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評|“怕死”第一,“豁得出”也爭第一,上海人就是這麼“神奇”

近日,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針對網上說“上海人最怕死”表示,你在傳染病面前,如果人人都怕死的話,才有可能最快地切斷疾病的傳播。如果有一部分人不怕死,膽大,整天在外面到處亂竄,這樣的話可能大家都完了。


在疫情發展之初,上海因為成為全國口罩購買量最大的城市,而被調侃是“最怕死”。然而,這一個月來,人們漸漸發現“怕死”的背後,上海人更加“豁得出”。

鋒評|“怕死”第一,“豁得出”也爭第一,上海人就是這麼“神奇”

所有市民都戴上口罩出行。陳夢澤 攝

昨天,上海第八批援鄂醫療隊從上海虹橋機場出發馳援武漢,支援雷神山醫院。自小年夜,上海最早“逆行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緊急馳援武漢後,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八批上海援鄂醫療隊先後出征,在疫情防控一線與新冠病毒短兵相接,誓要逆風翻盤。


在武漢,上海援鄂醫療隊全力救治患者。在上海,新冠肺炎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的一番話則在朋友圈刷屏,“最困難的工作,最辛苦的崗位,黨員必須先上,這個沒有商量。”,不少人紛紛讚揚他是“上海模子”。

鋒評|“怕死”第一,“豁得出”也爭第一,上海人就是這麼“神奇”

新冠肺炎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陳夢澤 攝

醫護人員不計生死,戰鬥在抗疫最前線。在“後方”,上海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牢牢守住健康“大門”。


2月14日,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本市居民區(村)疫情防控管理操作導則》(下稱《導則》)。《導則》明確,要嚴格住宅小區入口管理。要嚴格來滬返滬人員登記和重點人群管理。對重點地區來滬、返滬人員中無發熱等症狀的,嚴格實行為期14天的居家隔離健康觀察,配合相關管理服務,在此期間一律不得外出。


然而面對海量湧入的人口,有限的社區工作人員如何扛起防疫重擔,將社區打造成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除了依靠智能化手段之外,街道幹部和志願者更是不分日夜地堅守在一線。

鋒評|“怕死”第一,“豁得出”也爭第一,上海人就是這麼“神奇”

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將社區打造成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孫中欽 攝

2月17日,上海市市級機關工作黨委組織市級機關49家單位,選派1121名黨員幹部下沉到16個區61個街鎮、4個高速道口、2個火車站、24個地鐵站50個點位,頂崗開展社區防控、道口防控、地鐵疏導等一線任務,讓長時間疲勞作戰的基層工作者能夠獲得適當休息。


當前,疫情發展出現了積極的變化,但也更需要大家不鬆懈、不麻痺、不僥倖。同時,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推動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復市。有關部門紛紛拿出了“絕招”,對企業精準服務,發揮好“一網通辦”的便企服務,營造流程更優、效率更高、獲得感更強的營商環境,助力企業共克時艱。


虹口一家生產疫情防控應急物資的企業,復工申請1小時獲批。上海國際貨幣經紀有限責任公司因為疫情推遲10天覆工,然而位於楊浦區大連路的國際貨幣交易業務用房裝修工程的施工許可證反而比計劃提前10天拿到。

鋒評|“怕死”第一,“豁得出”也爭第一,上海人就是這麼“神奇”

企業開足馬力復工。劉歆 攝

上海1月20日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來,一個月間,雖然原本熱鬧喧囂的城市安靜了下來,但也讓許多人思考能為這個城市做些什麼。只要繼續發揮“豁得出”的精神,我們最終一定能取得戰“疫”的全面勝利。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