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蝴蝶效應: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十分微小的一個變化,可能對未來狀態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有些事情,看似平常,卻可能是一種徵兆或預示,把握得好可以佔盡先機或防患於未然。
比如,一家基金的違約或一家銀行的倒閉可能會產生鏈鎖反應,最終導致一場金融危機的爆發。

2、青蛙現象:
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裡,由於受到強烈刺激,它會迅速跳出鍋外。但如果你把它放進一個冷水鍋裡慢慢地加溫,它就不會立即跳出鍋外,結果會被煮死。因為它已適應了水溫的緩慢升高,等到它無法忍受時已來不及跳出鍋外了。所以也叫“溫水煮青蛙”。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緩慢的改變卻讓人感覺不到情況的逐步惡化。這是一種可怕的麻木,結局往往是致命的。
有人也利用人們的這一特點將那些明顯不合理或根本不會接受的事情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一點地滲透,最終讓人們接受某種即成事實。
3、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與“斷臂求生”有點相像。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或割肉離場,不得有任何遲疑和延誤、存有任何僥倖和幻想。

4、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類後,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逃避和遊動。這樣一來,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鯰魚效應的象徵意義就是外來因素對原來處於固化停止狀態事物的一種激活作用。因為人天生都有一種“小富即安”的惰性,只有外來的競爭和刺激才能讓其產生危機感,促使其重新煥發活力。所以才有“倒逼改革”的提法。
5、羊群效應:
羊都是看別的羊往哪裡走,自己就跟著往哪裡走,人稱“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在股票市場中最為明顯。因為股民在股票交易中普遍存在著“跟風”買賣和“隨大流”的現象,從而導致他們經常買賣相同的股票。許多莊家也經常利用這一效應來炒作某些股票,製造羊群效應,以便從中漁利。
6、刺蝟法則:
兩隻刺蝟由於寒冷想靠在一起,但因為身上都有刺,只能保持一段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不會互相受傷害。

7、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是指人在面臨多種選擇時的一種困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以上的不同政策或方法,也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以上不同的目標,尤其是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以上的上司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員工或部屬無所適從。
8、破窗理論:
一棟房子,如果某個窗戶破了沒人去修補,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推而廣之,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及時清洗掉,整面牆可能很快就會被塗滿;一條街道,如果它很乾淨,人們就不好意思丟垃圾,但如果有人丟了垃圾沒人管,別人就會跟著丟而毫不羞愧,結果整條街很快就會變得又髒又亂……所以,破窗理論有點象“鼓破有人捶”、“牆倒眾人推”的意味。
破窗理論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小問題小差錯如果不及時糾正也可能釀成難以彌補的大災難。
9、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通過研究發現:一個企業,80%的利潤往往來源於20%的項目或客戶;一個國家,80%的財富往往集中在20%的人手裡;一個家庭,80%的消費往往集中在20%的某幾個方面……而且這種現象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重點,不要平均地對待,否則可能會徒勞無功。
“二八法則”也提醒我們:正是因為社會自然法則是不公的,所以才需要我們從制度上來消除這種不公。比如通過合理的稅收和分配製度來消除收入上的“兩極分化”和“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

10、木桶理論:
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論”。
“木桶理論” 提醒我們:看任何事情,最重要的不是隻看那些“高大上”的華麗一面,而是要看到那根“短板”。 比如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
不要只看它表面上有多少高樓、多少高鐵,而要看它的普通百姓生活得怎樣——看他們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
11、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得名於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它最初來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歷史》,是塔西佗在評價一位羅馬皇帝時所說的話:“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之後被引申成為一種現社會現象: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說明了公信力和個人信譽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 渺小的堅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