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古人訪友拜會,先派人用拜匣裝好拜帖呈送給對方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待受訪者看完拜帖之後決定是否允許拜訪

舊時用於送禮或遞柬帖的長方形小木匣。也稱“拜帖匣”。拜匣是盛放請柬使用的。由於古時社會等級森嚴,不同等級之間的交換行為規矩很多。如一戶有身份的人家欲邀請另一家前來赴宴,請柬的發送若經由僕役,則須放在拜匣之中,以示鄭重。為防止重要文件丟失,有時還需上鎖。

拜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但由於拜匣的使用者一定是當時社會上顯貴者,拜匣的材質和裝飾都如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審美趣味。拜匣作為工藝和藝術的載體,向我們傳達的是當時的經濟和文化信息。
拜匣一般使用名貴木材製作,紫檀木是最常見的,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清代紫檀木雕雲龍紋拜匣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盒紫檀木製,長方委角形,色棕褐。盒與蓋從中部分啟,口沿皆陰刻回紋。蓋面及四壁淺浮雕雲龍紋,在陰刻的菊紋錦地上,流雲滿布全器,兩條蒼龍穿行於流雲之中,一條螭龍和一條夔龍口銜靈芝環繞於蒼龍身側,追戲騰躍。立壁一週共有9條螭、夔。盒內有屜,屜口沿有流雲一週,屜內底陰線刻群仙祝壽圖,壽石居中聳立,旁襯以靈芝、水仙、梅花、翠竹,刻線粗獷,如墨筆隨意勾畫。


此種盒俗稱“拜匣”,一般不是出自民間工匠之手。此盒造型端莊,構圖勻稱,紋飾清晰,刀法嫻熟,器面光潤,乃高手之作。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清早期黃花梨木拜匣

古代的官員士紳、文人商賈往來拜訪, 有一整套繁瑣的儀式。來客須先呈上寫有自己名字及功名官銜的名帖, 由主家的僕役呈交通報, 主人根據名帖上的信息決定是否接見, 然後才由僕役領著客人到前堂就坐, 主客寒暄敘談, 敬執賓主之禮。 在這一過程當中, 拜帖是很重要的信息載體。為了令拜帖顯得莊重而考究, 不至出現皺褶疊痕, 有身份地位的來客, 會用一隻專用的小木匣盛裝拜帖, 一來顯示對主人的尊重, 二來也通過這種用具間接地告訴主人, 自己是什麼身份檔次, 財富地位如何。這種專門用來盛裝拜帖的匣子。是眾多文房用具中的一種,稱之為“拜匣”,又名“拜帖盒”。由此,寫有“禮藏緘內片楮”的拜匣,無非是在傳遞著這樣的一個信息,“我可不是空著手來的哦。”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清代紅木素面拜匣

最早的拜帖稱為“謁”,出現在先秦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則要向各國送去自己的“謁”以求得到接見,並能實現自己的主張。到了東漢,“謁”發展稱為“刺”,有個故事叫“遍談百刺”。三國時,魏國大將夏侯淵有個兒子,是個神童,叫夏侯榮。日誦千言,過目輒識,七歲能詩文。皇帝曹丕聽說後召見他,賓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書爵裡姓名。榮一過目,與之接談,不謬一人。人人稱奇。到了明代,統治者沿襲了唐宋的科舉制度,並使之平民化,讀書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識字的人隨之大量增加。人們交往的機會增加了,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都要先遞上介紹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時的“門狀”。“名帖”這時才與“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面。清代至民國延續了這一風尚,拜匣更為豪華,或皮製,或包錦。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明末清初黃花梨拜匣


古代拜匣收藏是一個單獨的門類,其中,既有古代傢俱收藏的價值與理念,也有文房收藏的雅緻與內涵。拜匣多以素面材質為飾,如用紫檀、檀香木、黃花梨、金絲楠、烏木等,以文字為裝飾的拜匣較為少見。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清康熙黑漆地嵌骨人物山水圖拜匣

拜匣的體積可大可小,式樣繁多,若求機密,還可以安設鎖鑰。作用不僅僅放拜帖,像銀錢、珍好雅玩、常用藥物等也經常納入其中,因此明清直到民國非常普遍。《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寫道:“九公子隨叫家人取一個拜匣,盛著二百兩銀子,送與陳木南收下。”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清代紫檀百寶嵌飛鳴食宿拜匣 - 觀復博物館藏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清初黃花梨拜匣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清中期紅漆描金龍舟長方匣

拜匣 - 小眾收藏品,卻有文化大內涵

清代紅漆皮奏摺匣

奏摺匣是奏摺外包裝的一種形式。奏摺也稱摺子、奏帖等,始於清初,為宮廷機密文書。奏摺在傳送中以匣封裝,是為了安全與保密。其匣依用料不同可分為皮奏摺匣、木奏摺匣、漆皮奏摺匣等。奏摺匣通常由皇帝賜發,匣中原有的鑰匙分別在宮中與具折的官員手中,以保機密。


古人,對於禮數是非常講究的,一個人的身份、等級,乃至貧賤富貴,通過一些小小的用品,就能體現。我們現代的人,一是缺乏對古代文化的瞭解,加之生活常常浮躁、繁忙、漂浮不定,當我們的禮儀沒有了傳統的儀式感,生活就會變得乏味。

我們對於傳統文化,好的要傳承,傳承需要載體,一個小小的拜匣,也許就是傳承古典文化的一個小小部分,也許從來沒用過,也許一輩子不會用到,但不妨我們去了解它、認識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