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洋政府沒有成功剿滅國民黨?

沁嶼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時間分界點,那就是1924年,這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示國民黨改組完成,正式進入中國國民黨階段。同年6月,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黃埔軍校的成立。

辛亥革命後,實權落到了袁世凱手中,袁世凱死後,原先北洋軍中的實力派人物輪流上臺執政,開啟了北洋政府時代。

1924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賄選”的大總統曹錕,然後邀請孫中山北上。等孫中山北上抵達時,馮玉祥已經與張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進京任“臨時執政”攝行大總統,並廢除了曹錕憲法,終止《臨時約法》和取消國會,馮與張的行為完全無視孫中山的存在。政權又一次落入了軍閥手中,中國革命現狀依然沒有改觀。

因此,在1924年之前,國民黨是沒有自己的軍隊的,軍事力量都在北洋軍閥手中。這個時候的國民黨,羽翼未豐,對北洋軍閥造不成實質性威脅,而且孫中山的地位和威望極高,所以北洋軍閥並沒有動國民黨。

槍桿子出政權,毛主席說的這句話,其實也適用於國民黨。屢遭排斥的國民黨,深感沒有自己一支可靠的軍隊,是完不成革命的。於是,1924年6月,黃埔軍校在廣州建立,目的就是要培養自己的軍事力量。

1925年7月1日國民黨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1926年7月4日,為完成總理孫中山的遺願,國民黨中央在廣州召開臨時全體會議,通過了《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正式宣佈北伐。

那麼,從1925年到1926年,在這一年期間,軍閥們在幹什麼?

這個時期全國的主要軍閥有三個,吳佩孚軍約30萬人,控制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和直隸(河北)保定一帶;孫傳芳軍約20萬人,控制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五省;張作霖軍約35萬人,佔據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京津和山東等地。吳佩孚和孫傳芳都屬直系,張作霖是奉系,北洋三派並不團結,甚至於相互之間落井下石互相拆臺的事情幹了不少。

這個時候的張作霖正忙著處理郭松齡發起的反奉戰爭,焦頭爛額,無暇他顧。而孫、吳兩家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各自觀望。

到1926年7月,國民革民軍已經有8個軍10萬餘人,蔣介石任總司令,李濟深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準備妥當後,國民革命軍開始了北伐,第一目標就是孫傳芳部。腐朽的北洋軍隊不堪一擊,在加上軍閥之間勾心鬥角,隔岸觀火,北伐戰爭進展驚人。僅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區,國民革命軍馮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區,並準備東出潼關,響應北伐軍,北伐戰爭的勝利大局已定。


一卷青史


因為經過改組後的國民重新煥發生機,代表引領了中國國民革命的時代潮流,所以不可戰勝。1924年1月20-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會議對國民黨全面改組、確立了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正式形成國共合作的局面。由此,在中國掀起了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即“大革命”或“國民革命”,工農運動席捲中國。

而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皖、直、奉三大派系。他們在日英美等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輪流掌控北洋政府,連年混戰,殘酷壓迫中國人民。

3.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示意圖。網絡配圖

北洋軍閥和他們掌控的北洋政府,代表列強、軍閥和封建勢力的利益,時“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時代潮流。北洋軍閥既逆時代潮流,代表當時中國的落後反動勢力,又各自割據混戰,滅亡於國民革命的歷史潮流是歷史的必然。

國民黨通過基本堅持三大革命政策和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經過東征、北伐,打敗了北洋直係軍閥吳佩孚、孫傳芳部。其間,以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右派於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分別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叛變國民革命,大革命遭到失敗。

但是,1928年12月29日,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通電全國,宣佈“東北易幟”,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等,國民黨基本完成中國的統一。


漢水白石言


其實,北洋政府一直很努力的想把國家統一,但是他們遇到了一個跟校長一樣的問題。清末之後,全國各地的小團體都開始獨立,在獨立的過程中,各地有實力的派系慢慢都有了自己的利益體系,甚至還有自己的專門財政體系。

尤其到清末,華北的旱災嚴重,清政府向東北輸送人口,這嚴重觸及了蒙古人的利益,導致東北吉林、黑龍江一帶的蒙古人很是不爽,也開始武裝其團伙,幾百人的、上千人的。這樣的地方動亂在各地變成很常見,因為中央政府的力量短缺。

如果說家國弱,那還真不是,北洋政府有正規軍20萬,不但裝備齊全且後勤有保障,訓練水平也很高,如果當時北洋政府的部隊跟日本陸軍打一場,誰輸誰贏還說不準,當然這只是說陸軍,空軍海軍咱不提。但是壞就壞在北洋政府的黑社會氣質特別濃,簡單說就是幫會性質,這裡麵人一個個論資排輩,而且袁世凱死後更少了一個可以左右大局的人。

(徐世昌照片)

徐世昌名望是很高,但他是郭嘉那種謀士選手,可以輔助上層領導,而北洋是武裝力量為基礎的政治集團,文人謀士帶著步兵衝鋒,不夠科學。而段祺瑞雖然也是北洋,可是在小站練兵那時他就轉學了,跟幫會里面的哥們關係一般般。黎元洪是湖廣新軍體系的人,更是合不來。

直到後人研究後發現,北洋的失敗有著段祺瑞難辭其咎的責任。

起先他擠兌袁世凱,撂挑子不給袁世凱臺階下,然後又跟直系的老夥計鬧得不愉快,再引入張勳和張作霖先後染指中央,幫張作霖佔據東北,後來又想依靠徐樹錚掌握全局,再拉攏陝軍馮玉祥,總而言之他是一步錯步步錯。為了個人的慾望,他打破了北洋體系的整個平衡。

他只是一個軍人,而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北洋裡面算段祺瑞在內,沒有一個算是政治家,曹錕養肥了吳佩孚,吳佩孚又拉攏馮玉祥,馮玉祥招募石友三。為了抵抗幫會的老大,哥幾個到處找兄弟進幫會,為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話語權,越是這樣核心團隊的力量就越來越弱,外圍進來的小兄弟在核心團隊的內耗中掌控實權。

像石友三、韓復渠這樣的三級兵都有了自己的規模,可二級的馮玉祥卻弱小了,現在更別說一級的曹錕還有別的誰了,都成了傀儡。後來外圍的小弟們做大,老大哥就更沒話語權了,下面的小弟要麼認了國民黨;要麼歸順閻錫山,要麼就又跟國民軍的馮老總。

張作霖擠走了段祺瑞後,北洋徹底失去了整體的統治能力,然後中南、西南、西北、江浙就形同獨立了。到最後北洋系的第三代的哥們都混的還行,除了土匪張宗昌死的慘,孫傳芳不算北洋系死的慘,其他的都有了自己的主子,最可憐的還是南方系和吳佩孚系的。

就這些人一天到晚拉班結派,沒政治頭腦非要用政治手段,你擠兌我、我逼走你,整個北洋政府搞的烏煙瘴氣跟黑社會幫派似的,哪裡還有什麼心思和手段剿滅國民黨。


歷史紅塵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在袁世凱病逝以前,即1911年至1916年,北洋政府是最接近統一中國的一段時期。這段時間,南方的革命黨人武裝力量薄弱,內部派系林立,在北洋軍閥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如果不是袁世凱稱帝犯了眾怒,導致北洋軍閥內部分裂,剿滅革命黨是很有希望的。袁世凱病逝以後,北洋軍閥分成了很多個派系,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奉系,直系和皖系外,還有盧永祥等自成一派的北洋軍閥。雖然從表面上看,北洋軍閥的總兵力對南方國民黨一直佔有壓倒性的優勢,但因為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各懷鬼胎,非但不聯合對革命黨人作戰,他們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北京政府的統治權,還互相攻擊,這樣的結果就給了南方國民黨人喘息和發展的時間,最終導致1927年被國民黨北伐軍擊敗。1928年,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後,國民黨從字面上統一了中國。為什麼說是從字面上統一全中國呢?因為當時中國還有將近一半以上的省份處於半獨立的狀態,表面上服從中央的管轄,實際上還擁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和地方行政系統,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滅亡。


雲南王國棟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也就是1912年到1928年的這段時間,有十幾年的時間,北洋政府為什麼沒有滅了國民黨呢?

可以肯定的是北洋政府肯定是想真正的統一中國的,北洋政府也確實這麼做了,當時宋教仁被殺,很多人都懷疑是袁世凱所為,所以發動了二次革命,當時袁世凱基本上是打敗了所有的討袁軍,到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正式成為總統,北洋政府正式成立,到1916年的時候,當時北洋政府的軍隊達到了120萬左右,也算是頂峰時期了,這個時候袁世凱就想當皇帝了。但是之後被逼放棄了帝制。最後袁世凱也是鬱郁而死。

袁世凱死後就揭開了北洋內部分崩離析的局面,軍閥格局,直系,皖系最為代表,奉系一開始還不足以成為一股力量。直皖之間也是戰爭不斷,皖系先是掌握了北洋政府的軍政大權,但是之後又被直系趕下臺,最後奉系東北軍崛起之後又是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權。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其實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但是由於袁世凱的死,導致了內部分裂。所以和南方的革命黨根本是沒法比的。

在奉系統治時期,這個時候南方的國民黨開始興起了,1925年國民政府正式成立,開始了和北洋政府對峙時期,這個時候就不是北洋政府討伐國民政府了,而是南方的國民黨開始討伐北洋政府了,1926年北伐戰爭就開始了,到1928年國民黨就攻入了北京城。12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國民黨基本上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所以說在北洋政府沒有成功的消滅國民黨前期在袁世凱時期,這個事實的國民黨不足為懼,這個時候孫中山都是跑到了日本。到了袁世凱死了之後,北洋內部分裂,各個上臺的派系也都是無法調和其他的派系,導致自己內部戰爭不斷,所以就更談不上去剿滅其他人了,等到了最後國民政府成立和北洋政府對峙的時候,這個時候已經是晚了,北伐從開始到結束,不過兩年時間,而且中間還經過了國共破裂,停滯了一段時期,不然會更快。所以可以看到北洋政府是真的不得民心,一觸即潰。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從外國軍人的角度,來看看革命黨北伐軍和北洋軍閥們的面貌,你就知道為啥了。

二戰時代的中國戰區參謀長 史迪威,其實從北洋時代就來過中國,他擔任過軍事觀察員的工作,負責觀察過中國多支部隊,我們看看他的描述。


北洋奉系軍閥頭目之一 張宗昌的軍隊:

約3000人的一支白俄步兵旅,裝備有裝甲火車,另外還有100名白俄騎兵,他們的軍夫是深綠色的,黃色馬靴已經沒過他們的膝蓋,還帶著各種武器:從頂端掛著三角旗的長矛,木質槍套裡放著長管毛瑟槍,此外還有大刀,這些士兵沒有自己的國家,性格殘忍暴烈,張宗昌主要靠他們打仗。


另外張宗昌的中國士兵則是:每100人裡大約30人配有步槍,一個連隊有200到250名士兵,其中20%的人不到4英尺6英寸(1.36米),很多還不滿14歲,都很髒,有的還光著腳。北洋軍閥的兵是不肯打仗的,他們都怕“紅槍會”(農民自己組建的武裝組織),紅槍會襲擊他們能對付的小股士兵,殺起人來毫不留情,留下的傷口會讓死者死前受三四個小時的罪。


而,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的吳佩孚,他手下的士兵是這樣的:跟其他人一樣,吳佩孚的兵往往不到14歲,不過裝備不錯,有揹包,挖戰壕的鎬頭,鐵鍬,馬燈,油紙傘,鬧鐘和熱水瓶。跟在他們後面的是抬著棺材的苦力隊,這是為了給士兵保證:不會死了沒人埋。穿著灰色制服,都戴著紅色袖套表示忠誠,通常這些袖套都是用別針別上去的,這樣軍隊倒戈時就可以很方便的取下。



相對來說,北伐的“南方軍”,就強得多了,“都樂呵呵的,多數是不到16歲的孩子,都是些肩頭窄窄的小矮個,體重很輕。”但士氣高,紀律和信心很強,很樂意服從命令,不搶劫東西,受到民眾歡迎,證據就是街上的婦女又出現了。(北洋軍隊出現的時候婦女會躲起來)。

連級軍官都是些18到22歲的學生,很有決心和信心,和軍閥部隊裡那些“廢物”大不相同,軍閥部隊的連級和營長們都沒受過教育,所以儘管北洋軍的裝備要比 南方軍好,但真打起來,南方軍肯定能夠擊敗那些督軍的烏合之眾。



以上資料來源《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


閉家鎖的紅楓


北洋政府又稱北洋軍閥政府。軍閥們都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的主要將領。在袁世凱去世後各大軍閥以省割據,依靠軍隊力量建立勢力範圍。名義上受國家政府領導,實際上是各自為政。軍閥內部派系林立,最大的軍閥集團分別是吳佩孚的直系,孫傳芳的皖系和張作霖的奉系。軍閥們殘酷壓迫人民,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


國民黨能夠打敗北洋軍閥的原因主要在於,政治上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三民主義政策。從而獲得蘇聯國際上的支持和國家人民內部支持。軍事上國民黨士兵為主義而戰,凝聚力和戰鬥力超強。經濟上北伐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一些帝國主義列強也重新開始尋找代理人,為蔣介石提供經濟支持。反觀北洋軍閥政治上由於長期對外軟弱無能,對內瘋狂鎮壓人民革命,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敵人,政治上已經完全破產。軍事上北洋軍閥長時間內鬥,士兵早已厭倦了這種無正義的戰鬥。軍閥內部的一些嚮往進步的新興勢力也倒戈相向。軍事上北洋軍閥也喪失了戰鬥慾望,失敗已經不可避免。經濟上北洋軍閥長期依靠借外債度日,人民生活已經水深火熱,失去帝國主義列強支持,北洋軍閥也已經無力支撐。


作為一個新興政黨,國民黨是推翻封建社會的最大力量,人民對他們寄寓了極大希望,給予了鼎力相助。但是國民黨本質上和北洋軍閥沒有區別,都是舊勢力的代表。即使打敗了北洋軍閥,國民黨內部又形成了新的軍閥勢力。和北洋軍閥一樣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人民的對立面,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到失敗。


鐵馬冰河戍輪臺


一開始北洋政府就沒想對付國民黨,等他向對付的時候,國民黨已經有能力對付他了!


袁世凱在的時候

在袁世凱時代,北洋政府牢牢控制了國家權,不僅是軍隊包括各實權部門幾乎都是牢牢控制在袁世凱的手裡,這個時候的國民黨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在野黨派,他的存在並不會威脅到北洋政府,所以袁世凱沒有必要將這個政黨剿滅。

(袁世凱與手下的六鎮軍人)

最關鍵的是,袁世凱手下的六鎮軍人是當時國內最強大的一支軍隊。有他們在,不僅國民黨威脅不到北洋政府,即便是其他勢力,也沒有能力威脅到北洋政府的統治。

袁世凱不在後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陷入分裂,六鎮軍人演化為各大軍閥,他們誰都不服誰,開始了激烈的爭權奪勢。

別看六鎮軍人陷入分裂,其中任意一個軍閥都 不是國民黨能比的,因為國民黨連個穩定的地盤都沒有。這個時候,各大軍閥在北洋政府輪流坐莊,你方唱罷我登場,爭的不亦樂乎。而國民黨只能作為在野黨發出微弱的聲音,由於沒有軍隊,他們的聲音難以引起北洋政府的注意,如果不是國民黨推翻滿清有功,估計就更沒有存在感了。

(軍閥混戰時期)

黃埔軍校的建立改變了一切

國民黨雖然弱小,卻在不斷進步。

當黃埔軍校的建立後,北洋政府想要剿滅國民黨,已經成了不可能的事。

悟空問答曾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國民黨北伐成功,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北伐都是以失敗告終?

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國民黨建立了培養優秀軍人的黃埔軍校,所以不論他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或者是西方還是東方,不管在哪個方向,以黃埔軍人為基礎的國民黨軍隊,作為當時中國國內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都必然會最終勝出。

(蔣介石檢閱黃埔生)

黃埔軍人與各大軍閥有著本質的不同。

黃埔軍校在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向全中國招收擁有理想和抱負的有志青年。那個時候的黃埔軍校不僅是軍事機構,也是一個全國先進青年嚮往的革命聖地。

青年們滿懷理想從全國聚集到這裡,每一個進入黃埔軍校的人,心中都懷著自己認同的那個主義,所以黃埔軍人知道為何而戰,這讓黃埔軍人的士氣、戰鬥意志遠強於那些軍閥的軍隊。

黃埔軍人的優秀戰鬥力早在與陳炯明的戰鬥中,就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當時黃埔軍人第一期剛結束培訓,第二期才開學不久。就在這時,廣東軍閥陳炯明與國民黨爆發衝突。

於是,黃埔軍人聯合其他軍閥組成遠征軍討伐陳炯明,在戰鬥中這些革命青年奮不顧身與敵軍搏鬥,雖然在戰爭中暴露了戰鬥經驗不足的問題,但是捨生忘死的精神,給那些軍閥部隊深深上了一課!

而在北伐的過程中,即便是以英勇善戰著稱的吳佩孚的軍隊也不是黃埔軍的對手。

所以,當國民黨有了黃埔軍校這個培養優秀軍人的機構後,北洋軍閥再想剿滅國民黨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歷史風暴


北洋政府在位16年,為什麼沒有成功剿滅國民黨,反而最終被國民黨推翻?

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在中華民國總共38年的歷史中,前面半段是北洋政府的16年首都在北京,後面半段是國民黨政府的22年首都在南京和重慶,涇渭分明。按照傳統的說法,北洋時期是軍閥混戰,國民黨時期這是新軍閥混戰,也算貼切。

事實上,中華民國政府從來不曾是一個統一全國的政權,即使是蔣介石的國民黨也從未實現過全國統一。更何況,清末辛亥革命以來,本來就有兩個法統,兩套政府。

1911年,湖北武漢發生辛亥革命,迅速蔓延全國,南方各省紛紛獨立的同時,需要一個完整統一的政權進行領導,用以對付咄咄逼人的清政府和北洋勢力。於是南方各省的16名代表在南京開會,選出一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真是世界上最搞笑的事,居然是16個人選總統,代議制民主什麼時候成了寡頭政體了。但是,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總統。

孫中山當總統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逼袁世凱推翻清廷,因為同盟會和革命軍實在沒有力量,能保住武漢和南京就十分吃力了,根本不可能北伐消滅清廷。於是袁世凱推翻清廷後,成了名義上的新任大總統。

袁世凱當了總統,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孫中山當總統,當的是三權分立制度下獨掌行政權的總統,袁世凱當的總統,則是議會內閣制下的虛位總統。總理誰來當?原來同盟會有後招。這個後招就是,同盟會這個革命黨改編為國民黨,成了議會制下的執政黨,原本被安排當農林部長的宋教仁,要當總理!

宋教仁這個人,是憲政制度的專家,在中國,能與他掰一掰手腕的,只有他的湖南同鄉楊度。可是楊度秉持的理念卻是君主立憲制,如今隱居起來不問世事。宋教仁稀裡糊塗的被暗殺了,有人說是袁世凱總統,也有人說是趙秉鈞總理,還有人說是孫中山前總統,甚至還有人說他們合謀殺的。

反正,宋教仁一死,國民黨就大分裂了。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全國16個國民黨掌握的省,只有江西李烈鈞支持,你可以說孫中山不得人心,也可以說獨裁不得人心。可是袁世凱和孫中山不約而同的用“開明專制”之名,行專制獨裁之實。袁世凱用加冕皇帝的方式讓軍閥們效忠自己,孫中山用摁手印宣誓的方式讓革命者效忠自己。

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被鎮壓,孫中山在日本遭遇袁世凱暗殺,這是國民黨差點被趕盡殺絕之際。不過,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袁世凱自以為統一中國,開始帝制自為,3年後一命嗚呼,國民黨開始復興了。

袁世凱在位時,孫中山遠遠躲在國外,這時的北洋政府,是有力量控制全國的,但是軍各地軍閥的服從,只是表面性的,一旦侵害到他們的利益,他們離開會和北洋政府鬧翻。袁世凱死後,皖系軍閥段祺瑞、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奉系軍閥張作霖,最強大時控制了除雲貴和兩廣以外的所有地區,但控制範圍越來越小,控制力越來越弱。此消彼長之下,國民黨發動北伐,把這些舊軍閥一掃而光,就是大勢所趨了。

北洋政府無法剿滅國民黨,說白了就是舊勢力不可能戰勝新勢力,歷史大勢浩浩湯湯不可阻擋!


歷史知事


一開始不在意,後來是顧不上,再後來是解決不了,再後來就被國民黨給推了。很長時間裡北洋的實力比國民黨強,但北洋內部分化太嚴重,而且大量的精力被投入到中央政府控制權中,自然難以顧及其他。

1、不在意的時期

1913年因為宋教仁事件引發的“二次革命”,江蘇、安徽、江西、廣東諸位督軍起兵反袁,北洋軍紛紛南下,一舉底定江南。馮國璋也在南京開府。

(二次革命)

同時袁世凱解散國民黨。這時候國民黨基本流亡海外,對袁世凱難以威脅。而且為了稱帝的袁還得繼續削藩。

這及其後很難在意國民黨。

2、顧不上國民黨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系統雖有政爭,但整體比較過得去,而且要實現統一。西南實力派就以“護法”為名成立護法軍政府。孫文先生一度擔任大總統,之後廣東也逐漸成為國民黨的根據地,雖然時強時弱。

(護法運動)

在關鍵時刻,北洋內部分裂,一方要和平統一,一方要武力統一。之後小徐更是殺了陸建章,內部矛盾公開化。

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具體到各地也有數不清的作戰,自然顧不上在嶺南的國民黨。

3、解決不了國民黨

悶聲發大財,經過蘇聯的援助,國民黨在組織、軍事方面獲得了質的提升。尤其是統一兩廣,成立國民政府之後,實力迅速膨脹。

在湖南、湖北戰場,有信仰的國民革命軍迅速擊潰了北伐軍,圍困武昌城。到了之後擊敗江西,擁有半壁江山。

(北伐戰爭)

這時候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與吳佩孚、孫傳芳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了。

4、被推掉的北洋軍閥

寧漢分裂時期,張作霖的部隊也沒有什麼進展,孫傳芳的主力直接在龍潭被殲滅。隨著蔣介石的回來,一二三四集團軍編制的完成,百萬大軍北伐,如摧枯拉朽,奉軍退回關外。

(二次北伐)

國民黨在“二次革命”後並不起眼,在經過蘇聯的幫扶後,迅速起來,半年北伐即獲得江南半壁,在經過內部整合後,兩個月時間就一統。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