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鹽又放多啦

在家待著的第28天,也是與家人朝夕相處的第28天,比讀書時候的寒假還長;不在家的時候天天唸叨,回到家裡才發現,再親密的人,相處久了也總會有各種矛盾,也免不了吵架鬥嘴。

我跟我媽最常見的矛盾,就是做的菜特別鹹;

小時候沒有太大感覺,可能是上大學之後,在外面吃的口味慢慢變淡了,加上健康的觀念告訴我要少油少鹽、健康養生;於是總會覺得媽媽做的菜,哎呀,真鹹!有時候也會很無奈又生氣地說出來,你天天養生,各種講究,就不能做菜少放點鹽嘛?鹽不要錢嘛?

轉念一想,我每天睡到自然醒起來,早上都是媽媽做好飯我起來吃,享受的是飯來張口的服務,還有什麼不滿的呢?她也沒指責過你做的菜寡淡無味,也沒指責你睡到日上三竿吃白食;我們又有什麼權利指責長輩的習慣呢?

昨天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看了《歌手·當打之年》第二期的節目,聽了毛毛的《一葷一素》


媽,鹽又放多啦


日出又日落 深處再深處

一張小方桌 有一葷一素

一個身影從容地忙忙碌碌

一雙手讓這時光有了溫度

太年輕的人 他總是不滿足

固執地不願停下 遠行的腳步

望著高高的天走了長長的路

忘了回頭看 她有沒有哭

我們越長越大,也越走越遠

毛毛輕聲唱到:

太年輕的人 他總是不滿足

固執地不願停下 遠行的腳步

我安靜的聽完,像一個朋友跟我傾訴,我想要哭,可是他都沒哭,轉而是更多的溫暖。

我們何嘗不是這樣?讀書的時候,就想離家遠一點,再遠一點,遠到爸爸媽媽管不了我為止,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然後畢了業,覺得自己長出了翅膀,世界那麼大,就該要去看看,義無反顧的奔向了繁華的城市,奔向了小時候的夢想;

我畢業之後,就隻身一人去了深圳,那個時候是真年輕啊,無知無畏、青春灑脫,看著這個迅速發展的年輕城市,想象著自己可以跟著他一起成長;野心越大的時候,給親人的時間就越少,一年才回來一次,待著也不會超過一週;

又想到了龍應臺說的那句:成長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目送和別離。


媽,鹽又放多啦


我有多久沒有陪媽媽趕集了?沒有陪爸爸看新聞了?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努力送我求學,也一次次把我送的越來越遠;

曾經母親也說過,希望我回家做一個老師,或者考一個公務員之類的,一來是穩定(雖然我一直不認同),二來是離家近;

以前我以為媽媽要的離家近,是希望我可以照顧家裡,其實媽媽要的離家近,不僅僅是我能照顧家裡,也不知是等爸媽年紀再大一點,需要我常在身邊,而是他們依然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照顧到孩子,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那時候總是誤解母親的好意,自己想要越飛越高的心,只看得到廣闊的藍天,看不到父母渴望的眼神;我非常感謝他們,從來沒有強行要求我不要走太遠,他們有自己的期待,也懂得尊重女兒的期待。

再長的路,也走不出媽媽的眼眸

兜兜轉轉20多年,求學時的不知天高地厚,工作時的努力探索,因為我工作性質的原因,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人們追求的快樂、權力、財富、或者是成為人上人,最能觸動人心,給人溫暖安定的幸福感的,還是來自人際關係,比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

而父母,是我們的福田,是我們內心力量的根源;就像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那麼深刻,父母的愛和支持,最原始、最入心,是知道我們來自哪裡,將來要去向何方的堅定和從容,父母在,天大的事也會覺得心安;


媽,鹽又放多啦

我特別能理解,來訪者中,很多跟父母不溝通、跟父母關係不好的,也很難在親密關係中建立好的溝通的相處模式,總想著改變父母,結婚後想著如何改變伴侶。

我們可能很難“改變”父母,事實是也不需要改變她們,多一些理解,我們的內心會更多力量。

他們愛買保健品、愛養生,是因為希望自己健康一點,不給自己添麻煩;

想想,因為這次疫情,在家不得不多呆了這麼久,恍惚中,似乎又回到了以前,跟媽媽拌拌嘴,一起下廚炒菜,一起下田拔蘿蔔,也會像過去一樣吐槽一句說:媽,鹽又放多啦;

媽媽從小生活的年代,並不如現在這般物質過剩,她們有時候也會吃不上飯,更沒有現在這些各種菜,也不會像毛毛的媽媽懂得葷素搭配,所以,少數的菜,做的鹹一點,才下飯,才能讓大家都吃得上。

這些習慣,是幫助媽媽在那個年代,堅持過來的“優良傳統”,雖然時代變了,我現在明白,愛,沒變過。

這一次,吃著鹹鹹的菜,沒有指責,說,媽,鹽又放多了!

哈哈哈,不過,真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