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些兒女對老人不好,是否因為老人沒有處理好兒女關係?

手機用戶好大一顆樹


大家好,說說我的觀點吧,每個家庭不一樣,生活環境習慣不一樣,脾氣秉性不一樣,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同學家,公公婆婆兩人性格不好,經常吵架,公公有時還動手打人,婆婆嘴巴不好喜歡吵,但是人心挺好的,家裡面裡裡外外大大小小的活都是她乾的,公公生病窩床幾年了,一直都是婆婆照顧。每家情況都不一樣的。有問題多溝通,換位考慮。

即使老人有什麼做的不對,晚輩也要理解,我們也有老的一天,我們的子女也在看著。

現在的年輕人也都有文化了,很少說對老人不好的,再說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老人帶孩子,也沒那麼多架吵了。




侯哥的春天


兒女關係沒處理好,和老人沒多大關係。

  1. 婆媳戰爭,永恆的主題。

我家鄰居,都是五十左右的人了,按理說都是年過半百,子孫成群的人了,該懂點道理。現實卻不是這樣呢!

我記得很清楚,2018年的除夕夜,本該是家庭團圓的日子,他家的老父親,一個已經89歲的老人哭著找到了我。他告訴我他被自己的兒媳婦趕出來了,那一刻我並不敢相信。直到他帶著我去到了他兒子家,我看到老人的衣服,生活用品都被丟到了屋外。當時我很氣憤又心痛,一個已經89的老人啊,怎樣的人才可以在這除夕夜把自己的爸趕出家門,我實在難以理解。

我堅持要讓老先生在我家睡,他卻拒絕了。不管我怎麼說,他都不同意。當時我同學家的羊圈裡並沒有養羊,他問我可不可以跟我同學商量睡我同學家的羊圈,那時我真的是哭了。一個堅守著尊嚴的老人,寧願睡羊圈都不睡我們家。

我叫來了我的同學,我們必須尊重老人,因為那是老人最後的尊嚴。那一夜我跟我同學一夜沒睡,忙著拉電線,給羊圈做隔板。那一個除夕格外的寒冷。連我的心都是冷的。而我能做的卻又是如此的有限。

後來我卻聽到他們趕老人出家門的一個荒唐的理由。僅僅是因為老人燒火做飯燻黑了家裡的牆。這是一個多麼荒唐的理由。

所以,子女對老人不好,和老人不會有半點關係。因為他是老人,而我們是子女。


擺渡小勇子


不一定。有的是,我們村就有一個,她經常罵自己的兒女,脾氣暴躁,就連她老公也煩她,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回來一兩次,現在老了沒人管。有的確實是沒良心的,也在我們村,結婚了,在外面打工,他爸得了腦梗塞,死了,他媽媽打電話叫他回來,他也不回來,村領導和他交談也沒用。


李思晨道


兒女對父母不好,並非農村父母之過,孝子、逆子自古有之。為何當代社會會出現不少一些兒女對父母不好?這與當前社會現狀是分不開的,一切向錢看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時尚和不可阻擋的潮流。迫於生活的壓力,買房、結婚、子女都成為出生在農村的兒女們煩心事,他們由於命運的緣故,不能與城裡同齡人相比,整天為了忙於生計而奔波,為了自己的家事心情早已破碎。而農村父母種地收入微微,加之年老體弱,病魔纏身,生活艱難,領發的養老金僅是城裡人幾十分之一。不但對兒女無助,還得伸手向兒女要撫養甚至陪伴。你抨心而論的說,農村多數兒女不是不孝敬父母,而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確實是有苦難言唉。


秋風好1


社會中,老年人一直是一個比較弱勢的群體,其中農村老人對比城市老人更有過之。原因就是農村老人沒有養老金,生活沒有保障,所以很多老人只能繼續勞動才不會被子女認為是“老來嫌”,這就是農村老人真實的寫照。但依然有不少老人遭嫌棄。

百善孝為先”,這是自古流傳至今的話,存在既有它一定的道理,父母從小把我們養大,實屬不易。在沒糧食吃的情況下,也沒有餓著自己一口,自己辛辛苦苦外面打拼的錢,都是贊著給我們花,這種無私的養恩,我們一輩子都還不清。道理人人都明白,那怎麼還有那麼多不孝子呢?原因主要有幾點:

第一、父母的便心

雖然說我國計劃生育實行了很多年,但以前七零後八零後都是有兄弟姐妹的,當一個家庭裡面有兩個或三個孩子的時候,作為家長想要將一碗水端平是很難的,在那個時候,尤其是農村物資相對匱乏,所以說有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偏心的問題,另外,農村還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一個家庭中,男孩被各種嬌慣,女孩被各種壓榨,那麼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子女,被看輕的那一位,從小就會對父母有意見,長大之後自然也就不孝順了,而偏心的那一位又是從小嬌生慣養的,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的一個性格,大概也不會很孝順,那麼這種家庭也會因為父母的偏心導致兩個孩子都不孝順。

第二、老人生病

老年人身體健康是每個做子女最希望看到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難免身體某些機能會退化,一般小病到還好安心養養說不定就好了,但要遇上個終年躺床上的或者終年以藥為伍開銷巨大的肯定會應了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老話,而且現在農村人經濟條件也沒想象中那麼好,家裡長期有病號很容易拖垮整個家庭,很難讓家裡晚輩不嫌棄。他們的生活壓力也不小,還房貸,孩子的學費,家庭的開支,每樣都需要錢。所以對金錢比較看重,然後就理直氣壯的認為自己沒錢,自然不能 盡到贍養之情,這些都是自私自利的做法。

第三、受父母溺愛教育的影響,孩子長大了,對自己的父母只有索取,沒有回報。這個原因在農村裡也是很多的,一些父母為了寵愛自己的孩子,任由他們的性子發展,結果卻是出現了畸形。在孩子看來,老人們管孩子是天經地義的,而孩子們對老人有所索取是應該的。這種溺愛出的子女一心指望父母,父母哪能指望上他們。

我們總認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經常掛到嘴邊的一句對父母說的話是“養我是你們的責任和義務”,其實等我們大了,他們老了,養他們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希望各位別等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想起農村的家,才想起農村的父母,做子女的應該學會體諒自己的老年父母,做到自己應盡的贍養義務弘揚正能量。





渝鄉小寧


關於有些兒女對老人不好,如果把責任歸咎於老人沒有處理好兒女關係上,是不恰當的。為什麼呢?我從一下幾方面給大家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這樣。

從老人角度講,現在的老人都希望家庭和和睦睦,一家人和平相處,不希望看到和子女之間互相仇視,老死不相往來。畢竟以後自己老了,需要他們來養活。以後自己失去勞動能力了!有個頭疼腦熱,需要子女出錢和照顧自己。根本不存在偏向哪一個子女,給子女分家時不公平。畢竟都是子女,以後靠他們養活自己。說老人沒有處理好兒女關係,才導致兒女不孝順,我個人感覺不現實,可能性很小。

從兒女角度分析,現在年輕人壓力大,很多人都是日子過得不是太順心,總把一些責任胡亂推給老人,認為老人沒有在年輕時給自己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不能給自己事業的發展提供很大幫助。不僅不能幫助自己,很多時候還要去照顧老人,還要經常在經濟上支持他們。所以,漸漸的就開始反感老人。


三農猴哥


我覺得是有一部分沒有處理好跟兒女之間的關係,可以從兩部分解析這個事情:

第一:教育問題

很多的家長都希望兒女有出息,但是在教育,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教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比如什麼是感恩,什麼是善良,什麼是孝順,什麼是分享等等,很多很多的東西,除了知識,生活的基本技能以外,其他的都不懂的話,就會把父母對子女的愛當成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她不會想到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到將來我要反哺,也不會有同理之心。

第二:父母是否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在成長的過程中,子女很多的東西都會從父母身上學到,所以父母對待自己的老人,孩子從小是會看到的,那麼孩子可能會有樣學樣,所以孩子出現了品質問題,一定不是孩子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第三:溝通問題

溝通是人跟人之間的橋樑,沒有誰能夠百分百懂另外一個人,父母也不例外,而且作為新時代來說,年輕人的思想可能和老人完全不同,那老人無法接受新思想,年輕人想打破舊觀念,這樣就很容易成為對立面,容易出現爭吵,影響感情,所以要多溝通,如果觀念不同,不必強求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求同存異,允許新思想,也允許傳統想法,大家各退讓一步。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想法,謝謝。





石泉邱姑娘


一直以來,養老是讓很多農村老人擔心的問題,農村的老人沒有退休金,年老之後每月也沒有其它的收入來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農民的晚年生活幾乎只能依靠子女,然而事實是,很多有子女的農村老人卻面臨著無人養老的局面。

一直以來,很多農民都深受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農村老人都有多個子女,贍養父母對子女來說本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在農村還是能聽到不少子女對老人照顧不周的例子,不僅不按時給父母生活費,老人有個三長兩短也經常不聞不問。這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不孝子女這兩年來,於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農村的不孝子女也越來越多,這才導致了農村老人無人養老的奇怪現象更加常見。按理說,父母和子女本就是血濃於水的親人,關係應該比較親近,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對此有專家分析:之所以會導致這種局面,也不光是年輕人的錯,老人可能也有3個問題,父母和子女之間存在代溝是很常見的的現象,不過這種問題在農村家庭會更突出,農村六七十歲的老人思想大多比較古板,而且也不好溝通,時間一長和子女的關係很容易出現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老家有一位姓王的大爺,兒子和女兒都在城市工作打拼,可不管怎麼好說歹說,老人就是不願意進城和子女住,70多歲了還是一個人在農村生活

如今6、70歲的老人大都有兩個或者好幾個子女,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就農村的實際情況而言,沒有一碗水端平的父母也不少,尤其是很多農民都有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帶孩子也經常出現顧兒不顧女、顧小不顧大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被忽視的子女心裡也難免有芥蒂,等父母老了之後,照顧也就沒那麼多了這也是父母比較古板的另一種體現,很多農民雖然年紀大了,可是還是處處操心子女的事,甚之還一板一眼的要求子女做這做那,父母的控制慾太強,子女也有了反叛心理,和老人相處起來更不自在。



鄉村小佔


為什麼在農村裡有的兒女不撫養老人,卻把自己的女兒當寶貝一樣疼愛?在農村裡這樣的情況是很多的,一些老人辛辛苦苦把兒女拉扯大了:希望“養兒防老”,讓兒女們在自己不能動彈的時候照顧自己。可是事與願違,兒女們自己成家立業了,卻視父母們為累贅,不去照顧他們。可是對自己的女兒當寶貝一樣的疼愛:“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任由兒女們任性發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一起來看一下:

一、在農村,兒女們不撫養老人這和自己的另一半有很大的關係的。農村有句俗話說的很真實:“扁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他的娘送到山溝裡,把媳婦背上了炕頭上”!特別是在一些男人在家結婚後,受到了強勢媳婦的致使,對自己的老人撫養問題上,不敢對媳婦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他有心無力。而對自己孩紙確實百般的呵護,吃好的,穿好的。

二、受父母溺愛教育的影響,孩子長大了,對自己的父母只有索取,沒有回報。這個原因在農村裡也是很多的,一些父母為了寵愛自己的孩子,任由他們的性子發展,結果卻是出現了畸形。在孩子看來,老人們管孩子是天經地義的,而孩子們對老人有所索取是應該的。比如房產,等等。因此,一但不順孩子們的心意,有的兒女們就拿著這件事情,不撫養老人,而且讓老人們傷心。而兒女們卻對自己的孩紙卻是像寶貝一樣的疼愛。

三、受物質的影響,一些兒女們對老人們不管不問。在這個大環境下,什麼人也是有的。有的兒女們為了爭奪老人們的財產,不惜一切辦法,來索取老人們的利益。而有的父母們沒有一些財產的時候,卻對老人們改變了態度,對老人們不管,不問,不撫養。人心啊!

所以說從上面的幾點可以看出,有的兒女們或許有苦衷,或許有隱情等原因不撫養自己的老人。但是,老人畢竟是自己的爸媽,你對他們都不好,你還會對誰好呢?你現在對自己的孩紙好是沒錯的,但是等孩子長大了,是否這樣來對待你你呢?因為你是孩子們的榜樣,而照顧自己的老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以上是線上木子哥的分享。喜歡”線上木子哥“的記得點關注,陸續會有更多的內容分享。謝謝!


線上木子哥


這個問題很現實,沒有誰對,誰錯,就看每個人的理解,將心比心,多想想對方的好處,有些事情看開就好了,雖然有些事情是老人做的不公平,但是老人也是出於無奈,老人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過的好,有的孩子爭氣,能幹,生活幸福,老人自然不必擔心,但是有的孩子不爭氣,成天好吃懶惰,幾十歲了,也沒成家立業,老人肯定會操碎了心,多少會偏向不爭氣的一方,本來就不爭氣,不正幹,老人也為難,爹孃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不爭氣的孩子墮落,他想幫他重新振作起來,財產,物資,自然給他的多一點,這樣就會讓爭氣的一方心裡難受,心裡不平衡,對父母有抱怨,時間久了,感情就淡了,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想一下,不管怎樣,爹孃給了你一條生命,就是你的恩人,咱們就應該感恩,爭氣的一方,你已經是人生贏家了,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抱怨,世界將會充滿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