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很多孩子會很焦慮,那麼作為家長如何來給孩子疏導?

跟著超哥學物理


告訴孩子勤洗手,出門要帶好口罩,疫情期間在家中,不要出門,不要恐慌。正確認識新型冠狀病毒,預防等,不信謠,不傳謠



oo240884403


病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瞭解病毒知識。對於孩子的焦慮,應該是部分學生,他們焦慮的不是病毒,而是活潑好動的孩子在家裡關了一個月了,還有部分孩子焦慮的是不能去上學。

第一,基本上所有孩子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麼?2003年非典的時候,我也在讀初中,感覺無所謂,只是知道死了人,會傳染人,但是什麼是非典沒有概念,那時也沒有戴口罩,只知道學校不能讓進出校門,週末也在上課,家長送鹹菜來學校,學校會熬中藥所有同學喝。我們該玩的還是會玩,該瘋的時候還是會瘋,沒有影響我們的正常玩耍和學習以及生活。

第二,家長要引導孩子一起做活動,做家務,拉近與孩子的關係。這個時候,家長也是在家,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做一些小遊戲,活動等,比如一些手工活動,繪畫,編織等,還有羽毛球什麼的活動,既能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也能拉近關係。做家務,做“家長”,讓孩子當一個“小當家”,一天的飯菜讓孩子分配,每頓吃什麼,買什麼菜,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以及理財能力,找到其中的樂趣。

第三,和孩子一起學習,轉移注意力。家長也不能每天睡懶覺,悶悶不樂,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近來很多地方開始了網課,家長可以監督孩子的學習,和孩子一起學習。

第四,可以講一些病毒方面的基本知識。什麼是病毒,如何防護,讓孩子不恐懼。






重慶法哥哥


說實話,看孩子大小。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焦慮的,如果是小學階段的孩子,我想他們對於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是什麼都不是很清楚,何來焦慮?其實,這種焦慮是社會和家長帶給他們的。作為家長,要給孩子進行疏導,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讓孩子瞭解基本情況

現在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孩子都不能出去玩,也不能見朋友、同學。這是孩子最大的焦慮,特別是對於獨生子女,長時間沒有夥伴一起玩,肯定是非常難受的。為此,要從總體情況給孩子介紹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出去,為什麼要注意衛生,為什麼很多事情不能做等等。這樣的話,孩子才知道,現在形勢不一樣的,但是,又不能對孩子過度的恐嚇。要通過合理的途徑告訴孩子現實情況。

第二,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動

天天封閉在家,不只是孩子焦慮,大人也焦慮。為此,如何緩解孩子的焦慮就非常重要。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給孩子合理安排每天的活動。現在,各學校的線上課程已經開始了,為此,按照學校的網絡課表進行上課是最好的選擇。當然,現在的學習和在校學習是不一樣的。因此,除了學校的學業,還要安排相對的娛樂時間,讓孩子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第三,加強身體鍛鍊

這個說起來好像不是很合理,現在加強身體鍛鍊好像不現實,其實不是的。在家封閉也是可以身體鍛鍊的,當然不能像在操場一樣。但是可以做做簡單的體操,武術、甚至廣場舞等等。加強身體鍛鍊的好處,一個是提高身體免疫力,從而更好抵禦病毒。另一個是消耗孩子的旺盛的精力,讓他們有事可做。從而起到疏導的作用。


義哥說教育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林春表示,家長首先要做好個人防護,並指導和幫助孩子做好防護,在相對安全的家庭環境、難得充裕的共同時間內,利用危機事件對孩子做好啟發、引導和教育。

1.保持適度的緊張和警覺,減少外出和群聚活動,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隔離。

面對病毒疫情傳染的不確定性,焦慮和恐懼屬於正常反應。從人類進化和個體生存的角度來看,焦慮和恐懼都有積極的適應意義,它們使人們迅速警覺,調動機體的能量,規避可能的風險。災難時期,家長要保持適度的緊張和警覺,給孩子明確的暗示:疫情未緩解,戶外還不安全,出門玩耍有傳染風險!這樣便於孩子呆在家裡,通過學習和遊戲來渡過危機時間。

面對孩子的恐慌情緒,有的家長告訴孩子不要害怕,自己卻緊張得不行,這給孩子傳遞的是矛盾的信息。正確的做法是,承認並接納自己的恐懼,同時引導孩子認識並接納緊張情緒,通過科學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學習的合理安排來規避風險,降低恐懼情緒。

2.和孩子一起研究獲取可靠信息的方法。

關於疫情的知識和信息鋪天蓋地,真假莫辨,信息過載嚴重。信息過載使人們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無法及時搜索到正確、有用和關鍵的消息,這不但讓獲取有效信息的成本提高,甚至還會引發知識焦慮。要減少信息過載的不良影響,就要學會過濾和利用信息。

引導孩子尋找有效信息,學會獲取科學正確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批判性學習習慣。這種習慣對孩子的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3.學習自我防護的知識

對照國家衛健委、疾控中心等權威部門發佈的疫情防護手冊,學習相關的自我防護知識,練習相關的防護技能。尤其是家長要帶著孩子反覆示範練習戴口罩、消毒等個人衛生和防護方法,把書上的東西變成孩子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利用危機事件,強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忽視的一部分。可以通過一些新聞報道和科普材料,啟發孩子想象和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疾病的痛苦。讓孩子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和生命的不可逆性。可以創造一些虛擬的危險情境,比如:碰到火災、碰到地震、碰到陌生人跟蹤等,通過討論和角色扮演遊戲,調整孩子的反應模式,孩子能學習一些生命防護的常識。也可以通過網絡組織小朋友們一起做相關遊戲,家長參與並且引導點評,效果會更生動,孩子的記憶會更牢固。

在孩子面前,家長不僅僅教育者,還要做好觀察者、陪伴者、示範者和引領者。


路杭手繪


在新冠肺炎防疫這一特殊時期,兒童青少年可能出現一定的焦慮、衝突、壓抑、沉迷電子產品等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為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提供參考。

孩子的具體表現

  • 心神不寧,總是很緊張、很擔憂;
  • 花了大量時間在手機、電視上,生怕漏掉一點關於疫情的信息;
  • 不斷擔心自己或家人是否在某個場所接觸到病毒;
  • 總懷疑自己的防護措施不夠到位,不敢出門,也不讓家人出門;
  • 情緒波動大,脾氣變差,很容易與家人爭吵;
  • 身體上出現一些不適,如頭疼、胃疼,睡眠不好、食慾改變等;
  • 做平時喜歡的事也提不起精神等。

家長針對這一現象,具體該如何疏導孩子呢?

在突發的疫情面前感到擔心、謹慎是很自然的,且這些擔憂對我們有積極的保護作用,能使人對疫情保持警惕,遠離危害的環境;但過分焦慮不但無助於抵抗病毒,反而有損我們的身心健康。家長可以:

1.減少孩子與疫情負面信息"風暴"的接觸。

過度吸收、誇大負面消息會帶來不穩定感和不安全感。家長首先要做好示範和自我管理的作用,科學地看待並向孩子溝通關於疫情的知識。做到不把疫情誇張化,做好自身的防疫衛生工作,減少外出和社交,保持衛生清潔。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減少孩子在疫情信息中的暴露度,幫助孩子把"隨時看新聞"改成只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從權威媒體瞭解疫情進展、學習防疫知識,其它時間回到與家人的生活中。

2.覺察自己的情緒,坐下來坦誠溝通和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

家長首先要覺察和接納自己針對疫情所引發的不同情緒,瞭解疫情對自身行為上的影響。同時,家長在接納自身情緒的基礎上,對孩子的情緒感受做出回應。可以告訴孩子,正常的擔心和緊張是有保護作用的,全家人會一起認真做好防護,彼此照顧。通過這樣的回應,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也是能表達的;引導孩子認識這是自我保護的反應。

3.通過多種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舒緩情緒。

可以讓孩子通過看書、看電影、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也可以自由書寫或自由塗鴉。如,讓孩子挑選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感覺舒服的音樂,不用想太多,拿起本子憑感覺寫下去或畫下去,從而達到舒緩情緒、放鬆心情的目的。

4.主動與孩子討論,引導孩子以"積極"的視角看問題。

讓孩子問自己,他所擔心的事情是否100%一定會發生,和孩子一起探討關於疾病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方面的信息,降低孩子的擔憂,引導孩子有一個積極的認知和期待。

5.和孩子一起運用各類放鬆和藝術表達的方式,改善不良情緒。

如簡單的"腹式呼吸法""肌肉伸展法"等各類放鬆手段可以有效調節情緒。網上可以很便捷地獲得相關視頻,可對照練習。還可以讓孩子通過藝術表達,例如繪畫的方式,畫出若干種想象人類戰勝病毒的方式,或者是戰勝病毒以後的美好生活。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增加掌控感,同時對未來增加希望。

針對本身有情緒問題(如抑鬱傾向等)的孩子,家長要注意做好孩子狀況的監測和治療輔助工作。

本身有一定情緒問題的孩子,疫情期間可能會體驗到更大的情緒壓力。

建議家長除了從以上幾點著手幫助孩子之外,還要做好孩子每日狀況的觀察,儘量安撫穩定孩子的情緒。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出現極端行為(如自殺想法或意圖、自殘行為)請儘快聯繫醫生、諮詢師尋求支持;務必遵醫囑用藥,堅持諮詢和治療不間斷。

  • 學習主動性差,缺乏動力,需要反覆催促和提醒;
  • 學習不認真,精力不集中,或邊學邊玩;
  • 難以按照計劃學習,拖沓;
  • 擔心自己不能適應網上學習形式,不能得到老師的及時指導;
  • 擔心居家學習效率不高導致成績下降,造成煩躁和焦慮;
  • 自責自己不夠努力,內心矛盾等。

家庭環境確實與學校環境有很大不同,一時不適應居家條件下的學習生活是很正常的。但孩子也有非常強大的適應變化和靈活調整的能力。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商討解決方案,創造特殊的居家學習方式。家長可以:

  • 首先家長要調整對孩子過於理想化的期待。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最好每天主動學習、不用提醒,自律性特別高,但在當前特殊時期,居家環境中可能只有較少的孩子能做到,如果帶著太高期待,可能會帶來更多衝突。家長可以先換位思考,將對孩子的期待調整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要把這段時間看做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機會,不要只看到學習一個方面,也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 用提建議的方式與孩子共同科學劃分學習任務、安排學習時間。無論多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在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安排上,家長可以用"我建議你可以如何做"的方式指導,而不是"你必須怎麼做"的說法。有些孩子拖延是因為任務太大太多,不願意開始,幫助其將大任務分解,提高完成任務的信心。引導科學安排時間:黃金時間給難點、易錯點,大塊時間給重點,零碎時間安排上具體的記憶任務。每完成一個學習目標,無論大小,可以有適當的激勵,比如一小包零食或者10-15分鐘的娛樂。
  • 幫助孩子用身體的行動帶動大腦變化,克服拖延。鼓勵孩子從選擇一個最能實現的簡單動作開始,例如翻開書本、拿出紙筆開始寫字、做幾個深蹲起……通過行為示範(例如家長也可以一起和孩子同步進入工作學習的狀態),陪孩子一起面對畏難的情緒或者是拖延的行為。提醒孩子,"萬事開頭難",做一件事最困難的部分往往不是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而是真的開始去做這件事。所以當身體開始行動起來時,大腦就逐漸被喚醒了以往的鏈接,逐漸能重回規律的學習狀態。
  • 對於擔憂居家學習影響學習的孩子,首先肯定孩子積極的動機,並給予鼓勵。認可孩子有想要好好學習的意願,表明自己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真的理解自己,認可自己。從一小步做起,正向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設定目標,開始的幾天任務和目標要比較容易達到,如從5分鐘,到10分鐘,15分鐘,20分鐘,逐步推進,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是有能力做到的。
  • 幫助孩子設置學習時間和空間。不要高估孩子的自控力,注意的一個特點就是會被當下最顯著的信息吸引,這是人的本能。與孩子約定好專地專用、專時專用:選擇家裡寬敞明亮的一塊場地作為固定學習空間,安排出學習的整段時間,桌面只擺放當下需要用的學習資料,其它學習資料或無關的東西都先收起來;這個時間內避免玩手機、上廁所、吃水果等無關行為(家長要信任孩子,不打斷、不打擾)。另外家長也要管理好自己,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打麻將、唱歌、開大音量看電視等。
  •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時間感。提醒孩子在開始一項學習任務前,先預估所需花費時間,過程中計時,完成後核查實際花費時間與預估花費時間,反思其中誤差的原因。反覆練習,對自己完成作業的能力瞭解會越清晰、時間感更準確,計劃更可能實現。
  • 樹立學業儀式感,網絡平臺促學習。相比傳統課堂授課,在家裡進行網絡課程學習有更多的自主權。為了更好的投入網課學習,家長可以幫孩子在心理和物理空間上創設"儀式感"。可以利用鬧鐘設定"上課鈴"和"下課鈴",幫助孩子找到上課的感覺;還可以讓孩子和同學約定在一個時間段學習,安排獨立學習和線上討論等不同環節,創設共同學習的氛圍。

TopSeries最系列


這次病毒疫情,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沒有經歷過幾次,不過成年人能夠正確認識,從容應對。但對於少年兒童來說,可能就會產生恐懼、驚慌、憂慮等心理影響,因此做為父母和學校老師應給予孩子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告知孩子雖然是傳染病,但可防可控。要求我們不要出門、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不要到人員密集的場所,這些都是基本預防措施,目的是阻斷傳染。還可以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


羅憲武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孩子們日常生活規律被打亂,有的孩子就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包括恐懼、無助、焦慮、沮喪、做噩夢等;有的孩子會變得特別黏人,渴望得到家人關注,否則就容易發脾氣。

此時,作為家長要相信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醫務工作者,我們的人民,會有更多智慧,更強的戰鬥力,疫情終將被打敗。一切都會好轉,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正面引導孩子要有這個信心迎接勝利的到來,要幫助孩子多正面思考,積極自我心理暗示。

一、要關注情緒,讓孩子感到安全

這裡所指的情緒,一方面是指父母自身的情緒,另一方面是指孩子的情緒。父母緊張焦慮,孩子首先會感受得到,要避免在孩子面前過於緊張地談論疫情。此外,宅在家的時間過長,也容易消耗父母的精力,往往會對孩子失去耐心,可以試著在家中鍛鍊身體,比如瑜伽和健身操。運動是調節情緒激素最為重要的一項活動,可以很好地幫助自己的情緒趨於穩定。

  孩子的情緒可能來源於很多方面,比如成人所表現出來的焦慮和不安,或者他們的精力得不到適度的釋放,但由於他們的能力有限,表達這些情緒所採用的方式經常是本能的哭鬧和發脾氣。所以,一方面你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可以幫助他們釋放壓力的遊戲,特別是一些大笑的遊戲,如枕頭大戰。大笑會激發出內啡肽、催產素等愉悅的荷爾蒙。

  二、要給孩子確定感,增強他的心理預知

很多人困惑這麼複雜的疫情該不該告訴孩子?該怎樣講給他?如果孩子聽到有人死亡會感到害怕該怎麼辦?事實上,即使遮掩著不告訴孩子,生活在目前的氛圍中,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得到,因為不理解所發生的事,也不具備理性的判斷和思考,很容易讓他們經歷更多的不確定,從而產生莫名的恐慌和焦慮。

  家長可以嘗試用客觀、中立、淡定的態度和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描述事實,幫助孩子在心理上增強預知感,降低不確定性。此時,給他們播放一些優質的、專供兒童觀看的疫情動畫,或者用故事或繪本的形式向孩子傳遞科學知識,做好科學防護。比如告訴孩子這個病的名字,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個隱形的小怪物。它會偷偷溜進人的身體,只有專門的人可以打敗它,這個人就是醫生。小怪物最怕香皂和口罩,只要有了這兩樣武器,它就不敢靠近。對於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可以通過一些繪本講給孩子聽,告訴他我們能做的是保護好自己,保證健康,讓自己更強壯。

  三、要調整認知,重建積極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在6歲以上,那麼對他們講清楚疫情的發生及進展會相對容易很多。同時,他們的道德感、同理心、邏輯思維都在迅速發展,你可以藉此機會和他們探討有關價值觀內容,比如敬畏自然、人類的群體命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等觀念。








寧夢欖園


新型冠狀病毒嚴重性確實很大。我們都切身感受。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有的孩子表現出了恐慌,害怕。作為家長,我們怎麼更好的疏導孩子呢?讓孩子平靜下來,勇敢面對。

首先家長要做好自我情緒控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過於恐慌。不能被家長消化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加重孩子的認知負擔,反而有可能會讓孩子的不適應的行為表現加重。其次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通過觀看繪本、講故事等方式來讓孩子首先從“邏輯”上知道身邊發生了什麼,“理解”家長們為什麼要調整日常生活的安排。

  

我簡單總結了5點建議:

  1、可以採取繪畫的方式,利用一張大的紙張,與孩子一起玩繪畫遊戲,可以讓孩子先畫,觀察孩子通過繪畫來表達的情緒主題。恐懼,害怕,擔憂,喪失等主題可以比較容易的從孩子的畫中看出來,家長則可以參與其中,引導孩子在畫紙上獲得“勝利”,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對孩子表達情緒的效果更佳。

  2、也可以採取音樂的方法:除了可以嘗試家庭K歌大賽,還可以進行模擬小動物的聲音來唱歌,給樂曲進行打擊伴奏(可自制打擊樂器,比如裝不同水量的碗,塑料袋裡裝一些小玩具搖晃起來模擬沙錘的身影),樂曲如《森林狂想曲》等。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3、可以跟孩子玩一些具有對抗性的遊戲來增強掌控感,舒緩緊張情緒,如家長扮演怪獸,孩子來打,也可以利用玩具來進行模擬,比如各種救援隊的玩具,在玩兒的過程中,引領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從而進行情緒的宣洩和調整。在玩的過程中家長注意跟孩子互動中的重心是為了增強孩子的主動性參與感,尤其是在結局中,不要跟孩子較真邏輯性,而是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獲勝”的感覺。

  4、對於大齡的孩子(10—12歲左右),在完成學習任務之餘,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來進行親子互動,重點也是在宣洩情緒,體驗到開心與快樂。

  5、保證孩子得正常作息,晚上不宜睡的太晚,睡前不要接觸跟疫情相關的訊息,或者是會讓孩子感覺到不安的信息,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讀內容溫馨的睡前故事,點亮柔和的小夜燈,讓孩子安心入睡。

  孩子在接受到生活環境改變中產生的各種刺激,從而產生各種行為改變,本身是一個正常反應。家長首先要知道這個規律,不要過於驚慌,其次做好應對準備,在合理安排好家人的生活之餘,通過跟孩子興趣愛好為基礎的互動。這樣,即可以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又可以增強親子關係,增強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學會面對挫折和困難,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我們一起加油!春天就要來了。期待我們開懷相擁。


阜陽鄉村老師


新冠病毒感染性強,需要隔離防範,如果孩子對疫情有恐慌也是正常表現,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認知,教育孩子做好防範的同時,還要教會孩子積極面對生活,在隔離期間,合理安排飲食起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學習,和其他娛樂安排,慢慢減輕孩子的焦慮情緒,教孩子平常心對待現有的狀況,並努力使生活過的有秩序。


德得教育


家長可以告誡孩子這是一場挑戰,在困難面前我們需要的是機智與勇敢,只要能做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個人清潔衛生,坦然面對情緒變化,理解和接納負面情緒我們終將會戰勝困難,在疫情壓力下,孩子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慌、憤怒和煩躁等各種不良情緒,這是人面對應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機體自我保護的體現,越是壓抑和否認,越是難以接受,科學看待疫情防控,學習情緒管理,開展室內鍛鍊活動,保持良好身體狀況。密切親友互動交流,做到隔離不隔心,培養新興趣新愛好,讓生活變得豐富,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做到合理有度,積極與父母溝通交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