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臨城下,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為何卻不願出兵替崇禎解圍?

用戶69330833


  • 左良玉的發家本領
    • 左良玉的個性有關:務實主義,沒有過多的忠君之心。左良玉自小就沒有父親,由叔父養大。長大後,左良玉連母親的姓氏都不知道。左良玉從小就沒有讀書,只是腦子好使,謀略多,善於和士卒打成一片。有謀略,善於收買人心,這就是左良玉能夠崛起的根本原因。
  • 左良玉軍是否有戰鬥力
    • 然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復相懾。良玉家殲於許州,其在武昌,諸營優娼歌舞達旦。這種公然在軍營中優娼歌舞達旦的軍隊,除了耗費明朝的軍餉和搶劫百姓之外,還有什麼戰鬥力。
    • 左良玉在崇禎帝自殺時擁有兵力80萬,號稱百萬。但左良玉軍都是毫無軍紀、勇於搶劫、怯於戰鬥的烏合之眾。從崇禎九年左良玉軍中開始漸漸以投降的農民軍為主後,左良玉軍就開始質變了,從保家報國之軍,變成了唯利以圖的不法之眾。這個轉變的原因,就在於左良玉原本就沒有將軍、治軍的才能,不過是靠一些謀略和善於收買人心。和歷史上以軍令、從嚴治軍的將軍們不同,左良玉從來沒有治軍的能力。在本來就是為了利益而投降的農民軍成為左良玉軍後,左良玉的個人意志根本就不能左右部下。
  • 崇禎皇帝為何混得如此落魄
    • 左良玉、吳三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救駕行動遲緩。劉澤清、高傑等人裹足不前,絲毫沒有勤王的意思,崇禎皇帝為何混得如此落魄?因為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們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 第一,自己的這些兵馬能否打得過李自成。李自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且還處在上升趨勢,儼然有橫掃天下之勢。左良玉雖然兵馬眾多,但是他在湖北屢次敗給李自成,已經有了恐懼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絕對數量落了下風,即使關寧鐵騎以一當十也難敵數十萬大順軍。
    • 第二,崇禎皇帝時期,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來凌遲處死。
    • 第三,為自己留條後路。既然打不過李自成,與其被他消滅,還不如把手中這些軍隊當做投降李自成的資本。
  • 如何做才能保全自己
    • 袁崇煥的慘死使左良玉等想要勤王的將領顧慮重重。因為當年袁崇煥勞師遠追皇太極,雖然成功退敵,但是由於東林黨主導的朝廷文官的詆譭,使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處死了袁崇煥。而東林黨人更陰損透頂的是他們還鼓動北京市民吃袁崇煥的肉、喝他的血,典型的整死還要踩一腳的卑鄙無恥行為。左良玉當然深知這一點。因而,他既不馬上發兵勤王,也不拒絕。而是大張旗鼓的和手下制定詳盡的作戰計劃。這樣既能堵住東林黨為主導的朝廷的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文官之口,避免崇禎皇帝起疑心,也可以保全自己。
  • 手握雄兵的左良玉為何見死不救
    • 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面對崇禎的不信任,左良玉已心灰意冷,加上家族被滅、有知遇之恩的侯恂被貶,他已沒有扶大廈於將傾的雄心。其二是左良玉的親信、嫡系部隊已不復存在,他對手中大軍沒有絕對控制力,救駕對他來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左良玉始終無法得到崇禎信任。左良玉率軍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得到崇禎的信任。早年,他在河南與李自成交手屢獲戰功,崇禎的嘉獎沒到,派出的巡撫、總兵官和6000名京營部隊卻到了,還讓宦官監軍。在大臣提醒下,崇禎才給左良玉安排了個援剿總兵官職務。袁崇煥死後,清兵威脅京城。左良玉率兵援救,走到半路崇禎卻詔令他回師去河南。破罐子破摔的左良玉沿途大肆掠奪百姓,崇禎下詔讓他戴罪立功。數月後,左良玉在羅猴山大敗被貶官三級。
    • 左良玉已失去對部下絕對控制力。崇禎殉國前,儘管左良玉手握號稱百萬大軍,但實在是一群烏合之眾,主要由降兵降將組成,主要副將惠登相就是降將,當年率農民軍起事時綽號叫“過天星”。左良玉軍分為十營,前五營是過去的官兵,後五營全是降兵。朱仙鎮兵失敗後,跟隨左良玉數十年的精兵基本打光了,眾多降兵降將缺乏親信的有力掌控,左良玉的軍令常無法通達。退兵武昌時,各營都通宵達旦的歌舞。而在之前1638年許州兵變中,左良玉全家老少被亂兵所殺,家族滅門。
  • 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彙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楊充


李自成兵臨城下,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不去勤王,主要原因在崇禎,次要原因在左良玉。崇禎登基後,有忠君思想的將領被殺的被殺,戰死的戰死,忠君思想不堅定的文臣武將,形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個個想著自保,不再關心皇帝的安危。




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禎皇帝一共給四個人下旨勤王,宣化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寧遠總兵吳三桂,再有就是左良玉。結果劉澤清稱病不來,吳三桂帶著老百姓行軍,一天只走十幾裡,到了香河還不走了,左良玉只報了一個詳細的行軍作戰計劃人馬沒動,只有宣化總兵唐通到了北京。崇禎高規格接待了唐通。唐通也表態誓死保衛京城,結果臨走崇禎給唐通派了一個太監監軍,唐通覺得崇禎不信任自己,不給他玩了。崇禎下令勤王,如果只有左良玉不到這也許可以說是左良玉的問題,現在四人都不聽命令,這說明是崇禎有問題。




崇禎讓左良玉勤王,他也清楚左良玉不怎麼聽招呼,擔心他不來,於是先給好處,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大印,並許諾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實際上是同意他做個軍閥頭子。有這樣優厚的待遇,左良玉仍然沒有動心,他有兩個擔心,一是擔心崇禎說話不算數,殺袁崇煥就是先例;二是他的部隊戰鬥力不行,他和李自成交過手,根本不是李自成的對手。

左良玉號稱80萬大軍,但大都是收復的散兵遊勇,一群烏合之眾,沒有戰鬥力,而且左良玉對他們的控制力很差。左良玉的嫡系部隊在朱仙鎮一役幾乎喪失殆盡。左良玉心裡清楚,拿這幫兵去對抗李自成基本沒戲。




再看一下左良玉80萬大軍是怎麼來的,就更清楚他為什麼不出兵勤王了。左良玉在河南鎮壓農民軍的時候,手下的部隊幾乎喪失殆盡,後來他採取避重就輕策略,只打容易打的農民軍,硬骨頭他根本不啃,總打勝仗,把俘虜歸入自己的隊伍,這樣他的隊伍就逐漸壯大起來,最後達到80萬。打仗不可能不遇強敵,左良玉接到命令,知道仗不好打時,一般他都拒不執行,朝廷因此對他革職留任,戴罪立功很多次。左良玉已經形成了這種作風,崇禎下旨招左良玉勤王,左良玉知道是硬仗,所以不去也是正常。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


有得觀史


左良玉是明末軍閥的一個代表性人物,軍紀敗壞,烏合之眾,是歷史上有名的逃跑將軍,號稱八十萬大軍,水分九成以上!明末軍隊基本上就是家丁制,軍戶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一萬都是多說的!

明末崇禎已經沒有可把控的軍隊了,地方將領都是陰奉陽違,崇禎可以殺文官,甚至內閣首輔,但對地方軍閥是一點辦法沒有!李自成包圍北京的時候,能打仗的還有忠君思想的幾乎沒有了,盧象升,孫傳庭,曹文詔都以身隕國了,剩下的諸如左良玉之徒皆為兵油子!你會指望沒有信仰的左良玉會去解圍?

就算外援指望不上,那崇禎還是有機會避免吊死煤山的,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只想崇禎封他做個陝西王!只要答應他就退兵,但崇禎為了自己的面子斷然拒絕,很愚蠢的行為,不知道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天子守國門的尊嚴,犧牲的是華夏三百年的沉淪!這個亡國之君死的不冤!




寅哥解惑


1641年,李自成三圍開封,明廷督師丁啟睿增援,李自成圍城打援,在朱仙鎮擊潰丁啟睿轄下左良玉十萬人馬,從此明朝江河曰下,中原之事,不可復問,面對李自成進逼京師,左雖有重兵,但都是李自成的敗將,明朝朝不保夕,自己只能擁兵自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