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時期會呈現英雄輩出的狀態?

小天品歷史


應該是說東漢末年,而不是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英雄輩出的狀態,起因在於黃巾起義(公元184年)的爆發,漢靈帝劉宏解除黨錮,這讓大批的才士豪傑有了發揮的平臺。

到了公元188年時,黃巾餘孽又在多地爆發,較為出名的就是郭太領導的白波谷起義,也就是白波軍。這支軍隊一度佔領河東地區,兵臨皇城,震驚朝野。也就在這時,原幽州刺史劉焉就向朝廷提出一個建議:改刺史為州牧。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靈帝末年,為了供其在西園的淫亂生活,朝廷已經是腐敗到賣官鬻爵的地步。因此劉焉就提出,這些刺史、太守都是通過金錢買的官,上任後就得剝削百姓,自然是四方怨聲載道。我們應該改任有名望的重臣作為州牧,賜予兵權,鎮守一方。

就是這個建議,中央軍事權,分化成了地方軍事權,使地方領導者擁有自行募兵的權力,這既是天下大亂的最終催生劑。

有了獨立兵權,又有地盤,加上名存實亡的朝廷,天下也就成了弱肉強食的鬥獸場。所謂亂世出英雄,其實各個時代都有能人勇將,只因有了這麼一個大環境,才會讓這些厲害的人有了發揮的平臺。


騙人的貓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

三國確實是英雄輩出的時期,但也是一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劇時期,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多少英雄豪傑、賢士英才隕落時正當壯年。像孫堅、呂布、郭嘉、孫策、周瑜、典韋、關羽、張飛,多少超一流文臣武將尚且不能倖免,袁紹、公孫瓚、高順、紀靈等更多二流、三流,乃至只露面一兩次的,又何嘗不是人才,更別說戰亂中無數沒留下姓名的了。像蔡邕、孔融、禰衡、竹林七賢等有學問有名望的人才被殺害,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文化的延續,培養人才的土壤不斷被蠶食。戰亂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才的斷層、也造成了文明傳承的斷裂。英雄們璀璨輝煌的背後,是名將凋零、英才隕落,更是傳承的斷代。

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高門大族等於有了鐵飯碗,不論有沒有才華都能做官,寒門有才學才能的人,報國無門,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豪門”,魏晉以來,王公貴族昏聵之人層出不窮,晉愍帝這等弱智就是代表,背後反映的就是一個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的統治階級。試問英雄,何處是用武之地?

西晉統一,亂世的結束讓人們緊繃的精神驟然放鬆,沒有了鬥爭,又沒有重建起新的價值觀,目標和追求的喪失令人們心中只剩下一片空虛,享樂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溫室裡怎能長出參天大樹?晉朝最終很快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羅蕭弋


導語:《三國演義》的流傳,電視劇的普及,三國類遊戲的推廣……使三國這段本就精彩的歷史,更引人注目。

三國這段歷史,可以說是我們悠久歷史中很特殊的一段,它借《三國演義》、民間傳說,又借電視劇、遊戲,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可以這樣說,就是一個毫無歷史知識的人,他都知道三國,知道一些三國曆史。

那麼,三國為何會給我們英雄輩出的感覺!

喜愛三國曆史

一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將人們拉向那個戰亂的時代。

首先,三國這段歷史,大趨勢很簡單。東漢政權腐敗不堪,宦官、外戚專政,致使民不聊生,導致黃巾起義。中央下令各地鎮壓黃巾起義,又導致各地群雄割據,東漢政府無力平息,導致群雄相互征伐,進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之間又相互攻伐,然後又三國歸晉。

簡單的歷史框架,這就可以讓更多的人接受,本身就精彩的歷史,在加上羅貫中合理的演義,使其在民間廣為流傳。

受眾面廣泛,很多人去關注這段歷史,自然會去了解其中歷史。而那不長的歷史中,能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人,自有其過人之處。

而這些人,自己還都稍微瞭解,自然會覺的這個時代英雄輩出。

亂世出英雄

從184年黃巾之亂開始,到280年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三國時期結束。

這約100年的時間,可以發生太多事情了,謀士指點江山,武將戰場廝殺,陰謀、詭計滿天飛,理想、情義摻雜其中。

自古亂世出英雄,三國這段亂世也是如此。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我們仍在敬仰;俠肝義膽,威震華夏的關羽我們在膜拜;用人惟才而又陰險狡詐的曹操,一直是後人評說不盡的話題,被人稱 “孫十萬“的孫權也有過人之處……

三國,本是中國悠長曆史中的一個小片段,我們本不會向它投過太多目光,但《三國演義》的流傳讓它世人皆知。

不可否認,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但中國歷史上從不缺少英雄的時代。

<strong>


遨遊者


三國英雄輩出的原因:

一是古語說“亂世出英雄"。因苛捐雜稅加重了農民負擔,導致民不聊生,英雄們要麼在沉默中死去,要麼在沉默中爆發,壓迫越強,反抗越厲害,孤注一擲,沒有退路,所以出現了英雄輩出的局面。

二是各路諸侯不拘一格便用人才。各路諸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廣泛網絡人員,經過是騾子足馬的蹓,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成了英雄,呈現英雄輩出局面。

三是作者為了烘托三國紛亂局面,憑空造就了英雄輩出的局面。具體有多少虛擬英雄人物,可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比查找一下便知。


上世紀中


東漢後期應該屬於亂世,亂世出英雄。

為什麼亂世會出英雄?

所謂亂世,社會秩序開始混亂,各階層架構由盛世的穩定,變成了亂世的動搖,也就意味著誰都有機會暫露頭角,所以有能力的英雄、梟雄、謀士就開始有機會了。

01

鎮壓黃巾軍叛亂

在黃巾之亂爆發的那一年(184年),曹操(155—220)和孫堅(155—191)三十歲,劉備(161—223)二十四歲。在《三國演義》裡,這三個人都以黃巾之亂為契機登上故事的舞臺。但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曹操

黃巾之亂爆發時,曹操的任地譙縣正好與潁川的東部相鄰,他配合皇甫嵩、朱儁討伐潁川的黃巾軍。在這個過程中,曹操收編了部分黃巾軍,擴大了軍事力量。同時又任人唯才,廣泛羅致人才,在潁川一帶贏得了知識階層的支持。隨後,他又把獻帝迎到潁川郡的中心許都(現在的河南省許昌市),逐步掌握了實權。到了晚年,曹操又把女兒嫁給獻帝為後,成了漢王朝的外戚。

有了曹操這個頭領,自然還需要更多的人來輔佐,而曹操用人唯賢,不看門戶、出身的品德,自然就給了很多有能力的文、武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讓人更多的英雄有了舞臺。

如:郭嘉、許悠、賈詡、許諸之類的人物。

劉備

根據《三國演義》的記述,黃巾之亂爆發時,劉備在幽州參加義兵,結識了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拜為義兄弟。劉備不僅跟隨皇甫嵩、朱儁以及老師盧植討伐黃巾軍,而且表現出色。同樣,也因為打著匡扶漢室的名號,召集了一批人,除了關羽、張飛之外,還有諸葛亮、龐統之類的人。

孫權

是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同樣,也是歷史將孫權推上舞臺,相對被動一些。父兄的老部下們也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還包括:袁紹、袁術、劉表、劉墇、張魯等封疆人員。

02

分析

社會上並存了這麼多的勢力,相互之間兼併、戰爭、外交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戰場,還戰場之外的戰場,都需要有能力的人來策劃、執行。優勝劣汰,自然不斷地有人被淘汰,不斷地有新的人才湧上舞臺,生生不息。

假如是和平年代,社會結構相對穩定,很多人有能力,但沒有機會展示,如:劉備可能賣一輩子的草鞋,最多是多開幾家鏈鎖。曹操也就當一個地方官員,想成為丞相,估計難呢,張飛殺一輩子豬,諸葛亮有可能成為教書先生或小官員。

所以,每一個時期都有英雄,只不過看是不是舞臺可讓其展現能力,剛好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這個舞臺足夠大,象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朝都是如此。所以就顯得英雄輩出了。


國內ERP專題


時勢造英雄,其實任何時候都不缺英雄,只是在和平時代,勇武攻殺,戰陣謀略很少派的上用場。具備這樣能力之人此時是默默無聞的,無法被展示出來能力,很多亂世的英雄出場之時社會地位都不高。三國時代是數百年大一統時代的終結,特別是初期,英雄呈井噴之勢,然而到了晚期,人才凋零的原因也是長久無法統一,戰場絞肉機絞殺了太多英雄,翻雲覆雨人物的離場,必然造成平靜而統一的局面。


紅鬍子老王


常言說道:亂世出英雄。我非常認可這句話,在一個大的背景下,才有了英雄們的用武之地。

  一個時代造就一批英雄,在每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順應歷史長流才是正確的選擇。隨隨便便揪一個歷史上的英雄出來,他們的故事都能說上很久。可惜故事總是有悲有喜,結局有好有壞。

  很多英雄在綻放了短暫的鋒芒之後便隕落了,或戰死沙場,或被主公猜疑落不上一個好下場,可悲可嘆。

  在亂世中,每個人的行為都不會受到什麼限制。相反在盛世之下,每個人都過得很安逸,不願意接受大的動盪和改變,那麼他們的能力相對就會弱一些。

  生存條件變的惡劣,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人如果沒有因素激勵著前進就會變得懶惰和弱小。

  在歷史上亂世很多,而生逢亂世成名的英雄們也很多。

三國時期,那個年代動盪不堪,戰亂紛爭迫使英雄向前看。在那個年代湧現出一大批有識之士,比如夏侯惇、趙雲、周瑜等等。而各個分局點主公也是挖空了心思去找人才幫助自己成就大業。

  除了亂世造就英雄這一點外,其他原因有沒有呢?接下來我從一些關於人的具體細節方面為大家分析!

  第一點:身高

  2015年的時候,我國國務院曾經發布過一個關於我國人民的身體營養和疾病的報告,裡面寫到我國男子的平均身高,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只有167.1cm。

  大家要了解一下,我國現在的社會水平已經發展得很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升,吃得好才能長得高。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人民吃的東西非常不好,身高也普遍不高。

  《三國志》是比較正規的歷史書籍,記載的都是比較真實的歷史。記載了劉備、陳武、諸葛恪、馬騰等人的身高。最低的是朱然身高不到7尺。

  書裡都是用尺來度量他們的身高,我們來換算一下現代的長度單位。有人認為,漢朝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3cm,但是方北辰認為應該是24cm。

  我認為方北辰的說法更加可靠一些,因為有一句"託六尺之孤",孤是未成年的孩子。六尺用23cm換算是138cm,相當於9歲半的孩子。用24cm換算就是144cm,相當於11歲的孩子。曹丕託付二十四歲的曹睿時說"託六尺之孤",144cm都顯得很矮,所以相對來說還是選擇24cm合適些。

  五尺要是按照23CM換算是115CM,相當於現在5歲孩子的身高,5歲孩子做童僕,這不是太不合適了嗎。話說不清楚,路也跑不利索,顯然不合適。但是要是按24CM的話就是120CM,相當於現代6歲半至7歲的孩子,這個年齡看起來就合適多了。

  如果用24cm一尺來換算的話,劉備180cm,陳武185cm,諸葛恪182cm...

  最低的是朱然不到168cm。三國時最矮的這麼高,這個可以作為一個原因嗎?

  第二點:力量

  史書上記載:許褚能將一頭牛拽回來。現代科技發達,使用各種外力測量出一頭牛的拉力達到了380公斤。

  史書上還寫,典韋的兵器八十斤,也就是現在的四十斤。他能揮舞的像風一樣,想像典韋拎著一袋四十斤的麵粉那個場面就覺得他力氣真的很大。

  我們再來談一下兇猛的野獸,宋朝武松打虎的故事被流傳了千年。但是說到三國,那時候的人可是隨隨便便就能和老虎做朋友。

  比如東吳孫權,他就特別喜歡和老虎為伍,有一次打獵的時候,老虎扒上了他的馬鞍,把他的手下嚇壞了。蘇軾寫的:親射虎看孫郎並不是沒有歷史依據的,這是有確確實實的歷史上存在的真人真事。

  還有曹操的兒子曹彰能用胳膊把老虎夾住,讓老虎不能動彈。他還能用手夾住大象的鼻子,讓大象跪下來。

  光是想象一下上面幾個畫面,就覺得這些人的力氣真的是很嚇人了。

  第三點:肺活量

  古代封建社會沒有現代化武器,爭奪領地都是靠冷兵器和肉搏,從小就講究強身健體。明代有一個氣功大師叫王陽明。一天晚上他練氣的時候突然感覺來了,喊了一聲,驚動了"三軍"。從此被稱為神人。

  而在三國時期,擁有這種力量的可不止一個兩個,動不動就喜歡在山間大吼一聲,驚動鳥獸亂竄。他們還常常練長刀大劍,後期學習內功心法。

  說了這麼多,體質可能就是那個年代英雄輩出的另一個原因了。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期待大家的高見!


觀古鑑今說歷史


三國演義共120回。事實上是東漢末年,一段群雄並起,天下逐鹿,各路名臣武將或智謀,或武藝的碰撞,直到三分歸晉。

同時,歷史上的三國,是公元220-280年,從黃巾之亂184年開始,到280年共97年,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其中前37年花了71%篇幅,平均每年佔有約2%筆墨描寫事件,刻畫人物。後60年只有29%篇幅,平均每年佔有的篇幅只有0.5%前期後期相差約4倍。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如果不是亂世,太平盛世是沒有英雄和梟雄可言的只有在亂世才會出現這類人,英雄只有在亂世中才能呼風喚雨,將自己一身才幹充分發揮,而不會受到什麼太大的限制,盛世里人們往往都很安逸,不肯創新,不要新事物,接受能力弱,因為他活得很好,所以是真英雄就應該出現在亂世,也只有亂世中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亂世求生存,承平時期,治世求穩定。天下大亂,各路英豪紛紛自立為主,任何勢力都會以生存為第一要務,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曹、孫、劉三家,各自實力的問題都不少,譬如放蕩不羈的鬼才郭嘉、酷吏法正、貪財自私的潘璋等等。只不過自身才華橫溢,讓各自的君主裝看不見罷了。

在生存發展的前提下,什麼規矩制度,貴族階級都會被打亂重組,明主看的,是你有沒有才華,能為自己勢力的發展壯大起到什麼作用,所以,不少在現在看來性格有缺陷的人物可以得到賞識,並出任一方大員。

以曹操的仕途生涯為例。即便家族背景深厚,按說仕途應該一帆風順,但由於性格鋒芒畢露,官場上始終混不開。曹操剛剛出仕就就任洛陽北部尉,起點可以說還是很不錯的,但因為幹掉了當紅宦官蹇碩的叔父,被一腳踹出京城,當了個頓丘令。好不容易靠著剿滅黃巾軍而封了個濟南相,又禁斷淫祀,得罪了地方勢力,折騰來折騰去,害怕被權貴們清洗,只能回家當起了寓公。

試想,如果歷史上董卓並不是一個亂臣賊子,而是忠君愛國之臣,以曹操的性格,可能這輩子也就在家裡待著了,即便做官,瞅瞅前頭的起落沉浮,恐怕到老官居九卿之類的閒職也就到頭。魏王?睡扁頭罷!

諸葛亮如果在太平盛世之下,還指望著三顧茅廬?給你三次面試邀請函已經不錯了

關羽身背命案,如果在太平盛世,縱然你武力值再強,也會時時刻刻提心吊膽的擔心被抓,哪裡會有機會坐鎮荊州,幾乎成為了一路諸侯,兵峰之強,差點讓曹操遷都。

三國後期都有了自己的地盤,大部分的官職就成了世襲,底層的人才就很難再上來,這也是劉禪後期,蜀國可以獨擋一方的人才越來越少,在前期排不上號的黃巾賊廖化,成了蜀漢的頂樑柱,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經濟中心在南方,也就是為什麼魏國能強大的原因,經濟發展對於政治和文化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

承平時期,出身第一,服從第二,才幹第三。因此,看似亂世人才匯聚,只因為和平盛世時期,真正有才華的人,大部分被擋在了階級門外,而亂世,才是英雄們嶄露頭角的舞臺。






歷史名人物


我覺得是因為時勢造英雄:三國時期正值亂世,黃巾軍、朝廷軍隊、地主豪強武裝、割據的原朝廷官員,他們相互攻伐,多年來戰事不斷,將農民變為了士兵,將普通人變成了英雄。

劉備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靠編草蓆和草鞋維持生活,所以相當窮。十四歲時,才去盧植名下學習,之前大概就識點字吧。

他從小沒怎麼讀書,沒拜過名師學習武藝,沒有人教他兵法,就這麼一個普通人,卻能夠成為好多人敬仰的英雄,並建立蜀國,三分天下有其一。


子冬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割州據府,稱霸一方,互相征討,狼煙四起,於是身懷一技之長之人,有了用武之地,文韜武略得以施展。

諸葛亮這個名字,千百年來,在中國家喻戶曉,既便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是三國英雄的傑出代表,他的″隆中對″和"出師表"展示了他作為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六出祁山,更是以弱擊強,打得實力高於蜀國數倍的魏國疲於奔命,個人的超強能力,至今為人稱道。

關羽憑藉高強武功和令人敬佩的忠肝義膽,成功被後世封神。

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另一個主角劉備,也都是三國舞臺上的主要英雄人物。

能進入三國英雄譜的人還有很多,如孫策、周瑜、趙雲、張飛、呂布、典韋、馬超、姜維、鄧艾、鍾會、

張郃、文鴦、司馬懿等等,可謂群星璀璨,英雄輩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百姓人家十室九空,生靈荼炭,民不聊生。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那群雄逐鹿,社會動盪,天下形勢混亂不堪的年代,使得有雄心有抱負的人,有了用武之地,造就了大批英雄人物,他們的生平事蹟,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