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已成為普遍現象,農村人口流失的背後是怎樣的無奈?

喬-左傾90°


農村人口流失的背後是怎樣的無奈?

既然稱之為無奈了,自然是不得已而為之,總結如下:

想種田無田可種,種了田養不活一家老小,

在家待著生計發愁,進城打工遠離父母孩子

子女求學艱辛,父母養老心酸,

如果這些流失的農村人口能給自己和家人創造更好的條件,

甚至改變今後幾代人的命運,那麼無奈又何妨?

大家好,我是農人書生,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哦~


農人書生


空心村已成為普遍的現象,農村人口流失的背後,是怎樣的無奈?

作為一名服務於基層的農村工作者,看到這樣的問題很是扎心。我也曾走訪過許多地方,空心村的存在確實是比較多的。且有蔓延之勢。農村人口流失的背後。是怎樣的一種無奈呢?


一:農村資源相對匱乏。雖說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農民的生活條件較以前有所提高了。但相比較城市而言,優質的公共資源農村很佔劣勢。從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到公共設施;基礎沒施;配套設施;到就業、退休、養老等,一切優質的優越的公共資源和非公共資源用一句話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呀。
二:資源匱乏導至人口流失。就拿就業而言,城市的崗位需求多,需要的人才多元化。這就滿足了不同層次的農民工不同的就業需求。再拿教育來說,優質的教育資源失衡是城市引流人口重要因素之一。越優越強,由優質教育資源引流的人口,帶動其它各行業的人口入駐城市也是不爭的事實。公共資源的豐裕帶來的是便捷和高品質生活的享受,更是城市引流人口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產業結構性調整,農產品低廉的效益帶來人口流失效應。土地流轉使得農村大多數的富餘勞動力“轉戰”城市。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經濟效益差,使得多數農民有“種田不如打工強”的思想,而外流他方。 五:

農村人口外流帶來的傳播效應。但凡離開農村到城市或其他地方打拼和發展的,一般情況下都混得還可以。經常聽到留守婦女或老人們說:誰誰在城裡買房了;那誰買車了;還有誰在城裡做老闆了;等等。不勝枚舉。在農村此種情況極具傳播性和轟動性。使得更多的“有志農村青年”湧向城市,讓農村空置不可避免。

農村空置化非一日之勢才能形成。他具有社會發展的必然特性。“振興鄉村經濟,建設現代化新農村”不僅是口號和社會資源的均衡化,他更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和制度化的引領。


村民小江


貧困與落後是導致農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我是半大老頭秋歌,一個關注農民生活的老知青,對農村的善良質樸有著深刻地感受。現在雖然說生活生有條件改善了許多,但離人們的基本需求還欠著許多必須的設施。醫院,學校,影院等娛樂設施。體育方面的差距那就更大了。離開這樣的環境,去大城市就成了農村青少年生活的主要訴求。即便是在城市打工就業,賺了一些錢,也不再願意回農村,只剩下老人和幼兒。現在國家的城市戶口開放政策更進一步農村空心化的趨勢。農村改革到了最後的關健一步,或許就是整體的城鎮化。然後把零散的農民所有的土地整合,為機械化農業打下基礎。有人擔心農民一旦失去土地,以後就沒有了生活來源。土地至關重要,是農民利益的最後保障。所以,土地流轉進行慢,也是在摸索方式。現在最可行的方式己經得到權威方面的認同,就是讓農民的土地入股分紅。我一直就堅持建議這樣搞,唯有這樣才能消除農民的顧慮。這樣農業改革的一個最大困難得到解決,那農業機械化的步伐就大大加快了。工業揚棄農業,縮小農村,擴大城鎮,這是徹底解放農村勞動力的唯一可行的道路。秋歌相信這是一條通向光明和希望的道路。中國加油!


秋歌988


空心村是普遍現象,但是,我們沒必要感覺無奈。

人往高處走,到能夠有利於人發展的地方去,這是大趨勢,是一件好事。

看看農村人的變化,那些多年前義無反顧帶著家人離開鄉村到城市發展的,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謀生的本領,如果買了房子,那更是享受到了城市發展的紅利,這對一個家庭來講是非常正確的發展路子。

農村人口流失不可怕,農村人口越少越好。

我們不是一直在追求青山綠水嗎?農村人少了,自然環境必然會更好。

回鄉村看一看,當年被踩出的鄉間小道已經長滿了綠草,路邊各種野花綻放著,各種鳥兒也出現了,這都是因為農村人口少了。

空心是現實,無奈沒必要。

建議農村年輕人儘早奔向城市,到人多錢多的地方去。


生態種植技術


農村人口流失的背後是土地產出收入固定在30年前,醫療費用工業品價格隨著城市人民收入上漲不斷上升,農民靠種地己越來越不能生存,農村越來越空心化。這些反映了農村不容樂觀,農民生活困苦的,一種狀態,一種趨勢,而且這種狀態,這種趨勢正在進一步擴展。這一切將迫使農業產生新的大躍進。不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民將全部轉移至城鎮,農村土地將迅速被有知識有文化新型農業人才接收。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生產條件建設及現代農業設施建設,還有大規模農業機械化建設,將如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一樣獲得空前的加強與完善,農業合作化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時代將提前到來。無論願意如否,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時代將宣告結束。但是這種懼烈的改變前景不可預料。但如果政府對小農經濟予以扶持,對一部分農戶予以培訓,並幫助他們獲得適當規模的土地,比如每家三五十畝土地,並引導農戶成立合作社,在農業生產及全過程開展專業合作,並採取獎勵措施,在農業生產方面制定考核指標,達到了,按貢獻給予相應的農業補貼,在農副產品運輸及銷售方面提供方便,把市場資源讓利給農民。使每個農戶靠種三五十畝地達到城市人民平均生活水平。這樣大約有4億農村人口生產農副產品滿足城市10億人民需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道路,這確定無疑不會對農業,也不會對整個國家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老鄉2439


所謂的空心村,是指村裡的年輕人大部分都背井離鄉到城市裡面打工了,這是現在農村的一種常態,也是一種無奈,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下面小雄根據我們村的情況來談一談其中的無奈。

土地少收入少

我們村的人口不多,總共才56戶人,可是分得的地也少,一戶5口人家大概只有2畝地多些,如果平分到個人的話,人均所得地是2分左右,這樣的地塊種植一些蔬菜、木薯、紅薯、甘蔗,每年的純收入最多是3000塊錢。


農村工作少

1、給大船打工

在我們廣西北海農村海邊,除了種地之外,其實還是可以去打工的,不過這個打工主要是給大船打下手,每天200元,每次出海都是5天才能回來一次,這5天時間都在海里面漂,而且一個月能出海15天算是多的,每次颳風都會停工7天到15天,這時候就沒有收入了,打海工一般都是男人去,一個家庭一個人,這樣一個月一個家庭有3000元收入。

打海工是都是拿命去搏那3000塊錢的,而且一個月至少在海里面漂泊15天,被海風吹的黑乎乎的,而且非常容易老,年輕人基本上都不願意去打海工。

2、海潮期趕海

除了打海工之外,我們海邊人也可以在低潮期出海,可以抓蝦,抓螺,養螺,挖沙蟲等,潮汐一個月有3次低潮期,每次最長是10天,一個月最多有15天趕海時間,收入不定,好的時候一天有200元左右,不好的時候,也就夠每天吃喝,而且日曬雨淋,尤其挖沙蟲,需要半跪在海沙中,整個身體弄的髒兮兮,非常的累。

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都比較愛乾淨,不喜歡做這樣的活計。

3、砍甘蔗活

這只是一個短工,就是在甘蔗收成的時候,蔗農會在附近村落招十來個人手過來幫忙砍甘蔗,一天80元,包吃中餐。砍甘蔗的活一般是在秋末和冬初的一個月時間,過了這段收成時間之後,這份活就算是中斷了。

4、養些雞鴨

對於一些比較勤勞的農村人,他們會養一些雞鴨,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挑到街上賣,也可以給家裡補一些家用,我們廣西北海農村養雞鴨是不賺錢的,相當於是攢錢,因為所有喂的東西都需要購買。養雞鴨基本上每天都需要跟那些雞鴨屎打交道,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都不喜歡,所以就不會在家養雞了,也就是一些老人會養一些。


城市收入

而在城市裡面打工一個月至少有3000塊錢收入,如果一家2個人打工,那一個月就是6000元,除去一個月2000元的開銷,一個月能剩下4000元,一年一個家庭至少能剩下50000元,這是在農村幹活賺錢沒法比的。而且在城市裡的廠區幹活,不會挨風受浪,工作環境還挺乾淨整潔。

工作前景

人多工作多的地方,機會就多,對於有理想的農村年輕人來說,在工作機會多的地方,發財的機會會更加的多,這樣農村的年輕一輩,甚至是年齡大一些的都願意背井離鄉的到大城市裡面工作,這就導致了農村裡只剩下一些老人、留守兒童,平常時候村裡都會靜悄悄的,偶爾就聽到幾聲狗吠。

物價上漲

不要看是農村,其實很多時候物價都比城市裡面高,比如豌豆吧,在北海市區裡面一般是4元一斤,在我們海邊農村,卻被賣到7元到10元一斤,過年時候更加高,直接升到17元一斤。

物價太高了,就算想起2層的小洋房,沒有15萬~20萬元都沒辦法建起來,而如果只是在農村找活幹來賺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唯有舉家到城市裡面打工掙錢了。


總結

在農村幹活掙錢少,而且比城市裡面更加的累;在農村工作的機會非常少,就導致了大部分農村勞動力都紛紛湧到城市裡面打工,就出現了農村空心村的現象。

其實沒有誰願意背井離鄉,但是物價上漲,農村收入少,別人在城裡打工賺錢來到農村起洋房,如果自己窩在村裡,連座瓦房都起不了,所以農村勞動力都一起到城裡打工,農村就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了,其實這也是迫於無奈。


鄉村小雄


農村人,農村事。

作為農村人的我,說說農村出現的空心村,為什麼會出現空心村呢?,在我看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的國家是傳統的農耕國家,人們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有過興衰,也有過榮辱,經歷了無數次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依然眷戀著這片土地,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有了土地才能活命。

新中國成立以後,把土地收歸國有,農民不在擁有自己的土地,只能在生產隊參加勞動,以獲取口糧及報酬。為了新中國的工業發展,避免農村人口大量湧進城市,國家制定了一套戶籍制度,那就是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就這樣農村人無法向城市流動,城市人根本就不會去農村。巨大的剪刀差,那時的農民千方百計想到城裡去,這應該是農民第一次主動的拋開土地的原因,

改革開放後,由於工業的快速發展,城市裡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城裡人都願在國營廠上班,而大集體的企業就需要工人怎麼辦?招收合同制工人,農村的年輕人每個人6000元,成為合同制工人,進城上班,以此來擺脫農村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後來隨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分田到戶後,農村腦子活泛的人,做起各種的小買賣,九十年代代左右,城鄉戶籍制度有所鬆動,能量大的農村戶口都轉成城市戶口了,農村出現第二次拋棄土地的現象。

從此以後,農村的年輕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離開了家鄉的土地,到都市裡打拼自己的人生。基本上都在都市裡安家置業了。

現在在農村剩下的老年人居多,隨著歲月的流淌,農村裡的人越來越少,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量的空心村。

以上說辭,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浪蕩江湖一閒人


當空心村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時,農村人口流失的背後是因為農民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在很多農村,你走一圈便會發現看到的年輕人很少,大都是以中老年人居多。父母供自己的兒女讀書,畢業後自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還像自己一樣種地來用苦力賺錢。那些像我一樣很早就離開校園的那部分青年也會選擇外出打工,即使到後來結婚了,也不願留在家種地。


城市發展空間大,即使沒有任何技術也能找到一份工作餬口,有文化的不願也不可能留在家,沒學歷的在家很難有大作為。想靠種地發家致富難上加難,加上本身各自家庭都不富裕,有時候連肥料澆地錢都要借,哪有什麼錢用來承包更多的土地。弄不來多一點的地,就那幾畝地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呀!


在城裡混的差不多的,父母上年紀時會把父母接去身邊方便照顧。混的好的,買房後父母就跟過去了,種地收入低別人也不在乎那點收入,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進城,越來越多的人留在城裡,農村自然的人越來越少,空心村的也就情況越來越多。


鄉村魏小魏


現在我們走到各地農村,就會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農村全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很少見到青壯年農民,且許多年齡大的農民也不願意耕種土地,而選擇進城務工;同時,進城務工的農民,經過自己的打拼,積攢財富,或在外取得事業發展,紛紛都在城市購置房產,和小轎車,以加速度的方式脫離了農村,也就形成了今天的“空心村”,且這種現象還將繼續加劇。其實,農村人口流失的背後,是農民對土地失望,更是對城市生活的無限嚮往。具體原因,請聽鄉村關中道來。

第一,農民的夢想就是變成城市人。

千百年來,每一個農民都為“跳出農門”進行著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接力奔跑,每一個農民都前赴後繼的努力,窮盡一生的智慧和力量變成城市人,自己這一代失敗了,那就對下一代充滿了無限的信心和巨大支持,所有的努力,就是讓後代儘快變成城裡人。這個夢想和夙願,每一個農民都為之從來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現在政策好,許多有技能特長、有事業心、有進取力量的農民,早早都實現了先輩的願望;而沒有實現的,都一直加快了奔跑的腳步。在這樣的思想激勵下,農村“空心村”的到來,肯定是遲早的事情。而今天,我們這代人,看到了,也真實感受到了。

第二,耕種土地的收益實在太低。

現在,農民耕種土地的收益實在太低,農民耕種土地的成本,隨著社會物價的飛漲而不斷地增長,而農民種植的農作物,每遇到豐產年卻無法豐收,且年年出現嚴重滯銷。即使農產品價格跌至谷底,竟還沒有人願意前來收購,這種耕種土地的“怪圈”農民始終無法擺脫,也沒有人幫助他們擺脫,且呈現越陷越深的跡象,達到了無法自拔的境地。於是,許多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進城務工以增加家庭的經濟收入。這是無奈,也是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空心村”的形成,並日益加劇,是必然的,也是肯定的。

總之,現在農村日益形成的“空心村”現象,有許多無奈,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原因是,農民在無奈中通過其他勞動方式,也同樣達到的發家致富的目的,雖然不再用傳統耕種土地的方式達到經濟富裕,但其他方式也助力了農民家庭經濟的發展,更加速了城鎮建設與發展,也幫助農民儘早實地現了變成城市人的願望,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鄉村關中


空心村已成為普遍現象,農村人口流失的背後是怎樣的無奈?我的看法有三點:

1、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空心村現象反映了我們國家城鄉發展極不平衡的現實!人口流動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湧入城市工作、生活、甚至紮根城市。反觀農村,近年來雖然也得到了一些發展,但是和城市相比,無論教育、醫療、交通等配套基礎設施,還是工作機會及收入等方面,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巨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人為了發展,不得不離開農村去城市。

2、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發展及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影響,土地越來越集中於一些大戶手中,而大戶擁有更專業的技術和效率,需要的勞動力更少,也加速了農村富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導致農村人口流失。

3、空心村現象背後的無奈其實反映了很多人的故土情結和對農村的眷戀。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人特別是90年代以前的人都對農村有著美好的回憶,那裡有慈祥的父母,親密無間的兄弟姐妹,兒時的夥伴,童年的歡樂,即便是城市人,那個時代也很多有親戚在農村,農村曾經人丁興旺,但現在人口流失,日漸凋敝,且這種趨勢無法阻擋,強烈的反差讓那些曾經美好的記憶成為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