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行書為何要從《聖教序》入手?

學行書宜自晉人入手。為什麼呢?因為行書在東晉時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話叫做“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也就是說,入手學習最上乘的範本,學習者也只能學到中等的水平。所以要學最上乘的,就必須從晉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僅得其下”了,學晉人自王羲之入手。王羲之被歷代奉為書聖,奉為學習的典範和楷模,歷代行草大家皆出自王羲之。

學行書為何要從《聖教序》入手?

但是學王羲之要自《聖教序》入手。《蘭亭序》乃天下第一行書,為何不從《蘭亭序》入手?

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在山陰蘭亭雅集。一是飲酒;二是感嘆相聚,感嘆生命。在酒與情感陶醉狀態下,心不在字而成文,書寫了行書《蘭亭序》。他本人從陶醉狀態中醒來後,再書而不得。一個最偉大的書法天才,離開當時的情景狀態,自己都寫不出來,而讓初學者、後學者一上來自其入手,完全不符合循序漸進的認識論原則和規律,是學不好的。

學行書為何要從《聖教序》入手?

再者,現存《蘭亭序》是唐代臨摹的作品,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是對臨,不準確。最著名的馮承素摹本也是先雙鉤後填墨,完全沒有自由書寫的筆觸和筆墨速度,因而最沒有神采,故談不上“取法乎上”。歷代寫《蘭亭序》的不少,但出成績者甚少。

學行書為何要從《聖教序》入手?

自《聖教序》入手有很多優勢:《聖教序》全稱為《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即懷仁選王羲之行書而集成,故字字優秀規範,是經典中的經典;因是集字排列而成,各個獨立,便於初學;因刻石,線條速度變慢,書寫比較從容,易於初學;因刻石而增加了蒼茫感、力量感和趣味;因刻石而泯滅微觀映帶及雜毫,筆法更宏觀,便於把字寫大,便於進入創作。

學行書為何要從《聖教序》入手?

《聖教序》全篇近2000字,吃透《聖教序》,則王羲之的行書筆法、部首、結構等各要素盡矣;《聖教序》是長篇美文,讀懂了,可提高文學水平,亦可領會哲理、佛意,對提高自身國學素養有益。

之後,由《聖教序》轉入王羲之墨跡手札,由墨跡手札轉入小草《十七帖》,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習範圍,從臨摹走向創作。這其中,讀書是貫穿全過程的。

學行書為何要從《聖教序》入手?

概括而言,行書學習之路的路線圖是:學行書自晉人入手→學晉人自王羲之入手→學王羲之自《聖教序》入手→轉學王羲之墨跡手札→《十七帖》→拓展內容→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