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大家都只能呆在家上演家庭廚藝秀。而《囧媽》就在這個難熬的時期網絡首映了。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看完《囧媽》我好像看到了媽媽差點把親情變成了一場無法挽回的的悲劇。也看到了無數中國家庭的縮影。媽媽每天強行給兒子喂小西紅柿,不讓兒子吃最後一塊紅燒肉。這不是對五六歲小孩的做法,這是對已經中年的兒子,依舊希望兒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生活。最後兒子在種種壓力之下終於崩潰了,已經中年的鄭伊萬,嘶吼著控訴對母親的不滿。

你看看,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那個你想象中的兒子。

有多少母親試圖把自己的孩子改造成心裡的那個孩子。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第一部分《媽媽的遙控器》中,母親一次一次的按下遙控器,不顧孩子的請求,只要不符合“她”心理優秀的樣子,就讓孩子一次一次的重來。備受折磨的孩子嘗試自殺,可是每一次,都被媽媽用控制器救回來,就連死,小偉都沒有自主權。

小偉問媽媽,“你到底還讓我再死幾次?”媽媽回答“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媽媽的遙控器》簡介:為了能夠跟死黨參加國中的畢業旅行,小偉偽造了成績單,很慶幸的,小偉媽媽並沒有發現。然而奇怪的是,他的日子竟然一直卡在同一天,直到他終於不想改成績單了…原來剛離婚的小偉媽媽從一位西裝男那裡拿到了一個神奇遙控器,媽媽相信,只要她給小偉修正的機會,小偉就能學會誠實;只要她重複增加小偉的學習次數,小偉的成績就可以越來越進步。為了讓小偉努力讀書,小偉媽媽不讓他參加畢業旅行,也禁止他談戀愛。只要小偉有任何一點狀況出現,小偉媽媽就會按下遙控器,讓小偉的日子重來…小偉長大後,如媽媽所願,事業有成,有個穩定交往的女友,但小偉媽媽還是幫他另安排了一場門當戶對的相親飯局,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好。

當孩子的,最害怕的就是母親說著“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你現在不懂,等你長大了你就會感謝我的”,然後要求自己按照她的想法來做。你以為你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樣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為什麼媽媽喜歡控制自己的孩子?

1、 婚姻不幸福,尋求安全感

像在《媽媽的遙控器》中的媽媽,在經歷老公出軌被迫離婚以後,媽媽只有一個要求:我只要我的兒子。

從此,她人生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兒子。不再結婚,也不再關注別的,所有的心血都傾向於她的孩子。

在《婚姻心理學》中寫道:對當事人來說,離婚悲劇的出現不僅僅是生活中的一件私事,而且是整個人生的重大挫折,是一次不小的人生打擊,因而必然會在一定範圍內產生震動離婚者的自卑心理主要來源於對婚姻失敗的沮喪,這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樣地方壓在他們的頭上。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在很多受過婚姻傷害的家庭中,媽媽經常在受到傷害以後,會對自我價值進行否定,急需需要展現自己的價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唯一,把自己的價值實現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從培養控制孩子來獲取成就感和安全感。

2、 原生家庭帶來陰影

教育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家庭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心智和才能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態度如果比較熱情主動,而不是冷漠,獨裁,那麼孩子的情商可能就會比較高。在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中生長的孩子,就會帶給周圍人愛和溫暖的感覺。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帶給孩子的也將會是良好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很多人成長時期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的情感就會在長大以後拼命獲取。比如在原生家庭沒有被愛呵護,沒有安全感,長大以後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就會過分的尋求安全感,想通過自己對伴侶,孩子的控制來獲取安全感。

3、 用孩子來攀比

很多父母都是攀比效應的奴隸。

攀比效應:是指當一項產品、服務或身份開始比較容易獲得,並且開始逐級形成一種趨勢,大家會感到別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個,就像中國的手機發展、汽車發展、高爾夫球練習場的快速擴張、小學生買電腦、積極去考研,多不勝數。這些東西對個人不一定很有用,但是如果你沒有,會感到低人一等。而對自己有多大用處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夠落後,並且一旦推廣到某個爆發點,則會更加快速的發展。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就是他們的畢生的作品。很多家長經常會有別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別的孩子會的我家孩子也會,我家孩子一定不能比別的孩子差的心態。然後帶著這種心態,不顧孩子的意願,去插手孩子的事。

控制孩子對孩子的危害?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母親的含義是影響。因為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控制孩子會給孩子造成無法磨滅的傷害。

1、 孩子會變得自卑,焦慮

學術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上刊登了一篇新加坡的研究。新加坡大學的六位學者花了總共五年的時間研究追蹤了約三百位小孩與他們的家長。這個研究顯示,當家長對孩子的控制與干預越高時,小孩越容易出現過度自我批判、焦慮症狀、以及憂鬱傾向。

《小歡喜》裡面的英子就是在母親的各種控制之下崩潰了。不讓孩子玩最喜歡的樂高,成績不能下降,不讓孩子去南大天文系。最後英子被逼的抑鬱了。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你以為你都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是在把孩子推向絕路。

2、 孩子會變得害怕犯錯

作為中學老師的作家Jessica Lahey在她的新書《The Gift of Failure》中也呼籲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她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類似的研究──研究員觀察了孩子在玩時,在身旁媽媽的干預程度──有一類型的媽媽屬於控制型,常常干涉糾正孩子;另一型的媽媽屬於支持自主型,願意讓孩子自己嘗試自己想辦法。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觀察媽媽與孩子的相處後,研究員讓孩子獨自一個人解決任務,結果發現,有控制型媽媽的小孩一碰到困難時就放棄,相反的,有支持型媽媽的小孩則是會在困難與挫折中繼續嘗試。 當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然後再嘗試,他們就可以理解他們失敗的是一項任務,而不是一個失敗的人;他們可以體驗到犯錯沒什麼了不起,再試試就好。當家長願意放手,就可以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很多。


3、 孩子會重蹈你的覆轍

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傷害就像《歡樂頌》裡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我的朋友燕燕從小開始就被媽媽管著,每天什麼點吃什麼東西,幾點睡覺,不能做什麼,要學什麼樂器,和什麼人做朋友。長大以後燕燕為了離開媽媽,選擇了離家千里的地方上大學,不惜和媽媽斷絕關係也要留在那個地方。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她以為自己終於逃離了媽媽,可當她自己有孩子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很多時候也像媽媽一樣控制著自己的孩子,她很痛心,卻經常不由自主的控制著孩子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走。

這是多麼的可悲阿,以為自己終於擺脫了噩夢,沒有想到卻帶給自己最愛的寶貝噩夢。

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

你的孩子重蹈你當年的噩夢,不就是最大的悲劇嘛?

作為家長,該如何真的愛護孩子

1、 尊重孩子的意願

不要去幹涉孩子自己選擇,讓孩子去做她願意做的事,不要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哪怕犯錯,也要自己經歷過最好。先犯錯以後才不會犯錯。

2、 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禁止臉實驗。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實驗開始,母親面無表情。孩子已經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與自己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


豆瓣評分5.9的《囧媽》告訴我們:媽媽們,別讓親情變成一場悲劇

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母親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孩子會非常害怕母親的情緒變化。在實驗中,母親面無表情的時候,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就是變相的保護孩子。

3、 愛護自己也是愛護孩子

作為女人在社會中總有各種各樣的角色,是女兒,是妻子,也是母親。可我們首先是我們自己。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道,“母愛有兩種:牛奶和蜂蜜。牛奶象徵媽媽給孩子的照顧,而蜂蜜指的是媽媽給予孩子的對生活的熱愛。所以,女人只有自己活得好了,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送給各位媽媽的寶貝,不要因為用錯了愛的方式,傷害最愛的寶貝。

我是阿黃黃,一個愛好小文藝的工科女孩。喜歡我的文字可以關注我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