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

在接觸這位科學家之前,我一直認為氫彈是在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才開始研究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而在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於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那時中國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於敏負責的氫彈設計。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1965年9月底,于敏帶領理論部幾十位同志一起去上海華東計算所做計算物理實驗,計算哪一個氫彈原理是可行的,創造歷史的“百日會戰”開始了。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深處,蘑菇雲騰空而起,一聲巨響震驚世界。新華社對外莊嚴宣告: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記載:于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人們稱他為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唸物理,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考取了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1965年,于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歷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為種種原因,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骨幹相繼調離,于敏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兼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全面負責領導突破二代核武器初級和次級原理,發揮兩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決策、把關。第一顆氫彈只是試驗裝置,尺寸重量較大,還不能用作導彈運載的核彈頭,屬於第一代核武器。要與運載裝置導彈適配,核裝置還必須提高威力並小型化,發展第二代核武器。幹著第一代,看著第二代,想著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于敏對核武器發展有著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判斷。

中國搞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中,絕大部分都是出國留學回來的,但是于敏是個例外,他是中國自己培養的土科學家。于敏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于敏的愛人叫孫玉芹,由於于敏從事的工作需要保密,所以家庭的一切都要交給妻子,孫玉芹因勞累過度,於 2012 年去世,帶給於敏莫大的傷痛,成為他終生的遺憾。到臨終前,一直都在看與夫人的合照,想起來兩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睹物思情,用來懷念。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長逝,享年93歲。


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

于敏


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

氫彈爆炸


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

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于敏


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

于敏和夫人孫玉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