉攏人氣,東京車展從去年開始,已經向18歲以下的觀眾免費開放。其想法和底特律一樣,讓車展更多走向互動與室外,將主角從車變成人。

傳統車展是20世紀60年代的產物


說這話的人是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

原話是:“傳統車展是20世紀60年代的產物,現在已經沒有原來那麼重要了,車展給不了汽車製造商想要的東西,也無法提供消費者想要的東西。”

道理不難懂。

一方面,對汽車製造商而言,參加車展的性價比太低了。

汽車市場早已過了膨脹時代,來到了飽和期,銷量低迷,饒是車展也無法帶給廠商太多收益。可廠商們要想參加一屆國際車展,成本卻大了去。

場地租金、展臺搭建、車輛運輸、人員安排、活動設置、廣告投放……隨便想想,都是筆不小的投入。

單說場地租金這一項。

以2019年上海車展為例,招展書寫得很清楚:室內場地每平方米租金1800元,36平方米起租;室內標準展臺每平方米租金2000元,9平方米起租。

諸如大眾、奔馳、寶馬、上汽、北汽這些大集團和大品牌,展臺面積都是幾千平方米起租,單場地(不算展臺)成本,就至少幾百萬人民幣,再加上其它成本,你算算。

世界五大車展的場地成本只會更高,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在巴黎車展設立一個展位,至少要花費100萬美元,甚至1000萬美元之上的也不在少數。

但這些投入又能換回多少銷量和粉絲呢?

除歐洲市場,2019年汽車銷量基本與2018年持平,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美國等汽車大國以及全球市場的全年銷量都呈下降趨勢。並且,是逐年下降。

即便是車展狀況相對最好的中國,各地車展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額都在逐年減少。

現如今的車展效益,已經是我們肉眼可見的蕭條。大多歐美車企都在為了縮減成本,不斷壓縮車展預算,沒辦法嘛,布展的鉅額開銷和回報實在不成正比。

更何況侷限在室內的車展也不利於車企發揮創意。根據不同車型的特點,把發佈場地選在不同的城市,不受場地、環境約束,融入更有趣的環節、更本土化的設計、甚至更具互動性的觀眾體驗,因地制宜地拉攏消費者,顯然更具性價比。何樂而不為呢?

另一方面,對消費者和觀眾而言,參觀車展獲得的驚豔體驗也越來越少。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太快了,你在底特律發佈了什麼,我從網絡上下一秒就能知道,如果有直播,連下一秒都不需要。甚至,從手機上看到的畫面,比在人擠人的現場看到得更加高清、準確。

哪怕具體到面對面的傳播,作為普通汽車消費者而不是發燒友,可能更具體驗感的線下零售,與乾脆直接賣車的次級車展,才是不同消費者分別喜歡的兩種方式。

一個有切身體會的人情味兒,一個就是簡單粗暴地談價。

所以,還需要去車展嘛?可以,但沒必要。


車展,何去何從?

但我們能說車展的存在沒必要嗎?

不能。

比如,在去年的上海車展,你會發現很多觀眾都是帶著小孩子全家出動,他們能和所有新車玩得不亦樂乎。這說明,儘管車不好賣,但車展在廣大消費者中依然存在很多受眾。

有受眾就有機會,所以相比於直接取消,我更傾向於各大車展應該去思考,怎麼設計出與消費者需求和偏好更契合的車展布局與環節。

儘管更酷似展銷會的中國車展與五大車展有所不同,中國龐大的汽車市場也的確有其特殊性,但在我看來,至少去年的上海車展,有一點是值得借鑑的。

上海車展專門闢出了一塊區域,命名為“未來出行展區”,展出內容其實稱不上亮點爆棚,無非是平時一直在說的5G、無人駕駛、未來出行、車聯網等。

但在展出這些科技類產品和帶來體驗的同時,主辦方邀請了很多科技企業和互聯網媒體,比如華為、阿里、科大訊飛等等,通過現場人流,我們發現消費者對這些企業的興趣,到底還是盎然的。

在未來汽車市場環境中,這些企業無疑將成為汽車產業中的重要力量。而且他們的想法與創意,很多時候也勝於傳統車企。

和他們聯手,是個思路。

就像為什麼底特律寧願改期也想躲開同在一月的CES嘛,CES那邊吸引到的車企可是一年比一年多。

2019年寶馬、奔馳、奧迪們不去底特律車展,說辭都很統一,“實在抱歉,但根據目前的集團規劃,底特律車展期間我們沒有合適的產品推出呢,所以只能選擇放棄。”

可回過頭來,卻無一漏網地出現在了隔壁CES的展臺。

箇中滋味,你細品。


日內瓦車展被傳取消,病毒:這鍋我不背

而具體到中國,雖然北京車展、上海車展與頂級車展的差距正越來越近於無,有人說是不是可以取代五大車展了,但這只是從規模與效益來看。

根本而言,大而全的北上車展依然缺乏自己的個性與文化,提起它們,你想不出哪個關鍵詞可以準確形容。

就好像德系日系與傳統美系車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理念,才積累起了粉絲與市場。汽車市場的競爭,也是文化的競爭。中國車展如若按照現在的模式發展,未來其實依然道阻且長。

不過敝司江小花倒是有個建議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所有行業都在自運營化嘛,等到全球化行業整合和併購程度再高一些,各個集團可以獨立舉辦車展,大眾辦大眾車展,豐田辦豐田車展,吉利辦吉利車展,這樣主題會更明確、更好看咯。”

​未來的托拉斯企業們,你康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