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一個女人家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我是揭陽人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稱帝,神龍元年(705年)退位,同年十一月於上陽宮駕崩,享年八十二歲。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的皇帝,武則天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永輝六年(655年),武則天和李治利用“廢王立武”事件,將宰相褚遂良外貶,重振皇權,打擊以關隴集團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之後,許敬宗和李義府誣告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璦等人意圖謀反,武則天和李治藉此將他們流放嶺南,最終死在那裡。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排除異己、殺雞儆猴,但是將關隴集團趕出政治舞臺,是終結了其自北周以來長達一百多年的統治,沉重打擊了既得利益的保守勢力和門閥政治。

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上建言十二事。“勸農桑,薄賦役”,重視農業發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朝廷針對州縣官員進行考核,州縣“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獎賞,反之,“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懲罰。武則天招攬農學家編纂《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廣言路”“杜讒言”,垂拱二年(686年),武則天設立銅匭,鼓勵臣民上書言事。同時,即使直言敢諫的人冒犯了武則天,她也儘量採納建議,能夠加以寬容,很少有因言獲罪的人。

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陽殿,貢士殿試自此始”。長安二年(702年),初設武舉,擴大選官範圍。武則天選官範圍廣泛,准許官員和百姓自薦,不惜爵位,不拘資格,成績優異者,破格錄用任以要職。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人成為加強武則天統治基礎的賢臣名士,其中姚崇、宋璟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後來“再造王室,勳高一代”的郭子儀便是唐朝著名的武狀元。


京客隆回


1、在用人上

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

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

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2、在經濟上

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為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

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武則天對此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民戶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3、在軍事上

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

安北都護府、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佔據漠南、漠北。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擴展資料

人物評價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

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主導地位後,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

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書生系


1、在用人上

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

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

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2、在經濟上

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為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

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武則天對此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民戶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3、在軍事上

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

安北都護府、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佔據漠南、漠北。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擴展資料

人物評價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

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主導地位後,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

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大仙愛粉遊戲解說


我們縱觀歷史長河,可謂人才輩出,可武則天可以說是閃光的一個。有人曾經評價她:“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要評價武則天,恐怕區區千字難以說得清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說說。

她是一個治政的能手。上元元年(674年)十二月,作為天后的武則天上表建議了勸農桑,薄賦徭;息兵,以道德化天下;省功費力役;廣開言路;杜絕讒口;王公以下皆習《老子》;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給京官八品以上增加薪水;給任職時間較長的官員進階等十二件事情。唐高宗李治完全同意,下了詔書執行。她獎勵農耕,休養生息,規定“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那時候,社會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發展。比如,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 長壽元年(692年)九月,她派兵出征西北,平定了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等安西四鎮。

她是一個具有政治家眼光的人物。上元二年,高宗李治準備讓武則天攝政,但是宰相郝處俊等人竭力反對。這讓李治很是為難。這時候,武則天網羅了大批文人學士修書,寫成了《古今內範》《維城典訓》《列女傳》《百僚新誡》《臣軌》等書籍,為自己的進身立言,並安排這些人參與朝政,逐步分散宰相的權力。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之後,在複雜的情感鬥爭中,武則天做出了“附廟,歸陵,去帝號”的決定,保持了政權的穩定。

她是一個懂得用人之道的人物。帝王之要,先在用人。武則天很是明白這個道理。《大唐新語》說“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雄陽城南門,親自臨試。”同時,她打開了舉薦官員的通道,允許各種人自薦。她深化了科舉制度,首創殿試製度。她不惜爵位,籠絡四方豪傑。那時候,不少人才脫穎而出,形成了“君子滿朝”的局面。就連很不喜歡她的司馬光都承認武則天:“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她是一個很有政治手腕的人物。徐敬業揚州舉兵,武則天任用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征討,徐敬業兵敗後自殺。她製造銅匭,開告密之門。使用了來俊臣、周興等酷吏,在朝廷形成了互相牽制、人人危機的局面。但她後來又親自把來俊臣等送上了絕路。

人無完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可能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武則天既有崔融所說的“英才遠略,鴻業大勳”,也有司馬光所說的“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 武則天時代社會發展的事實,足以說明一切。










我是爛仔我怕誰


而武則天之所以重用庶族,也有以下的原因,因為武則天是一個女人,所以當時有一個女人統治,認為入朝為官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出生於世家大族的人,這些人更是不願意為一個女人效力,所以在武則天上朝之後,其自然也就要解決人才來源的問題了。而出身比較低的戍卒成為武則天考慮的對象。而在這些人中的確有非常優秀的人才,而由於武則天的重用,這些人對武則天自然也十分的忠心。因此通過以上兩個手段,武則天可謂牢牢控制了朝政。

武則天執政的時候,但是到這個時候規矩全變了。武則天規定有告密的人只要說一句,我去京城告命,地方官就得好吃好喝招待著,告密有功的當場就有獎賞,誣告他人的也言者無罪。但是被告的人無論是被誣告還是真謀反,一旦認罪,立即判死刑,所以當時相互打報告,告黑狀的人很多。寧可錯殺1000個冤枉的,有可能反對自己的人也不願意放過一個。

武則天在用人才方面更是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讓我家的人參與朝綱大權。首先要控制的就是軍隊,然後排除暗殺,反對自己的人。武則天坐穩政權主要是靠聰明才智,心狠手辣,六親不認。當然他也會收攏一些,出生地位卑微的人,稍微給他們一點好處,就會對他死心塌地。

關於武則天的執政方法,大家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評論。


中醫李友


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後,勵精圖治,為唐代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第一、廣泛蒐羅人才,不拘資歷,不問門第,任何人可以推薦人才,也可以毛遂自薦,經過考試,量才錄用,使科舉制得到進一步發展。六九O年(天授元年

),武則天"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七O二年(長安二年),又開武舉,選撥軍事人才。武則天善於選撥人才,又能委以重行,使臣屬感恩戴德樂以聽命。他前後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儉、狄仁傑、姚崇、張柬之等,邊將如唐休璟、婁師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時人選。正如《通鑑》所說:"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況為之用"。武則天廣開仕途,放手給人官做,同時又嚴密控制,發現不稱職者革免或殺戮,雖進退沉浮難料,但這正是武則天能維持產個世紀統治的原因之一。

第二、重視農桑,發展生產,維護均田制,抑制兼併,保護百姓財產。武則天明令規定州縣官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則予以提升和獎勵;如"為政苛暴,戶口流移",年終就要解除職務,予以懲罰。她還組織編寫了題名為《兆人本業記》的農書,頒行全國,發給各州縣來京的朝集史,對掌握農時、發展農業生

產有一定參考作用。

第三、重視文化建設,親自倡導編撰重要文集。武則天在文化上做過不少工作,如她召集周思茂、範履冰、衛敬業等諸儒於內禁殿撰《玄覽》、《古今內範》各百卷,《青宮紀要》、《少陽正範》各三十卷,《維城典訓》、《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各二十卷。武則天自己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惜已經失傳了。武則天還自制《大樂》,用舞工九百人演奏。她還大膽創造了曌(照)、丙(天)、埊(地)、 (日)、 (月)、○(星 )、 (

年)等數十字。

第四、鞏固了唐帝國的邊防,排除了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武則天統治時期一度與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關係比較緊張,武則天採取募兵、發奴、就地組織團結兵等辦法,解決兵源,同時又大興屯田,解決糧源運輸問題。六九二年(長壽元年),武則天利用吐蕃內亂之機,命武威軍部管王孝傑進攻吐蕃

,大獲全勝,恢復和重建了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鞏固了唐帝國西部邊防,確立了大唐帝國對天山南北的統治,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細亞商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武則天較好地處理了唐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大膽起用少數民族將領,對鞏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

總之,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功大於過的傑出女政治家。唐帝國在她統治的四、五十年間,由於實行政治改革,打擊士族豪強勢力,基本上消滅了關中軍事貴族部曲、佃客制,使庶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上升,在封建地主階級內部爭奪財產和權力的鬥爭中,以武則天為代表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勝利。武則天廣

開才路,重用庶族地主知識分子,擴大了其政治統治的社會基礎;她重視農業生產,使社會經得到發展,社會秩序得到進一步安定。在唐高祖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即唐太宗死後三年,全國人口380萬戶,到神龍元年(公元七O五年),全國人口已增至615萬戶,比唐初人口增加了近一倍。所以說,武則天統治時期,是唐朝極盛時期之一,發展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又為唐玄宗"開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有這些,在客觀上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開闢了道路。但是,武則天的統治也造成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武則天大量破格用人,造成職官的冗濫,使國家開支空前加大,增加人民的負擔。武則天崇信佛教,廣修寺院,"好樂真道,長生神仙",建天樞,鑄九鼎,僅用鋼鐵就達二百餘萬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後,同士族門閥地主一起加緊掠奪農民,破壞均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出現了農民流亡,階級矛盾日益加深了。

七O五年,武則天已八十二歲,年老多病。她親自選撥的宰相張柬之與司刑少卿桓彥範、中臺(即尚書省)右丞敬暉、內史(即中書令)崔玄暐、(相王府佐吏之一)袁恕已等密謀,以恢復李唐為號召,迫使武則天退居上陽宮(西宮)恢復中宗李顯皇位。這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於上陽宮,遺制說:"去帝號,稱則天

大聖皇后",與高宗李治合葬於奉天縣乾陵(今陝西乾縣)。至此,武周政權也壽終正寢了。

但是武則天的事業並沒有中斷,她為唐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和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在歷史上是肯定的。



最大玄機


關於武則天的出身,有很多的神奇的小故事,傳說武則天還是襁褓中的小嬰兒時,有一天精通相術的袁天罡給武氏一家看相算命,當他看到穿著男裝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此君龍眼鳳頸,貴人之極也!若為女,當為天下之主"。最後武則天真的成為一國之主。

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性,她非常的成功,儘管後世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她靠著自己的智慧,膽識和謀慮,一步步走上政治巔峰。

武則天在位期間,為了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任用庫吏,以至於背上罵名。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人,試官等多等制度,讓大批的寒門子弟有了一展才才華的機會。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戶口數從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到其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就增長到615萬戶。

武則天還提出了'建言十二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言十二事。1,勸課農桑,輕徭薄賦,減少工程建設,取消部門特殊區域的苛捐雜稅,以此減輕農民負擔,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提高官員的待遇,該升職升職,該加薪加薪,使得他們工作更有幹勁,3,廣開言路,杜絕讒言。4,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除了這些外,還涉及偃武修文,勤儉節約等方面。最終的效果是富民國強,使得社會安定團結,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現實小公子


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後,勵精圖治,為唐代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第一、廣泛蒐羅人才,不拘資歷,不問門第,任何人可以推薦人才,也可以毛遂自薦,經過考試,量才錄用,使科舉制得到進一步發展。

第二、重視農桑,發展生產,維護均田制,抑制兼併,保護百姓財產。

第三、重視文化建設,親自倡導編撰重要文集。

第四、鞏固了唐帝國的邊防,排除了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

總之,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功大於過的傑出女政治家。唐帝國在她統治的四、五十年間,由於實行政治改革,打擊士族豪強勢力,基本上消滅了關中軍事貴族部曲、佃客制,使庶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上升,在封建地主階級內部爭奪財產和權力的鬥爭中,以武則天為代表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勝利。武則天廣開才路,重用庶族地主知識分子,擴大了其政治統治的社會基礎;她重視農業生產,使社會經得到發展,社會秩序得到進一步安定。在唐高祖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即唐太宗死後三年,全國人口380萬戶,到神龍元年(公元七O五年),全國人口已增至615萬戶,比唐初人口增加了近一倍。所以說,武則天統治時期

,是唐朝極盛時期之一,發展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又為唐玄宗"開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有這些,在客觀上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開闢了道路。

但是,武則天的統治也造成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武則天大量破格用人,造成職官的冗濫,使國家開支空前加大,增加人民的負擔。武則天崇信佛教,廣修寺院,"好樂真道,長生神仙",建天樞,鑄九鼎,僅用鋼鐵就達二百餘萬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後,同士族門閥地主一起加緊掠

奪農民,破壞均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出現了農民流亡,階級矛盾日益加深了。

七O五年,武則天已八十二歲,年老多病。她親自選撥的宰相張柬之與司刑少卿桓彥範、中臺(即尚書省)右丞敬暉、內史(即中書令)崔玄暐、(相王府佐吏之一)袁恕已等密謀,以恢復李唐為號召,迫使武則天退居上陽宮(西宮)恢復中宗李顯皇位。這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於上陽宮,遺制說:"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李治合葬於奉天縣乾陵(今陝西乾縣)。至此,武周政權也壽終正寢了。但是武則天的事業並沒有中斷,她為唐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和中國

歷史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在歷史上是肯定的。


木子又又的春天


武則天治理國家的主要措施是:

1、武則天通過高宗下詔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修改原則為“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從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上打擊士族勢力。

2、繼續推行均田制度,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經常發佈詔令勸課農桑,規定以農業的業績的好壞作為地方州縣官吏的升降標準。

3、進一步發展科舉制,首創由皇帝親自策問舉人的殿試。

4、創立了“自薦”和“試官”的制度,鼓勵官吏和百姓自薦,以求進用。許多有才能的人被破格錄用,例如名相狄仁傑和姚崇等。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後人把武氏臨朝稱制到代唐稱帝的二十餘年統治,統稱為“武周政治”。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讚她的業績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做皇帝期間,勸課農桑,社會生產得到很大提高,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他破格提拔的人才如姚崇宋璟等,也成為了唐玄宗的時期的名臣,但是她濫用酷吏,錯殺了很多好人;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團膨脹,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並且大肆修建佛像,進一步加深了社會矛盾。


泳遠快樂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1]),自名武曌(zhào)[2][3],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4]。唐高宗時封昭儀,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