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可以系統解釋下一天只吃兩頓飯的歷史,介紹下由來?

我愛我家的小偉偉


古時農民的糧食收成大部分靠天來定,風調雨順收成就會好,這一年農民的生活就會好過一些。如果天不好,災難多了點,莊稼就大為減產,農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農民都養成了一種習慣,一天只吃兩頓飯,在農閒時,上午那頓還是稀飯。農忙時吃的好一些,畢竟是出力的時候。


刀筆傳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古代世界上大部分農耕民族,都是隻吃兩頓飯。

直到新中國建國後多年,農民也習慣於吃兩頓飯。

一些新兵加入解放軍以後,對一天吃三頓飯很不適應,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養成習慣。

古人一天吃兩頓,完成是從幹活角度考慮的。

古人基本都是農民,任務就是種地。

而土地不可能就在家門口,通常會有一段距離,有的距離村子還挺遠。

所以,往往天剛剛亮,古人就起床,吃完早飯,然後帶著農具離開家趕赴田地。

隨後,古人就是從早開始工作,勞碌整整一天。

這是因為古代一家的勞動力有限,往往也就是一個男主人幾個兒子而已。

到天快黑時候,古人才會收拾農具回家,到家天還沒黑,草草吃完晚上,然後就去休息了。

因為古人一般不會用油燈,所以睡覺都很早,天黑就睡覺。

這樣一來,睡到早上天亮,其實時間也不算短,可以有效恢復體力。

同時,一天的勞動是很累的,一般倒頭就睡。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人中午不吃飯呢?

主要會耽誤幹活。

中午吃飯,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幹活的男人自己回家吃飯。

第二,讓婦女去田地裡面送飯。

第一種不太現實,因為上面也說了,大部分田地距離村子有一段距離,一來一回,還要吃飯,時間就要耽誤很多,嚴重耽誤幹活。

與其有這個時間,不如加緊幹活,寧可早一點回家去吃晚飯。

第二也是一樣,婦女的事情其實也有很多,還需要在家裡看一堆孩子,做農活、做家務之內,哪裡有時間送飯。

自己來送飯,家裡一堆孩子誰來管?

不能因為男人吃一頓飯,就拖累整個家。

所以,一天兩頓飯是最適合幹活的,至少古代是這樣。

其實古代農民吃飯,也同今天的我們有很大不同。

只有農忙時候的重體力勞動者,才會吃乾飯,平時都喝粥為主。

而吃乾飯而已,想吃肉基本不可能,做多有些蔬菜搭配。


薩沙


你好,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古代生活水平,勞動方式,生態環境等的變化來回答。

我們知道,在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有什麼吃什麼,飢一頓,飽一頓

,彼時是根本沒有什麼餐制可言的。

在大約一萬年之前,人類由舊石器時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學會馴養家畜,進行最原始的刀耕火種,活動範圍慢慢固定下來,生活也逐漸變得有規律,餐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慢慢形成的。

關於餐制可靠的歷史記錄,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從陳夢家先生的著作《殷墟卜辭綜述》中,我們可以得知,殷商時期,將一天的時段劃分為十七部分,其中同一時段有不同的名字,概括起來有14個,從早到晚分別是:湄,明,旦,朝,

大食,中日,眻日,昃,郭兮,小食,小採,昏,夕,東夕。這其中大食指的是早餐,小食指的是晚餐,而中餐是沒有記錄的,從中我們也可以得知古人更重視早餐,因為要積蓄體力臨行一天的勞作,所以叫大食。

到了春秋時期,一天被分為十個時段。分別為:雞鳴,平旦,食時,日中,日昃,餔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從中我們同樣可以發現,還是隻有兩個吃飯的時段:食時,早餐時間,當時叫

;餔時,即晚餐,也叫飧,飱

雖然《白虎通義》中記載:以為天子四食,平旦食,晝食,餔時,暮時;諸侯三食卿大夫二食。但仍然沒有午餐的稱呼,天子四食中所多兩食,分別是在早餐之前和晚餐之後,且均為次食,點心。而貴為卿大夫也只是二食,可見普通百姓是隻可能少而不可能多的。

天子筵席

從漢至隋,雖然貴族中也有三食四食的現象,但加餐多為上午晚上各加一餐,從未出現午餐的記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

唐宋之時,餐制發生了變化,這是因為唐朝經濟發展迅猛,城市商業空前繁榮,中外交流日益頻繁,這些都加快了生活節奏的改變。尤其是宋朝取消宵禁,以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農生活節奏,在夜生活豐富的大都市中,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和之前的餐制相比,推遲晚餐時間,加上午餐,變得更加符合人們的生活需求。

宋朝夜市

我們從同時代的詩歌中可以找到許多相關的資料,有描寫午餐的:“山僧相勸期中飯,漁父同遊或夜歸”“向野聊中飯,乘涼探暮程。”也有描寫兩餐的,“朝食三鬥蔥,暮飲三鬥醋”“有田足晨昏,有圃具菹菜”。所以唐宋時期成了人們由兩餐制向三餐制轉變的過渡期,此時兩餐制和三餐制是共存的。

到了元明清三代,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出現了“一日三餐的概念”和“晌午飯”的稱呼,三餐制正式形成,流傳至今。

清朝午餐

新中國成立後,困難時期毛主席還號召過:忙時吃幹,閒時吃稀,平時半乾半稀,雖然有無奈和心酸,但其中蘊含的樂觀精神,至今讓人感動。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三農問題始終被放在重中之重,更說明了黨和國家的高瞻遠矚。


煮酒放歌


在哲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只有解決了初步的溫飽問題,才會有奔小康的念頭,才會萌發精神文明層次的需求。在古代封疆社會時期,生產力是極其低下的,那時候的老百姓連基本的口糧都不足的,能吃飽不捱餓都是一種奢求。所以在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的,即使是兩頓也是因人而異的,普通老百姓有時候連這個最低的兩頓都不能保證的。

在《墨子·雜守》中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從中就可以知曉,即使是保家衛國的國家武裝力量都不能放開肚皮來吃,一線部隊和留守兵士的餐等都是有明顯的差異的。我們知道古代帝王是以禮儀為核心來治理天下的,禮儀至上。在《論語》中有記載:“食不時不食”。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可見用餐進食已上升到了禮儀的高度。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漢代以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但這也是一些衣冠階級的特權,畢竟地主家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些餘糧的。在秦漢時期的禮儀上有明確的的記載:只有皇室四餐,諸侯三餐。一般的平頭老百姓條件好的一天只能吃兩頓,更差一些的也就只能潤潤嘴唇或者就餓著肚皮了。

到了兩宋時期,小商業經濟發展的空前繁榮,從清明上河圖上就可見一斑。經濟的空前繁榮,使得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夜市晚上不實行宵禁,晚上夜生活豐富,所以才加一頓晚飯。故而一日三餐從宋以後正式成形。


姑臧山鷹


在原始時期的時候,人類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定時吃飯”是人類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在商代時已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俗。

古代人是以農耕為主,生產力低下,而且收入低,那時候吃肉都是一種奢侈!因為油葷不足,所以吃飯更加厲害!也就是說種一年的糧食,如果不節約點,可能還不夠自己一家人吃!因此,尋常老百姓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吃飯時間大概是上午9點多的樣子;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吃飯的時間大約在下午4至5點之間。這就是朱熹《集註》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兩漢時期和隋唐時期,出現過三餐制,但民間的飲食,依然是一日兩餐為主流,一般只有有經濟實力者才一天三頓。

宋朝之前,由於有“宵禁”政策,還因為古代的夜生活很少,基本上老百姓吃過第二頓飯之後,就開始睡覺了!因為在古人看來,白天就是好好幹活的,天一黑就要開始休息,這也是當時的規則!

到了宋朝以後,這些情況才發生了改變,宋朝時經濟相當的繁榮,一般的尋常老百姓兜裡都有點閒錢,兜裡有錢了,就要消費呀!於是宋朝的夜生活逐步豐富起來,再加上宋朝廷取消了宵禁政策,百姓們可以出來逛夜市!宋朝的夜市上賣小吃的很多,於是百姓們出現了吃夜宵的習慣,雖然那時人們的正餐還是兩頓,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在晚上吃夜宵!

三餐制的定型,最初可能見於明代江南較富裕地區,相關記載表明,“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為足!

到了現代社會,咱老百姓想吃幾頓就吃幾頓,過上了以前“貴族”般的日子!


大江侃歷史


隋唐以前,中國古代人民普遍的飲食潮流是一天兩餐制。

朱熹《集註》記載:“朝曰饔,夕曰飧”。也就是說——

每天9點日上三竿的時候吃第一餐,饔就是指早飯的意思。

每天申時的時候,也就是15-17點,要吃第二餐,所謂的飧就是指晚飯。

當然,並不是說就沒有三餐制,只是說這種飲食方式並不普遍。根據《戰國策》記載:“士三食不得饜”。但是,這是隻有貴族之家才會每天吃三頓飯。

三餐制度的普及是隋唐時期的事情。例如,白居易的《詠閒》記載:

“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午餐、午飯這個詞語的出現,意味著三餐制度開始普及了。

但是呢,開始普及不代表所有人都是這麼吃的,堅持兩餐制度的大有人在。

例如,在《東京夢華錄》裡就提到:“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

午未間,這個時間範圍就是午時到未時,差不多就是吃晚飯前。拽下望子就是把店門口的旗子摘下來,表示打烊了。

很顯然,直到北宋時期,還有不少地區都沒有普及三餐制。

真正徹底普及三餐制度的,大概是清朝時期完成的。例如,康熙曾對大臣說:

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三餐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HuiNanHistory


清朝的皇帝每天只吃兩頓飯,原因有兩個:\r

1、滿人以前生活在東北,東北的冬天寒冷且晝短夜長。一般7點多鐘天才亮,到了下午5點多鐘天就黑了,因此他們在上午九點左右吃一頓,到了下午三點左右再吃一頓。因此一天兩頓飯,是在關外就形成的習慣。\r

2、清朝的統治者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執政後特別注意向臣民們展示自己的節儉,力求做出“明君”的形象。康熙就曾說過:“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後面又說:“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日,奈何其不然也?”,意思是說,你們漢人要是能像我們父子這樣節儉,那麼一天的飯就能吃兩天,你們怎麼做不到呢?”\r

不管出於生活習慣還是政治目的,歷史上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頓飯。既然皇帝都只吃兩頓,後宮的嬪妃們當然也不能跟皇帝產生分歧。這樣一來,清朝皇宮裡每天都是隻吃兩頓飯的。看上去皇帝好像吃是吃了兩餐,但由於小點心水果還有宵夜不斷,因此皇帝的日子比老百姓的日子那肯定奢侈得多。


無憂的海藻


所謂一日兩餐,在古代值得是朝食和哺食,接下來我們就開了解下朝食和哺食。

1.朝食,按照理解就是早飯的意思,古代的早飯比我們現在的要晚,大概在上午的九點左右,《左傳》中記載項羽進攻劉邦說的一句話“旦日享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意思是說吃完早飯,我們就去消滅劉邦。

2.哺食,古籍《說文》中記載“哺,申時食也”,意思是說申時的時候就要吃第二頓飯了,申時就是現在的下午四點左右,在古代吃完哺食就差不多要睡覺了。

3.到了宋朝,夜市十分發達,很多人在逛完夜市後選擇在吃點東西,於是宵夜從那個時候誕生了。

4.至於一日三餐,是近代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而流傳到我國的,並且被國人廣泛接受。

總結:從一日兩頓到宵夜再到一日三頓,根本上的原因是生產力的提高,人們有了更多的財富,有一日三頓,誰會去吃兩頓呢?所以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我們才會越來越好!

以上,望採納!


清石茶館


在遙遠的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落後,是沒有定時吃飯的模式,有吃的便吃,沒有吃的便餓著。

從商朝開始,由於生產力水平提高,商業與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人們發明了甲骨文、學會冶煉金屬與建造馬車和城市,食物比以前相對充足了,所以才逐漸養成一天吃兩頓飯的習慣。

但是,在我們如今看來,這個行為是很難理解的,畢竟我們如今一日三餐,其實是非常合理的飲食習慣,那麼為什麼古人會採取這樣的進食頻率呢?其實這和當時人民的生活習慣與生產力水平有關係。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以農耕為主的,因此每天的生活基本都是早出晚歸。

在最早期的時候,有九成的人口都是農民,所以種地成了他們活著唯一的生活手段,所以一般會在早上六七點的時候吃一天中的第一餐,一直到晚上六七點之後,就會回家進行晚飯的食用。

其實這樣的吃飯時間是非常符合當時的勞動人們的,因為古時候人們的收入比較單一,所以如果有一天不去種地,那麼也許家人就會多挨一天餓,所以早上吃完飯後,就去地裡幹活了,中午如果再返回家中,那麼這樣就浪費了很多時間。

再加上古時候的人,在夜間是沒有燈光的,因此也並不適合勞作,所以一般會在天黑之前就往家裡趕,回家吃過飯後正好也到了休息的時間。

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家中的妻子中午不去送飯呢?這其實是因為古代女性的生活更不容易,因為沒有相關的防護措施,所以古代的女性基本就是生育機器,不僅如此,還要在家中照顧孩子,洗衣做飯紡織,每天也是很忙碌的。

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普通百姓終日操勞而不得溫飽,多吃一餐,便要砍更多柴,佔用更多本可以種地的時間,還要消耗更多的糧食,老百姓即沒有這個時間,也沒有這個精力,更沒有那麼多糧食。

古代普通百姓是沒有無聊這個觀念的,為了口吃的,忙活一輩子,沒有一點閒暇時間。普通老百姓的無聊,要到工業革命之後。

這樣的情況在宋朝的時候有了一定的改變,因為宋朝的工商業十分繁榮,所以取消了宵禁,很多人也因此在夜晚有了娛樂活動,所以會加上一餐,類似於我們如今的宵夜,不過這也只限於繁華的地方,大部分人還是兩頓的。直到建國之後,一日三餐才逐漸普及並固定下來。

綜上,由於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商之前,沒有固定吃飯的習慣,宋之前,沒有一日三餐的習慣。

當然,在古代,貴族可以吃三餐甚至四餐。



當代曹植


一天兩頓飯非常舒服,本人正踐行。

在《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康熙曾經教訓漢族的大臣們說:“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依然,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日,奈何其不然也?”

勞動生產活動決定人們的一切行為,當然也包括人們的飲食行為了。

古代的人沒有“鐘錶時間”,一切是圍著太陽轉的。

至於農活,早一會也罷,晚一會也罷,無足輕重;明天干也行,今天干也行,不幹也行,沒有什麼人去管的。

說一個歷史真相——如果單論追求“幸福”容易度的話,古代人是比現代人容易的,起碼沒有老闆和主管時時刻刻盯著你幹活的。

至於吃幾頓飯,更沒有人逼迫你了,不會有人擔心你體力不足以大強度勞動而逼迫你去吃飯補充體力的。

上面說過了,農活嘛!幹也罷,不幹也罷,早幹也罷,晚幹也罷,隨你便。

早上隨便吃一點東西,到田地裡勞動一會,如果萬一餓了,放下工具休息一會或者就近找點野果蘿蔔西瓜玉米的吃一吃,也不會有人管的。

在工業社會里面,這種好事情可就沒有了,上班是不可以停的,你的時間被人買去了。

你不吃的飽飽的老闆還擔心你的體力不夠呢!

所以你必須中午加一頓飯吃,以免下午失去勞動的體力。

開篇我就說了,筆者一天兩頓飯很舒服,其實是因為不上班,為什麼不上班,大家都知道。

相信這一段時間,一天吃兩頓飯的人太多了吧!一頓飯的怕也有!

一句話,古代的人勞動時間沒有現代人長,吃兩頓飯完全可以應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