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兵真實戰鬥力到底怎麼樣?

紫色大兵


提起八旗戰力,首先說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為什麼叫後金,其實就是認個牛一點的祖宗。金國。有人問金國牛嗎?女真不滿萬,這句話就是金國女真開始的。金國在護步達崗之戰2萬鐵騎追著70萬遼軍殺。士氣原因?其實大家都忽視了金國的鐵浮屠重裝騎兵

這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大地上唯數不多的兩個重裝騎兵,一個是甘肅寧夏地區的西夏。鐵鷂子,另外一個就是秦嶺淮河以北的金國鐵浮屠。這樣的部隊不用滿萬,有8000就讓人頭疼。當然最後被蒙古以輕騎兵長長的套馬杆,套馬索戰術擊敗,根本不跟你對沖,直接套你人,拽你下馬,如果你是清朝八旗的輕甲還行,重騎兵的重甲下了馬,還不如步兵,

然後說清八旗,說什麼勇武,天天吃人參,吃肉,能不勇武嗎?紅參就是努爾哈赤發明的,是因為賣不出去那麼多野山參,最後下令蒸了吃,最後發現蒸了能保存很久。至於士氣問題,小冰川期,跟元朝崛起一樣,二三百年不遇的寒冬,牛羊都凍死了。沒有努爾哈赤,還會有別人。根本不用各旗主號召,沒冰箱的時代,春暖花開,母親孩子老婆吃草嗎?要麼戰死拿家裡撫卹金,要麼滿載而歸,準備出發那一刻,就準備好了戰死,顯然明朝還是沒準備好拼了。我實事求是客觀的評價,清出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但是明朝是李自成滅的,長城關內一片狼藉。軍隊都打散了,怎麼跟沒動盪,士氣滿滿的清朝打。當然沒有清朝,北方遊牧民族也必會南下,這不可避免。





心已冷不見任何希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分階段來看。

初期,也就是滿清打天下的時期,八旗是很強悍的。

當時的八旗,說不好聽就是爛命一條,本來就是被明朝歧視的野蠻民族,也沒有什麼個人財產。

面對明軍的不斷進攻,滿清開始根本沒有南下中原的意圖,充其量只是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而已。

在薩爾滸戰役中,開始八旗兵並不知道明軍虛實,其實是畏手畏腳的。

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下子就蒙了,但還是咬牙去拼了。

這一拼,發現明軍和以前不同。不但戰鬥力不強,軍官還非常無能,將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分散,被絕對優勢八旗軍各個擊破,全線崩潰。

此戰以後,八旗兵不再畏懼明軍,開始戰略進攻。

八旗兵的作戰有自己的戰術,以步兵首先打破明軍陣營的缺口,然後由騎兵衝入擊潰明軍。

這種打法,八旗兵的騎兵是有很大風險的。

雖然他們也有甲冑,可以對抗明軍的弓箭。眾所周知,明軍有大量火器,可以發射霰彈。

八旗騎兵被霰彈擊中,不死也要殘廢。

即便如此,八旗騎兵衝鋒還是很猛烈的。

明軍可以對付八旗兵大部分兵種,但很難對付騎兵,所以連續潰散。最終,明軍只能用重炮守城,還編組了關寧鐵騎來對付。

當時的八旗兵戰鬥力還是很厲害的。

然而,八旗兵的戰鬥力衰弱是極其迅速的。

到了討伐吳三桂時期,充其量也就三十年,八旗兵迅速衰敗。

同以前手下敗將吳三桂大軍交手時,八旗兵畏手畏腳,一人受傷,周邊人都搶著抬著他去後方。

無奈之下,康熙只得依賴漢人的綠營作為戰場主力。

為什麼會這樣?

在滿清打天下時代,八旗兵是爛命一條,只能依靠打仗拼命來換取一家的生存。當時八旗兵什麼都沒有,不拼命就沒法吃,也就只能拼了。

況且,什麼都沒有,命也就不值錢。

但是,偉大的順治皇帝頭腦秀逗了一下,徹底改變了八旗兵。

順治異想天開的認為,八旗兵是自己人,職業軍人。為了讓他們時代保衛滿清,必須由國家給他們一份不錯的薪酬,讓他們不需要考慮自謀生計,專心練武。

於是,八旗的鐵桿莊稼就誕生了。

然而,這是順治的大錯誤。

八旗兵有了每月固定的收入,又有國家特惠政策(八旗當官很容易),比較有本事的就去當官了,比如和珅之流,沒本事的就吃鐵桿莊稼。

關鍵在於,鐵桿莊稼是固定收入,不考慮你是不是為國家效力。

那麼,只有傻鳥才會去拼命練武,再去拼命。

以前的命不值錢,現在只要活著每年都能拿到大筆的錢,何必還去拼命呢?不如享受生活。

八旗迅速淪為遊手好閒的社會閒人,吃喝嫖賭抽樣樣精通,就是不會打仗,也不能打仗。

所以,八旗兵戰鬥力迅速降低到0。

在康熙時代,八旗兵已經成為配角,主力是綠營了。

到了乾隆時期考核八旗兵。所謂八旗的精銳部隊,大部分人已經淪為“騎馬一快,就墜馬”“連射10箭,1箭都不中”。

到了滿清末期,八旗兵徹底淪為社會閒人階層,成為社會蛀蟲。

他們已經幾代瀟灑生活,不用訓練,不用謀生。

大家也許不知道,人一旦陷入長期的懶散狀態,想要重整旗鼓是很難的。

不要說打仗,八旗連生活都困難。

當時八旗人口越來越多,鐵桿莊稼的數量是固定的,一些旗人生活艱難。

國家為了解決這些旗人的生活問題,在東北給了他們大片土地,給農具,給補貼,希望旗人能夠去東北務農。

當時漢人要土地,都得出高價去購買,旗人不花一分錢就可以得到這麼多地,應該笑不動了。

誰知道,這個政策執行了幾年,幾乎所有旗人都逃回北京,把土地全部丟了。

用他們的話來說: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

沒有旗人願意再吃苦了。

到了滿清末期,旗人中還能作戰的,怕是隻有少數蒙古人了。

在打太平軍的時候,面對敢打敢殺的客家人,八旗兵嚇得幾乎尿褲子,幾乎都是聞風而逃,根本不敢打硬仗。

太平軍起家時候只有一二千人,卻能一路打到南京,割據一方長達十多年。

這裡面,就有八旗兵的功勞。


薩沙


八旗子弟的戰鬥力,至少維持了兩百年。

這就要從八旗制度說起。八旗制度要分兩個時期來看,分別是入關前和入關後。
八旗制度在入關前,你可以將其理解為軍事制度,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政治、經濟制度,換句話說,八旗制度就是一套完整的社會制度。

這一時期的八旗制度簡而言之就是兵民一體,耕戰一體,比較類似於古希臘、古羅馬的公民兵制度。旗丁平時負責經濟生產,戰時所有的旗丁輪流披甲上陣,如果是情況緊急可以動員三分之二以上的旗丁披甲參戰。
這種制度的好處在於,可以保證每個八旗男丁在經濟生產之外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進行軍事訓練,並且為自己準備優質的兵器、鎧甲和戰馬。而且,隨著努爾哈齊席捲遼東之後,大量的漢人被掠奪為農奴。這種玩法雖然殘忍,但是從八旗制度本身來說卻對維持甚至提高八旗子弟的戰鬥力有好處。因為八旗男丁可以將經濟生產的任務交給家奴去完成,自己專心進行軍事訓練,還能有穩定的經濟產出去準備相應的武器裝備。

這就有點類似於古希臘的斯巴達,男性公民每人都要接受軍事訓練,而經濟生產則完全交給了黑勞士負責。
根據朝鮮人寫的《建州聞見錄》,當時的八旗每家都有農莊和奴僕,奴婢耕作以輸其主,軍卒但礪刀劍,無事於農畝者,無結卜之役,租稅之收。

再者,八旗當時管理結構簡單,管理層級低,也就是大汗(皇帝)、固山、甲喇、牛錄這四級結構,沒有龐大的官僚集團掣肘,因此行政效率更高,短時間內可以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戰爭當中。其實這一點很符合現代管理學的理念,就是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而明朝則有一個龐大且臃腫的官僚集團,什麼事又要一級一級上報,等到中央知道了可能黃花菜都涼了,所以明朝行政效率低下,使其短時間內無法集中資源應對滿洲人的攻勢。

另外,當時的八旗制度對於人才有很強的吸引力,只要有一技之長並且為滿洲大汗立了功就可以獲得財富以及社會地位。因為此時滿洲大汗並沒有染上漢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臭毛病,以實用主義為主,只要能通過勞動創造價值,那就有肉肉吃。所以大量在明朝處於不光彩和奴隸地位的軍士和工匠選擇了投奔滿洲大汗,而且他們在跳槽之後打起老隊友來異常賣力,毫無心理輔導。這沒什麼奇怪的,因為滿洲大汗能讓勞動獲得相應的回報。
就比如說
紅衣大炮,皇太極繼位後就立即重金懸賞能夠仿製的,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天聰五年滿洲人就建立了一支炮兵力量,並在大淩河之戰當中轟垮了明軍。後來孔有德渡海歸降皇太極,一起歸降的還有明朝重金培養的炮手和鑄炮工匠,對於皇太極來說這是一份比黃金白銀還要珍貴的大禮。從此滿洲人開始加班加點的製造紅衣大炮並訓練炮手,松錦大戰清軍炮兵打的精準兇猛,完全壓制了明軍炮兵,由此可見這批人對滿洲大汗的認同感。

所以,集合了當時東北亞幾乎全部的武力(滿洲人的重步兵和重騎兵、蒙古人的重騎兵和輕騎兵、漢人的炮兵和輔助部隊)的清朝在甲申年大舉入關,蕩平了關內各種反抗勢力,建立了中國古典時代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
這是入關前了,入關後八旗制度基本上是推倒重來,只不過還保留了一個殼子罷了。

清朝入關後一直到近代之前,歷次戰爭都少不了八旗子弟的身影。由於八旗人少,到了清末也不過兩三百萬人口的規模,所以清朝不太捨得用八旗兵去拼消耗,因為八旗兵是清朝武裝力量當中戰鬥力最高,裝備最好的。所以八旗兵往往作為戰略威懾力量以及預備隊的角色存在,一來是給綠營壯膽,畢竟綠營的前身就是明軍;二來是震懾對手,因為清軍的對手聽到滿洲大軍、八旗大軍的旗號往往會不戰自潰,甚至綠營將領金聲桓等就是假借滿洲大軍已到的旗號奪取江西;三是八旗往往會在戰場上起一錘定音的作用,只要綠營撕開缺口,八旗重騎兵往往一個衝鋒就能結束戰鬥。但是硬仗永遠都是八旗衝在最前面。

舉個例子,和通泊之戰清軍慘敗,一萬多清軍土默特蒙古營和索倫營最先崩潰潰散,但是四千老滿洲八旗兵抵抗到了最後,一直到彈盡糧絕、人困馬乏才被七倍於己準噶爾騎兵衝散。這些旗兵的奮戰也感動了乾隆:京師、右衛之舊滿洲兵奮勇衝擊,雖年少者亦皆死戰不退,是以盡忠者甚眾。所以,清朝給旗人一點特殊待遇怎麼了,那是人家拿命換來的。
再者
,武器以及戰術的進步也對清軍保持戰鬥力發揮了作用。清朝自天下太平後,軍隊開始換裝火器,火槍火炮的裝備率以及使用率逐步提高。而且由於戰爭的需要,清朝聘請傳教士打造火炮,並通過澳門從歐洲進口西洋火器武裝部隊並仿製。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兩萬遠征軍步兵人手一杆贊巴拉火槍,並且有兩百門火炮。如果清軍騎兵也像阿玉錫那樣揹著火槍出征,那麼可以認為清軍已經實現了全火器。


而且,清軍不管是八旗和綠營全部操演火器方陣,除了個別特殊地形以及其他原因,清軍大規模野戰的戰術已經越來越注重火力的密度以及持續力。比如說清軍的鳥槍方陣九進十連環陣,就是排隊槍斃的東亞版。而清軍野戰,也基本是步兵炮兵居中射擊,騎兵兩翼迂迴。
也正因於此,清軍平了三藩,收了臺灣,奪走了黑龍江流域,征服了蒙古、新疆、青海以及西藏,打下了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而清朝開疆拓土的戰爭中,八旗兵功不可沒。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清軍幾千旗兵就可以擊潰上萬敵軍並殺傷甚眾。而在黑水大營保衛戰期間,清軍八旗健銳營八百旗兵愣是突破了上萬叛軍的重圍,浮水撤回大營。

但是清朝入關後,八旗制度被從公民兵調整為常備軍,也就是去掉了經濟生產的內容,旗丁補缺披甲,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嚴重的旗人生計問題。雖然清朝沒有禁止沒補上缺的閒散旗人從業,因為朝廷的餉銀有定數,旗人要是沒當上公務員、軍人以及國營農場職工就沒有銀子拿,但是旗人卻很難找到工作。因為按照《逃旗法》,旗人未經允許離開駐防城或者旗營三十里即逃旗,輕者黜出旗籍,全家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重者本人斬首,家眷流放寧古塔為奴。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旗人勞動力過剩,畢竟僱主有限。

而且隨著八旗人口增加,補不上缺的旗人越來越多,旗人生計問題也愈發嚴重。清朝也不是沒有提出過解決辦法,比如雍正搞的養育兵制度,乾隆把家奴和成色不高的新漢軍請出八旗以及把閒散旗人趕回東北屯墾,但是都是治標不治本。旗人的生活也越發貧困,用清朝漢官的說法是形同乞丐。

而且,這也導致了八旗戰鬥力下降,因為入關前八旗兵強悍的戰鬥力是因為旗兵有足夠的經濟水平去維持必要的軍事訓練,但是清朝入關後旗人沒有了固定的經濟產出,又如何去維持軍事訓練呢?也就只有補上兵缺的旗人能在國家軍事體制內維持必要的訓練,但是八旗兵即便是有餉銀生活也依然貧困,因為一個旗兵的餉銀往往要養活一大家老小,甚至入不敷出,因為一個旗兵出征往往要典賣家產甚至舉債才能湊齊出徵的馬匹和號褂,打完了仗那點餉銀還要還債。所以,八旗制度毫無疑問的走向了衰落。



但是即便如此,八旗的戰鬥力在古典時代依然維持了很長時間,直到鴉片戰爭時期,八旗制度的問題才徹底暴露出來。因為八旗兵越來越窮,軍事訓練的水平大打折扣,乾隆年間八旗兵還有著不俗的肉搏能力,到了鴉片戰爭時期不過幾十年光景,清軍肉搏能力大幅度退化。根據洋人的記錄,火器對射階段清軍還打的還很有章法,到了洋人發起刺刀衝鋒的時候清軍不管八旗綠營就全線崩潰。

總的來說,八旗兵的戰鬥力至少保持了兩百年的時間。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旗兵的戰鬥力也隨著八旗制度的衰落而衰弱。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太籠統。

我只能這樣說:八旗兵的戰鬥力從戰鬥力爆表到最後淪為戰五渣。

清朝近300年,就算25年一代人,也經過了六代人。

下面詳細說說

關外時代

1615年,努爾哈赤將創立八旗,依位次,分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色,隨後數十年的征戰和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蒙古、漢人等族群而增設蒙古和漢軍八旗。八旗兵形成了一個以滿洲八旗為核心、蒙古、漢軍為主體的多族群聯合的社會集團。

在關外的戰鬥中,八旗基本上都是以少勝多,可見戰鬥力的強悍。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

此戰,明軍12萬,後金軍6萬。

隨後八旗兵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開始進攻遼西走廊地區。

1626年,八旗兵的攻勢與大明薊遼總督袁崇煥交戰的寧遠戰役中戰敗,數月後逝世。這是明軍首次擊敗八旗兵。

八旗兵進入黃臺吉時代。

寧錦之戰,八旗兵第二次大敗,明軍的紅衣大炮分分鐘教八旗兵做人。此戰,明軍3萬人,八旗兵4~6萬人。

比起土匪野豬皮,黃臺吉更像一個政治家。八旗兵在積極吸收蒙古和漢族降兵,尤其是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火器部隊,戰鬥力直接飆升,在火器方面 已經完全超越和壓制了明軍。

從那之後,隨著袁崇煥被殺,孔有德尚可喜等人投降滿清,帶去了先進火器技術,八旗兵進入了火器時代。

洪承疇率領20萬最後的精銳明軍出關與24萬八旗兵做最後的決戰,打的黃臺吉吐血。如果不是崇禎和兵部尚書陳甲新胡亂遙控指揮,勝負真的尚未可知。

此戰,清兵的紅衣大炮把明軍轟的找不到北,追殺潰逃的明軍更是斬瓜切菜。

松錦之戰後,明軍在關外再也無力抵抗了。

遼東局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1644年,明朝滅亡,滿清在吳三桂的帶領下,穿過山海關,進入中原,。

在一片石,吳三桂軍和李自成的大順軍激戰,不分勝負,但多爾袞看準時機,下令八旗兵進攻,大順軍瞬間崩潰。

此戰,清兵8萬,吳軍5萬,大順軍6萬。

關內時代

進入關內時代,清兵更是縱橫天下,所向無敵,雖有幾次大敗,但依然獲得了最終的全面的勝利。

在明朝鬧騰了多年的李自成張獻忠,在清軍窮追不捨下,元氣大傷,退出中原,殘部逃亡西南。

其中要說的是潼關之戰。

這可以說是李自成大順軍和清兵的決戰。

潼關往西是關中,李自成的老巢,萬萬不可丟失的,所以闖賊要拼死守住潼關。

潼關之戰開始後,大順軍多次向清兵發起衝鋒,甚至夜裡偷襲清兵營地,但清軍巋然不動,大順軍反倒死傷慘重。如果是以前的明軍,早就被打的大敗了。

由此可見清軍軍紀嚴明、戰力強悍。

戰鬥打響,大順軍於關前據山列陣,清軍護軍統領圖賴率騎兵100餘人由正面進攻,清軍前鋒統領努山、鄂碩等於側後包抄,大順軍雖頑強拚戰,仍失利。

100名清軍騎兵,就敢正面進攻,這種戰鬥力實在令人驚歎。

最後紅衣大炮來到,轟開潼關,李自成率部難逃。

豪格率領清兵入川,一箭射死殺人魔王張獻忠,大西軍節節敗退,逃亡雲貴,清軍平定四川。

當清兵轉移到江南,相繼將福王唐王等一票南明小政權相繼消滅,只剩下大西軍支撐的桂王和海賊鄭成功。

李定國和鄭成功雖然大敗清兵,李定國打到湖南,「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1657年,清兵5萬分三路進攻桂王政權,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平定了雲貴兩省,而李定國的二十萬明軍大敗。

最後李定國病死,兒子李嗣興投降,桂王被吳三桂絞殺。

鄭成功更是打到南京,但功虧一簣,最後困守沿海幾個小島,一籌莫展。

大陸基本被清軍佔領。

以上戰例可見,八旗兵的戰鬥力爆棚,即使有少數失敗,但依然能最後翻盤,獲得最後的勝利。

此時,直到三藩之亂,大約有15年的時間, 沒有大規模戰事,八旗兵的戰鬥力迅速下降。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吳兵迅速佔領了雲貴川陝、湖南廣西等地,兵鋒所向,擋者披靡。從北方南下的八旗兵根本不敢渡江迎戰。

清廷除了充分使用滿洲旗兵外,也大量使用以漢人組成的綠營兵為主力來對應兵源與戰力的不足。清廷提拔了張勇、趙良棟、 王進寶等漢人將領,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大功。

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

此戰之後,中原地區迎來了長期的和平,戰爭只發生在討伐葛爾丹的蒙古草原和西北等地。與此同時,生活在內地的八旗兵迅速腐化,只知道享樂,戰鬥力迅速衰退,

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衝已不復存在。

以前八旗兵遇到戰爭,個個奮勇爭先,因為可以打仗發財;而到了雍正時期,攻打羅卜藏丹津,八旗兵視打仗為懲罰和發配,心中充滿憤懣,以至於在戰爭中,多次被羅軍打敗。

八旗部隊中的前鋒營雖然是軍中翹楚,但戰鬥力的下降迅速。

到了清代後期,八旗子弟已完全成為國家寄生蟲,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後來竟然發展到販賣人口,當賣軍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為佃戶,甚至淪為流民、痞棍和無賴。

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派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

1815年,嘉慶帝檢閱左右兩翼前鋒營射靶,參與射靶的前鋒士兵共有200人,然而竟無一人能5箭全部射中。

清廷不得不依賴索倫兵。

索倫人其實就是黑龍江的達爾族、鄂溫克族和奧羅群等,他們捕魚打獵,驍勇善戰,依然保持著強悍的戰鬥力。

索倫併入清政權後,很快被編入八旗,披甲為兵。索倫兵以精於騎射、驍勇善戰著稱,自“清世祖鼎定後,四徵不庭,威稜絕域,索倫之名乃大”。

每當清朝發生戰事,清廷就會調集關外的索倫兵入關助戰。自康熙十二年起,從準噶爾之亂、廓爾喀之戰、平定“張格爾之亂”、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都有索倫兵參戰。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連綠營兵也不行了,被太平軍打的一觸即潰,清廷只好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編練鄉勇——湘軍淮軍和太平軍作戰。

而清廷最後的希望,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則被捻軍打的全軍覆沒,蒙古八旗也完蛋犢子了。

甲午戰爭之後,湘軍淮軍也不行了,只能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操練北洋軍。

1912年,北洋軍統帥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清朝滅亡。

民國成立,旗人特權被廢除,失去了“鐵桿莊稼”經濟來源又不會生產勞動的旗人多窮困潦倒,陷入了赤貧狀態,甚至男盜女娼。

滿族正紅旗的老舍的一本名叫《正紅旗下》的書中,詳細記載了八旗子弟的日常生活:“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在蛐蛐罐子,鴿哨,幹炸丸子等對象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像做著個細巧的、明白而有點糊塗的夢。”

“加之清朝的法律保護八旗子弟的利益,他們更是肆無忌憚,拿印子錢來放高利貸,牟取暴利,哪天要是缺錢了,就把軍糧賣掉,甚至連武器都偷運出去賣掉,賣了錢繼續狎妓抽鴉片。”



這部電視劇版的《八旗子弟》把八旗子弟的荒淫無恥描寫得更加深刻形象,可以說是同類翹楚,現在拍清朝戲的竟美化清朝了,所以那部戲裡的描寫也算是後無古人。

正是因為如此生動形象叫人恨的牙根癢癢,所以在當時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對,尤其惹惱一些滿清後裔(都在政協裡做大官),捅了某些民族大佬的肺管子。

八十年代魔幻現實風格,電視劇播出後因種種原因遭禁,至今只有碟片在市場流通。

據說是直到2007年才得以解禁,但是直到現在,市面上並沒有看到。


片尾曲《玩膩紅塵》

從……(第一句沒聽明白)
從日當午玩兒到昏天黑地……咦……
玩兒夠了跳貓玩兒鬥雞
玩兒夠了紅塵玩兒自己
玩兒夠了江山也不在意
玩兒死了自……己……咦……他不著急
一身懶散,一手嫩皮,一嘴的酒氣,一路灰跡(可能有誤)……咦……
玩兒夠了麻雀玩黃鸝
玩兒夠了()玩()
玩兒倒了老子他沒了理
玩毀了家業……業……他沒吃滴

燕趙節度使


在清乾隆年間,有一支奇特的八旗特種部隊。

八旗冰鞋特種兵營。可能熟悉冰嬉運動的朋友,應該是聽說過。

冰嬉,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冰上運動。

速滑以及花樣滑冰等等。

大家都知道,滿清入關時,以騎射問鼎中原。騎射可以說滿清八旗兵的強項。

那麼,乾隆老爺子為什麼在八旗兵中設立八旗冰鞋特種兵營呢?

它與在戰馬上拉滿弓擊殺敵人有一曲同工之意。大家都知道,戰馬在馬不停蹄向前奔跑時,這個速度是相當快的。而在戰馬飛奔的同時,使用手中的弓箭擊殺敵人。

它訓練的是什麼?八旗兵的協調能力,平衡力,以及縮小點擊秒殺的概率。打個比方,現在軍人手中有一把ak47,能否做到在快速移動中準確打靶擊中目標?

這個八旗特種冰鞋營,有一訓練項目,訓練的就是這點。

有部分朋友應該瞭解速滑吧?速滑的速度快不快?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目睹 。在這高速移動當中,離弦之箭擊殺敵人於馬下,你可以想象一下,是什麼樣的場景?

當然,我嘮的還不夠詳細,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瞭解下,清乾隆帝年間,滿清八旗特種冰鞋營這個兵種。謝謝。





左左1980


八旗分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起家力量是滿八旗,人數不多八個旗滿算戰鬥力強的就十來萬人。其他蒙漢旗都是後來混擴編得,蒙古是半打半拉聯親過來得,漢包衣是收容各種難民俘虜等等編成得。

要說戰鬥力…騎射善戰是當然得,北方少數民族就是狩獵遊牧為生,其骨幹主要就是專業盜掠搶獵為職業得。野戰為長,攻堅為短。戰法同蒙古軍隊基本一致,大多數用包圍的戰法,快速奔馳包圍對方,用騎兵象風一樣旋繞著對方射箭和扎標槍殲滅,如果要衝擊對方的戰陣,前頭會用披重甲的敢死隊衝擊,敢死隊後面緊連著騎射精銳。

所以,這種部隊野戰很難對付,明朝關寧鐵騎野戰滿八旗也吃過虧,洪承疇得精銳把李自成打得躲山裡,但野戰滿蒙八旗也是被圍殲,不是說單兵搏鬥以一當十,主要是騎兵動作快,忽東忽西令對方防不可防,今天看到他們奔騰聚嘯攻擊而來,趕快整軍迎戰,他們打兩下又四散消失,不知什麼時候又朝另一個地方聚嘯而來……三番兩次疲於奔命,用現在得說法就是…只有他打你得份,沒有你打他得份。

攻城就是啃硬骨頭了,蒙古軍隊在四川釣魚城,清軍在浙江,以及和李定國,鄭成功交手都啃掉了牙。清軍比蒙古強在收編了許多火炮部隊,這使其在攻堅破城方面提高了不少。

打完天下,馬放南山,八旗退化迅速,康熙年間打葛爾丹開始八旗也被全殲的先例了,到後來更是廢物,最後僧格林沁八里橋一戰,蒙古騎射精銳八千衝擊八國聯軍,全軍覆沒!滿蒙騎射八旗徹底結束,告別歷史舞臺。

明末八旗精銳放到外國,沒有槍炮熱兵器的話…就是比蒙古上帝之鞭稍弱一點的水平(蒙古強盛時兵馬數量質量更強規摸更龐大)。


天玄大師兄


北方民族的部隊,以善騎射著稱,鬧革命的時候都很彪悍,一旦打到漢地,看到好山好水好風光,就完犢子了,金朝是這樣,元朝這樣,清朝也是這樣,當年滿清僅10萬八旗主力部隊,就能蕩平天下,那時的戰鬥力是最強的,但僅過了3代人,就徹底墮落,連維持地方治安都是問題,戰鬥力幾乎為零。

圖為八旗軍人像。

清朝前期,八旗兵為中央軍,國家的正規軍隊,分為滿州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共20萬人,10萬拱衛京師,稱為京營八旗,10萬分駐全國戰略要地,稱為駐防八旗,一旦發生較大規模的戰爭,八旗兵將作為機動部隊投入戰鬥,滿蒙八旗擅長種鋒陷陣,漢八旗能使用火器、工兵,各部隊分工協作,屢建戰功,為滿清的統一與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圖為八旗健銳營的演武廳舊址,為清代軍營古建築。

八旗兵本身是不自由的,一人當兵,全家靠餉生活,不準另謀職業,入關以後的滿清對八旗實行優待政策,各方面的都給予特殊照顧,所以八旗兵,特別是高、中級將領,生活優厚,慢慢地思想保守,安於現狀,士兵們只顧享樂,將領們只為升官發財,乾隆以後,人口暴增,朝廷負擔越來越重,八旗的收入慢慢減少,生活水平也下降,底層官兵出現厭戰情緒,逐漸的八旗官兵的戰鬥力下降。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四大貝勒之首,為正紅、鑲紅兩旗旗主,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特別是乾隆以後,國家基本無大的戰事,地方治安又有綠營兵去維持,八旗兵也缺少了建功立業機會,只一味的養尊處優,出操訓練變得有名無實,甚至嚴令不許奴僕冒入丁冊的,現在也習以為常,每個八旗兵都能分到30畝地,免賦稅,每月餉銀最低4兩,還有斛米和各種補助,這都是小頭,八旗兵們都蓄養僕隸,有的經商賺錢,有的做傭工享樂。

圖為八旗軍火器營的營房遺址。

乾隆53年的廓爾喀之役,僅是藏邊境一夥小叛軍,八旗兵衝鋒陷陣的寥寥無幾,打了幾年,如此吃力,最後還是廓爾喀乞降才結束,八旗兵的頹勢已十分明顯;乾隆60年的苗地起義,八旗兵無將領帶頭指揮進攻,全部在營地磨洋工,最後朝廷下旨湖廣總督張廣泗為7省經略,攏了一堆綠營部隊才平息了苗民起義,想當年曾國藩才經略4省軍務平定勢力龐大的太平天國,而只是貴州的苗民起義,就要經略7省的部隊,可見不止是八旗,綠營也一樣,都是強弩之末了。


圖文繪歷史


要想了解八旗兵的真實戰鬥力,我們得了解八旗兵制度的來源,八旗兵的部隊裝備,八旗兵的精氣神,八旗兵的士兵的訓練水平

八旗分別為黃,紅,藍,白,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是清代的根本制度,與清政權始終相關。在前期,是清政權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在後期,也是導致清政權走向衰敗的關鍵因素。這項制度的目的是:使滿族人世代從軍,全民皆兵,使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能力



八旗兵的部隊裝備方面也是十分注重的

舉一個例子:八旗兵所裝備的棉甲,是一種複合型鎧甲,不僅製作容易,而且成本十分低廉。在當時的戰鬥中,火器已經應用的十分嫻熟,這種複合型的鎧甲不僅對於火器有一個很好的防禦能力,而且因為其中有很厚的棉花,具有一個很好的保暖效果


八旗兵的精氣神在前期是非常好的,因為遼東氣候寒冷,資源不足,為了生存,努爾哈赤才會創造這項全民皆兵的制度,保證族人的生存。所以,此時八旗兵戰鬥力十分強悍,因為他們明白,只要戰勝了敵人,自己就能獲得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再加上此時擁有一個好的領導者,所以,此時的八旗兵在精神方面是很強的,是一群嗷嗷叫的士兵

八旗兵的訓練在前期是很注重的,因為清政權是靠著八旗兵打下來的,鞏固統治仍需要靠八旗兵。八旗兵不僅要日常訓練騎馬弓箭,還要訓練鳥槍火炮,甚至有一些特殊的軍隊還要訓練雲梯,水戰,鞭刀等

綜合以上,八旗兵在前期是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軍隊

但是,在後期,由於朝廷對旗人的優待和軍事考核的懈怠,導致很多八旗兵連馬都不會騎,在打戰時只是依靠漢人


太陽知識局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滿清兵八旗固甚矣。

當此之時,其殆即向之代名,戰力甚強。

何時之旗兵之甚矣?故云:

一,兵至高。

滿洲人居遼東地,白山黑水之間,素以漁獵為生。滿洲人少與騎射,箭法高超,能射飛鳥,力大無窮,敢於山林中殺豬、熊。此之勞,直是在養賢之騎射士,但以兵相向人而已。


二,俗習成。

每歲秋冬間,滿洲各部皆將為大規模之集校獵動,族人在主將下,有一人驅,有人逐,有人抄,有人射,有人運。各盡其職,嚴紀律,配合相,此最基之軍團練,到了戰場上自輕車熟路。

三,良之制兵。

努爾哈赤創,皇太極完之後金人之旗制。以其民以三百人為一牛錄,為一甲喇五牛錄,五甲喇為一固山,成周之制,素為民,役成軍。組織嚴,會移疾,成極力強者。



四,滿洲人善學先術。

謂與師利者賞,習之夷先之道與器,甲至軍中,小也與明之器人間,而能用旗軍機動性好,艱苦,善遠之也,攻敵不備,獲累累。


五,旗兵善遠冒。

謂饋之固求不高。多者至焉則掠焉,取之於敵,用之於己,來去如風。使明難備,不可謂其補害與壞。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

只是被清廷統治者視為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八旗兵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


1644 年到 1647 年(順治元年至四年),滿洲八旗兵所向無敵的場面就像曇花一現似地再也沒有 出現過。

由於清朝最後統一了全國,它的統治集團從來忌諱談自身的弱點,後來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這一重要轉變,沒有看出入關初 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後來的外厲內荏,因此,也沒有認真探討清廷在初期以滿洲八旗兵為主逐漸轉化為以漢制漢的政策變化。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難以繼續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出於以下因素:

第一,滿洲八旗兵來源於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 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進入中 原以後屢經戰陣,戰死和病死的人數很可能超過人口自然繁殖數;進入漢人居住區後,享受著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待,逐漸滋長起 追求生活安逸的風氣,遠不像入關前後那樣淳樸、勇於用命。概括一句話就是兵員少了,士氣低了。

第二,清朝入關初期吒叱風雲的 領兵大將由於染上天花,迷戀女色和內部傾軋,凋謝殆盡。如:豫親王多鐸病死於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於順治七 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於獄中,英親王阿濟格於順治八年被賜死,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 病死於軍中,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病死於順治九年三月,饒餘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親王博洛順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羅謙 郡王瓦克達順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謹親王尼堪於同年十一月陣亡于衡陽。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後一次統兵出征湖廣以 後,到八年就因年高處於半退休狀態,至十二年病死。看一下上面列舉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順治九年,清朝賴以開國的久經戰陣、 功勳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這些親、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他們的子弟 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鬥經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的角色。親、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留下了一批,但他們 也無復當年英銳氣概。



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方文順治十五年在北遊京師時寫了《都下竹枝詞》,其中二首是:

“昔旃自裘與酪漿, 而今啜茗又焚香。

雄心盡向蛾眉老,爭肯捐軀入戰場。”

“東戍榆關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

風吹草底牛羊見,更有誰能敕勒歌。”

說明到 1658 年滿洲將領已經普遍沉浸於溫柔鄉中,雄心的逐漸消磨自然還要早一些。這種嚴酷的事實,清廷統治集團內非常清楚, 儘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對南明各派抗清勢力的戰略部署和戰術安排上都明顯地看出他們越來越多地採取以漢制漢的方針。 戰略上表現在更多地依賴漢族擁清派進行招撫;戰術上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 陣,滿洲兵將處於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視漢軍和在最後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


清廷以漢制漢的策略變化,突出地表現在下面幾件事情上:

一,順治十年(1653)起用洪承疇經略西南;

二,利用軟禁中的鄭芝 龍招撫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這兩位福建泉州府人的重新起用,就清廷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在駕馭上頗費心機);

三,順治十年八月十 九日清廷主持皇室同平西王吳三桂聯姻,把公主嫁給三桂之長子吳應熊1942;

四,順治十一年(1654)二月二十日一度決定把鎮守廣 東的兩位漢族藩王之一靖南王耿繼茂移鎮廣西,讓他不僅統率原部兵馬還兼管原定南王麾下的軍隊。


在剛剛到了康熙年間的時候,八旗兵已經不行了。於是,在平定三藩的時候,清朝皇帝只好開始重用綠營兵。但是,凡事都是相對而言,等到了晚清王朝,毋庸置疑,這些八旗兵如果要和他們剛入關時的老祖宗的戰鬥力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當然,即使和太平軍比也確實是不行,幾乎是屢戰屢敗,所以才又啟用了湘軍。

然而,儘管如此,他們的戰鬥力其實同樣不可小看,比如,依據乾隆皇帝的八世嫡孫、原遼寧省民族研究所所長金啟孮先生在《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一書可知,晚清的八旗軍並未腐朽,當時,在全民族仍然保有相當旺盛的尚武精神。 那麼,他們為什麼在戰場上表現不行呢?其實還是和數量有關係。本來,當時10萬八旗兵就能打進山海關,無論其戰鬥力又多麼強,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等到了晚清王朝,在數量上,全國只有20萬的八旗軍,它怎麼能打贏上百萬的太平軍?並且,這20萬的八旗軍還被朝廷予以切割並駐紮在了中國大江南北的各個區域。所以,後來,就給世人呈現出了一種晚清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嚴重退化的假象。


如果,我們綜觀晚清八旗軍在各次戰爭中的表現,不難發現,這些八旗軍從未有過我們電影、電視當中經常出現的那個鏡頭,即:“不戰而潰、不戰而降”的鬧劇,甚至,他們在對外戰場上時常表現出一種“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這句話語出恩格斯)的尚武精神。 比如,金啟孮先生的外祖父,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僅僅是一名榮祿手下的營官。但當日軍從朝陽門攻入北京後,金啟孮先生的“外祖父”、為了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出走爭取更多的時間是身先士卒,結果,不幸被日軍的槍彈所擊中。但幸運的是,此時,因為他所騎的戰馬,突然仰起了自己的脖子來擋護住了他的身體,所以,金啟孮先生的“外祖父”才沒有受到致命的槍傷,但他的戰馬在死時,卻也是彈痕累累,幾乎被打成篩子了。 再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滿族),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就在和八國聯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了。為此,多年後,老舍在《正紅旗下》裡就塑造了一個叫“福海二哥”的滿人形象,顯示的,就是一身的英雄氣概。其實,不僅是在與八國聯軍的戰鬥中,按照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的記載,從鴉片戰爭開始,這些勇猛的八旗軍在與英軍的作戰中陣亡了273名,並且,伴隨著他們的戰敗,自殺的八旗官兵家屬也多達有五十多人。 所以,晚清八旗軍戰鬥力究竟如何呢?可以說,雖然戰敗了,但也的確不是孬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