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曇花一現":17世紀法國歐洲霸權主義的興衰演變過程

在國際關係中,“霸權”是一種常見的術語,時至今日,霸權主義仍然活躍於國際關係當中。當一個國家在力量上取得絕對的優勢時,它對於其他國家就具有了影響和支配的能力。但是任何國家都不能一直處於霸權地位,

17世紀的法國,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手段使其迅速登上了歐洲霸主的寶座,然而它並沒有像西班牙、德意志一樣稱霸歐洲很長時間,彷彿是在頃刻之間,法國幾代國王的辛苦醞釀在奧格斯堡聯盟戰爭中化為泡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法國法國的霸權統治轉瞬即逝呢?這要從法國霸主之路的初期開始分析,其錯誤的政策以及不合時宜的統治,成為了它衰落的禍根。

世界史|

歐洲無休止的爭霸大戰

一、忽略改革重點的前期發展

內戰結束後,法王亨利四世積極整治戰爭造成的破壞,通過一系列對國家內部制度改革把法國迅速從"戰爭的廢墟"中拯救出來。但是亨利四世並不滿足於法國的正常發展。眾所周知,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等國家國土面積並不廣袤,地理因素與生態環境的劣勢使得其將目標定位於掠奪式的發展,在西班牙衰落之後,亨利四世並不滿足於法國在眾列強之中分一杯羹,而是想處於霸主地位,於是開始了爭奪霸權之路,以此來影響或是支配其他歐洲國家。

他採取了許多措施,首先任命蘇里為財政大臣,對收稅官嚴密控制,濫免顯貴稅收的局面得到改善。.在農業方面,削減部分對農民的直接稅,提高了農業生產積極性,禁止高利貸者扣押牲口和農具,避免農業發展受到阻礙。對於

工商業,採取鼓勵革新、發展手工業等,注重於發展商業貿易,並保護關稅不被隨意變更。一系列措施使法國快速成為經濟大國,國內資產階級和人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得到暫時的緩解。

世界史|

油畫:在凱旋門的亨利四世

在外交政策方面,儘量的避免與西班牙、德意志等國家進行戰爭,同時與英國等新教諸侯結盟,1598年亨利四世簽署了《南特赦令》,承認胡格諾派獲得信仰自由,“有權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務會議,軍事上允許新教擁有軍隊和武器,並保留十餘座城堡“,這樣不但緩解了引起內戰的矛盾,同時也變相的等於站到了英、荷等新教國家,脫離日漸衰微的西班牙王朝,這大大增強了自身實力,也體現了亨利四世推到西班牙,稱霸歐洲的野心,他在位期間,積極練兵備戰,為法國稱霸歐洲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亨利四世的一系列改革,沒有使法國在戰後一蹶不振,反而迅速強盛起來,他不但恢復了法國的經濟發展,而且還使其得到振興,同時鞏固了法國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積極練兵和締結同盟,為法國國力的平穩快速發展提供保障。這種種制度都為日後的戰爭提供了國力基礎,法國的霸主之路此時已初見端倪。

但是,亨利四世前期的發展路線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國家制度與人民利益之間的根本衝突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儘管他的一系列政策確實讓人民過上了好日子,但是君主專制,貴族,人民之間的矛盾還廣泛存在於法國社會中,況且國土面積本就不足的法國,依靠農業發展來供給整個國家的霸權野心必然不會支持長久。

世界史|

改革下繁榮的法國

而在此時,與法國統一戰線的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提出了“國王凌駕於法律之上”的言論,這直接促使光榮革命的爆發,亨利四世作為統治者,應該敏銳的察覺到資本主義制度已有取代君主專制的勢頭,但是他卻仍然堅持君主專制,同為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家,法國的資本家自然也會像英國一樣對貴族、教派等特權階級有所不滿,這種導致法國日後衰落的最為致命的因素卻被他忽略了,他的一系列政策對於這個國家來說只是治標不治本。

二、確立霸主地位的同時陷入困境

亨利四世死後,樞機主教黎塞留獨攬大權,致力於專制王權的強化。在他執政期間,繼續推行亨利四世的重商政策,獎勵資本主義工商業,擴大海外殖民活動,支持與荷蘭的海外貿易競爭,以此來削弱荷蘭的經濟擴張,這無疑是最有利於法國經濟發展的措施,這為日後太陽王路易十六的征戰之路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儘管法國以天主教派為主,但是黎塞留為了法國的霸主地位,接納了新教派,以此得到英國、荷蘭和德國新教派的支持,並集中力量反對德國和哈布斯堡王朝。1632年法國終於等到了機會,公開參加三十年戰爭,最後以哈布斯堡王朝失敗告終,締結了“威斯特伐里亞條約。而作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的首領,法國順理成章的成為新秩序的領頭羊。

世界史|

紅衣主教黎塞留

但是其風光的表面下亨利四世時埋下的禍根日益顯露,他在自己的著作《政治遺書》裡寫道:”我的第一個目的是使國王崇高。“因此,他極力削平貴族,加強專制王權,這與當時整個歐洲大陸的發展趨勢格格不入,其他的國家都在向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而法國卻在加強專制王權,這使法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已處於不利地位。

此時法國經濟平穩又高速的發展矇蔽了他的眼睛,黎塞留採取了一種“較有力而可靠地保存封建制度基礎的民族專制君主制度的政治形式”,實則這僅僅是法國的迴光返照罷了,在一系列戰爭中,法國提高了它在歐洲的地位,這使他爭奪歐洲霸權的野心得以助長,也開始了法國真正的爭奪霸主的道路。此時,法國出師未捷,早已為自己日後的衰落留下了蛛絲馬跡。

隨後路易十四因"遺產戰爭"使荷蘭大為震驚,聯合英國、瑞典等國家,對法國發動戰爭,法國妄圖取代西班牙帝國,使歐洲為其馬首是瞻,日漸顯露的野心和地位不斷的提高自然讓其他新教國家震驚,但是法國卻竭力瓦解聯盟,使英國倒戈相向,一舉打敗荷蘭,從此真正走上了霸主的寶座。

而路易十四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同為新教國家,德國思想家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明確指出,新教鼓勵勤勉工作積累財富、抵制驕奢淫逸,此種文化恰恰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相符合,而法國運用資本主義所推崇的文化,本身卻保持君主專制的制度,這無異於給自身設立衝突。

世界史|

路易十四畫像

而此時,在經濟的發展上來看,

法國短短的幾十年,參與了十幾場大型戰爭,儘管取得豐碩的成果,它本身也更加接近霸主的寶座,但是反觀國內形式,農民遭到更嚴重的剝削,農業發展減緩甚至一度出現停滯,資本主義商人,受到法國連年對外征戰的影響,對外貿易和投資收到嚴重衝擊,貴族生活依舊維持在奢靡生活狀態,統治階級與農民矛盾在此時顯露出來,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統治者被迫分兵鎮壓。

最危險的是,英、荷等國已經過度到資本主義社會,在貿易、航運、生產製造等方面已經和法國拉開距離,經濟因素往往能夠左右戰爭,高速發展的英國、荷蘭對與法國戰爭所消耗的資金早已視為九牛一毛,而法國卻消受不起連年征戰的費用,這些因素不僅拖慢了法國稱霸的腳步,甚至成為了日後法國霸權主義衰落的致命因素。

三、"曇花一現"的歐洲霸權

但是法國的霸主地位並沒有延續太長時間,同

奧格斯堡聯盟戰爭失敗後,又迅速走向了衰落,這並不是路易十四的戰略問題,而是拖垮法國使其衰落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後爭奪西班牙王室繼承權更使法國得不償失,直接從一流大國淪落到二三線的國家,但是通過之前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大國只是一個形式罷了,遍觀當時的歐洲大陸,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了主流,接連戰爭失敗的法國本來制度就落後於其他國家,淪落至此也是理所應當的。

世界史|

奧格斯堡同盟戰爭

幾代國王的霸主夢不過是曇花一現,這並不是法國不適宜或不足以取代西班牙王朝,而是在十七世紀末期,歐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表現在教派上,國家制度的更改,資本主義的興起,種種原因使當時的歐洲國家如英國等不得不改變本國的制度,而法國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早已和稱霸歐洲不相適應,所以說,法國只不過是生不逢時罷了,恰恰在歐洲發生大改革的前夕爭奪霸權。

且其他眾多的原因也已證明其稱霸地位不能長久,法國實行的君主集權政策建立在壓迫國人民的基礎上,各地農民起義頻繁爆發,國內國外的戰爭使統治集團疲於應對。連年征戰使財力消耗殆盡,政府不顧農業發展受阻,加緊剝削農民,勞民傷財。法國的霸權政策錯誤的以削弱他國力量來壯大自己,這使得法國四處樹敵,外交處於孤立無援狀態。

法國以封建君主專治為主的霸權統治使英國等資本階級感到威脅,使其難以對付整個歐洲的聯合反對。

英國此時已經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荷蘭積極發展海上運輸業,都奠定了雄厚的財力基礎,實力大為增強,法國難以對其繼續控制,資本主義國家對法國不斷施壓,使法國戰爭節節失利。這些變化都成為法國霸權主義衰落的始作俑者。

世界史|

資產階級革命

四、霸權主義帶給我們的啟示

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加劇了對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的衝擊,法國的霸權順理成章的走向衰落,同時也給予我們啟示,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相對於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更具有進步意義,它所代表的廣大人民的利益也更適合國家的發展。而大國霸權政策作為國際關係中破壞和平的罪魁禍首,終將被歷史所遺棄

參考文獻:

1、《單命的西班牙》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3、《法國史綱》

4、《法國史》

5、《法國通史》

6、《外交史》

7、《法國史》

8、《路易十四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