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上皇室間大多手足相殘,歷史上有沒有王爺和皇帝關係非常好的?

無聊的凡



有黑暗,自然有陽光。皇室之間有自相殘殺的殘酷一面,自然有兄弟情深的溫柔一面。

歷史上王爺與皇帝關係非常好的呢,像大家熟悉的就有老四雍正帝和老十三胤祥,還有康熙帝和哥哥裕親王富全。

像其他朝代,也有很多。

比如說西漢第二位皇帝漢惠帝劉盈,對自己的弟弟趙王如意就很好,像當年趙王的母親戚夫人在漢高祖劉邦面前吹枕邊風,差點使劉盈的太子之位被趙王取代,結果劉盈並沒有記恨趙王,兄弟兩個關係還不錯。

後來呂后想要報復戚夫人母子二人,劉盈又與趙王吃住在一起,就是想保護趙王,雖然最後呂后還是將趙王害了,但這漢惠帝劉盈如此對待趙王如意,也是皇室之中少有的溫暖事情了。

還有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哥哥李憲,關係就很不錯,李憲身為唐睿宗的嫡長子,被立為皇太子以後,雖然讓位於李隆基,有著害怕李隆基勢大的原因,但也是避免皇室自相殘殺的一個好的行為,從此以後李憲和李隆基的關係是相當好,李憲死後,唐玄宗更是堅持追封哥哥為讓皇帝,很是兄弟情深啊。

明朝的天啟帝和弟弟崇禎帝關係也不錯,兩個兄弟從小也是苦命,因為父親朱常洛不受爺爺萬曆帝的寵愛,導致兩個兄弟過的很苦,可以說是患難兄弟。

天啟帝登基以後,對還是信王的崇禎帝也不錯,天啟帝無子,後來病重時便召弟弟信王朱由檢入臥室,說道:“來,吾弟當為堯舜”。將皇位傳於崇禎帝。

當然還有很多兄弟情深的例子,宋安之今天只是大概說幾個例子哈。


宋安之


事情通常是相對的,皇族之間有爭鬥,自然就有和睦相處。實際上從漢朝到清朝,皇帝和王爺之間關係不錯的例子很多。


比如漢景帝劉啟和他的親弟弟梁王劉武,一個恨不能來個“兄終弟及”讓位給自己親弟弟;一個在“七國之亂”時,為了保護親哥哥,承擔了抵禦幾乎過半以上的叛軍主力的重任。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因為兄弟之情,這就真不好說了,但是至少表面上是那麼回事,看起來很美。

但是就是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之下,也有殷殷兄弟情深。雍正和怡親王胤祥的這個兄弟請堪稱彪炳千古了。


胤祥在奪嫡期間究竟是怎麼幫助雍正的,小說家言,濃墨重彩。但是雍正繼位以後,身患重症的胤祥不忍雍正身單力孤,毅然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

基本上雍正無法親自出面解決的大事小情,都交給胤祥去辦。什麼太后得葬禮、自己的陵園,這些家務事都不算;即位之初,雍正沒錢,便讓胤祥主理話題,清理虧空;雍正3年,京畿水災,李紱就知道開倉放糧,但是後續水利營田事務卻無能,還捲入了和田文鏡的互參扯皮中。胤祥又被安排如負責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7年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


雍正是個耿直人,對這個兄弟的感情也非常的好,待遇也是空前絕後的,封其為清朝的第9個鐵帽子王,准許世襲罔替。死後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絕無僅有地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

雍正對胤祥的感情不錯,似乎多少還是因為胤祥識得大體,為兄弟盡心盡力,累死在任上。

到了乾隆這一輩,簡直成了“寵弟狂魔”。

弘時死的早,但是乾隆又兩個弟弟,分別是弘晝和弘瞻。乾隆即位後,自己住進了紫禁城,但是心裡還想著兩個弟弟。


弘晝的親王是雍正封的,乾隆有點過意不去,就把雍正的潛邸雍和宮賜給了弘晝,如果從兄弟分家的角度來講,乾隆這就相當於淨身出戶,老爹留下來的市場老爹留下來的私產都歸了弟弟。還給他安排了工作,讓他入軍機議政,這待遇都是破例的;


弘瞻年幼,小20來歲。基本上比乾隆的幾個兒子還要小。本來都沒有資格被封為親王的。因為封了他為親王,自己兒子封親王的指標就要打折了。但是乾隆把弘瞻過繼給果親王允禮。允禮無後,他死了那個親王爵就浪費了,而且一堆家產沒人繼承。雖然弘瞻是過繼給了允禮,但是仍然養在太后身邊,連乾隆給太后修的圓明園,都是弘瞻經常出入之所。

雖然大家都說乾隆是個敗家子,但是對待家人兄弟,乾隆還是比很多帝王完要寬容的。


有個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和弘晝即便日常相處也和普通家庭兄弟相似。

乾隆與弘晝曾在正大光明股監考八旗子弟,天色已晚,弘晝讓乾隆先回宮吃飯,乾隆不允。弘晝也不過腦子,就問:“你疑心我受賄行私嗎?”乾隆不答。第二天,乾隆見弘晝,說:“昨天若我當眾回答你,你已經成為肉泥了。”

如果我們做一般意義理解,弘晝說話根本不過腦子,而乾隆也的確不和自己弟弟計較。

乾隆之所以能如此善待兄弟們,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這一代兄弟少,接掌權位過於順利,沒有激烈的兄弟間競爭。而相反的是父親雍正留下的股肱們都過於強大,籠絡宗親,不但可以形成較好的道德口碑,還可以形成一致對外的統一戰線。


炒米視角


當然有。以前我講過唐玄宗和他哥哥李成器的事,今天講講清朝的雍正和他弟弟允祥的故事。

雍正皇帝繼位之前,自己是庶子,母親也不怎麼寵愛他,所以他很自卑,別人也都不願意和他玩。只有他的十三弟胤祥常和他在一起。當時九子奪嫡,他是比較弱的一方。八爺黨是最佳候選人的一方。可是最終他還是做了皇帝。由於對自己的不自信,他讓兄弟們避諱,將胤全部改成允。之後他開始瘋狂的報復自己的兄弟們,圈禁的圈禁,發配的發配。由於對自己的不自信,對別人的猜疑也越來越嚴重。他先後幹掉了扶持自己繼位的年羹堯,和自己的舅舅隆科多。他誰都懷疑,但唯一信任的是他的十三弟允祥,有什麼事兒都和他這個弟弟商量,還教給允祥一些很重要的事情,當然允祥也都完成的很好。只可惜不假天年,雍正皇帝的這個寵愛的弟弟竟然比他先死。雍正皇帝傷心至極,痛哭流涕。 賜怡秦王為鐵帽子王。世代傳承不降爵。還將他的名字允祥改回了胤樣以表兄弟情深。其實再過堅強的人也有柔弱的一面,再過多疑的人,也有信任的人。胤禛有允祥真的不容易,那可能是他的信任寄託吧。

雍正皇帝很辛苦,只有允祥能夠理解他。這就是兄弟情深啊。


半畝仙客


這個不得不提一下雍正帝和怡親王。

二人分別為康熙帝四皇子及十三皇子,從小就兄弟情深。十三阿哥胤祥的母妃章佳氏敏妃,在胤祥十歲左右就去世了,而後胤祥交給了雍正帝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照看,四阿哥胤禛實際上是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從小撫養長大,後來皇后去世才回到生母德妃身邊,而這時德妃已經將全部的愛投注在十四阿哥胤禵身上,因而與胤禛生疏而淡漠。

胤禛得不到生母的關愛,看到與自己同樣失去母親的十三阿哥胤祥,就覺得同病相憐,一直特別照顧,勝過親弟弟。胤祥自然也對皇兄十分尊敬和擁護。所以在雍正帝繼承大統後,作為最信賴的兄弟,胤祥從皇兄那裡獲得了諸多的恩寵和榮耀。


根據雍正帝旨意,繼位後原來只歸他兼管的佐領人丁全部劃歸怡親王府屬下,又於親王定額之外增加一、二、三等護衛共十七員,儀仗中也增加豹尾槍、長桿刀各二,以突出他的與眾不同。雍正三年二月,又以怡親王“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從優議敘”,特在親王之外又加封一個郡王爵位,允許他在兒子中任意指封一人,這在清代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怡親王堅辭不受,雍正帝也不好十分勉強,遂命給他增加俸銀一萬兩,以為獎勵。

而怡親王對雍正帝也是鞠躬盡瘁,全力輔佐。怡親王不只總理政務,還另管內務府、造辦處、雍和宮所有事務,皇帝的吃穿保衛全部一肩挑。所有節年和雍正帝生日,都親自備辦極盡精美的禮物,連奏摺匣子和封套都好的無可挑剔。即使在重病期間仍然翻山越嶺視察工作,最後積勞成疾病逝。


怡親王去世以後,雍正帝置“血淚巾帕”於金棺中,示“永訣”之意,並且滴淚研磨,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字樣。怡親王府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為清朝有史以來的第九位鐵帽子王。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雍正帝甚至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雍正帝與怡親王是極其少有的互為依靠君臣兄弟。

------------------------------------------------------------


觀雪一壺酒


無情最是帝王家,歷史上皇帝和宗室之間手足相殘的不在少數,但也有一些王爺,因為和皇帝關係好,不涉及政治黨爭而能善始善終。

比如清朝三位皇帝:康熙和哥哥裕親王福全、雍正和弟弟怡親王胤祥、乾隆和弟弟和親王弘晝。


乾隆和弘晝之間的兄弟情深

雍正一共有十個兒子,活到成年的只有三個:弘時、弘曆和弘晝,其中弘時早年又因為失寵而被過繼給了八叔胤禩(此時的胤禩已改名為“阿其那”),於帝位無緣了。

剩下來的弘晝,就是寶親王弘曆唯一的兄弟和最強有力的對手,所幸的是,弘晝選擇了做兄弟,而不是做對手。他聰明伶俐、洞察世情,深得雍正帝的喜愛,但同時他又天性闊達、不爭不搶,這一點和他母親耿氏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

乾隆是很感謝弘晝沒給他添亂,因為雍正最疼愛的福惠早死,成年的兄弟中,弘時比不過他,弘晝又不願和他爭。這才能讓弘曆不用面臨父親繼位時那樣險峻的局勢,可以悠哉的繼位。

而且此時雍正後宮嬪妃中,得雍正寵愛又還在人世的,只有乾隆的母親鈕鈷祿氏和弘晝的母親耿氏,由於耿氏性情溫和、聰慧,又教育出弘晝這樣一個好兒子。乾隆也不必擔心這對母子會出什麼么蛾子,自然就對弘晝十分放心了。


弘晝算是清朝有名的“荒唐王爺”:像在朝堂上正面懟乾隆就是經常的事,還有如電視劇裡所描述的,弘晝很喜歡辦“活出喪”,就是給還活著的自己置辦喪禮,讓家人在旁邊大哭大嚎,自己則坐在祭臺上吃著喝著,看著戲。

不過後世一般認為:弘晝實際上是大智若愚,因為他的這些舉動,雖然荒唐,可卻沒有違背過國家制度:比如朝堂上和皇帝論理,那是努爾哈赤時期就傳下來的;舉行“活出喪”也不違法,畢竟清朝皇帝一上任,就得先給自己挑好一塊墓地。所以乾隆也從來沒有責怪過他,還不斷地給他賞賜。

也是因為乾隆的嬌縱,朝廷上無人敢惹弘晝,甚至到後來,發生了王爺當庭毆打大臣的事情。不過乾隆依舊置若罔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弘晝最後六十歲去世,雖然不及乾隆和母親耿氏那樣長壽,但比起父親雍正和那些短命的哥哥來,做了一輩子逍遙王爺的弘晝,則又顯得幸福得多了。



一貳一橙


這種事情,有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意思。兄弟和睦,無事發生,就沒有人記得了;兄弟相殘,爭個頭破血流,世俗覺得不可思議,爭相議論,人們都知道了。

在這裡,推薦一個,他們的關係好到超脫了一切利益衝突。他們不僅不是利益同盟,反而有很多地位和利益的衝突,但他們一直相親相愛,毫無猜疑。

他們就是東漢的第二個皇帝、漢明帝劉莊和他的哥哥、東海王劉疆。

劉莊與劉疆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劉疆是劉秀的長子,母親是廢皇后郭聖通;劉莊的母親是光烈皇后陰麗華。

陰麗華是劉秀的原配。昆陽大戰後,劉秀迎娶陰麗華,這一年,劉秀29歲,陰麗華19歲。這樁婚事,一方面是劉秀的夙願,畢竟他早就對陰麗華情有獨鍾;另一方面,是為了打消更始帝劉玄的猜忌。

婚後僅三個月,劉秀就去了洛陽,不得不將陰麗華送回孃家。

後來,劉秀巡定河北的過程中,又與真定王劉揚聯姻,娶了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並且做了正妻。這個婚姻,本來是一場政治婚姻,但劉秀有情有義,在劉揚被殺之後,並沒有冷落郭聖通。

娶了郭聖通的第二年,劉疆出生。劉秀稱帝后,劉疆順理成章,成了太子。而劉莊比劉疆小三歲,是陰麗華的第一個孩子。

後來還發生了很多事情,如果細說,需要一個長篇小說的篇幅。最終,劉秀稱帝17年後,廢郭後,立陰後。這件事常被後世認為是劉秀一生中唯一的一件失德之事。

郭聖通不再是皇后,那劉疆就不再是嫡長子。生性謙和孝順的劉疆多次上書,請辭太子之位。最終,廢后兩年後,劉秀同意了劉疆的請求,改立劉莊為太子,劉疆則改封為東海王。這一年,劉疆19歲。

但後來的故事發展,與常見的廢太子命運多舛不同。劉疆與父親、弟弟的關係一直很好。28歲時,他才到封地就任。劉秀一個勁給他加封,他卻一個勁地辭讓,劉莊又一個勁的不讓推辭,一家人相互客氣得不得了。

劉莊即位後,有個弟弟、山陽王劉荊寫信慫恿劉疆起兵叛亂,奪取皇位。劉疆得信後直接把信送給劉莊,要劉莊查辦。

後來,劉疆生病時,漢明帝派太醫前去診治,並下詔讓幾個弟弟也去探視。

劉疆於34歲時病逝。漢明帝得訊,極盡哀慟,為劉疆主持了隆重的葬禮。除了劉疆的兒子襲封,他的三個女兒也被封為小國侯。

可以說,東漢初期沒有出現其它王朝早期的那些動盪,兩兄弟的親密無猜的關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山爸點亮中國


縱觀歷史長河,為了皇帝的寶座,手足相殘者比比皆是,不復堯舜,但是也有少數表現出了帝王家些許的溫情,沒有奪嫡,沒有殘害兄弟,有的是相親相愛。

漢明帝和東平王劉蒼

漢明帝對他這個弟弟非常敬佩,也非常信任,劉蒼在漢明帝即位後在朝任驃騎將軍輔政,開府治事。甚至漢明帝外出巡視,也由劉蒼在京留守。



漢和帝和清河王劉慶

這兩兄弟的關係非常敏感,劉慶是廢太子,漢和帝是他被廢之後才上位的。但漢和帝對這個哥哥卻一點也不猜忌,劉慶在後來和帝掃除竇氏外戚的過程中更立下汗馬功勞。



唐玄宗和他諸位兄弟

李隆基其實不光對他大哥李成器好,對他其他幾個兄弟也很好。大哥李成器追封讓皇帝,二哥李成義追封惠莊太子,四弟李隆範追封惠文太子,五弟李隆業追封惠宣太子,真是大方啊。



當然,李隆基和他兄弟感情好是因為一起共患難了,武周時期李家子弟的處境極其艱難,李隆基的大方,更像是對吃盡苦頭的兄弟們的一種補償。


歷史伶俜者


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

古代不管是誰當上皇帝,立刻就飄了,為了彰顯自己的特殊,他們有各種忌諱,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當屬別人不能叫他的名字這個規定。誰如果敢直呼皇帝的名諱或者和名字裡有和皇帝名字相似的字,那就是大不敬,後果很嚴重。

雍正自然也不能免這個俗,他比別人做得更徹底,他即位後自己兄弟名字裡的胤字都統統不能留,全改為允字。

這裡面有例外嗎,有,那就是胤祥,不過胤祥活著的時候還是叫允祥,他死之後,雍正破例恢復了他原本的名字胤祥,這已經很好了,其他兄弟到死都沒有恢復名字,依然叫允甲允乙什麼的,雍正和胤祥關係如果不好,能恢復他的名字?

那麼雍正對胤祥為什麼這麼好呢?胤祥不爭,他做事勤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

關於雍正即位前和胤祥的關係,史書上記載的並不多,但我們猜測一下大概是很好的,因為和雍正關係不好的兄弟都被處理了,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不都是例子,胤祥如果不是和雍正關係好,那他的下場一定也是“牢底坐穿”。

雍正即位之後對胤祥就更好了,他命令胤祥管理戶部,還給胤祥加俸,加儀仗隊排場,然而胤祥都推辭不受,胤祥越這樣,雍正越覺得胤祥人不錯,所以他堅持封賞胤祥。皇上非要加封,胤祥也推辭不過,他接受封賞,但是隻接受一部分。

胤祥把戶部管理的井井有條,雍正很是滿意,等到雍正即位第三年的時候他給十三弟加官進爵,命令他管理京師附近的水利事務。胤祥管理水利期間疏通河道,修堤築壩,同時抓運輸和灌溉兩件事,在他的努力下水患減少,老百姓的收成也得到大幅改善。即便有這樣那樣的功勞,胤祥也沒有顯擺張揚,他沒有以此做籌碼獲取更多的榮寵,還是低調做事為人。

到雍正七年的時候,胤祥開始管理西北的軍機事務,胤祥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他自己做事又特別盡心盡責,終於在次年積勞成疾,雍正聽說之後很是擔心,遂趕去探望,哪料他趕到的時候,胤祥已經病逝,雍正十分傷心。

胤祥死後,雍正下令罷朝三日,第二天他還親自去祭奠十三弟,並頒下口諭說自己要穿喪服一個月來悼念十三弟,其他官員不必效仿。

過了幾天,雍正又親自下令恢復胤祥的名號,這是天大的恩寵了,乾隆在位的時候只是寬赦了幾位叔伯,並沒有恢復他們的名諱。

用行動支持兄弟漢景帝的梁王

漢初劉邦消滅了異姓諸王,為了鞏固統治,他分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

劉邦認為自家人不會坑自家人,分封同姓宗族為諸侯王就能萬無一失,保江山千秋萬代,但他低估了人性的貪婪,諸侯王的分封國有獨立的行政權,絕對的權力令諸侯王越來越膨脹,他們對帝王的政令陽奉陰違,各自為政,到了景帝即位之時,諸侯王和王權的矛盾衝突幾乎激化到了極點。

景帝意識到了諸侯王不聽號令對大漢的威脅,他採取晁錯的方法開始削藩,在削藩行動中首當其衝的三人就是趙王膠西王和吳王。

景帝最初的動作並不大,但是吳王他們也看出來了,最初那些懲處措施是一個信號,不是最終目的,景帝以後會有更大的動作,如果坐以待斃,早晚變成沒有實權的光桿司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還是先發制人來得好。

打定主意的吳王聯絡其他六國發動了叛亂,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叛軍一路東進,攻到梁國的時候遭到了梁王的激烈抵抗,梁王堅守城池,拖住了叛軍,為平叛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自那之後,漢景帝就越發恩寵梁王,梁王因此變得驕橫起來。

後來他還和竇太后串謀意圖繼承帝位,此議被漢景帝駁回,徵位不成的梁王便密謀刺殺太子劉徹,不過事情敗露,梁王也被揪了出來,漢景帝沒有過分追究此事,但從此也疏遠了梁王。

什麼是真兄弟,甜言蜜語,桌上推杯換盞的人不算,有難同當,你困難的時候我拉你一把,這才叫真兄弟。梁王前期做到了真兄弟,景帝也知恩圖報,給梁王開了很多方便之門,但是梁王后來覬覦不屬於他的東西,這可算晚節不保了。

能善始善終之道在於踏實做事,低調做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得多的人難免飄飄然,覺得自己多偉大,然後就開始賣老資格,居功自傲,一旦到這一步,你做的一切都白費了,工作的人應該對這點深有體會。

古代那些能善終的王爺和大臣大都做到了嚴於律己,希望我們也能學習到他們的自控,能自控的人才能成事。


西堤君


我們首先要對這個問題進行一點限定,即這裡所說的王爺,是指皇帝自己的親兄弟,不是那些世襲的王爺,因為那些人可能是皇帝的爺爺、叔叔或者同族的兄弟,血緣比較遠。

從情理上看,皇帝和親兄弟之間的關係不會太親密,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著雙重的競爭關係。首先他們可能有不同的生母,各自的母親之間原本就有著強烈的競爭和互斥,他們在生母身邊長大,不能不受到這種敵意的影響。

其次是皇子之間在繼承權上的競爭,大家的利益既是統一的,又互相對立,你分的多了,我必然就少一些。即使是同胞兄弟之間,也無法避免這一點。

而且,正常情況下,皇帝即使對某位親王很好,也不會表現得太露骨,以免給大臣們鑽營的機會。如果一個皇帝對某個親王十分親近,幾乎可以肯定這其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比如對某位兄弟的關切可能是要掩飾對其他兄弟的冷酷無情。或者通過顯示兄弟親善,希望世人忽視或者忘卻自己那些不可告人的過往。

但凡事都有例外,歷史上真有一個皇帝對自己的一位兄弟是真好,那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對他的六弟、彭城王元勰。

孝文帝一共有六個弟弟,加上他自己一共兄弟七人,元勰排行老六,性格平和溫厚,好學而且擅長詩文。孝文帝曾經讓元勰在十步之內寫一首詩,以路邊的松樹為題,元勰真不含糊,很快成詩:“問松林,松林經幾冬?山川何如昔?風雲與古同?”

孝文帝認為六弟是提醒自己別像曹丕對曹植那樣,於是哈哈大笑:“你這是借詩責備兄長啊。”

其實孝文帝和六弟的關係非常好,尤其是在元宏病重之後,做為司徒、太子太傅的元勰悉心關照孝文帝的起居生活、飲食醫藥,同時還要兼理朝政。

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率軍南征,元勰隨行,途中孝文帝再次發病,大小事務全由元勰協助料理。孝文帝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至,開始向元勰交待後事,很誠懇地說:“將來執掌軍隊、維護社稷的事,只能靠你了。”

此後孝文帝的病勢越來越沉重,他囑咐元勰:“國家安危繫於你一身,你要盡力輔助皇太子。”

元勰是相當明智的一個人,他流著眼淚對大哥說出自己心中的隱憂:“我會以死效力,可是位高遭忌,陛下明鑑,請允許我全身而退,以避禍端。”

於是孝文帝給皇太子寫了一份手詔,對元勰的功績給予很高的評價,並說他們兄弟之間關係親密,“元勰嚮往閒散的生活,我一直不捨得他離開。等我百年之後,你可以聽憑元勰去留。”

不久,孝文帝死在路途之中,元勰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平靜撤軍,秘不發喪,同時派人飛速通報皇太子。最終護送孝文帝的靈柩安然返回京城。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皇太子元恪即位,就是宣武帝。元勰提出隱退,宣武帝堅決挽留,元勰最終留任侍中、司徒。後來因為得罪了宣武帝的叔丈高肇,被宣武帝賜毒酒毒死。


於左


八賢王趙德芳,是當時在位的宋仁宗的叔叔,手拿金鐧,上打昏君下打饞臣。

八賢王,非常正直,救過楊家將,幫助過包公判案,還幫過寇準得很多人,

趙德芳23就死了,歷史中對他記載也很少,只是說,他是太子,但沒有繼承皇帝位,被他的叔叔家給世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