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換,職場社交,我們到底在交換什麼?

不知道您初入職場的時候,是否遇到過以下問題:

遠處站著同事,自己假裝沒看見,低頭迅速走掉;

討論時有想法,但是害怕被拒絕,所以不敢發言;

和同事一起聚餐,別人都在談笑風生,只有自己埋頭吃飯一言不發;

…………

這些行為,我們統稱為“社恐”,即“社交恐懼症”,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畏懼、緊張和焦慮感的一系列現象,這種現象也是當下許多職場新人面對的問題之一。

面對社恐,有的人選擇了逃避,因為他們覺得職場社交其實可有可無。可現實真是如此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探討一下職場社交那些事兒,相信當您閱讀完這篇文章,對職場社交會有新的看法。

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換,職場社交,我們到底在交換什麼?

社交的本質是利益交換

關於社交的定義,簡單給大家說說。社交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個體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和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往更深層次說,所謂的社交本質上就是利益的交換。

在經濟學中,利益交換就是彼此之間能給對方提供好處,或者能互相提升對方的價值,這是在雙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鏈接,而且這種鏈接時間越久,社交的價值越大。

社交的長久性取決於彼此之間的利益提供能夠持續多久,當一方斷了需求,或者另一方斷了利益配對,也就意味著社交終止,但如果這種供給關係可以長期維持下去,雙方就可以成為朋友。

今天和大家討論的話題就是,如果社交的本質是利益交換,那我們的職場社交,到底交換的是什麼?在說這個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個小故事。

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換,職場社交,我們到底在交換什麼?

國王和僕人的故事

某天,國王找來了三個僕人,分給他們每個人一袋金幣,讓他們各自出宮帶著這筆錢去做生意,一年之後回來,彙報自己的成果。很快,一年過去了,三個僕人如約而至,國王開始詢問他們的生意情況。

第一個僕人說,他結交了幾十個朋友,這些人帶著他去投資開店,於是他的金幣數翻了十倍;

第二個僕人認識了十幾個朋友,這些朋友給他介紹工作,現在他擁有了五袋金幣;

第三個僕人表示自己不願意和別人親近,只是在宮外過著普通的生活,所以那袋金幣他一個子兒也沒動。

國王讓第三個僕人把自己的那袋金幣給了第一個僕人,並且對他們說說:“凡有的,要加倍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也要奪過來。”

這則故事取自於《新約馬太福音》,寓意是“<strong>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中國有句古話,叫“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補不足以奉有餘”,和這則寓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故事的另外一層意思,估計大家也從這三位僕人的表現看出來了:敢於和其他人交往的人,賺的錢最多,也就是說,其實想要獲得更大的利益,我們就必須用於社交。

而在職場中,我們想要讓自己的職場道理走的更遠,就必須勇於社交,和同事成為朋友,和老闆成為朋友,和客戶成為朋友,如果你還沒看出來職場設計的重要性,在給你細講。

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換,職場社交,我們到底在交換什麼?

職場社交的重要性

我們從小時候基於地理位置的鄰居朋友,到入學後基於角色化關係的同學和老師,還有通過遊戲相識基於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這一切關係的形成都來源於社交。

在這些看似普通社交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已經潛意識地將社交歸結成為它工作的一個部分,早在1943年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strong>馬斯洛就通過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社交需求是人類基於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的一大需求。

“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專業的技術,另外85%要依靠人際關係、處事技巧。”——卡耐基

如果說,普通社交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心理訴求,那麼職場社交就是當今職場人士的必選項。那麼,職場社交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對我們的職場到底會有怎樣的重要性了?綜合起來說,其重要性有以下3點:

  • 1.刷新自我認知

當我們和老闆、下屬、同事、客戶等發生關聯時,對方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你反饋,這種反饋實際上給了我們一個從他人的客觀角度觀察自己的結果,是重要的外在自我認知體現,能夠幫我們刷新自我認知,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 2.明確目標

職場社交對人的另一個影響是能便於人們快速尋找到自己的目標。目標能鞭策一個人努力奮鬥,當人們看到和自己同樣身處職場的人在為什麼而工作,他們自身也會獲取等同的感受,也會更加迫切的需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 3.實現職場成功

職場人際網絡能帶來更多工作和商業機會,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還會幫我們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創新能力,讓你更快得到職業提升,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權威。

既然職場社交有這3點重要性,能夠幫我們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滿意度,讓我們實現職場成功,那麼職場社交到底是在交換什麼了?

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換,職場社交,我們到底在交換什麼?

兩條法則揭示職場社交真相

職場社交是一項技術活,因為人的一切行動都由心理掌控,而人心是難測的。很多社交恐懼症的內因,也都源於對心理問題的生疏,

也搞不懂自己的職場社交到底在做什麼,接下來這兩個心理學重要法則,帶你揭示職場社交的真相。

  • 法則一: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小故事,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的現象,最初是莫頓提出了這個概念,他發現對於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和默默無名的科學家來說,即使是兩個人的學術和成就都非常的相似,但通常前者會得到更多的聲望和肯定。

生活中貧富差距懸殊也是馬太效應的一個體現。在這樣一個贏家通吃的社會,想要在某一個領域取得成就,就必須有比別人更高的聲望和名譽,而這些的一切來源都是基於人脈關係的。

人脈關係圈子的形成,必須靠你的職場社交和生活社交,當你善於職場社交,你的圈子就會比別人更廣泛,人脈優勢的不斷積累,厚積薄發,就能孕育一次成功。

  • 法則二: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要把它做好,這是不值得定律的內容。這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正常心理:不值得的事情,人們通常不會下大功夫做它,成功的概率很低,就算成功了也不會讓人有多高興。

這種懂的取捨的態度也是我們在職場社交中需要明確的。職場社交是一種資源交換,是等值的交換,建立有效社交的基礎,就是雙方交換資源的平等,一旦資源不均等,社交將出現不平等,佔優勢資源的一方就會覺得不值得。

這個社會,已經從感情社會,走向了價值社會,每個人社交時都直來直去,沒有價值,人家就不會來理你,當你進入職場圈時,就已經被明碼標價了,所以你的職場社交,交換的就是你自己擁有的價碼,這就是你社交的本質,但是這些價碼包含的元素非常多,接下來再給大家拆分。

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換,職場社交,我們到底在交換什麼?

社交價碼包含3個元素

職場社交的交換是寬泛的,也是多元化的,它滲透到了我們工作的每個角落,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如果我們把交換的價碼拆分,你會發現其實關鍵的也就3個元素:

  • 元素一,信息

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

工作的本質都是為了追求決策的正確,而信息卻恰好能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

對公司或團隊來說,數字信息資源多多益善,消息來源越充裕,更有利於決策。對於員工來說,充分的信息交流也有助於取得更好的業績。

蒐集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都要去依靠別人的力量,尤其是一些領域外的信息,作為外行人我們甚至一竅不通,只能去尋求行家提供信息,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提供對等的信息和人家進行交換,這叫等價交換,才能獲得雙贏。

  • 元素二,價值

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親密的關係,相處都是需要彼此有輸出的,可能是情感上面的,可能是關心,也可能是金錢,也可能是資源,這些我們可以統稱為價值。

人與人之間的吸引,本質就是價值吸引,就是一個人能滿足另外一個人的利益需求,如果職場兩個人不能合作,就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價值提供已經不匹配,此時的職場社交已經無效了。

  • 元素三,地位

職場社交對象的地位不同,每個人都獲得的經驗也都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在和不同地位的人交往時,學會交換彼此的地位,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或許能獲得不同的感觸。

地位不同的人,人品格局、心態素質、能力水平各方面都不同。多一次職場社交,就是多一次地位交換,同時你也多了一種看待問題的方式,但是如果你和對方的地位懸殊過大,你的職場社交也是無效的。

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換,職場社交,我們到底在交換什麼?

小結兩句

很多人感嘆,職場社交實在太複雜了,彷彿用盡渾身力氣,也無法達到完美。其實,這是一門藝術,正如我們追逐成功一樣,如果我們找不到中間的方法和門道,那無論你再努力,也是徒勞。

人們之所以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上感到不順,是因為他們不懂人心,不懂得如何參與人際間的心理博弈,對於職場社交,你還有什麼看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