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

中國“非遺” ,世界之美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書法、崑曲、古琴、篆刻……那些中國文化“代表作”,你可曾瞭解?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昆 曲

(入選時間:2001年)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眾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中國戲曲自形成以來一直在舞臺上流傳,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劇本到聲腔、表演不斷變革,崑曲則變化較少,對戲曲傳統特點保留較多,劇目又極為豐富,被稱為“活化石”。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古琴藝術

(入選時間:2003年)

古琴是最早的彈絃樂器,最古老也是最純粹的華夏本土樂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位列“琴棋書畫”之首。

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宋代陳暘在《樂書》中提到“琴者,樂之統也”,這一語道出了琴在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地位。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新疆木卡姆藝術

(入選時間:2005年)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以“十二木卡姆”為代表。

木卡姆音樂現象分佈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小黃馬

蒙 古 長 調(入選時間:2005年)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佈區。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端 午 節

(入選時間:2009年)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中 國 篆 刻

(入選時間:2009年)

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入選時間:2009年)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

它開創了人類複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中 國 書 法

(入選時間:2009年)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

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中 國 剪 紙

(入選時間:2009年)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

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入選時間:2009年)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製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入選時間:2009年)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將“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運用在構造複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有著完整的體系,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如今,因燦若雲霞而得名的南京雲錦,依然作為中國傳統織造技藝的經典,用於高端織物的織造,為民眾所喜愛。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花兒

甘肅花兒

(入選時間:2009年)

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後),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

由於音樂特點、歌詞格律和流傳地區的不同,花兒被分為“河湟花兒”“洮岷花兒”和“六盤山花兒”3個大類。人們除了平常在田間勞動、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興漫唱之外,每年還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自發舉行規模盛大的民歌競唱活動——“花兒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與情感交融的特殊價值。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侗族大歌

(入選時間:2009年)

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包括聲音歌、敘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它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格薩爾王

格薩(斯)爾

(入選時間:2009年)

《格薩(斯)爾》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史詩。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間使命,最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藉傑出藝人的說唱,史詩流傳千年,主要流傳於中國西部高原地帶的廣大牧區和農村。史詩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關族群關於自然萬物的經驗和知識,成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眾共享的精神財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依據。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

(入選時間:2009年)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是一種具有製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至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

在原料選擇、釉料配製、造型製作、窯溫控制方面,龍泉青瓷均具有獨特的技藝,其成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龍泉窯燒製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寧靜,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表現。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瑪 納 斯

(入選時間:2009年)

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傳唱千年,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其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瑪納斯及其後世共8代英雄的譜系式傳奇敘事,長達23.6萬行,反映了柯爾克孜人豐富的傳統生活,是柯爾克孜人的傑出創造和口頭傳承的“百科全書”。相關社區的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間。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媽 祖 信 俗

(入選時間:2009年)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和媽祖的影響擴大,歷代朝廷封媽祖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

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該信俗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兩億多民眾所崇拜並傳承至今。湄洲島成為媽祖祖廟所在地。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騎馬

呼 麥

(入選時間:2009年)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族人傑出的創造。它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南 音

(入選時間:2009年)

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絃、三絃、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個漢字符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

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藏傳大悲咒

熱 貢 藝 術

(入選時間:2009年)

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等佛教造型藝術,是藏傳佛教的重要藝術流派。發端於13世紀的熱貢藝術,其內容以佛教本生故事、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等為主。它承載著熱貢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西 安 鼓 樂

(入選時間:2009年)

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鼓吹樂。樂隊編制分敲擊樂器與旋律樂器兩大類,演奏形式分為坐樂和行樂。至今使用著唐、宋時期俗字譜的記寫方式。樂曲結構龐大、風格典雅,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帝女花
粵 劇

(入選時間:2009年)

粵劇是用粵語演唱的戲劇樣式,有300餘年的歷史。粵劇吸納了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將梆子、二簧聲腔與粵方言音韻予以完美的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成為中國南北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迥異於中國其他戲曲劇種。

作為粵方言區最具影響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戲曲劇種,粵劇以多樣而獨特的演劇形式,滲透在嶺南的傳統和現代生活中,成為族群認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藏 戲

(入選時間:2009年)

藏戲是帶著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戲劇,形成於14世紀,流傳於青藏高原。常演劇目為八大傳統藏戲,內容大都是佛經中勸善懲惡的神話傳說。
藏戲原來流傳於民間,由藝人口傳心授在廣場或寺院中演出,後來建立了專業劇團,出現了舞臺演出形式。藏戲承載著藏族文化的血脈,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傳統蠶桑絲織技藝

(入選時間:2009年)

蠶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其間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出來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相關民俗活動。

5000多年來,它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

(入選時間:2009年)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具有質地綿韌、不蛀不腐等特點。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書法、繪畫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載體,至今仍不能為機制紙所替代。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有108道工序,對水質、原料製備、器具製作、工藝把握都有嚴格要求。這一技藝經口傳心授世代相傳,不斷改進,與多種文化元素結合,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促進民族認同和維護文化多樣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入選時間:2009年)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舞蹈具有生態、純樸、粗獷、和諧的特徵。場面熱烈奔放,民族特色鮮明。農樂舞已融入中國朝鮮族的血脈,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藝術瑰寶,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京 劇

(入選時間:2010年)

京劇以程式化、象徵性的虛擬表演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綜合運用,表達了傳統中國社會的戲劇美學理想,保留了被廣泛認可的本國文化遺產要素。

京劇是融唱、念、做、打於一體的戲劇表演藝術,它廣泛植根於中國傳統敘事結構,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針 灸

(入選時間:2010年)

針灸發源於中國,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這個項目的成功申報是對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認可。中醫針灸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體現,其歷代延續的完整知識體系和穩定的實踐效果獲得了世界範圍的認可,為保障相關群體的生命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併成為其持有人的重要的文化認同符號。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皮 影 戲

(入選時間:2011年)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製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皮影藝人在幕後用木杆操控影偶,通過光線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創造出動態的形象。皮影藝人有許多絕技,諸如即興演唱、假聲扮演,一個人同時操縱數個影偶,以及能夠演奏多種不同的樂器。相關皮影技藝經由家庭、戲班或師徒傳承。


中國“非遺”,世界之美(轉)


珠 算

(入選時間:2013年)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