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溫儒敏教授關於讓孩子從小“海量閱讀”的觀點?

思無邪55157851


今年秋季開學前,教育部發布語文改革通知,無一例外地宣告,語文很重要,閱讀很重要,沒有閱讀就很拿高分。


語文改革的方向主要是這幾個:

1、考卷文字增加

以前的卷面文字可能只有3000左右,而現在會逐漸增加到9000+,意味著孩子的識字量要大大增加,光靠課堂上不行,要海量閱讀課外書。

2、不再侷限於課本

課外知識大量增加,體現在閱讀理解,填空題和選擇題中,都會出現名人名著的影子。

例如《駱駝祥子》、《朝花夕拾》等。

所以,光靠課本上的知識,孩子可做不出答案。

3、古詩詞的篇幅增加

新的語文教材中,小學的古詩詞增加到了128篇,增加87%;初中的則增加了51%。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的瑰寶,言簡意賅,寓意深刻,學好古詩詞能讓孩子體會到古人的智慧。

教育部未償不是讓孩子多瞭解古詩詞。

從這方面來看,教育部的改革,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多閱讀,家長也不要一心讓孩子死讀書,更應該增加課外閱讀量。


閱讀,才能拿下語文的法寶

語文想要拿高分,光靠背幾首詩,背透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於閱讀,只有閱讀才能增加孩子的知識量和理解能力。

譬如作文,沒有閱讀量的孩子,寫 出來的文章都是乾巴巴的,沒有經典句子、小故事、比喻來做支撐,怎麼寫出一篇好文章?不太可能。


今年高考全國各地的作文題目,也在透露一個信息,那就是範圍更加偏向社會話題,因此,不閱讀,不關心學校以外的孩子,拿不了高分。

語文的得分王在於作文,高考作文高達60分,僅這一項,就是拉開孩子分數的利器。

得閱讀者得天下,這是真理。

因為不僅語文科目,數學、英語、物理等,也要理解力,沒有理解力怎麼推測出題人的意思?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的好處更在於語感強。


會閱讀的孩子看得更遠

不管閱讀是不是為了拿高分,但閱讀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別人家的孩子”如武亦姝、詹青雲等,在她們身上,深深看到了會閱讀的孩子,究竟有多優秀。

閱讀會讓孩子站的更高,看的更遠,每一本她們閱讀過的書,都將成為他們的墊腳石,幫助他們走的更遠。

不愛閱讀的孩子,終究會被狠狠拋棄,古往今來,這都是不變的真理。

而溫儒敏是大學教授,語文研究所所長,他是看到了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才提出“海量閱讀”,就是給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的家長,指出了一盞明燈。


所以,基於以上背景。溫儒敏提出“海量閱讀”。


看破也說破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和一名家長,我不贊同溫儒敏教授“海量閱讀”的觀點。多讀書,自然是好的,誰都知道這個理;但“海量閱讀”,實在有點“過”了。

首先,何謂“海量”,無法定義。多大的“量”為“海量”呢?怕也眾說紛紜。即便能確定篇目數量,那也不能僅僅依靠這些數量,就能詮釋“海量”的內涵吧?

其次,“海量”之後,難以衡量。假如指定一百本書吧,讀完之後呢?怎麼衡量閱讀效果?考試嗎?答題嗎?演講嗎?寫作嗎?那還不回到老路上,孩子只會更累更苦。

再次,“海量閱讀”,夢想大於現實。現在的孩子,有那麼多時間讀書嗎?現在是大數據和智能時代,只囿於讀書的孩子,會不會脫離這個時代?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書呆子”?

我覺得,讀書是伴隨一個人終身學習的行為,有些書是需要一輩子去讀的,比如《紅樓夢》。小孩子可以讀一些書,但不必以“海量”壓之限之,現在最主要的,是怎麼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等問題。


作文鮮素材


“海量閱讀”動機是好的,這幾乎是人人都會肯定的。問題是怎樣讓學生做到“海量閱讀”,這個“海量”是多大?就目前的情況,談一點看法。

一、閱讀書目有不足

均衡教育發展兩年多了,“海量閱讀”提了也不是一天了,教材上推薦的名著,一些學校圖書室裡不是縮減本(幾個版本)就是沒有,像《昆蟲記》,我們學校有四個版本,譯者各不相同,哪位譯得好?





像《紅星照耀中國》、《傅雷家書》等根本就沒有。我們只好讓學生自己買或租借,根本沒有辦法保證人人閱讀。


二、閱讀時間不夠用

有些學校沒有安排閱讀時間,或者是安排的時間少,學生不能進行有效閱讀。開全開足課程,每一科都留有作業,除了《同步訓練》,有些學科還要印發練習題,學生就那麼多時間,很難再擠出時間閱讀。很多教師還留家庭作業,個別還有輔導班。



三、“海量閱讀”難實現

溫儒敏教授說的“海量”到底有多大?他自己說得清楚嗎?不說一般的書,單說名著,中國有多少名著?世界有多少名著?學生12年能夠閱讀多少?學生的吃喝拉撒睡還要不要?這怎麼又和“減負”相矛盾了呢?老師很為難,學生辛酸!有些人提倡“題海戰術”,你又主張“海量閱讀”,學生在兩個“海”裡“游泳”,都精疲力竭啦!




個人偏見,讓朋友們見笑了。



徐福記1230下水詩文


我們很多人知道溫儒敏教授,是因為他是部編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尤其是他那句“讓15% 的學生做不完語文試卷”的話,簡直讓廣大學生和家長聞風喪膽!

關於語文學習改革的話題一直很有熱度,畢竟語文學習是每一個孩子人生最初的基礎,更是一輩子都離不開的學習內容。

之前的語文教學比較注重的是語文基礎知識,比如認字學詞等,對於閱讀和作文的要求不是很高,導致很多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高,成績當然也不理想。

現在溫儒敏教授提出的“海量閱讀”的觀點,出發點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提高文字駕馭能力,將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機遇。

我作為四年級男生的媽媽,我雙手雙腳贊成“海量閱讀”的觀點,並且也正在不遺餘力地踐行中,兒子這回期中考試98分的語文成績就是最好的說明。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到“海量閱讀”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儘早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什麼很多家長提到親子閱讀總是叫苦叫累?要麼說自己沒有時間陪,要麼說自己沒有耐心陪,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呢?

要知道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間是越早越好,可以在懷孕的時候就開始聽兒歌和故事的音頻,或者自己讀給肚子裡的寶寶聽。

等到孩子出生以後,從撕不壞的布書到硬紙板書,再到正常的繪本故事,父母要隨著孩子的成長一天一天地陪著孩子閱讀,儘量儘早地培養好孩子的閱讀習慣。

等孩子的習慣培養好以後,根本不需要父母督促,孩子自然會隨時隨地地在閱讀中,父母只需要給孩子準備合適的書就可以了。

第二、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增加閱讀時間。

很多孩子上了小學的父母,每天為了孩子的作業都忙到焦頭爛額了,哪還有心思督促孩子閱讀呢?或者是孩子寫作業時間太長,擠不出時間來閱讀。

其實這需要父母有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意識,比如等吃飯的幾分鐘,或者睡前的半個小時,都是給孩子閱讀的時間。

家裡的沙發上,孩子的書桌上還有床上,只要這些地方都是書,孩子走到哪裡接觸的都是書,還愁他沒有時間看書嗎?

這裡需要父母做到的是先把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好,然後給孩子準備好合適的書,這是孩子能夠做到“海量閱讀”的前提。

第三,給孩子多準備各種類型的書,拓寬閱讀面。

溫儒敏教授的“海量閱讀”的意思不是閱讀同類型的書很多,而是要拓寬孩子的閱讀面,多閱讀各種類型的書。

比如對於男孩,父母多準備兒童文學類的作品,而對於女孩,多準備科普類的書籍,讓孩子的知識面能夠更全面一些。

當然對於孩子感興趣的領域,父母可以多準備有深度的作品,比如我兒子特別喜歡歷史類書籍,我就給他買了成套成套的歷史書。

有故事類的歷史書,也有科普類的歷史書,還有漫畫類的歷史書,讓孩子從不同的維度去了解歷史,對歷史有更豐富的解讀和認知。

總結一下,海量閱讀對孩子的學習絕對有很大的幫助,父母一定要竭盡所能地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才能讓孩子的語文學習更出色。

我特別建議的是男孩的媽媽,一定要更加重視閱讀,要不然等你的兒子語文成績節節下降的時候,你想補救都沒有機會的。


王子育兒觀


首先要說明一下,就我所知,‘海量閱讀’這個觀點或者說是方法,最早應該是山東教師韓興娥提出來的,而不是溫儒敏教授的首發。還有,實際上韓興娥老師只是率先提出‘海量閱讀’這一說法,對於讓學生大量讀書,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認識,也付諸行動。不過,韓興娥老師提出‘海量閱讀’概念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推動學生閱讀有燎原之功,誠可贊也。

下面談談我對學生‘海量閱讀’的看法。我是贊同這一觀點的,而且在溫儒敏呼籲之前很早就贊同了,不僅如此,實際上本人也一直在踐行這一理念。在2005年的時候,我教六年級,為了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就在班裡推廣閱讀,把學校圖書室的書搬到班裡,任由學生看。那時我也不指導,就給學生自己看,一年的時間,每個學生都至少看了六七十本,作文水平有肉眼可見的變化。

後來我對此繼續探索,到現在我產生這樣一種觀點——讓孩子愛上讀書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學生愛上了讀書,就等於踏上了主動終身學習之路,也是進入了心靈自我淨化的軌道。你說老師的這個功勞大不大?這樣的老師難道不是最優秀的嗎?

我認為,語文這門學科,在完成識字啟蒙之後,只要有毅力,就完全可以通過閱讀去自學了。這可以舉出很多名人事例佐證。比如元代王冕就是自學成才,還有大家熟悉的張海迪,前蘇聯的高爾基,這些人都是通過讀書成就自己的。啟蒙之後,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可以查字典,背景資料也可以自己找到,你說還有什麼需要老師教?讀、感、悟、品都是自己的事,別人代替不了,與老師又何干?總結起來,老師的作用就是推動,而如果自己能主動去讀?那還要老師去推動嗎?至於讀書方法,其實也是次要的,精讀略讀跳讀朗讀默讀,這都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讀法,這是一種本能。

關於讀書之於寫作,從王冕、張海迪、高爾基的事例不難看出其作用,而從他們的例子也可看出,只要看書多了,作文是不要老師教的。實際上我認為,作文能力是一種天賦加讀書而自我發育的一種能力,不可能靠老師教出來。如果寫作能力能教出來,作家就爛大街了。

總之,通過閱讀,可以識字,可以積累好詞好句,可以增長見識,可以開發智力,可以啟迪思想,可以淨化靈魂,可以學到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的方法,可以學到起承轉合的寫作技巧……讀書有如此功用,當然是‘海量’益善了!

仔細想來,老師在課堂上分析課文,實在是一種故弄玄虛的可笑的浪費時間的把戲。實際上可以這樣說,我們現在的課文教學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考試。

以上為個人淺見,見笑!





鄉村教育家


閱讀是養育孩子過程中,投入產出比最划算的一種方式

對於溫瑞敏教授關於“ 海量閱讀“的觀點,我舉雙手贊同。

之所以有人會對這樣顯而易見正確的觀點持否定態度,大部分是由於家長對目前孩子繁重的課業壓力的一種抱怨。

想想家長的抱怨也不無道理,我孩子目前二年級,上的還是一所比較輕鬆的私立學校,但每天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作業要寫兩個小時,練英文,做思維練習,吃點東西,聊聊天,最後留給閱讀的時間少之又少。週末也一樣,課外班、戶外活動,這些也同樣佔用大量的時間。

其實我覺得溫瑞敏教授之所以提倡”海量閱讀”,不是想額外增加孩子的負擔,只是想提醒家長,在這麼多選項中,怎麼去安排優先級。

如今的家長太不容易了,以前的課外班無外乎特長和學業,總共加一起也就那麼幾項。現在多到數不過來,光一個英文,就分口語、寫作、自然拼讀、ETF考試等等,好像哪一項不單獨補一下孩子就會落後。然而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能讓他什麼都學,如果在有限的時間裡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我想當然是閱讀啦

閱讀的好處不用我說大家一定知道,那些靈魂閃光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愛閱讀的,書裡有大千世界,閱讀是我目前知道的用最少的成本(時間和金錢)就可以做到自我提升的方式,而且說的再功利一點,閱讀能力的提升,對考試也是有幫助的,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在這上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呢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的孩子沒有任何天份,做什麼都不在行,但只要他是個愛閱讀的人,我都覺得我的教育不是失敗的。


跟著專家學育兒


去看你眼前的這個孩子,用你的心去感受。

她是不是疲憊,是不是累了,是不是在囫圇吞棗,有沒有消化吸收……你可以慢慢觀察,有自己的體會,與她恰當的交流,但不必過多幹涉。甚至在有的時候,比如說你感覺到她在父母面前急於表現,或是在掙扎於困擾著自己的某個成長節點,家長也可以根據情況看破不說破(必要時再提供幫助)。

成長需要一些留白,閱讀需要時間來消化,節奏由讀書的那個孩子自己來把握。

閱讀的力量,有時就像是微風吹過一片湖,感覺風走遠了,湖面才起漣漪。

而也許家長最高的陪伴形式是觀察和看到,但不輕易打擾。

我這麼說或者太抽象,也許需要一些理論背書。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有兩點影響深遠:一,有教無類;二,因材施教。對於我們普通家長來說,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空間,而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自我發現和探索;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就像一粒種子,(在大約的規律下)有自己的生長節奏。

而我們家長正是最有機會了解和尊重這種節奏的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補充——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理解:家庭教育相對於學校教育的優勢在於能夠更好地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因勢利導、量身定製。

在法國兒童精神分析學家/教育家弗朗索瓦茲·多爾多的代表作《兒童的利益——學會尊重孩子》中,她寫道: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說到孩子的時候,我們其實說的是「一個孩子」、「某個孩子」,而不是「所有孩子」。即,在參照整體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我們也要認識到個體間的差異性,而家庭教育是最適合瞭解、認識和尊重這種差異性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孩子從小海量閱讀?」

1、閱讀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近期和長期影響,廣泛、深入和持續的閱讀對於詞彙、思維、閱讀理解能力、知識廣博度、知識關聯能力等等方面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2、在另一種情況,就是家長主導的,或是因為攀比或焦慮或搶跑而強制孩子進行的閱讀,那麼答案是:未必。短期或許有成效和優勢,但同時存在著顯性或隱性的弊端,起碼僅有外力施壓是不足夠的。

3、每個孩子更偏愛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節奏不一樣,有的孩子相對更偏好聆聽學習,有的更偏好觸摸或互動中學習,有的可能更偏好視覺閱讀學習,當然通常我們都是有能力幾種學習方式共進。題主家6歲的孩子願意通過聆聽和閱讀來吸取知識,是非常好的一個開始。注意保護她的興趣和好奇心即可,不必過度緊張,同時注意保證她一定的戶外活動量和同齡人社交。

在消化吸收的能力和時間上,個體間也有不同:有的孩子喜歡廣泛閱讀再悄悄消化,有的孩子在第一次閱讀時就想刨根問底,有的孩子會選擇自己默默沉思。這也像是吃飯的胃口大小不一樣似的,但在大約範圍內,營養均衡,消化得過來即可(孩子自己吃不消了通常也會啟動自我保護),不必太刻板拘謹。

我們前面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讓整天靜著的孩子學會適當調節,讓一刻也閒不下來的孩子偶爾感受到沉浸和投入一件事的快樂。但引導不等於強迫,家長也要去掉完美主義情結:享受閱讀,放鬆心情,適當提問,保持討論。


蜀黍不靠譜


我非常贊成溫教授讓孩子從小“海量閱讀”的觀點。家有酷愛閱讀的孩子,實踐證明海量閱讀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我家孩子識字比較早,幼兒園小班開始認不少字了,中班開始可以獨立閱讀繪本,嚐到閱讀的樂趣後一發不可收拾,先是把幼兒園圖書室的繪本全部看完,然後爸爸給他一套一套的買書,家裡書多的隔一段時間就送兩箱回去給鄉下的小學。孩子無時無刻都想看書,上廁所都偷偷帶書進去看,睡覺前討價還價要再看一會再看一會才肯睡。如此帶來的結果是,小學一年級別的孩子還在認字,她已經開始學成語、看小說,對於數學題也是很快就理解題意,比別的孩子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二年級別的孩子還需要輔導才能寫看圖寫話時,她每次寫話都嫌紙不夠長。因為看的書多,知識的積累特別大,平常和大人聊天毫無代溝,前幾天讓她背一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她居然跟我討論起了三國,頭頭是道。對此我詫異卻也在意料之中,因為她上個暑假剛看完“上下五千年”和其它一些歷史書籍。

說這麼多,不是要誇孩子,而是想說,海量閱讀對孩子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孩子從中會積累到大量的知識,不僅對於學習語文有幫助,對其它各科目都會有不一樣的積累。寫作文可以信手拈來、學歷史可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等等。一個知識淵博的孩子肯定是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所以,多帶孩子閱讀吧!關掉電視關掉手機,陪孩子拿起書本,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美好時光吧!




閒心閒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先就從來沒叫我們“海量閱讀”“漫天閱讀”,相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等等詞句典故,無不勸誡人們重在實踐、務實…提倡“海量閱讀”的溫教授,莫非不識得中華文化的精髓。

語言只是工具,甚至可以說,中華文化也是工具、手段。我們在中小學時代,只要掌握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就可以了,不必每一名青少年都要學透中華文化,而且也不是每一名青少年都對閱讀感興趣。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不喜歡閱讀,但是喜歡數學等科目。過多強調語文閱讀學習,可能會打擊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過度拔高語文學習和考試的分量,同時保留英語作為主科150分的高考制度, 顯然太過注重對於語言的學習了。語言本身不是目的,語言的意義在於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而人類文明進步,顯然要靠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即:語言學科是為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協服務的,不能捨本逐末。

因此,拔高語文教學,單就語文學科而言,是件好事,但對於整體教育而言,顯然輕重失當,弊大於利。


遙望yw


“海量閱讀”是個偽命題!

請問溫儒敏教授和他的支持者們:讓孩子“海量閱讀”,時間呢?是您給還是您們給孩子時間?或者是您和您們給孩子偷時間?

難道孩子們的時間是25個小時嗎?

“海量閱讀”可以有。那麼,“海量”的課程怎麼辦?“海量”的作業怎麼辦?“海量”的考試怎麼辦?“海量”的補習怎麼辦?

這些問題不解決,您讓孩子去“海量閱讀”豈不是天方夜譚?

孩子的時間不是“海綿裡的水”,是“沙漠裡的沙”,早榨乾了!

放過孩子們吧!別再折騰來折騰去的,孩子們的壓力夠大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