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上校憑什麼40分鐘成為將軍,是運氣好嗎?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35年,德國悍然撕毀《凡爾賽合約》,走上了軍事興國的道路。同一時期的歐洲列強,依然深陷經濟危機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眼看著昔日的手下敗將做大、做強。德國人久違的民族自尊心也徹底爆發,走上了一條“瘋狂”的道路。

與其“瘋狂”相稱的是,作為一個沒有太多背景和政治資本的隆美爾上校,也像“坐火箭”似的青雲直上,去了一趟總理府僅40分鐘,出來時已是一身嶄新的將軍服。這讓人們不禁要問,隆美爾憑什麼能得到德國元首的“特別”青睞呢?

這還要從隆美爾的個人經歷說起。

作為一個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家庭的隆美爾,與傳統的普魯士軍官家庭相比,其家族向上數三代也沒有一個軍人,他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兇悍”的戰術風格,成為軍校的高材生、一戰的英雄,被追捧的教員。而這,正是受到元首青睞的原因。

首先,對國防軍不信任。在德國,傳統的“容克集團”控制著軍隊、國家的一切,作為政治交換,他不得不解散幫其走向政治舞臺的“衝鋒隊”。這對生性多疑的他來說,屈服於某種勢力是一件既不舒服,又不安全的事情,他需要信任的人。

其次,對黨衛隊不放心。為了平衡關係,這支新組建的隊伍雖然是自己的“死忠”,但畢竟勢單力薄,更沒有什麼戰鬥力,還不足以“抗衡”。而隆美爾是一名優秀的軍人,他需要在國防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在其內部樹立一個典型。

更關鍵的是,兩人強調的軍事理念相同,那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隆美爾所著《步兵攻擊》中“快、狠、準”、 不拘一格、先發制人的戰術風格,正是他最為欣賞的。當然,沒有多少政治頭腦和野心的隆美爾,是他更放心的原因。

於是,在其貼身警衛營指揮官人選的問題上,既不是普魯士軍官團成員,又不是黨衛隊一員的隆美爾,是最合適的人選。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職務是倆人關係逐漸從“上下級”走向密切的關鍵,成為彼此欣賞、信任的“自家人”。

作為元首的“身邊人”,受寵若驚的隆美爾實現了人生輝煌,成為一名令人羨慕的少將。作為戰時大本營的指揮官,他跟隨元首征戰四方,從布拉格到立陶宛,再到捷克,德軍所到之處銳不可當,他對元首已崇拜得五體投地,成為“死忠”。

但作為軍人,他更想去戰鬥。

1939年,德國準備進攻波蘭。隆美爾帶著警衛營先期趕到波蘭邊境,他對這次進攻有一種別樣的興奮感。原屬德國領土的但澤,一戰後被波蘭瓜分,而這裡有他為之驕傲的軍校,更是他收穫愛情的地方,收復但澤是他夢寐以求的行動。

然而,突然的變故讓進攻推遲了,這讓隆美爾焦急萬分。原來,就在進攻的前一天,英、法兩國與波蘭簽訂了軍事互助條約。也就是說,德國進攻波蘭,就等同與英、法兩國宣戰。無獨有偶,墨索里尼也照會德國,意大利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猶豫歸猶豫,但在“瘋狂”的人眼裡,無非就是一場賭博。9月1日,德軍62個師160萬人,2800輛坦克兵分三路,向波蘭發起了“閃擊式”進攻,隆美爾不僅為但澤歸為己有而感到自豪,而且領略了裝甲師的威力,他有些躍躍欲試了。

一是,軍人應該上戰場。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參加戰鬥是第一位的,這也是他“不願脫去軍裝”的原因。更何況,他研究戰術、總結經驗的目的,也需要在下一次戰爭中去得到檢驗。說到底,上戰場是隆美爾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二是,指揮全軍萬馬是他的夢想。作為一戰的英雄,他深知“亂世出英雄”的道理,更清楚統御千軍萬馬的“快感”。與其現在手裡不到300人的警衛營相比,他這個將軍名分沒有一點價值。他要再次衝鋒陷陣,實現自己更大的人生價值。

更重要的是,作為元首“身邊人”,自然“樹大招風”,引起他人的“羨慕、嫉妒、恨”。隆美爾不是“勾心鬥角”的人,更不願成為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人。他要通過建功立業,告訴那些對他“另眼相看”的人,什麼是名副其實的將軍。

當隆美爾表達出上戰場的意思,得到了元首的同意。在他看來,既然是自己“扶持”起來的人,就應該有“服眾”的本事;同時,作為一名戰鬥英雄、戰術家,留在大本營裡,確實有些大材小用了。當然,他更需要一位“絕對服從”的高級將領。

在他的“特別”關照下,第7裝甲師被打造成“魔鬼師”。

隆美爾要當裝甲師指揮官的請求,遭到了德國陸軍司令部的反對。他們認為,只做過山地營營長的隆美爾,根本沒有裝甲作戰的經驗,更何況,當時的德軍只有6個裝甲師,個個是“寶貝疙瘩”,無論如何不能把陸軍的精英部隊交給他。

但在元首的執意干預下,陸軍司令部只得將剛組建的第7裝甲師交給他。說是一個師,其實只有一個第25裝甲團,而且一半的坦克是捷克製造的輕型坦克,兵員素質更是稀稀拉拉,紀律性極差,隆美爾在臺上講,他們在臺下喧鬧。

隆美爾對此並不在意,在他的理念中“沒有帶不好的兵”。首先,他讓團部軍官全部放假,“在沒有掌握全團情況之前,不需要你們”。於是,泡在訓練場,鑽坦克、看資料,成了隆美爾每天的“必修課”。

其次,整肅軍紀。多年的戰爭經歷,讓隆美爾深刻理解到,任何先進的武器都不能代替技術、素質過硬的士兵。他將一名散漫的營長撤職,並限令90分鐘離開營房,頓時收到了良好效果,軍事訓練有序開展,作風紀律煥然一新。

更加“如虎添翼”的是,“自家人”知道隆美爾的難處,給他派去了各方面的能手,有優秀的坦克團長,還有經驗豐富的政工幹部。當然,還有大量的資金保障,以及先進的坦克。在“自家人”的幫襯下,第7裝甲師的戰鬥力今非昔比。

經過兩個月的摸爬滾打和潛心研究,隆美爾的坦克作戰理論和實踐,有了很高的造詣。他用無線電指揮的方式,可以將全師編成可大可小的坦克群,並結合快速機動、以及支援火力的配合,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戰術。

1940年5月,第7裝甲師作為A集團軍群的先鋒,一舉突破阿登山區,一夜突擊60公里,比他裝備更好的第5裝甲師,落在了其後面50公里處。隆美爾所倡導的“進攻、進攻、再進攻”,在裝甲師上再次得到了充分體現,並一戰成名。

總之,隆美爾得寵並不完全是他“運氣好”,作為一名純粹的軍人,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甚至是追究完美的苛刻做法,是其脫穎而出的根本。當然,有“自家人”的照顧,讓他更加如魚得水。說白了,什麼都要看實力,溜鬚拍馬只能是一時。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如果你把成為將軍前的最後幾分鐘說成一個人成為將軍的時間耗費的話,你就大錯特錯了。說實話“頭頭是道”回答這個問題的都是在吹牛。隆美爾自己都搞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