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裡的愛情"套路":父母反對,靈魂出竅,土豪插足……


元雜劇裡的愛情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有人總結,中國古典愛情劇本,基本都分四步走——“才子佳人相見歡,私定終身後花園,才子及第中狀元,奉旨完婚大團圓。”其實,無論古今,但凡涉及愛情的劇本,都免不了一些老套的橋段。可即便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我們還是會被那些熱烈而真摯的人間真情所打動。

在元朝,“愛情和婚姻”也是編劇們最熱衷的題材之一。除了知名度較高的《西廂記》外,現存元雜劇作品中還有三十多部是以愛情為主線的。

這些作品誕生於怎樣的土壤?是否也有所謂的“套路”之說?而“套路”之外,又是什麼在打動觀眾?


奔放的愛情觀

即便在今天看來,元雜劇中的愛情故事都是帶有幾分“狂野”的。

為愛私奔、未婚生育、寡婦再嫁……這些在傳統主流價值觀中難以得到認可和祝福的愛情,都在元雜劇的舞臺上得到綻放。

比如,在白樸的《牆頭馬上》中,男女主角在牆頭馬上一見鍾情後,女主角李千金便暗自以身相許,在私情被乳母撞破後,李千金毅然和男主角裴少俊私奔,兩人在裴家後花園生活七年,並生下一雙兒女。後來,面對裴父的百般刁難與斥責,李千金毫不示弱,並用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的故事來證明自己行為的合理性……在經歷一番周折後,這對相愛的人,最終獲得了一個圓滿結局。

元雜劇裡的愛情

黑格爾說,“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表達著這一時代的精神,都是這一時代歷史理性和社會發展的必然。”元雜劇中奔放的愛情觀,也離不開這一時代的制度文化土壤。

在婚姻問題上,元朝的社會環境相對寬容。比如元朝有法律規定,“諸以非理毆傷妻妾者,罪以本毆傷論,並離之。若妻不為父母悅,以致非理毆傷者,罪減三等,仍離之”。當夫妻感情不合,甚至出現家暴時,法律支持離婚,而女子也可以改嫁。據《元史》記載,有些地方“婦人夫亡守節者甚少,改嫁者歷歷有之,至齊縗(cuī)之淚未乾,花燭之筵復盛”。

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護,奔放而直接的草原遊牧文化,也給傳統儒家思想帶來了強烈衝擊。那些有悖於傳統的婚姻形式和愛情觀念,逐漸得到老百姓的認可甚至是嚮往。而這一切都為愛情劇本的再創作,提供了優渥的土壤。

愛情劇裡的“套路”——父母反對


父母反對,可以說是元朝愛情戲劇中的必備橋段了。

父母之所以反對,多是因為雙方家世門第的不對等。

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書生張生在普救寺偶遇相國之女崔鶯鶯。一個是窮困書生,一個是名門千金,兩人一見鍾情。這時正逢寺廟外有孫飛虎叛亂,普救寺被圍。崔鶯鶯的母親——老夫人出面承諾:如果有人能夠退兵,就把女兒嫁給他。關鍵時刻,張生搬來救兵,成功解圍。然而,老夫人卻反悔了。此後絕口不提許婚之事,僅讓兩人以兄妹相稱。再後來,在紅娘的幫助下,二人得以暗相溝通,私定終身。老夫人得知後,勃然大怒,又以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為理由,催逼張生進京赴考。後來,張生衣錦還鄉,在紅娘和白馬將軍的幫助下,和老夫人當面質證。最終,老夫人不能再賴,張生和鶯鶯的“愛情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元雜劇裡的愛情

元雜劇的篇幅一般不長,“四折一楔子”是標準格式。而《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竟用了五本二十折的篇幅來演繹這個故事,在中國文學史上算得上是一個特例。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廂記》的結尾處,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正面的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鼓舞了後世無數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而勇敢抗爭。

在元雜劇中,類似父母阻撓的愛情故事委實不少。喬吉的《金錢記》中,也有一對曾被家長反對的戀人——柳眉兒和韓翃。柳眉兒是京府尹王輔的女兒。王輔把御賜的開元通寶金錢送給女兒。女兒轉身就把金錢作為愛情信物留給了書生韓翃。韓翃為追求柳眉兒,闖入王府,差點被吊打。而柳眉兒也被父親罵作“辱門敗戶”。直到韓翃中了頭名狀元,兩人才奉旨成婚,皆大歡喜。


愛情劇裡的“套路”——土豪插足

元雜劇愛情婚姻劇裡,有不少書生與妓女相戀的故事。而這類故事中,往往還會設置一個財大氣粗的商人,一個嫌貧愛富的老鴇。如元末雜劇作家賈仲明的作品中,就多次出現這樣的人物設置。

《玉壺春》講了書生李斌與妓女李素蘭的愛情故事。李素蘭畫了一幅畫:玉壺裡插著一枝素蘭花。李斌號玉壺道人,所以此畫正是暗合了兩人的名字。李斌為此畫親題一首《玉壺春》,詞曰:“香嬌淡雅天然格,蕊嫩幽奇能豔白。看四季永馨香,遠蓬蓽豈鄰野陌。惟待客,不許遊人閒摘。玲瓏瑩軟無瑕色,玉潔冰清有潤澤。玉壺內插蘭花,壓梅瓣壽陽點額。休代相傳摔,莫作群芳亂折。"

元雜劇裡的愛情

兩人愛得難捨難分,可是李斌的錢物用盡,鴇母要將他逐岀。這時,一個山西富商出場,此人“有三十車羊絨潞綢”,到嘉興經商,聞聽李素蘭貌美,便光顧到訪。鴇母嫌貧愛富,便勸素蘭嫁給富商,素蘭嚴詞拒絕,並剪斷頭髮,表示非李斌不嫁:“今朝截下青絲髮,方表真心不嫁人。” 又道:“他飢寒守自然,我清貧甘分捱”“我便是桑樞甕牖,他也情願的布襖荊釵”。後來,李斌的“萬言長策”得到皇帝賞識,被授以嘉興府同知之職,並將素蘭贖身,“從此後夫榮妻貴,永團圓地久天長”

《玉梳記》的故事也差不多。書生荊楚臣與妓女顧玉香情真意切,但卻遭到了鴇母的反對。不得不分開之時,二人把玉梳折成兩半,各拿一半作為紀念。這時,富商柳茂英趁機插足,想娶走顧玉香。顧玉香堅決不從,從青樓逃走,準備去京城尋找心愛之人。一路上,任憑富商如何阻攔脅迫,她都絕不屈服,最終與心愛之人團圓。


愛情劇裡的“套路”——靈魂出竅

在元朝愛情劇本中,像“靈魂出竅”這種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也並不鮮見。

最典型的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的作品《倩女離魂》。聽名字,可能會讓人聯想起王祖賢演的《倩女幽魂》。不過,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故事。

《倩女離魂》講的是王文舉與張倩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兩家是世交,曾指腹為婚,長大後,兩人又一見鍾情。奈何王文舉家道中落,被倩女之母嫌棄。母親說,“俺家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藉口只有王文舉考中進士才能成婚,實際想賴掉這門婚事。不料倩女卻是個痴情種,唱道:“可待要隔斷巫山窈窕娘,怨女鰥男各自傷。不爭你左使著一片黑心腸,你不拘箝(qián)我倒不想,你把我越間阻。越思量。”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時,作者設計了“離魂”這一情節, 讓倩女的靈魂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家中的倩女則病倒在床,終日昏沉,不見好轉。王文舉自然不知同他一起赴京的是倩女的魂魄,直到狀元及第三年後回去探望岳母才知道真相。不過最終,倩女魂魄與身體合一,二人終得團圓。

元雜劇裡的愛情

王國維評價《倩女離魂》這出戏的曲辭是“如彈丸脫手,後人無能為役”;清朝《曲話》也稱讚該劇是“靈心慧舌,其妙無對”。當然,比起曲辭的優美,更難讓人忘懷的還是巧妙的構思。只不過,當我們多翻幾部劇本後會發現,類似“離魂”橋段,還出現在喬吉的《兩世姻緣》等作品中。

千百年來,就是這些換湯不換藥的愛情故事,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直到今天,那些愛情影視劇依然上演著千年不變的橋段,而我們之所以願意被套路是因為這些故事裡講述著最樸素的愛情,它無關門第,無關財富……僅僅是因為相愛。這樣的愛情,永遠令人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