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明星的好日子將到頭了嗎?娛樂不再至死……


疫情過後!明星的好日子將到頭了嗎?娛樂不再至死……


今天的孩子,追星成了生活的最重要內容,當明星遠比成為科學家、戰鬥英雄更有誘惑力。

七歲的孩子埋怨我,爸爸你為什麼不是明星?我問他為什麼要我做明星,他的回答是,你做明星就可以帶我參加爸爸去哪兒了。

現在,我們的下一代關注的是媒體整天追蹤的明星八卦,科學家、專家教授、戰鬥英雄在國民下一代的眼裡已失去精彩的印象。

科學家的發明造福全人類,電、飛機、電視、電腦、互聯網都來自科學家之手,但在中國,科學家有多少收入?有多少財富?

錢學森都是住百八十平米的舊房子,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願望就是用獎金在北京買房子。

疫情過後!明星的好日子將到頭了嗎?娛樂不再至死……


請把明星還原為人

只要哪位當紅明星離婚,中國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會有極大的關注和報道。娛樂界的人性並不高尚,人間有的齷齪娛樂圈都有。

戴綠帽、找小三、互相撕咬、轉移財產、潛規則之外,出軌的有,離婚的有,嫖娼的有,吸毒的有,酒駕的有,打架判刑的有,被人殺死的有,偷稅被判刑的有。

這些人拿著高昂的收入,過著高貴的生活,卻為富不仁。

明星的齷齪事件都被媒體無限放大,這些人為富不仁的印象留在社會的記憶當中,汙染了社會,給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他們崇拜明星所以模仿明星。

明星從社會拿走的是鉅額財富,回饋的似乎不是好作品,也不是慈善和奉獻,而是負能量甚至是毒害青少年。

疫情過後!明星的好日子將到頭了嗎?娛樂不再至死……


防娛樂至死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痛心地指出:“一切的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人文精神。我們的政治、體育、宗教、新聞、教育、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光明日報》登文表示,《媒體不應為炒作明星而放大負能量》,其中說到,“我們不反對媒體提供娛樂信息來緩解社會壓力,但是娛樂應當有度,媒體應該秉持自身的職責,釋放正能量。

女排姑娘奪得奧運會冠軍,給中華民族增添了無限光榮,她們真正走向世界,她們同樣能力超群,同樣美麗無比,但她們的收入卻十分有限,這值得媒體去關注和報道。

疫情過後!明星的好日子將到頭了嗎?娛樂不再至死……

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各行各業的奉獻者,同樣美麗,同樣動人,中國好警察,中國好老師,中國好醫生,中國好學者,中國好公僕等等,都值得去書寫,去報道。

當國人把娛樂至死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我們離科學越來越遠,孩子的理想是做明星而不是科學家,我們離思想越來越遠

我們離體育也越來越遠,如果演藝明星的地位和財富遠遠高於奧運冠軍,哪個小孩還選擇練體育呢?

同樣的道理,在演藝明星的地位和財富如日中天的社會里,人們是否會安心做個好醫生、好老師、好律師呢?

娛樂至死讓人們忘記什麼是正義,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進步,什麼是價值。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在娛樂至上,娛樂至死的社會,似乎整個人種都在退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