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雖經種種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窒息而死。後來,有人在裝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沙丁魚見了鯰魚四處躲避,這樣一來缺氧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多數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無處不在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在生活方方面面都有體現,從公司的管理層競爭機制的制定到國家的開放政策乃至大自然的物種進化,無不體現這一效應法則。

譬如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前,社會曾經廣泛討論我們要不要"入市",畢竟"入市"後關稅大幅降低,發達國家以技術優勢將大量廉價產品出口到我國,對本土企業造成巨大沖擊。

而事實也證明我們國家的領導層也十分高瞻遠矚,果斷入市,外圍的"鯰魚"來了才能更好的激活自身,入市19年來,我國人均GDP從不足1000美元到如今破1萬美元大關,GDP總量從第六躍居第二。而我們的本土企業在這場被鯰魚追趕的競爭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截止到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有129家是中國企業,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說正是強者的介入才激發了弱者的生存意志,促使弱者更好地前進。


在這裡我也要講一下"鯰魚效應"的反面教材。在非洲島國毛里求斯曾經盛產一種不會飛的渡渡鳥,這種鳥體型碩大,由於在島上沒有天敵而逐漸喪失飛行能力,這種安靜祥和的日子直到1598年荷蘭商船的到來而終結。由於這種鳥完全不會飛,見到人類不會躲避,因此在短短的幾十年內變絕種,我們後人得以窺見的只剩下僅存的少量標本和歐洲船員的日記了。

無處不在的“鯰魚效應”


而另外一個反例就充滿了血淚與厚重的歷史了,那就是美洲印第安人幾乎絕種的歷史。

可能很多同學認為印第安人是被西班牙殖民者槍炮所屠殺的,實際上並不完全是,真正導致印第安人幾乎絕種的是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病毒,由於美洲大陸長期與世隔絕,導致印第安人體內並不具備抵抗天花的免疫系統,印第安人幾乎全員感染天花死亡率高達90%,而天花在亞非歐各國的死亡率大約為40%,這種差異也是"鯰魚效應"的反面教材。亞歐人民長期飽受各種流感病毒、霍亂、天花、鼠疫等各種疾病的侵襲,天花病毒更是從古埃及就開始流傳,致使當時的歐洲殖民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能力,從而使天花病毒成為精準屠殺印第安土著的生化武器。天花使印第安人銳減超2000多萬,致使美洲大陸的今天印第安人已經所剩無幾。


總結起來就是,我們所遇到的困難,才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墊腳石。人類幾百萬年前從非洲起源,從誕生的那一刻就在與最殘酷的自然環境做鬥爭,一步一步從爬下樹冠直立,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而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周圍的環境就是這條"鯰魚",因為它的存在,我們時刻有危機意識,才能一步步走上王者之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