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與患者交心 理智與情感共贏|近年國產醫療紀錄片芻議

致敬一線醫務工作者

醫生與患者交心 理智與情感共贏

——近年國產醫療紀錄片芻議

郭梅 章雨恬


醫生與患者交心 理智與情感共贏|近年國產醫療紀錄片芻議

戰“疫”(油畫)霍堯


2020年年初,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這場浩蕩的戰“疫”中,全國醫護精英共克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人民都密切關注疫情。一線戰“疫”中,出現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逆行無悔》《那個被感染了的急診科女護士》和《餘生一日》等即時性醫療紀錄片應運而生。


醫療紀錄片,是以醫療疾控系統為描述核心,以醫護人員、患者和患者家屬為重點觀照對象,展現醫療行業——包括行醫就醫、醫患關係、臨終關懷等方面現狀的紀錄片。國產醫療紀錄片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日益精進,不少作品取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甚至湧現出若干“現象級”精品,如《人間世》《生門》和《中國醫生》。


縱觀近年來的醫療紀錄片,按照中醫和西醫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中醫作為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傳統醫學,其發展歷程、理論體系以及在當今社會的傳承狀況都值得關注。《千年國醫》《記錄中醫》《海派中醫》《針灸》《懸壺嶺南》《本草中華》和《人參》等是近年來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切入、宣揚中醫文化的紀錄片。但是,絕大多數醫療紀錄片所側重表現的還是西醫體系,強調用現代科技的方式解決人體的疑難雜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手術兩百年》——該片分層次梳理了兩百年來手術發展的歷程,展示了科學手段和超新技術給醫療系統帶來的有益影響。


按內容的側重點之不同,醫療紀錄片還可分為人文和科普兩大類。人文類中,如2014年開播、迄今已播出八季的《生命緣》,將觸角延伸到急診室、搶救室、手術室等處。2018年播出的《醫者》,其第一季將鏡頭對準26位來自不同家庭、成長在不同地方,卻扛著相同的責任,橋接生命過去與未來的醫者;該片每集連續拍攝240小時,用真實的記錄、換位的思考、平實的表達,還原新聞背後的醫者群像,並在感性與理性的交替中,探索生命意義,思考醫學本源。2020年初播出的《中國醫生》以全國範圍內六家大型三甲醫院的代表性科室為背景,重點闡述平凡質樸的中國醫生在救死扶傷的道路上所經歷的悲歡離合。此外,《醫院裡的故事》《人間世》《生門》《醫心》和《醫》等也都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科普類的有《身體的秘密》《解密癌症》等,前者對於不同的疼痛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如分娩疼痛的真實記錄與親身體驗,不僅為觀眾直觀地呈現疼痛的真實表現,更在不同的實驗中揭秘疼痛對於人體的影響與意義,後者則帶觀眾認識癌症的成因。


從所輻射的醫療科目來看,醫療紀錄片還可以劃分為全科型和分科型兩類。前者是指不區分醫療科目或輻射醫療科目較多,較全面地展現醫療現狀和醫患關係的紀錄片,主要有《醫》《病房》《醫院裡的故事》和《中國醫生》等。而分科型紀錄片則既可根據醫療科目劃分出關注婦產科的《生門》、關注急診科的《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急診》、關注兒科的《兒科》、關注外科的《手術兩百年》,以及重點反映ICU的《ICU的日與夜》等,也可按照人類生老病死的順序分為探討生育問題的《生門》、探討兒童醫療和撫養問題的《兒科》和《棄兒病房》、探討養老問題的《骨未成灰》和探討臨終關懷問題的《生命裡》等。其中,聚焦生育問題的鉅製《生門》可謂2016年的爆款,它真實記錄了中南醫院四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生產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考驗,通過生猛的鏡頭語言和悲憫剋制的敘述手法展現了生命誕生時的殘酷和溫暖,同時對人性和現實發出有力的拷問,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肯定。還有一類紀錄片比較特別,既與婦產科密切相關,又不囿於婦產科的限閾,而是從社會倫理的角度觀照女性的人生,如《身體的戰爭》從2006年奧美定隆胸引起的醫療事故入手,深入探究是什麼決定了女性的身體,又是什麼在改變著社會的審美體系。《女人五十》則以一位北京瑜伽館女老闆和一位大連的醫院女職工為例,講述更年期女性如何平衡身心、平衡事業與生活的故事。


醫護人員和病患是醫療紀錄片重點觀照的兩個群體,根據片子的自身定位和對這兩個群體的偏重程度,可劃分為偏重醫護和偏重病患兩大類。前者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業內人士》,該片深入醫療行業一線,如實展現北京四家知名醫院的醫生張亞卓、朱華棟、孫彤彤和朱蘭等人的日常生活,冷靜剋制地講述疑難雜症的病症原理,平實而一絲不苟地記錄行醫過程。雖然該片極少講述患者的故事,重點展示醫者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技術以及高尚的人格,似乎在情感性和故事性方面略有欠缺,但卻憑藉專業性和真實性被觀眾譽為真正的醫療行業“職場片”。而後者則主推《人間世》(第二季),該片的特色在於用現實主義的筆觸展現患者與疾病抗爭的歷程,深度揭露患者的內心世界。還有一類紀錄片則從醫療援助的角度展現中國醫生的醫道仁心,如《醫道無界》《子夜,飛赴海地醫療救援》,還有《紀錄·大時代》中的《中國天使》等。


醫患糾紛是當今不可迴避的熱點話題,如何緩解醫患關係也成了醫務工作的重中之重。《醫》和《人間世》(第一季)等幾部高口碑佳作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醫患關係,但也有部分觀眾認為它們描繪的是一種理想情形,且把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視作解決糾紛的唯一路徑,未免顯得有些狹隘偏頗。換言之,這些紀錄片中醫生的形象無一例外地“充滿個人犧牲感”,在揹負沉重的工作壓力的同時還要忍受病人及其家屬的無理取鬧,工作之餘還無微不至地關懷患者,因此似乎無形間把醫患矛盾的責任全部推給了患者。當然,提倡醫生和患者相互體諒無可非議,也確實是解決醫患糾紛的一個良策,但糾紛產生的原因不止於此,“莆田系醫院”的猖獗、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分配等問題亦不容忽視。反觀國外紀錄片《波士頓醫務組》和《醫療內幕》等,其經久不衰的原因便在於較真實地反映醫療行業狀況,並且不迴避醫療體系的內部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常規的醫療紀錄片,近年來也出現瞭如《來吧孩子》《急診室故事》和《因為是醫生》等醫療紀實真人秀節目。這些節目憑藉對醫患關係的重點呈現和對醫療過程的真實展現獲得了極高的口碑,也拍出了不遜於紀錄片的質感,但同時也被不少觀眾詬病為救治場面過於血腥易讓人產生不適,指斥節目組為了提高收視率而有意設計情節。


今年疫情暴發以來,湧現了多部即時性醫療紀錄片。其中,《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是中央臺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採用視頻日記的方式,從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疫情親歷者的視角記錄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發生的感人故事。值得強調的是,它真正實現了拍攝方式和內容形式的創新——其內容不再由某個專業團隊打造定製,而將記錄生活的權利移交給普通人;其形式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大屏幕,而是用大小屏聯動的方式讓短視頻模式進駐紀錄片的拍攝。其中,第七集《逗逗先生篇》播出後好評如潮,其主角逗逗先生是“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唯一欽定模仿者,一位著名的英國喜劇演員。疫情暴發後,他主動留守武漢,精心拍攝融合英式喜劇幽默元素的接地氣視頻,以疫情親歷者的姿態為武漢戰“疫”加油打氣,讓我國觀眾強烈感受到危急時刻外國友人的善意。


疫情日趨嚴峻,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紛紛馳援武漢,成為抗擊疫情一線的最美逆行者。知名漫畫家林帝浣執導的紀錄片《逆行無悔》選取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療援助隊為拍攝對象,在他的鏡頭中,護士劉潔靜的新年願望是“大家都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護士梁玉嬋用粵語高呼“廣州撐你”,還有鄒子俊醫生自豪地宣稱“我們就是醫療救火隊”……讓觀眾深切感受到醫者的高尚品格和奉獻精神。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梁碧波策劃製作的戰“疫”紀錄片《那個被感染了的急診科女護士》則聚焦一位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的女護士李婷,通過記錄她和丈夫居家隔離抗擊疫情的全過程,傳遞樂觀堅強、積極向上的信念。此外,講述瘟疫發展史的一部外國紀錄片《下一次瘟疫爆發》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備受中國觀眾關注。還有,2019年10月首播的《為了人民健康》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攝製的四集專題片,全面梳理新中國從積貧積弱到建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艱苦奮鬥歷程,展現了中國在疾病防控、醫療服務、婦幼健康和援外醫療等衛生健康事業方面取得的成就,如第一集《防病未然》重點介紹了中國的疾控體系和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值得關注。央視四套中文國際頻道推出的特別節目《中國醫療》也全面介紹了中國的醫療體系。


綜上可見,目前國產醫療紀錄片發展態勢不錯,不少作品的評分在各大平臺都穩定在九分以上。但作為社會各界瞭解醫療現狀的有效媒介,醫療紀錄片應以更高的標準促進自身的發展,一方面增強作品的科學性和專業性,更深入地剖析醫患糾紛的根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則應進一步豐富拍攝內容和方式,更好地承擔起此類紀錄片的社會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