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生命是什麼,死亡又是什麼?死亡是對生命的另一種詮釋,只有“經歷”過死亡,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不是碌碌無為,不是玩物喪志,更不是自甘墮落。生,就要像夏花般燦爛;當死亡來臨時,莫要恐懼,坦然接受,便像秋葉之靜美,便足以。

只有接近死亡,才能看清生命,死亡不是停止呼吸,是從未真正活著。一個人對死亡的看法,會影響他對生命的態度,就好像旅行的人只有弄清要去的地方,才能更好規劃自己的行程。如果一個人看不見死亡,就會對人生感到迷茫,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人們對死亡越瞭解,對生命的看法就越積極,因為死亡常常能使人窺見生命的底蘊和本質。那些接近過死亡的人,大多會對生活產生真摯的熱愛。曾經聽過一句話,當一個人在死亡的過程中腦海裡最後浮現出的那個人便是你的真愛。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對死亡的逃避,會導致人生更加消極,因為生與死是手牽著手的,人否定了死,就等於否定了生;人越是害怕死亡,就越是恐懼人生。但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敢、也不願意、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死亡,死亡始終是人們心中最大的禁忌。

從某種意義上說,死亡是最大的生命之痛,直面死亡可以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成長。當一個人接近死亡時,更容易理解放下的意義,因為人的本能是過於執著,執著於情感、執著於金錢、執著於權力、執著於安全。人之所以對死亡感到恐懼,正是因為這些種種的執念和人生的遺憾。只有當人放下對這些東西的執著時,才能毫無顧忌地、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並從容地面對死亡。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不管怎麼說,死亡都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死亡的藝術也是生命的藝術。正是由於對死亡的無知,那些即將死去的人,才會如此恐懼和孤獨。人們總是對死亡有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死亡痛苦嗎?其實死亡本身並無什麼痛苦,所有的痛苦都來自對死亡的畏懼。死亡所代表的痛苦、悲哀和恐懼都不是死後的狀態,而是人們對它災難化的想象,死亡過程給旁觀者造成的痛苦,遠遠超過了臨終者的痛苦。

如果說生命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那旅行的終點便註定是死亡。在這場旅行中,我們會經歷諸多的生離死別,也會錯過很多美好的事物,更會留下可能伴隨一生的遺憾,即使有再多的不捨,我們也終將離去,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混吃等死,而是在自己的生命中做一副濃墨重彩的畫。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我認為所謂生,是指人生、生活,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可以做許多事,而正是這些事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但不同人的心中的價值標準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一個人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那麼他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只有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了,當某天死亡來臨之時,我們會很從容地對她說:“你終於來了,我已經等你很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