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拼命掙錢,捨不得吃喝玩樂,死後錢沒花了,圖什麼?

於野洋


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所以得有儲備,就像這次肺炎,家裡閉關一個月,要是沒有儲備豈不是很糟糕。最可怕的不是人死了錢沒花完,是錢花完了人還沒死。


光明右使8787


我認識的一個人,她是一名國家幹部,工資很高,她生活很簡譜,捨不得吃捨不得花,喜歡羊絨毛衣,去商場看到它摸來摸去,看到價格標籤就不買了。很不幸62歲那年一向身體很好的人突然得絕症離開了人世,得病後託別人買了件羊絨毛衣,還沒來得及穿人就走了。人沒有來日方長,世上沒有後悔藥!



在旅途guihua


到死沒有花多少錢,只能證明這些錢不該你花,我昨天晚上和我爸還探討這個問題,我也不止一次說過,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大,也就是她這輩子能花多少錢,能穿多少衣服都是命中註定的,所以你沒有花就不屬於你的,而且我們鄰村有個女的,說她買衣服能各種顏色買遍,活到中年跳河了!人們都說她活的過了!所以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福報,小到一粒米!


小賢靜心得


作為一個70後,我家境寬裕,但是父母不可能給足夠的零花錢,也不給買漂亮的衣服,所以還是養成了勤儉的習慣。從不追名牌,存摺的數字只能變大不能變小。但該用的錢不會小氣,也會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不會要命不要錢。每個月固定工資,不高,小富即安,不會攀比。


再也不胖


第一,這樣的人窮過,只想拼命的掙錢。

相信很多80後,70後們可以體會到沒錢的日子是什麼樣,可以說對自己以前貧窮的日子是刻骨銘心的,小編也是80後,記得小時候家裡面不富裕,由於兄弟姊妹多,勉強可以吃飽,慢慢的生活好一些,想著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不能夠一直窮下去,然後就發奮讀書,因為住校,一日三餐都要在學校裡面吃,自然花費就大一些,為了能夠吃的飽,每頓飯基本上只吃饅頭,菜是自己從家裡面帶過來的,反正是整個求學的過程,吃的饅頭是最多的,好不容易等到大學畢業以後,想著自己能掙錢,可以過上好日子了吧!誰想到還要面對如此之高的房價,父母自然一分錢也不會給,他們已經花光了積蓄供我上學,但是也不敢說自己沒錢,要不然農村的親戚朋友更會笑話你大學白上了。

所以,只能繼續吃饅頭鹹菜,攢錢買房子,一轉眼畢業十來年了,生活肯定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已經沒有了房貸,車貸,心想總算可以消費了吧!但是拿在手裡的錢就是不捨得花,說真心話,真是不捨得,就想把錢都攢起來,一直攢下去,因為怕窮,怕窮的時候孤獨的奮鬥,更怕窮的時候冷漠的眼神。

第二,壓力大,對於未來缺乏安全感。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到,對於很多踏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來說,有的是剛剛付完房子的首付,有些是按部就班的償還自己的房貸,但是,接下來這些年輕人還要面對,結婚生子,家庭改善住房等,另外,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上面有父母需要照顧,孩子一天天長大需要花錢,加上現在的經濟環境也不景氣,工作更難以保證長長久久,對於前景的迷茫,對於失業的恐懼等,會促使你把手裡的每一分錢都小心的存放起來,你害怕將來某一天,萬一自己失業了可怎麼辦。

第三,摳門。

社會上這種人的確是存在的,他們不捨得花錢,並不是說他們沒有錢,而是因為他們比較摳,就是平常咱們所說的那種鐵公雞,不論是外出就餐還是其他的場合,這樣的人總是能不出錢就不出錢,這可能就是來自骨子裡的節省和摳門吧!

只存錢不花錢,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原因吧!


蛟河網絡一哥


我經常這樣想,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到掙錢的機會不多了。等到老的幹不動了坐吃山空了手裡還是有點錢好,總比人還活著呢錢沒了強,至於死了錢沒花完不用去想,死了命都沒了還想錢花完沒花完幹什麼,只要活著的時候沒為難比什麼都強。

我還經常這樣想,要不別幹了在家享幾年清福得了,手裡這點錢活個20年沒問題,可是又一想萬一不小心多活了10幾年咱又是農民沒有任何保障,錢又花光了怎麼辦,繼續幹幾年,攢下幾個錢,凡事有備無患,未雨綢繆總比束手無策好的多。



說說43430


“一個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大約80%花在了臨死前一個月的治療上!”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毛群安指出,這一反常現象提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必須從過去重治療轉為以預防為主。

看看醫院的癌症患者以及躺在ICU的搶救病人,他們臨終之前的治療費用甚至高達百萬!既然預防的效益如此明顯,為何現實卻與之相距甚遠呢?經濟能力的不足,一度被視為主要原因。

果真如此嗎?擁有小汽車的家庭,想來不會太貧困,但他們對待健康投入的態度,卻未必比普通民眾更積極。可見,在某種意義上說,投入能力不是問題,投入意願才是問題所在!40歲前拼命掙錢,40歲後花錢買命。在工作的名義下,仗著年輕,揮霍健康,透支生命,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專家提醒:

不要總以為疾病離我們很遠,不要讓健康埋有隱患。我們已經有太多的朋友,太多的親人被疾病、被癌症奪去了鮮活的生命。要知道,很多疾病在早期是很容易防治的,長期失治才會加重惡變,以致喪失生命。珍愛健康,定期健康體檢,有問題早發現、早診斷,才能早預防、早治療,才能更好的珍惜生命。 

然而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當人體機能走向衰退時,疾病也就伴隨而來-----當一切既成事實,高額的投入也就不可避免。而且,這種集中的健康消費,並不能帶來好的生活質量,甚至在鉅額的投資。目前醫療費用具有無限趨高性,對於晚期患者連發達國 家也不主張無謂的浪費性治療。我國國力尚不雄厚,老百姓也不富裕,而轉變觀念正是為了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為看病而負債累累。

戰國時代有一名醫叫扁鵲,醫術非常高明,受到魏王的接見,扁鵲說自己的醫術比不上中兄,中兄的醫術比不上長兄。魏王很奇怪,說:“那為什麼你的長兄默默無聞,你的中兄只是小有名氣,而你卻名貫四方呢?”扁鵲回答:“我的長兄總是治病於發病前,我的中兄治病於發病初期,而我卻治病於病情惡化之後。從這段對話可以得到以下啟示:事前控制比事中控制更重要,事中控制比事後控制更重要,對付危機(病情惡化)的最好方法是不陷入危機(病情惡化)。做好事前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梅煮酒之水煮沉浮


我認為圖兩樣東西,一是子女物質上的幸福,二是子女精神上的富足。

子女物質上的幸福

我們一生拼命掙錢,勤儉節約,一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二是讓自己愛的人生活得更好,這包含父母、愛人和孩子。

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父母早已離去,愛人的生命也差不多到了盡頭,所有的錢基本上都留給了正值壯年的子女。

多了這筆錢,子女的生活會相對好過一些,他們的幸福就是我們一生最大的欣慰。

子女精神上的富足

我們留下的是錢,也有深層次的精神。

我們一生奮鬥,一生節儉,讓父母老有所依,讓愛人幸福安康,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最好的教育就是身體力行,我們用我們的一生在給孩子傳遞樸素的人格和品質:愛、責任、奮鬥、節儉。

相對於錢,這些財富將陪伴我們的子女走得更遠。

所以,雖然我們到死也沒花掉所有的錢,但我們的錢和我們的精神都會陪伴我們的子女,他們物質幸福,精神富足,我認為,人生無憾了!


風動雨中山


題主你好,你問這個問題肯定是心裡鬱悶了,才這樣想,有時候說的是同一件事,看法卻不一樣?為什麼心態不一樣看法會不一樣呢?

就像你現在這樣,我們拼命掙錢,捨不得花死後還帶不走,這些都是事實,說的一點都沒錯,這就是比較悲觀的看法,看到的都是負面的問題,可是你要從樂觀的方面看,我們既然都要死,為什麼不在短暫的時間裡更加的珍惜現在,我們不能增加時間的長短,但可以拓寬它的寬度啊!給你講個笑話你就明白了:

故事講的是:有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兒子,一個賣傘,一個賣扇!

晴天,老太太擔心賣傘的兒子生意不好,雨天,擔心賣扇的生意不好!

後來有人開導他雨天,賣傘的生意好,晴天,賣扇的生意好!

這個故事就充分說明了心態的重要性,我們要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才好。

最後祝你健康快樂!


雪人成長記


或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勞苦大眾思想還沒開化。

怕活著沒錢,生老病死,圖安全感;怕孩子缺衣少食,圖為後代添磚加瓦,減輕負擔;怕比不上別人,攀比思想圖那口氣;怕大家都是這樣做,自己沒做,不合適,圖跟風熱鬧;怕自己被說成什麼都沒留下,圖個面子。

對於現在的80後開始,我想只要讀過書,都不會有太多,只知道掙錢,天天不吃喝玩樂。如果還是隻知道掙錢都留著,不消費,我覺得還挺悲哀的。

就像題主會問這個,我父母那輩及更久的年代,很普遍的現象。問題很好,或許是終於醒悟過來,人死了,錢沒花,覺得挺沒意思,一直都沒有為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什麼,只知道加強物質基礎保障,才問的吧?

不鼓吹消費享受做月光族,但也不支持拼命掙錢,捨不得吃喝玩樂。會過生活,應該是合理的分配收入和消費,而不是隻想著收入不去消費。只知道為自己加物質城牆的人,不是錯的,但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節奏。

活在哪個時代,就該跟著哪個時代,因為我們是現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