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名將,哪些名將稱得上不敗將軍?

漢史趣聞


粟裕大將可以稱得上是一位不敗將軍,雖然當年紅十軍團兵敗於譚家橋,但當時的粟裕只是軍團參謀長還不是軍事主官,軍隊的實際上是由軍團長劉疇西負責指揮,在伏擊孤軍深入的王耀武補充一旅時,由於軍團長作戰部署不當而且部隊配合嚴重失誤,致使伏擊戰演變成了一場慘烈的攻堅戰,為懷玉山紅十軍團的慘敗於埋下了伏筆。

譚家橋一役不久後,粟裕率領殘餘的部隊轉戰浙閩並與地方部隊組建了挺進師,從此獨立開展了艱難的浙南三年游擊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進剿,直到抗戰全面爆發後,粟裕才正式結束了艱難曲折的游擊戰生涯。而艱苦的三年游擊戰不僅磨鍊了粟裕堅韌的性格,也造就了粟裕過硬的軍事本領。抗戰期間,粟裕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等職,率部在蘇中多次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而未嘗一敗,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粟裕軍事生涯的輝煌點是在解放戰爭中,指揮了不少戰役而未嘗一敗,能夠彪炳史冊的經典戰例也不少,如蘇中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中戰役、淮海戰役等等。其中,蘇中戰役可謂一鳴驚人,面對五倍於己的敵人,粟裕以超人的膽識和智慧迎難而上,在運動中不斷地捕捉和創造戰機,這也是粟裕高超軍事藝術的體現,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完美戰績。戰後,粟裕得到了蘇中地區百姓的歌頌,贏得“粟司令打仗仗仗勝”的美譽,也從此開始,粟裕邁向了大將之路。

粟裕可以說是一位卓越的戰略家和戰術家,指揮作戰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風格,特別是捕捉戰機和創造戰機的能力令人歎為觀止。在萊蕪戰役間,敵人重兵集團南北兩路大軍,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夾擊方式,企圖尋求與華野在臨沂進行大決戰。靠近臨沂南線的敵人兵力過於密集,華野很難尋找到戰機對敵人實施分割包圍,而遠在萊蕪北線的敵人兵力較為薄弱。

此時的粟裕看到了戰機,為了陷入避免被動,粟裕當機立斷,決定至南線敵人於不顧,集中兵力迅速隱蔽北上,僅用了六十多個小時,以極小的代價,乾淨利落地圍殲了敵人五萬餘人大軍。而在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粟裕以敏銳的嗅覺捕捉到了戰機,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之勢,圍殲了孤軍深入了敵人王牌部隊張靈甫整編74師。

在解放戰爭中,粟裕指揮最艱苦、最複雜的戰役莫過於豫東戰役了。當時敵人在河南戰場上有四個機動兵團,特別是邱清泉兵團和胡璉兵團實力強大,四個兵團控制著各個戰略要道而且對對華野所在的魯西南形成了合圍之勢,局勢已經不利於華野了。而華野此時只有13個縱隊而且兵力尚未集中,主力所在地背靠黃河地形狹窄,不利於開展大兵團作戰。當時華野的目標是圍殲邱清泉兵團,但是戰機未成熟,打援兵力不足一旦作戰進入膠著狀態,華野立即陷入被動的局面。

為了在中原地區殲滅更多的敵人,粟裕決定創造戰機,兵行險招抓住敵人兵力空虛的開封,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擾亂敵人企圖在魯西南與華野決戰的部署,在打援運動中創造戰機。敵人果然中了粟裕的計,圍住敵人省會開封后,將委員長立即組織多路大軍增援,在華野拿下開封后,粟裕果斷棄城打援,在運動中引誘增援的邱清泉兵團和區壽年兵團拉開距離以創造殲敵戰機,最終在睢杞圍殲了區壽年兵團,並順帶重創了突然冒出的黃百韜部,後粟裕率部安全撤離了戰場,豫東戰役最終完美收場。


賽門之略


歷史上有哪些不敗將軍?開國大將陳賡絕對是一個。

真實的歷史中,戰功越顯赫的將軍,往往打的敗仗就越多。比如彭德懷曾敗於西府、關家堖,林彪曾敗於四平、青樹坪,粟裕曾敗於臨朐、帝丘店,即便是最講謀略的劉伯承也因挺進大別山損失過半兵力和所有重武器。那麼,我國熟悉大兵團作戰的高級將領中,就沒有不敗將軍了嗎?

有,陳賡就是這樣一個人。

陳賡出身將門世家,陳賡的爺爺雖然雖是御封的“武顯將軍”,卻為後人留下了“不得從軍,不得為官”的訓示。按照父母的要求,陳賡要12歲結婚,然後讀書繼承家業。對於這樣的生活,陳賡沒有認命,而是選擇了離家出走,投筆從戎。陳賡那時候,才只有14歲。

在黃埔軍校,陳賡發起成立了血花劇社,積極宣傳革命理論和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對國民黨右派戴季陶、王柏齡等“孫文主義學會”勢力,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因為陳賡的傑出表現,他被同學們稱為“黃埔三傑”之一。

大革命失敗後,陳賡長期在中央特科工作,從事最危險的諜報工作,為保護黨中央、獲得情報做出了卓越貢獻。直到1931男,陳賡才離開上海,在紅四方面軍擔任第四軍第12師師長。當時陳賡保衛黃安縣城,利用“列寧號”飛機投擲傳單和迫擊炮彈,43天之內殲滅國軍1.5萬人。這一點,在《鐵血紅安》電視劇中,有所體現,可惜被人當做是“神劇”和“奇葩戰術”。

在潢川的豆腐店,陳賡一個師就擊潰了瘋狂進攻的國軍16個團。當時擔任12師36團的徐海東說,陳賡是我的好師長。潢光戰役中,陳賡使用了周總理教的“三面攻擊,網開一面”戰法,再一次取得大勝。許世友回憶說,此戰充分表現了陳賡機智靈活的指揮藝術。

抗日戰爭中,陳賡的的指揮藝術更加靈活。1937年10月,129 師師長劉伯承和 386 旅旅長陳賡,在七亙村、石南峪間給日軍運輸隊以重創,殲滅日軍300 多人,繳獲騾馬 300 多匹及大批軍用品和食物。1937 年底,美國駐華大使館參贊卡爾遜上校到晉東南訪問八路軍部隊時,盛讚第 386 旅是中國最好的一個旅。

1938年劉伯承決定襲擊晉東南黎城,吸引潞城敵人來援,打一個伏擊戰。在神頭嶺,陳賡一舉消滅了日軍1500多人。這一戰的戰績,絲毫不亞於平型關大捷和萬家嶺大捷,只是很少人知道而已。僅僅在神頭嶺伏擊戰半個月後,響堂鋪伏擊戰又殲敵 300 多人,擊毀汽車 108 輛,獲得了大量的軍需物資。還是晉東南,長樂村,日軍第 108 師團 104 旅團的 2200 多人又被殲滅。

解放戰爭期間,陳賡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雖然名義上屬於晉冀魯豫軍區,實際上卻受中央軍委統一指揮。四縱剛成立時,南面是胡宗南部 6 個旅,北面是山西閻錫山的 5 個師。陳賡先滅了胡宗南6000人,又打了閻錫山12000人。更為厲害的是,陳賡還在臨(汾)浮(山)公路旁全殲了國民黨的“天下第一旅”國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黃正城的幾門山炮擺在院子裡一炮未發,直接就被繳獲了。

1947年大反攻中,陳賡率部南渡黃河,經過半年的鬥爭,陳賡兵團與劉鄧、陳粟兵團成“品”字型展開於中原戰場,引起了全國戰局的根本變化。渡黃河過程中,陳賡一個晚上就突破了敵人的黃河防線,老百姓中間流傳開了一個“陳賡大將軍騎神龍飛渡黃河”的傳說。

陳賡兵團在豫西一帶轉戰,戰績不小,傷亡卻不大。以至於到淮海戰役時,整個中原野戰軍只有陳賡縱隊才有電臺,中野總部和淮海戰役總前委收發電報,都要用4縱的電臺。淮海戰役中,中野最強的三個縱隊4縱、9縱和11縱交給陳賡統一指揮,形成對黃維兵團圍殲的東集團。

淮海戰役後,陳賡擔任了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成為百萬大軍過長江的先頭部隊,迅速攻佔馬當要塞和沿江陣地,並乘勢直搗和解放了國民黨的首府——南京。

渡江戰役後,陳賡不僅指揮了二野四兵團,還指揮了四野十五兵團。陳賡指揮兩個兵團二十多萬人,沿粵漢路而下解放廣州,並乘勢以每天七八十公里的速度,對企圖逃往海南島的 3 萬多敵人,合圍於瀕臨南海之濱的陽江、陽春,將其全殲。當華南被我軍佔領,廣西的白崇禧部16萬人,再也無法通過海上逃跑了,只能承受被全殲的命運。

隨後,陳賡又率部發起滇南戰役,在雲南邊疆全殲了20000多敵人,自此,中國大陸基本得到解放。

值得一說的是,渡江戰役後陳賡兵團配屬第四野戰軍指揮,陳賡卻和昔日師弟今日首長的林彪發生了兩次戰略上的分歧。最後中央軍委都認可了陳賡的決定,尤其是大迂迴包圍戰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軍事戰略。

毫無疑問,陳賡是解放軍歷史上最為頂尖的軍事將領,是一個難得的常勝將軍。


歷史知事


歷史上確實有一些不敗的戰將,他們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面對變化莫測的戰爭形勢,能夠準確把握與應對,對敵軍橫掃千軍如卷席。在共和國的開國將帥中,不乏這樣的戰神,如粟裕、韓先楚等等。

韓先楚一生立有三大軍功,有“旋風司令”的稱號,面對強敵,每每都能戰而勝之,令敵人聞風喪膽,與他交手,如遇戰神,或被殲滅,或者投降,或者逃遁,總之無勝算可言。

這樣的戰例很多,這裡只介紹他是如何用木船擊潰敵軍艦,以少勝多,一舉解放海南的。

1950年2月1日,渡海作戰前敵指揮部在廣州召開會議,研究攻打海南島作戰方案,葉劍英、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等領導參加。會議決定:5月底完成渡海作戰各項準備,6月份渡海登陸作戰。

韓先楚保留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不在穀雨前的5天內即4月20日前發起進攻,就要往後再拖整整一年。理由是渡海主要是靠風帆船,應依靠穀雨前的季風過海。

會後,他召開40軍黨委會,提出要求: 6月份登陸作戰的時間問題不傳達,強調渡海時間只能提前,各項準備工作必須在3月份前完成。

韓先楚給中央發電報說:“如果四十三軍沒有準備好的話,我願意親自帶領四十軍去過海作戰”。 在獲得中央批准後,他率部挺進雷州半島,開始籌措船隻,組織海戰訓練。

把守海南島的是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字伯陵),他有19個師,總兵力約10萬人,另以海軍艦艇50艘、飛機45架組成海陸空立體防禦體系,薛嶽把它命名為“伯陵防線”,企圖阻止解放軍渡海登陸。

在攻島作戰開始前,第40軍、第43軍從1950年3月5日開始,已經成功進行了4次偷渡,共有8000人成功登島,加上瓊崖縱隊的全力接應和人民群眾的支援,為登島作戰創造了條件。

1950年4月16日晚,韓先楚指揮40軍近2萬人,分乘木帆船從雷州半島出發,橫渡瓊州海峽。

4月17日,指揮木船打跑了敵軍艦,搶到了海南島臨高角一帶,他率先帶頭在敵火下涉水搶灘,戰士們用身體給他做盾牌。

在瓊崖縱隊、先頭部隊和海南島人民的接應下,我主力部隊成功登島。

當日凌晨6點,參謀長聶榮臻問韓先楚的所在位置,得知已經上島了。聶榮臻舒了一口氣,登島就等於勝利!

面對海陸空三位一體的“伯陵防線”防禦體系,韓先楚發揚“旋風司令”的作風,親率主力向敵縱深推進,在美亭、海口一帶成功殲滅敵軍主力。是役擊潰敵守軍3萬多人,一部分殘餘力量逃往臺灣。5月1日,海南島戰役勝利結束。

韓先楚立了這一奇功,避免了海南成為第二個孤島。


鄭國柱


“不敗將軍”不比“常勝將軍”在歷史上出現的頻率高,似乎叫起來也沒有“常勝將軍”的名號響亮,但我卻認為想要做到“不敗”對於一名軍人來說實在是非常困難!

在新中國的優秀將領中有這麼一個人,從參加“南昌起義”開始,上了井岡山,參加了歷次反“圍剿”戰爭,長征時在南方進行遊擊戰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屢戰屢勝,逐漸打出名聲,終於贏得了“戰神”的稱號。

1955年新中國授銜時,他被列為“十位大將”之首,他就是粟裕大將。

粟裕大將是如何成就“戰神”的傳奇一生呢?

  1. 投身共產主義,開啟軍事生涯。粟裕在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隨後的“南昌起義”中以班長的職務參加了戰爭。1928年到達井岡山,1929年後,粟裕因為戰功相繼升任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等職位。這個時候的戰爭多次遊擊為主,而且我方力量比較薄弱,不存在所謂戰役的“勝敗”。
  2. 不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成為優秀將領。在抗日戰爭期間,粟裕在新四軍中擔任要職,並從1937年以後,不斷率領軍事力量殲滅日軍和日偽軍,在蘇浙等地取得了相當的戰果,1945年1月份被委任為蘇浙軍區司令員,並在10月份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經過多年的實戰經驗和不斷學習,粟裕已經積累了自身的能力。

  3. 解放戰爭中“戰神”大發神威,立下赫赫戰功。從1946年7月開始,粟裕、譚震林就在國民黨50萬正規軍的進攻下,奮起迎擊並取得了殲滅國民黨軍5萬多人的勝利戰果,“蘇中七戰七捷”也由此而來。到了1947年1月,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主動對國民黨軍隊發起了進攻,並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軍的全美式裝備“74”王牌師。自此,“戰神”粟裕的名號響徹中華大地,到了1948年,粟裕被任命為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同年,在“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中均取得了輝煌戰果。特別是1948年的“淮海戰役”,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殲滅了國民黨軍44萬之眾,毛澤東曾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可見粟裕將軍所發揮的作用!!!

縱觀粟裕將軍的一生,他可以毫不客氣的稱之為“常勝將軍”“一代軍神”,自然也就是“不敗將軍”了。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歷史上是沒有所謂“不敗將軍”的,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比如四大野戰軍司令員之中,彭總有隴東西府戰役之挫,粟裕有南麻戰役和豫東戰役第二階段之敗,包括林總也有四平街的兩次不堪回首。總體而言,在較大戰役中確實立於不敗之地的,其實是二野司令員劉伯承元帥。



(青年劉伯承元帥)

西府戰役,彭總差點斃了擅自撤退的新4旅旅長,豫東戰役第二階段華野撤退北渡黃河時,縱隊司令陶勇的回憶是“比長征還艱苦”,四平街就不用說了,讓廖耀湘和陳明仁很是風光了一段時間。但是,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大型戰役中,劉伯承元帥幾乎沒有什麼嚴重的戰役指揮失誤,堪稱不敗。

許多軍事愛好者忽略了劉帥在長征時期的重大貢獻,作為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隊司令員,劉帥始終率部擔負開路先鋒的任務,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與小葉丹結盟過彝區等等,劉帥都是在第一線親力親為。抗戰爆發後,由紅四方面軍主力改編的八路軍129師,以劉帥為師長不僅有政治因素,這位“軍神”在長征路上表現出來的指揮藝術,也是加分項。

(抗日戰爭時期)

劉帥是戰術大師,《亮劍》裡的七亙村“疊伏”就是其指揮藝術的體現,再如響堂鋪伏擊戰(幹掉鬼子180輛汽車)、神頭嶺伏擊戰(殲滅鬼子1500多)、長生口伏擊戰都是他的戰場佳作。129師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時,只帶了一個旅部、三個作戰團(769、771、772)和一個教導團,所以陳賡將軍386旅的所有大規模戰鬥,其實都是在劉帥的直接指導之下。

僅僅四個主力團的兵力,第129師用三年的時間發展到接近50個團(百團大戰129師共出動46個團),開闢了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能夠成為幾大軍區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劉帥功不可沒。其實晉冀魯豫軍區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也是兵力最強的,野戰軍加地方部隊有42萬之多,只不過,只有四個主力縱隊參與了千里躍進大別山(另派往東北25個基幹團)。

(解放戰爭時期)

上黨戰役、平漢路戰役、定陶戰役、魯西南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馳騁中原大地,直接牽制著敵“鄭州綏署”的全部和“徐州綏署”的一部兵力。在華東野戰軍最困難的時期,是劉帥率領改稱的中原野戰軍拖住了邱清泉整5師、胡璉的整11師等王牌部隊,使其不能經常性出現在蘇魯戰場,而1947年8月千里躍進大別山,更是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在大別山區的鬥爭是中原野戰軍最艱苦的時期,劉帥指揮的四個縱隊拖住了白崇禧指揮的33個整編旅,其中包括整11師和桂系第7軍等精銳。國軍在山東戰場經常兵力不足,正是中野用巨大犧牲換來的,試想一下,如果這33個整編旅有一半能夠增援山東,華東野戰軍不可能恢復和發展的如此之快(指七月分兵以後)。



即便是被白崇禧指揮優勢兵力圍剿期間,劉帥也沒有出現過重大指揮失誤,中野在頻繁的戰鬥中雖然減員很大,但是並沒有整建制損失的記錄,這已經非常難得了。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嚴重缺乏重武器的中野十幾萬人馬,還能夠包圍住擁有12萬大軍的黃維兵團,這是何等的強勁?

“瘦驢要拉硬屎,狹路相逢勇者勝,拼光中野也是值得的”,這都是劉帥的戰鬥動員口號,馬瘦毛長的中野在劉帥指揮下,配合華野取得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渡江戰役後二野直插浙贛線,配合三野解放華東諸省(二野是戰略預備隊,準備對付可能的武裝干涉的),劉帥兼南京首任市長,之後接到了經略大西南的任務。

(劉伯承元帥)

第二野戰軍僅以兩個兵團為主力(陳賡兵團配屬四野指揮),在四野和一野一部的配合下,以不到60萬的兵力,全殲西南地區90餘萬殘敵,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足見劉帥的大兵團指揮能力。回顧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役戰鬥,劉鄧大軍幾乎是無役不勝,這才是不敗之將統領的百戰之師。

天下大定後,西南軍區司令員劉伯承請解兵權,轉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致力於我軍的現代化和正規化教育,其高風亮節和廣闊胸襟, 實軍人之楷模。

(劉司令員檢查戰士武器)


度度狼gg


佔中華上下五千年,出現過無數的“神將”,但說真正的“不敗”將軍的屈指可數,畢竟要想一生不嘗敗績這簡直天方夜譚。下面像素就列出我自己心目中的“不敗將軍”,歡迎大家指正。

一、兵聖孫武

字長卿,春秋齊國樂安人,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被封為將。自領兵起,戰無不勝,曾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又曾以6萬之兵擊潰楚國20萬雄師,攻破郢都。

所寫的《兵法十三篇》更是被譽為“兵學聖典”,為《武經七書》之首。現今更是成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兵學之書。

二、殺神白起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自白起任秦國大將30餘年,攻城70餘座,殲軍上百萬人,為秦武安君。但其坑殺20萬降兵,成為自己一生的汙點。

三、兵仙韓信

韓信,淮陰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未嘗一敗,可惜的是最後死在呂雉的手中。

四、傳奇上將許世友

1905年出生於河南信陽,指揮黃麻起義、參與解放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於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他七次參加敢死隊,為革命事業奮不顧身。


五、叢林之狐孫立人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第一次緬戰,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斃敵2000餘人,孟拱河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入緬作戰連續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是抗戰中軍級將領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六、大漢神將霍去病

霍去病,善騎射,用兵不拘古法,統軍勇猛果斷,初征率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將匈奴殺得四散逃竄。

並在在兩次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下祁連山,獲封封狼居胥。

當然除了以上的還有王剪、衛青、岳飛、戚繼光等等,因為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歡迎看官們評論區留言,說出您心目中的不敗將軍。


像素說


粟裕、徐向前、劉伯承、彭德懷、鄧小平、朱德、徐海東、蔡申熙。

下圖:粟裕(上左)、彭德懷(上中)、徐向前(上右)、劉伯承(下左)、鄧小平(下中)、朱德(下右)。








有才君子


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很多,有幾個不敗將軍,一提到他們的名字,就心生敬仰,他們的不敗戰績也叫人歎服!

按年代來說吧,這排第一的當屬白起。我認為白起就是戰神!有首詩說盡戰神生平偉跡:旌旗卷,黑雲欲遮天,將軍不動如山。揮長劍,轉瞬伏屍百萬。問天下,誰與我一戰?焚夷陵,並蜀漢,奪魏地,徵趙韓,號武安,諸侯聞之皆喪膽。又十年,長平再起狼煙。馬服子 兵書紙上談。料敵先,聚圍殲,身受箭,坑未完,干戈斷,四十萬降卒冤魂不散。殺神一戰從此河山無人。你說戰神一出,誰敢爭鋒啊?秦國的統一歷程,白起居功自偉,大部分的江山都是他打下的,戰國時,北邊的趙,南邊的楚都是非常強大的,但都給白起打殘了。如此才有秦始皇一統天下。一統天下好,對整個民族的發展有利。這是個大格局,要從大處和遠處看。不過,白起因殺人太多,世人又稱之為殺神,這也是他身上的汙點吧!

順著年代往後說,到了漢代,不敗將軍可能要非霍去病莫屬了。 在漢代,匈奴人的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漢高祖劉邦被打得一塌糊塗,西漢的早期只能服軟。漢武帝想改變這個局面,第一次作戰完全無功,第二次作戰也沒什麼大的收穫。飛將軍李廣也是徒有虛名啊!霍去病的舅舅衛青出馬,打了一些勝仗。可是跟他外甥霍去病沒法比。霍十七歲時,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小霍將軍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別人屢戰屢敗,小心翼翼。而小霍出馬,沒有打不贏的仗。兩次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大戰,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他舅舅衛青同掌軍政。小霍將軍20歲出頭,神勇無比。且又與外族作戰,北方遊牧民族再兇悍,見他就跑。可惜24歲就去世了,天妒英才啊!

再往後說到了唐代,不敗將軍當屬唐初的李靖了。李靖不僅僅是個將軍,他簡直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唐初的開國作戰中,李靖完全是戰無不勝。平蕭銑,平嶺南,滅杜、輔,戰涇陽,定襄陰山滅突厥,擒頡利可汗。遠征吐谷渾。無一敗績,立下不世之功。李靖穩中有奇,進退自如(諸葛與之相比就欠些火候了)。他為人沉穩,作戰卻屢出險招用奇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李靖深得中庸之道啊!誰說中庸之道是明哲保身的平庸做法呢?李靖進也是攻,退也是攻。進退兩悠悠。我讀唐史,每讀到李靖的戰例和事蹟時,總是流連忘返,感嘆我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強大,才能培育出如此傑出的常勝將軍。

宋代的將軍不是很突出,有人說岳飛,岳飛是民族英雄不錯,但作戰才能及戰績跟前面幾位比還是弱一些。明代開國有幾位將軍很厲害,像徐達、湯和、常遇春、藍玉等,他們也都是名將,也值得說一說,可是限於篇幅,再尋找機會聊吧!

到了晚清,有個人真值得說一說,他就是左宗棠。左宗棠對我們整個民族有恩啊!如果不是他,那時把新疆丟了,甘肅寧夏內蒙西藏估計也保不住。如果失去了這些地方,我們現在就會成一個癟腳的小鳥了。哪還有什麼“雄雞一唱天下白”?想起來真是一身冷汗啊!左宗棠本一介書生,卻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深得“”經世致用”的真諦。他之前沒打過一天仗,可是一領軍就三戰三捷,守住江西,再平浙江,力排眾議,建福州船政局(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接著遠征陝甘,平定捻回,使幾盡糜爛的陝甘局勢趨於平穩( 否則又要分裂了)。關鍵在之後的收復新疆。說收復,實際上當時新疆已經被俄羅斯和外族分割佔領了。好在當時有個左宗棠,要是聽了李鴻章的,中國就不是現在的中國了。而李鴻章之流,肯定要給自己找一堆理由,說什麼自己已經盡了力,但無為迴天了。這都是扯! 庸人誤國誤民啊!而左宗棠就不吃這一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樣才是偉人!性格強一點,不好相處又算什麼呢?你把人都相處好了卻誤國誤民,你實則是個大奸大惡。中國就是要多幾個像左宗棠這樣的實幹家,敢幹能幹,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事辦成。這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而在軍事上,左宗棠真正算得上是不敗將軍。先平北疆後收南疆,穩步推進,飯一口口地吃,仗一場場地打。如此新疆才能遍種“”左公柳”啊!中華民族才能有今天的復興之夢!向左公致敬!

我說的這幾個不敗將軍,軍事上都是一等一的行,都是戰無不克,戰無不勝。而且通過他們的戰功,為中華民族立下不世之勳。我覺得我們不僅要緬懷他們的戰功,也要感恩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的貢獻!


騎士說茶


1947年,在豫北戰役中,劉伯承指揮解放據將士殲滅了四萬多國民黨將士。此次戰役之後,劉伯承獲得了群眾贈送的一個橫匾,上書“常勝將軍”四個大字。劉伯承元帥看到常勝將軍之後,說到:“我那裡擔得起常勝將軍,能多勝就不錯了。”,劉伯承將軍這句話一方面是謙虛,一方面也是客觀事實。

歷史上難得有常勝將軍,以中共五虎將為例:彭德懷元帥有隴東西府戰役,林彪元帥有四平之戰,劉伯承元帥的瀘順起義及大別山之初的戰役,徐向前元帥有西征的血淚史,粟裕打進有南麻戰役。作為中國赫赫有名的軍事家,他們都是頂尖的軍事人才,但是依舊不免有失敗的時候,所以只作為軍事指揮家只要在重大的戰爭中保持不敗就不錯了。

後來劉伯承元帥也回答說“我軍的常勝將軍,是粟裕將軍。”這也是基於粟裕在重大戰役中沒有失敗的基礎,並且三野在國軍重點進攻之下,扛住了國軍的壓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一些與粟裕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是分不開。

回顧中國歷史,比較有名的不敗將軍,最終度敗在政治之下:

吳起,訓練魏武卒,一生大小70戰,無一敗績,壓制秦國幾十年,可惜最後政治鬥爭失敗,被迫流亡,而後又死於楚國貴族之手。

白起,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最終卻被秦王逼死。

韓信,出漢中,定三秦,攻魏趙,滅齊國,殺龍且,圍項羽。但是最終卻是死於婦人之手。

作為一個傑出的 軍事家,不求常勝,但求多勝,因為常勝之後必生驕氣,最後很可能一戰被傾覆。


帝國烽火


個人認為主要又孫武,吳起,白起,韓信等名將。

孫武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在中國古代十大不敗名將中,孫武是最朝氣的常勝將軍,他被人稱之為兵聖,是春秋末期最著名的軍事家。孫武所著作的《孫子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依然被人們封為經典。他的有些觀點和計謀,除了在軍事上以外,在現實社會中都非常的實用。

吳起

吳起是戰國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所著作的《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說到常勝將軍,吳起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無一敗戰的將軍。

白起

白起是兵家的代表人物,秦國的名將,是一位非常有軍事才能的人。可以說他為秦朝的統一立下的汗馬功勞,他一生打了70多場戰,無一敗績。白起是繼孫武、吳起之後的,又一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韓信

韓信被人稱之為兵仙,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劉邦曾今評價韓信:“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