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可以長期霸佔影史上第一的寶座?

老萬


《肖申克的救贖》是豆瓣,IMDB多年第一名,就說豆瓣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被超越,因為《肖申克的救贖》到2020年2月份260.8看過這部電影,總有185萬多人打分,而排名第二的《霸王別姬》有205萬人看過,136萬人打分,大家對新電影都會比較苛刻,老電影的口碑已經差不多了,不會一下子反超,而且《肖申克的救贖》多年以“人生必看的n部電影”,“男人必看的n部電影”聞名於世,更是有豆瓣,IMDB第一名光環,不會輕易退位。

《肖申克的救贖》應該被評論,分析最多的電影之一吧,因為實在太有名,各方有不同解讀,不斷有細節被發現。

《肖申克的救贖》男主蒂姆·羅賓斯接受採訪時候從他的角度去解讀《肖》能產生巨大共鳴的原因,覺得很有道理。皆大歡喜的勵志電影很多,但是似乎大多數結局就像突然加進去的,而《肖》我們見證主人公一路走來怎麼爭取最後的勝利,這個很打動人心。而且,《肖》的奮鬥是個長久的過程,是長久賽,不是即時滿,生活中很多人困在長期的痛苦中,若一份不如意的工作,一段失敗的感情等,這些都不是一個口號或短時間內能解決,《肖》主人公遭受了我們想象的巨大而長期的痛苦,而最終取得勝利,會給我們帶來希望,《肖》彷彿在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遠方芝華塔內歐島,只要耐心等待,保持自我,堅守本心,就可以到達。


金字塔電影


這部電影上映至今已有24年之久,它就像是一罈深埋在地窖的老酒,隨著時光的流逝,越發醇香。國內的豆瓣和國外IMDB無一例外給出非常高的好評和排名,近年來排名一度超過《教父》穩居排行榜第一。

其實《肖申克的救贖》在上映之初並不盡人意,票房一般,雖然得到7項奧斯卡最佳提名,可依舊無法遮掩它沒有得到一個獎項的尷尬,其原因就是這部電影屬於慢熱型,壓抑的監獄題材不符合那時代人的精神追求,那個浮躁的年代大家都在搖滾和吶喊,所以當它遇到以右派價值觀為主題的《阿甘正傳》時,註定要失敗。美國是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國家,《阿甘正傳》這部影片正好滿足他們這種偏好和情感訴求。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你去看兩部電影,我覺得《肖申克的救贖》給我帶來的思考會更多。《阿甘正傳》只是一個勵志故事,但《肖申克的救贖》則不一樣,它帶給你的是對自由與希望的思考,是自我的救贖。所以我認為它敗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當時的人和國情。

下面我來淺析一下為什麼它可以排行影史第一?影片劇情循序漸進,不斷重建和假設,有內涵有深度,有寓言性的伏筆和較強的鑑賞空間,依靠肖申克監獄這個小載體,把監獄裡的人的不同遭遇以及監獄當權者的黑暗,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的淋漓盡致。

上世紀40年代,美國正處於戰後的恢復與高速發展期,隨之而來社會的矛盾也越來嚴重,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僵化和掌權者的貪婪及政府的無作為,都在腐蝕著這個國家,使人感到絕望和無助。

《肖申克的救贖》用貫穿電影的兩大主題“自由”與“希望”救贖了被“制度化”的肖申克監獄所有人,安迪則是上帝的化身,他的到來給瑞德和肖申克監獄所有的人帶來希望和自由,即使身陷監獄依然不忘自救與幫助他人。當安迪從淤泥裡爬出來仰天長嘯的那一刻,安迪完成對自己的救贖。

我認為這部影片久經不衰和排名影史第一的原因是它引發我們對人性最基本的思考和認知,還有就是故事的結尾符合大眾的預期。


影士禾木兄


很遺憾,《肖申克的救贖》並不是影史第一的電影,並且,在權威的電影排行榜裡,《肖申克的救贖》不但不是第一,連前10都不一定能排的上。



會誤以為《肖申克的救贖》是影史第一,實際上是一種說法上的錯誤。

《肖申克的救贖》的第一,是在美國的電影網站IMDB上評分第一,在咱們中國的豆瓣上綜合評價也排第一,儘管如此,和影史第一還是不一樣的。


《肖申克的救贖》成為IMDB的第一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肖申克的救贖》只是IMDB的前三,還不是第一,當時第一的是《教父》。2008年諾蘭導演的《黑暗騎士》上映,許多影迷瘋狂地給它刷分,把《黑暗騎士》送上了第一的位置。



這引起了《教父》影迷的不滿,於是他們一邊給《黑暗騎士》刷差評、一邊給排在後面的電影刷好評,結果《教父》沒能重回第一,反倒是排在後面的《肖申克的救贖》成為了第一,這一當上第一,就一直當了下去。


事實上,會覺得《肖申克的救贖》是心中第一電影的一般是普通的觀眾,因為《肖申克的救贖》比較偏主流,看的人多。

但是如果去翻看各大權威的電影雜誌評選出來的影史第一,無論是影評人、導演還是演員,你會發現他們選出來的基本上也就是《公民凱恩》、《教父》、《迷魂記》、《八部半》、《東京物語》、《遊戲的規則》、《日出》 、《2001太空漫遊》《日落狂沙》、《持攝影機的人》這些,其中除了《教父》看的人多,其他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看過呢,也許有,但是肯定不能和當年在奧斯卡上和天之驕子《阿甘正傳》競爭的《肖申克的救贖》多,因此《肖申克的救贖》才會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影史第一。


當然,雖然《肖申克的救贖》並非影史第一,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絕對的佳作,這部電影由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在《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小說改編而成。


片中展示了剝奪人自由、使人變成其中的麻木一員的監獄作為電影的場所,以主角安迪的經歷宣揚了“自由”和“希望”兩大主題,受到了觀眾們的瘋狂喜愛,在IMDB上,有超過160萬人為它投票,將它選為第一名。


所以,就算《肖申克的救贖》不是影史第一,也阻止不了它成為大量觀眾心中的第一呀。



陳亦飄


首先要問,有真正的影史第一嗎?

AFI美國電影學會2007年評定的百年影史百佳里,第一是[公民凱恩];


《帝國》雜誌2018年評定的百部最偉大的電影裡,第一是[教父];


BFI英國電影學會2012年評選的50部影史佳片,第一是希區柯克的[迷魂記]……


各執一詞。“影史第一”,誰都沒有資格評選,但誰又都有資格去評選,原因是同一個——看電影是一件太私人的事情。

至於[肖申克的救贖],很難看到它在任何一個傳統媒體的榜單上,被評選為影史第一。它常年佔據的,是各大評分網站的第一。

或者可以說,它是“互聯網影史第一”。

它在IMDB如何登頂的故事,廣為流傳。

IMDB原本的頭名,是[教父]。[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前夕,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影迷,開始為這部電影打高分,同時將[教父]的評分拉低。

[教父]的影迷奮起反擊,以同樣的操作對待[黑暗騎士]。你來我往之後,原本的第三名,[肖申克的救贖]登頂。

雖然有這麼個插曲,[肖申克的救贖]成為互聯網上最受人喜愛的電影,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偶然,畢竟此後多年,它仍然穩居第一。

而且,不止是IMDB或豆瓣,英國一家民意調查網站,也在2015年做了問卷調查,發現英國網民最愛的電影,也是[肖申克的救贖]。

在上映之初,它在評論界的反響平平。

比如《洛杉磯時報》就不客氣地評論道:“它講述著希望和友誼,又充斥著難以言喻的暴力,只想說服觀眾,他們看到的東西不是一大坨棉花糖。”

它的票房也不好,花了2500萬美元的製作費,僅收2834萬美元的票房。

它和昆汀的[低俗小說]同一天(10月14日)開畫,而後者從5月拿下戛納金棕櫚以來,就口碑爆棚,備受期待,自然收割了更多票房。

還有[肖申克的救贖]後來的“宿敵”,[阿甘正傳],同年7月6日上映,聽起來有些日子了,但[阿甘正傳]受歡迎到,熱映了42周才下映。此時是它上映的第14周,這才哪到哪呢,且熱乎著呢。

直到得到奧斯卡提名,[肖申克的救贖]才稍稍緩過勁來。但它真正的反殺,要從三年後,1997年開始。

1997年,華納下屬的特納電視網,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它,鋪天蓋地播放它。主角之一摩根·弗里曼說,“有人形容,任何一天,只要你打開電視,就能看到[肖申克的救贖]。”

美國國會圖書館稱,它和[綠野仙蹤]、[生活多美好]一樣,都是史上被觀看次數最多的電影,雖票房慘淡,但電視放映,都助了它們一臂之力。

與這兩部電影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贖]在電視上播放的1997年,也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起點。這讓它在評分網站上,有了更廣泛的影迷基礎。

以上都是外因。

那麼從[肖申克的救贖]本身看,它為什麼能在互聯網上收穫如此多的好評?

說回之前英國民意調查網站的問卷。

那次調查相比豆瓣、IMDB的數據,更為系統。它顯示了,在不同年齡段、性別等統計學分組中,[肖申克的救贖]都不是第一。

比如[星球大戰]和[低俗小說],在18-39歲年齡組裡排名相當高;[亂世佳人]則是高齡組的最愛。

但只有[肖申克的救贖],在幾乎每個年齡段裡,都在前15中,佔據一席之地。

[肖申克的救贖],做到的是一種平衡。

很多電影,都在某些趣味點上做到極致,因此受到一部分人的狂熱追捧,在另一些人處,可取之處卻不多。

而[肖申克的救贖]所宣揚的希望、友誼、自由、夢想,是任何年齡、任何性別、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難以拒絕的。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最美好的,而美好的東西永不消逝。”這幾乎就是[肖申克的救贖]成功的原因:它所歌頌的東西,永遠也不會消逝,在任何時代任何人群中,都有迴響。

更重要的是它的表達方式。

不妨將之與[綠野仙蹤]、[生活多美好]比較。它們同樣,都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歌頌善良,歌頌希望,歌頌愛。但影片裡,又若有似無地有一種情緒:苦悶。

[肖申克的救贖]裡,人們被監獄的鐵門困住,自由顯得遙不可及。安迪(蒂姆·羅賓斯飾)說,“要麼忙著去活,要麼忙著去死。”

[綠野仙蹤]中,桃樂絲(朱迪·加蘭飾)被龍捲風吹走,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哪裡都只是過客。她說,“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家相提並論。”

[生活多美好]中,喬治(詹姆斯·斯圖爾特飾)總是無私助人,自己卻走投無路,決定自殺。

他絕望地向上帝祈禱:“親愛的天父啊,我不是個總祈禱的人,但如果你真有靈,聽見我的希望……為我指明方向吧,為我指明方向吧……”

每個人都會有苦悶的時刻,正是這種情緒,讓人心有慼慼焉。而在這種情形下,不放棄希望的結尾,也更令人暖意融融,靈魂共振。

這就是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能在互聯網上,成為“影史第一”。



看電影雜誌


《肖申克的救贖》最多隻是IMDB和豆瓣評分第一,翻遍各類電影榜單,從沒見過將《肖申克的救贖》排在影史第一的,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認為《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這些電影可以排進前十的,大多是入門級別的影迷,如果你看過1000部電影了再回頭想想,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可笑。



在這裡無意引發戰爭,但在各大權威排行榜上,《肖申克的救贖》甚至進入不了前100,這不是因為《肖申克的救贖》不夠優秀,而是因為偉大的電影實在太多了。

經常進入各類影史榜單的導演是斯坦利·庫布里克、奧遜·威爾斯、費德里科·費里尼、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維托里奧·德·西卡、安東尼奧尼、楊德昌等等偉大導演。

經常進入影史榜單前列的是《公民凱恩》《迷魂記》《日出》《東京物語》《八部半》《偷自行車的人》《教父》《2001太空漫遊》《教父》《晚春》《精疲力盡》等等偉大的電影。



可能會有人反駁我了,說我裝,但你反駁之前想想,電影自發明以來已經有100多年,這期間有過多少次電影運動,產生過多少偉大的導演和作品,而自己又知道多少。

知乎上前段時間有個收費很高的live,主講人是一個我很尊敬的影評人,講的標題赫然寫著《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是影史第一,我是非常失望。

他這是明擺著迎合觀眾,推銷自己的課程,《肖申克的救贖》影史地位難道他不知道?說白了是在利用大家的情緒做營銷。

我承認《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辛德勒的名單》都是好電影,我自己也喜歡看,但這些電影並不能排在影史前列。

同樣的,我也認為《活著》《鬼子來了》這些電影是華語電影中的經典,但華語電影的前幾名,永遠是《神女》《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



小編不是為了吸引眼球才特立獨行,只是看不慣互聯網上的無腦吹和無腦黑。

如果對我的觀點不贊同,咱們大可以認認真真的討論交流。

記得一位前輩說過,作為影迷,千萬不可驕傲,不能裝,因為分分鐘可能被別人打臉,這個世界好電影太多了,在沒達到一定閱片量之前一定得謹慎。


迷影生活


說到電影。我只服教父。下面比較三部基本上都在說男人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我看了五遍上下,毫無疑問,很經典,黑暗騎士看了八遍上下,毫無疑問,也很經典,直到後來教父看了十來遍,我才發現,排名第一的,只能是教父。

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希望,信念,二者讓人在絕望中生存,在絕望中反擊,並在絕望中勝利。此片勝在主題。表達了一種在絕望的環境中不放棄希望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並奮起鬥爭最終戰勝絕望取得勝利的中心思想,對觀看者影響不可謂不大,此片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經歷的風浪越多,看後越能夠感同身受,越能夠發人深省。很多初出茅廬的小牛犢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之後看到此片往往能夠熱淚盈眶。作為電影,它很成功。

黑暗騎士講的是正義與邪惡的相對性,完美的將超級英雄電影的主題上升到哲學思考的高度,不得不佩服諾蘭,說一句題外話,諾蘭是我最喜歡的導演,諾蘭出場,必有佳作,而其風格必獨樹一幟。黑暗騎士中的小丑,成為了史上最有魅力的反派,這種魅力,不在於手段,不在於智商,不在於情感,而在於信仰。這是一個毫無人性的殺手,做任何事情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終其所有,只為一件事,打倒正義,打倒蝙蝠俠,有些人殺人放火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報仇,只是為了看人間變成地獄。小丑是有信仰的,他相信人類如果沒有政府,沒有制度,只有回到原始社會,才能真正的人人平等。這難道不是很多大思想家,哲學家一致認同的麼?事實上,與其說蝙蝠俠是主演,不如說小丑才是最大的亮點。真正的悲劇,其實是蝙蝠俠。不顧自我安危,除暴安良,為懲惡揚善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布魯斯,卻被視為高譚市第一大罪犯,這本身就是一種人性的扭曲,當所有人站在法律的一邊,法律卻只能靠蝙蝠俠,這是政府的悲劇。小丑和蝙蝠俠本惺惺相惜,沒有蝙蝠俠,小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小丑終其一生就是要證明蝙蝠俠捨命維護的正義,其實就是一個笑柄。很明顯,小丑最後成功了,邪惡戰勝了正義。蝙蝠俠一敗塗地,為了所謂的正義,又背了最大的鍋,成為眾矢之的,成為了所謂黑暗中正義的騎士。同樣,作為電影,黑暗騎士也很成功,而遺憾的是,大多數影迷們給這部電影打高分只是因為他們喜歡小丑,喜歡這樣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或是喜歡蝙蝠俠,無外乎心中都住著一個他,並沒有體會此片所蘊含的深意。用一句話講,蝙蝠騎士最大的成功在於意外。當然,再說一遍,作為電影,它很成功。

但我覺得,跟教父比,以上兩部還是略遜。教父被很多人說成是男人的聖經,事實上,深思熟慮之後會發現,何嘗不是女人的聖經?不同於以上兩部,這部電影表面上就是男人間的打打殺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為了權利爾虞我詐。但這部電影深刻的透析了責任二字的具體含義,同時圍繞責任這一思想主線展開了人生百態,是可謂眾生相。你會發現,電影中每個人的表情,都可謂經典,尤其教父本人,每一個神態,舉止,都蘊含了無數話語,看似平淡,卻是飽經風霜閱人無數吃盡苦頭後的為人處世的老套,霸氣側漏又魅力無比。電影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拿出來做一個具體的分析,因為眾生相里,人人都是教材,深刻剖析之後總會在現實中找到原型,這是本片在塑造人物上的成功。而本片最大的成功在於主題,責任。這也是眾多男人為之傾倒不能自拔的緣由,在教父眼中,對家庭的責任永遠放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也正是這種責任,讓兩代教父均為之耗盡畢生心血,一代教父終其一生建立了家族勢力,二代教父終其一生只為讓家族事業合法化。為此,不惜一切代價。此片可講之處太多太多,人世間忠、孝、情、仁、義、奸、詐、利等等皆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此不一一贅述,此片如此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包羅萬象而又有血有肉的主題,二是兩位奧斯卡影帝無與倫比的演技,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部電影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

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贅述。總之,論第一,教父當之無愧。


第一墓


這是一部關於救贖之道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單從如此高的評分就知道這是一部巨大成功的電影,筆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又看了一遍這部電影,於是激發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動力。

與我同感的是,很多影迷都會說這是一部看完讓你還想再看一遍的電影,結尾的震撼,劇情的幾乎完美,臺詞更是讓你回味無窮。

我還記得高三快畢業時,一位學長對我很認真的對我講:“這部電影你一定要看啊。”他用盡了他所有讚美的詞來形容這部電影,第二天我就抽時間將這部電影看我完了,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還是碟片時代,那時候還沒有手機,只有對著PC或VCD,不過那時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這是一部好片,一部不會令人失望的電影,說有多大的震撼都是假的。

不過現在繼續看了一遍,所產生的震撼遠比第一次看時強烈。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因為壓力而覺得更有味道,還有因為年齡的成長而讀懂 了裡面想表達的東西。

回到電影本身,這部電影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拍攝的方式都非常的不錯,畫面感期待感還是很強的。

主人公安迪經歷了19年,終於完成了偉大的越獄,我至今都記得,他爬出黑暗、漫長、骯髒的坑道,迎接自由之雨的那一刻。沒錯,那是我最愛的鏡頭,因為他呼吸的是自由的空氣。而在這之前的忍辱負重,經受煉獄,也是在體驗另外一種人生。就像瑞德說的,你會說他做這些是為了討好看守。或者也許是為了同我們搞好關係。而我則認為他只是為了再度體驗一下正常人的感覺,哪怕只是為了短短的片刻。

自從1994年弗蘭克-德拉特將它搬上熒幕之後,這部電影就和《教父》一直爭奪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來,這部電影更是蟬聯影史第一。有時候,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本片能夠被這麼多人認可?它究竟向我們傳達了什麼?而在我看來,傳達的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兩個個要素:希望與自由,也可以詮釋為:夢想與救贖。

當然這樣一個主題並不是生拉硬拽的放進觀眾的意識裡,而是像電影中的那句臺詞:“肖申克監獄中的犯人人人無罪”一般,諷刺性地讓我們記住了自由。當我們回頭看這部電影中有關自由的闡述時,我開始覺得,所謂的自由即是希望的土地,而一個沒有自由的土壤,就不會有希望的種子,Andy也在片尾給Red的信中說到:“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而這一段話正好適用於本片為何被眾人認可為“影史第一”。


巴適影視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好電影,但它並不是在1994年上映後就排IMDB第一的。

事實上,直到2008年,常年排在IMDB第一名的是《教父》。那麼,當時發生了什麼,導致榜首易位了呢?簡單地說,是《蝙蝠俠:黑暗騎士》和《教父》的粉絲互黑,鷸蚌相爭,使得《肖申克的救贖》漁翁得利,排到了第一名。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這是一部質量很高的電影,片中最出彩的是反面一號小丑,其扮演者希斯萊傑的意外死亡,更使得該片成為他的絕唱,進一步增加了影片的話題性。這些都使得該片受到了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追捧。這些影迷開始瘋狂地在IMDB上為黑暗騎士刷分,並且有部分極端者開始刻意給教父打低分。終於,黑暗騎士的排名超過了教父。這引起了教父粉絲的不滿,教父的粉絲通常都是年紀比較大的老影迷,和黑暗騎士影迷正好是兩個群體,他們也展開了反擊。就這樣,雙方開始互相給對方的影片打低分,而最後的結果就是: 《肖申克的救贖》在上映後的十多年以後漁翁得利成為了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


qrvm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我格調低,很多美國大片別人都說好好看好有內涵好有高度什麼的,但我都看一會就覺得沒有興趣,索然無味,犯困瞌睡,但這部電影我還覺得挺好看的,看了三遍左右,每次都看完,而且覺得有意思。另外,怦然心動 冰河世紀 還有 教父 我也覺得挺好看的。對了,還有楚門的世界,我也覺得很有意思。盜夢空間也不錯。但阿凡達,金剛狼,還有好多,比如海上鋼琴師,灰姑娘,飢餓遊戲等等,這些別人覺得超級好看的,我都索然無味。當然,可能跟我英語不好品味有限有關吧。


漂泊在外堅果牆之曾經是土豆


要進來、先把希望留在門外——但丁


這個問題我想我最有資格回答、我還記得大一的一個暑假我偶然看到這部電影之後、從大一到大學畢業我翻來覆去看了20多遍!我清楚地記得之中的每一個情節、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好像就只有十分鐘一樣、熟悉且深刻、安迪與眾人的格格不入、監獄裡的貪婪和殘忍、布魯克斯被體制化而自殺、以及瑞德和安迪的深厚友誼、

我想這電影應該是圍繞著“自由和希望”來寫的、在此之中的眾人都不知道何為希望、何為自由、安迪說:“有些東西在心中、是高牆所關不住的”、大家都不明白是什麼、

安迪在高牆之下對瑞德說:“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我簡單點說吧:“人活著總要做點什麼反正只能二選一、忙著死或者忙著活”

之後安迪開車敞篷車向太平洋駛去、 留下的還是原來那個肖申克、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於內心、有些鳥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每一片羽毛都太自由了、

布魯克斯被體制化了、假釋後自殺了、瑞德說了一段話:

“這些牆很有趣、剛進來的時候、你痛恨它、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離不開它、這就叫體制化”

如果瑞德沒有答應安迪的承諾、會不會也想布魯克斯一樣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而自殺呢?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我想這就是這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的原因、

最後說一句: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老橡樹下的那封信上說、心懷希望是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

以上都是個人觀點、噴子走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