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哪些?

車之城168


廣東地理上得天獨厚,珠三角水系網,粵東粵西沿海,肇慶、雲浮屬西江流域,只有粵北是山區,但卻是廣東北上的重要門戶,廣東為什麼發展不平衡,粵北山區除外,粵東粵西也如此落後,其實珠三角也不平衡,東岸發達,西岸落後,又為什麼?皆因開放初期為探討中國發展之路將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珠海列為特區,跟著深圳被定為副省級單列市,自然成為重點發展對象,除了廣東第一段高速廣佛外,高速、高鐵重點都在廣深之間,廣深之間的東莞自然得益匪淺,東岸為主的珠三角發展後成為中國經濟第一省,成為富省後收稅重,返稅少,為保經濟第一省位置,自然無法顧及粵東西北,之後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優惠政策及單列市的好處發展強勁,危及廣州第一經濟大市地位,更無餘力發展其它地區,所幸胡春華主政廣東,粵東西北發展才得以高度重視。


雲開山夫


其實不只是廣東,在我國所有省份,基本上發展都不算特別均衡,經濟排名靠前的幾個山東、江蘇、浙江基本都是如此,山東的膠東和魯西南、江蘇的蘇南和蘇北、浙江的杭寧溫與衢麗舟都是如此,只不過廣東省因為珠三角的發展太過強勢所以顯得與粵東、粵西、粵北差距更大。另外山東、江蘇、浙江發展不均衡與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的關係很大,山東膠東沿海優勢海權,魯西南深處內陸。江蘇蘇南有長江天然黃金水道,更加靠近我國經濟龍頭上海。浙江杭寧溫也是東部優勢地區,而衢麗舟要麼腹地小,要麼是群島。但是廣東的地形差距不是很大,粵東、粵西也都是沖積平原且沿海深水良港。

其實,表面上看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的地貌相差不大,但是仔細分析還是有所區別的,珠三角處在中心,直插廣東腹地,珠江水系支脈更加廣闊,貿易彙集更有優勢。而粵東粵西在通往腹地的地形上多山地複雜地形。其實這也是為何當年珠三角的廣州更能作為通商口岸的原因。
最後就是政策導向,珠三角沖積平原上在珠江入海口兩岸彙集的城市眾多,而且伶仃洋的水深條件優良,沿岸城市都可以依託水道開展國際貿易。而且當年因為香港、澳門的存在,珠三角的發展政策上更加有特點,著名的深圳特區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所以目前省內各個區域發展不是很均衡,但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未來粵東粵西也會有自己的發展格局。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發展不平衡不只存在於廣東一省,全國沒有哪一個省份能夠做到絕對均衡,發展不平衡只是相對而言的,比如我們常說江蘇經濟發展平衡,但放眼江蘇各市GDP情況,排名第一的蘇州而排名倒數第一的宿遷,GDP差距也達到了近6.8倍。

而公認為全國發展最為均衡省份之一的福建,其GDP最高的泉州是最低的南平的4.7倍。所以發展絕對均衡的省份是不存在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存在於全國所有省份。

相比之下,廣東確實是全國經濟發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珠三角地區可以說是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總量也佔了廣東省的80%以上;而粵東西北地區卻遠遠落後全省平均水平,甚至是全國平均水平。即使珠三角各市之間的發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廣州和深圳兩座一線城市可謂是獨一檔的存在。

造成廣東發展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來就在珠三角地區;從地形上看,珠三角有成片的平原,利於開發,全國第三大水系珠江的出海口就在此,內河航運也發達。從地理位置上看,珠三角是廣東的中心腹地,香港、澳門兩個發達的特別行政區分別位於珠江口兩岸,深圳、珠海能夠發展起來也離不開港澳的扶持。珠三角地區還享有更多的政策支持,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強大的虹吸效應不僅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勞動人口,就算是省內的東西北各市的勞動人口也紛紛往珠三角地區跑,因此這就更加造成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了……


錦繡中源


廣東的經濟發展就猶如一個濃縮版的中國,中國的東西部差距大,廣東的珠三角和非珠三角之間也存在這巨大的發展鴻溝,如何較少區域差距,也是廣東今後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廣東區域差距的顯著特點是:

第一,區域發展的極化效應顯著(我們可用區域間GDP的差異係數和泰爾指數來衡量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程度)。與全國相比,廣東區域間經濟總量的差距較大。2000年,廣東21個地市間GDP的差異係數和泰爾指數分別為1.189和0.211,比全國分別高出51.42%和64.86%。廣東不僅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距較大,而且極化現象更為顯著。2000-2017年,全國31個省市區間GDP的分佈格局大致穩定,變動不大。期間,差異係數略微增加了1.71%,泰爾指數稍有下降,為-3.42%。而同期廣東21個地市間GDP分佈格局則變動較大,差異係數和泰爾指數分別增加了13.2%和23.48%。

第二,廣東區域間財政收入的平衡性及縮小幅度低於全國。2000-2017年,廣東不僅區域間財政收入和人均財政收入的差異係數和泰爾指數均高於全國,而且其下降幅度也均低於全國。第三,廣東區域間人均GDP差距的縮小幅度明顯低於全國。2000年,廣東區域間人均GDP的差異係數和泰爾指數與全國的情況基本相同。17年後,廣東的差距則拉得更大了。2000-2017年,廣東區域間人均GDP的差異係數和泰爾指數分別只下降了2.94%和3.33,而同期全國則分別下降了40.31%和57.31%。

第四,廣東區域間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幅度高於全國。2010-2017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異係數和泰爾指數分別下降了28.81%和45.45%,同期全國只下降了20.81%和36.45%。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有效減少廣東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呢?

1 看待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需要從多角度來全面審視

按不平衡性的大小來劃分,依次為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人均財政收入、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這種表現契合了區域發展的經濟規律。由於區位特徵和發展稟賦不同,發達地區的先發優勢和區位優勢有利於經濟活動的集聚,使各種產業活動之間的協作配合及產業規模的擴大成為可能,從而帶來了各種費用的節約,加速了各種要素的集聚,產生了強大的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因此,以GDP來衡量的區域發展水平,其不平衡性的加大具有內在的合理性,也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由於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干預,一定程度了削弱了地區間發展的非均衡進程,使得以財政收入衡量的區域發展差距相對較小。

在經濟活動極化的同時,人口也隨之向發達地區轉移和集聚。因此,以人均GDP表徵的區域發展平衡性也就會相對較好。在我國城鄉二元分割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的條件下,外出務工收入的區際轉移產生了與財政轉移支付類似的區際間二次分配效應,會進一步縮小區域間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

2 應科學規劃現階段的區域干預政策

繆爾達爾等人提出的梯度經濟理論認為,區域梯度發展中具有極化、擴散和回程三種效應。由於擴散效應發揮較慢,政府可採取積極的干預政策(不應消極等待發達地區或增長極的“擴散效應”)來刺激增長極周圍落後地區的發展,填補累積性因果循環所造成的經濟差距。

對於落後地區來說,最大的困局在於要素資源的缺乏和流失,雖然教育、培訓可以提高人力資本水平,但進程緩慢。財政轉移雖然可以彌補收入和公共品投入的不足,但治標不治本。彌補落後地區發展要素尤其是資本要素短缺最快的途徑依然是加快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發達地區的資本、人才等發展資源能流入落後地區。

2000-2017年,廣東區域間固定資產投資的差異係數由1.542降為0.825,泰爾係數由0.296降為0.120。區域間投資非均衡狀況的改變,很大程度得益於近年來粵東西北地區交通的改善。2013—2016年,粵東西北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幅以高出珠三角地區8.7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發展,有效彌補了交通基礎設施的短板。

3 促進人口和勞動力區際轉移也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重要抓手

無論是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做大分子對於現階段的國情省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降低分母,即通過人口和勞動力的區際有序轉移來逐步減少落後地區的人口也是一條十分重要的路徑。

從所有發達國家的經歷和經驗來看,落後地區人口尤其是鄉村人口向城鎮和發達地區的轉移和集聚是不可迴避的趨勢。2000-2017年,廣東區域間就業人口數的差異係數由0.676上升為0.766,泰爾係數由0.083上升為0.101,揭示了勞動力向發達地區不斷轉移的現實狀況。按粗略估算,2000-2017年的17年間,全省約有450萬人口從外圍地區轉移到了珠三角地區。人口和勞動力區際轉移對緩解地區差距的貢獻不可小覷。


財經趣彈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核心就是人口的流向,上個世紀八十年,廣東省的汕頭和湛江經濟在全國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當時到了90年代中後期,汕頭沒落、湛江也沒落了,究其原因,就是地方經濟轉型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步伐,人們思想觀念的束縛,政策的轉移,從而是珠三角具有強大的虹吸效應,吸走了粵東和粵西的人才。

相對於粵東和粵西,粵北的情況有所不同,粵北很多都是山區,不適合發展大規模經濟,再加上交通閉塞,所以,一直沒發展起來,目前來說,清遠、河源、韶關還有不少國家級貧困縣。

這麼多年以來,似乎珠三角始終沒有把經濟圈版圖擴大,一定程度造成了粵北、粵東、粵西的經濟落後。

不過隨著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特別合作區的出臺,廣東也在力圖縮小珠三角和非珠地區的經濟差距,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拭目以待!


蔣昊說經濟


廣東省發展不平衡就是在於地市賣了屬下地方的土地發展自己市中心,不管屬下死活連路都不給人家修,就如潮汕地區揭陽屬下這幾個地方惠來揭西,揭陽的路8車道沒人行,揭西惠來一些還是土路,現在的普寧市財政是省直管市,自經自給,那些路還算可以的,要經濟拉平衡,最好全省統一財政各管各的地方,不用過幾年,路一定好走,行政方面全潮汕地區設個總部管理


廣東省普寧市大發展中


改革開放造就廣東豐富的創富動力,營銷意識,服務質量,自主能力!

過去的深圳速度領銜全國,蛇口經驗更是領導業界。主體區域珠三角地帶,港澳的經營力量結合全國而來的勞動大軍,雄厚無比!讓人看到的,以為都是廣東全部。珠三角幫扶廣東其他地區的一對一地開展很長時間。

這些幫扶地區所需的,就說明了差距之所在!如加快到窮困地方投資設廠。而更重要的管理上的人才差距。

一些地區如清遠,廣州與之相鄰區域辦起了合作區,就是資源共享型合作。過渡到自創自主的新模式。可見,窮困地區對接市場還存在差距。

從幹部的駐村扶貧看,還是存在經營眼光上的差距,有的商業幹部都能發掘出當地商品的價值和質量上檔次。

交通上的客觀差距是貧困地區的發展瓶頸。無法形成為全國性企業的地區,貧窮地區的劣勢比較多,優勢全無!


閒適人家


從發展的基本要素分析,水電運的客觀分佈。人口承載量關鍵之一是水,珠三角是珠江水系出口,有足夠滿足近八千萬人的生存用水,決定了人口增量與工業佈局用水的可行性。對外海運,珠三角的水網及幾大港口,為集聚經濟墊定基礎,沿出海口佈局火電,消化珠江水系的水電,拉動著發展。粵東西的發展受限於淡水資源,粵北山區要涵養水源,不宜過渡發展。以穗港澳三市形成的珠江口,是城市帶高度聚集發展的效應區。但光有外部環境還不的,還需在危機中產生的頭部企業與領軍人物,有發展城市群中崛起的房地產企業,有家電企業,以及迭代中的網絡信息電子企業,,,,


白雲深處好人家


有外來人員支援和靠自己發展時支援他人之差!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富到流油,窮到穿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