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湖北路”

形的湖北路,像弓,拉滿張力。


另眼相看“湖北路”

地圖上的湖北路


清末民初,上海有三條顯赫的馬路,他們是“同胞兄弟”,老大南京路、 老二湖北路、老三靜安寺路。


另眼相看“湖北路”

南京路


另眼相看“湖北路”

湖北路


另眼相看“湖北路”

靜安寺路


1851年的南京路,最早叫花園弄(Park Lane),上海開埠不久,英國商人在界路(今河南中路)造跑馬場,俗稱老公園,外灘通跑馬場的一條小路就叫“花園弄”,長大了,就是今天的“十里南京路”,人稱“中華第一街”。


1854年,隨著租界的西界擴張到西藏中路,英國人將跑馬場搬到靠近西藏中路的空地上,面積擴大一倍,今天的湖北路就是這個“第二跑馬場”外圍的一段遛馬道。


另眼相看“湖北路”

跑馬場


1861年,江浙30幾萬難民湧入租界,急需地皮造房子,跑馬場乘機賣掉地皮,迫使清政府低價出售西藏中路西面的一大片土地,建造“第三跑馬場”(即跑馬廳),面積又擴大了一倍多(今人民公園、人民廣場)。


跑馬廳北面的馬路繼續朝西拓展,直達靜安寺,租界也因此向西擴張,這條延伸的路就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

另眼相看“湖北路”


跑馬場“一門三兄弟”中,老大和老三規矩、坦直,幾十年的成長,出落了南京東路的繁榮和南京西路的高貴,只有老二持守自身的曲線體型,無意正直,長年斜倚著租界的燈紅酒綠,把湖北路“紈絝”成了一片海派時尚的消遣地。


另眼相看“湖北路”

湖北路路口


另眼相看“湖北路”


19世紀末,西藏中路是一條河浜,劃分租界與華界。1882年,湖北路朝西的河邊,開了一家上海人開洋葷的“一品香番菜館”,三開間門面,兩層樓,30幾個包房,經營西式中餐,也就是用中式傳統方法烹調歐美西菜,並且使用西方禮儀、餐具用餐,一時間,上海的時尚男女趨之若鶩。


另眼相看“湖北路”

一品香番菜館


清末民初,“一品香番菜館”改名為“一品香中西旅社附設西菜館”,除了禮查飯店、匯中飯店,它是上海名氣最響、檔子最高的消費場所。

另眼相看“湖北路”


“一品香”帶動了周圍的人氣,1904年,浙江南潯富商劉景德買下湖北路與“一品香”之間的地產,翻建了28棟石庫門房子,弄堂取名“會樂裡”。


另眼相看“湖北路”

會樂裡


“會樂裡”幾乎家家門口掛紅燈(只有一家開藥房),是上海灘名聞遐邇的紅粉勾欄,名妓“賽金花”曾在此盤桓,引得滬上一眾文人來爭相一睹“花國狀元”的風采。

另眼相看“湖北路”


湖北路南端起於廣東路,老上海有名的聲色犬馬之地,到處是戲園、茶樓、酒樓,其中丹桂茶園就是清末滬上最有名氣的戲園子。


另眼相看“湖北路”

丹桂茶園


1883年,寧波商人劉維忠請英國設計師在湖北路福州路口建造“新丹桂茶園”,名噪一時。不到20歲的梅蘭芳在這裡紅遍上海灘,蓋叫天、周信芳也在此成名。


1912年,湖北路在九江路口開了一家“天蟾舞臺”,寓意“蟾宮折桂”,叫板“丹桂茶園”(1930年因為建造新永安大廈搬遷至福州路), 不斷邀請京劇名角南下,演出連臺本戲以及帶機關佈景的傳統名劇。這一帶,天天夜晚稠人廣眾、熙來攘往,甚至憑一張夜場的戲票,就能通行宵禁的口卡。


另眼相看“湖北路”

天蟾舞臺


另眼相看“湖北路”


弧形的湖北路,像弓,拉滿張力。


雖然沒有南京東路和南京西路那麼響的名聲,但是影響力不可小覷,在清末民初“玩”成了風流時髦之地,種下了上海人的“玩根”。


“白相”大上海,瀏覽上海的時尚摩登,低調的湖北路要另眼相看的。


一段歷史,一個典故,一件趣事,一段談資。聽知滬者說那些曾經的上海故事。如果想得到音頻文字版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滬申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