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的感受嗎?為什麼?

關山聽風


這種“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的感受真實有過。因為真正知心的朋友彼此瞭解,知根知底是精神上的慰藉,靈魂中的默契,互相之間有著難以摧毀的信任,在情感上似清茶般平淡,又像醇酒般濃烈,這種朋友關係超過了種種的利益和義務的約束和支撐,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是人世間的稀缺品!





苦澀夢醒198822282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成為千古絕唱。我們都羨慕這種友情,但世事不如人意,又有多少人能遇見這樣的知音呢?

在生活中,人們或多或少都有過“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的感受,哪怕只有一瞬間。就拿自己來說,在我心裡,至今都沒有一個可以說心裡話的人,這也許是性格原因,自己沒什麼可保密的事也沒什麼知心話要保留著和特定的人去說。在我記憶中,有幾個好朋友,一圈朋友,有什麼心裡憋屈的或者開心的看到誰就和誰分享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種行為觀念,暫且把它歸為不會與朋友相處不會處理情感問題吧,長遠看來利大於弊的。

就像現在長大了,自己一直抱著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態在維繫著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卻發現別說找個談心的人了,就是找個嘮家常的人都難,找你閒聊的你不想回復,想和別人聊的,又怕打擾別人。

在青蔥歲月不經世事的那段時間裡,本就多愁善感的我,每每看到書中的美文佳話,都要自憐一番遇不到詩文中的那種神仙友情,經常感慨“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猶記得還曾拿這句當過個性簽名。但,不知什麼時候起,已經是這種“知己可有可無”的心態了。

也許在他人眼裡知己是一種精神支柱,但在我看來,只要自己內心足夠強大,哪怕沒有知心朋友,照樣可以消化掉所有的壓力和委屈,然後和朋友們一起分享快樂就行了。

中學時期,記得最深的個性簽名是用過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陶淵明的“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以及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當時對這幾句也許理解並不深刻,但從字面意思也能體會出一二。現在回想起來,從那時起的自己,也許就是一個自我封閉了內心,至今還沒有人能走進來的“行人”。

總之,“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是自己很久以前的感受,想開了,就好了。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保持積極向上,沒有知己,不代表沒有朋友,生活依然會很美好。


不定時讀書


“相識滿天下,相識才幾人”這讓我,深深地明白,志不同道不合,富笑貧,錢權互利。相識天下,若能尋得靠真情實義相識的知己很少。


紅塵鄭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