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這首詞寫給了男性朋友嗎?

前言

王國維曾經在《人間詞話》種盛讚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出自清朝納蘭容若的一首詞,《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人生若只如初見 ,這可能是納蘭最有名的一句詩了吧。甚至有人說,這首詞只留下這一句就可以了。這一句就是一首詩。

有人可能會奇怪,納蘭容若為什麼用閨情詩的方式“柬友”呢?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這首詞寫給了男性朋友嗎?

一、題目中的學問

1、木蘭花與玉樓春

清朝的《欽定詞譜》中有《木蘭花令》有《玉樓春》。​早在五代《花間集》中,也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

《花間集》中七言八句的《木蘭花》和《欽定詞譜》七言八句的《木蘭花令》,和《玉樓春》體一樣。

到了宋朝以後,宋人的《木蘭花》詞,都是《玉樓春》體。這個詞牌很像仄韻的七言律詩。

2、古決絕詞

在古本《納蘭詞》中,這個詞牌下面有一個詞題:

擬古決絕詞,柬友

這首《木蘭花》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

傳說司馬相如琴調卓文君後,兩個人過了一段恩愛的生活。可是這個司馬相如漸漸成名以後,有了納妾之心,因此夫人卓文君心中不爽,作了一首《白頭吟》,其中寫到:

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據說,司馬相如收到這首詩以後,就收了非分之想。

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西京雜記》 漢代劉歆著)

納蘭這首是“擬古決絕詞”,用了閨情詩的形式。

但是又寫明瞭“柬友”,友,自然是男性的朋友。納蘭寫了一首閨情詞給朋友,表達是男人之間的感情嗎?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這首詞寫給了男性朋友嗎?

二、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1、人生若只如初見

從上面關於題目的分析可見,《古決絕詞》是以女性的口吻寫給變心男子的樂府詩體。

司馬相如彈了一曲《鳳求凰》以後,白富美卓文君瘋狂了愛上了這位落魄的詩人歌手。以至於不顧家人的反對,和司馬相如私奔了。

卓文君寧可當壚賣酒, 也要跟著司馬相如受苦 。愛人之間最純真最美好的那一刻,就是打動人心的人生之初見 。

假如這一生永遠都向初見時該多好呀。可惜,納蘭在第一句中加了“若只如”三個字。

的確,假如人生真得永遠跟初見一樣,又為什麼會出現“秋風悲畫扇”這種痛苦呢?

2、何事秋風悲畫扇 張九齡的扇子

秋扇,在古詩詞中有特殊的含義。

唐朝鄭處誨在《明皇雜錄》中記載了一個扇子的故事:

(李林甫)屢陳九齡頗懷誹謗,屍時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

唐玄宗李隆基送給宰相張九齡一把扇子,嚇得張九齡趕緊寫了一篇《白羽扇賦》獻給皇帝,其中寫到:

肅肅白羽,穆如清風,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於篋中。

這篇賦的意思是,感謝皇帝您在盛暑得時候給我這把扇子。但是張九齡想,馬上秋天就來了,這個皇帝給我扇子什麼意思呢?這是暗示我吧?

於是張九齡誠惶誠恐的寫到:就算秋天來了,即使這把扇子用不上了,放在箱子裡,它也會感激皇帝的恩情。

張九齡委婉地告訴皇帝,您的意思我懂,我在這裡表明我的忠心:就算您不打算用我了,我也不會怨恨。

唐玄宗有些不快,說我沒有那個意思呀。不管有沒有這個意思, 張九齡後來還是被罷相了。張九齡曾經勸說唐玄宗殺掉安祿山,可惜唐玄宗不聽。

另一個宰相楊國忠把持朝政後,大家知道結果怎麼樣。

3、何事秋風悲畫扇 班婕妤的扇子

更早些的秋扇,來自於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

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歷史上罕見的賢妃和才女。可惜後來趙飛燕姐妹入宮, 班婕妤失寵退居冷宮,後作有《怨歌行》詩云: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班婕妤用團扇比喻自己,用這首詠物詩表達自己失意之情。

取來美麗潔白如雪的絲綢, 裁成了明月一樣團圓的扇子。當年出入都陪伴著被主人,送去微微的涼風。常常擔心秋天來臨,寒風驅趕了炎熱,扇子被拋棄到箱子了,原有的情誼一去不復返。

秋扇暗喻女子被拋棄,引申為男子失意於君王。這就是張九齡害怕的原因。

納蘭在這首《木蘭花“柬友”》中,也用了秋扇的典故,或許是對這個曾經的好朋友表示一種遺憾。

這種遺憾不僅僅用秋扇來暗喻,下面還加深一步用了唐玄宗的典故,來表示對方的無情。。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這首詞寫給了男性朋友嗎?

三、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這兩句直抒心意,看起來是這首詞中最不需要特意研究的句子。

其實不然。

在南北朝詩人謝朓的作品中,有這樣一首詩,《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詩》:

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相逢詠蘼蕪,辭寵悲團扇。花叢亂數蝶,風簾入雙燕。徒使春帶賒,坐惜紅妝變。平生一顧重,宿昔千金賤。故人心尚爾,故人心不見。


王主簿季哲,即主簿王季哲,是謝朓的舅子 。他是王敬則的兒子, 在南朝齊永泰元年,王敬則造反失敗,幾個兒子包括王季哲都被殺了。

看過這首詩,可知納蘭容若《木蘭花》詞的上半首,有謝朓的影子。謝朓這首詩中也寫到了秋扇:

辭寵悲團扇.

這首詩的結尾寫到:

故人心尚爾,故人心不見。

這首詩中用了王昭君、陳阿嬌、班婕妤的典故,寫的都是失意的美人。後面寫到“宿昔千金賤”,原先視為千金一般貴重的東西,如今也變得不值錢了。

相逢詠蘼蕪,出自漢樂府詩《上山採蘼蕪》,諷刺丈夫的喜新厭舊,新人過了一段時間,又開始厭惡新人,似乎又覺得原來的老婆好。

所以說“故人心不見。”

這也是納蘭詞中“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兩句詩的出處。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這首詞寫給了男性朋友嗎?

四、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1、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這個典故很常見,即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故事。安史之亂以後,唐明皇逃離長安,在逃跑的路上,楊國忠被殺,楊玉環被逼自縊。

驪山上纏綿之夜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如今在夜雨中聽著悲傷的鈴聲沉思舊事,那個亡魂真得沒有怨恨嗎?

《雨霖鈴》這個詞牌,就出自於唐玄宗在蜀道中思念楊貴妃的故事。

宋朝樂史《楊太真外傳》記載說,楊玉環臨死時似乎真得沒有怨恨唐玄宗:

妃泣涕鳴咽,語不勝情,乃曰:“願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乞容禮佛。”帝曰:“願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縊於佛堂前之梨樹下。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這首詞寫給了男性朋友嗎?

2、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朋友呀,你是不是還不如當年的唐明皇呢?至少還能夠許下比翼連枝的誓言。白居易《長恨歌》中曾寫到: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生殿就在驪山之上 ,可見這首詞的後面4句,用了唐玄宗的故事,還化用了白居易的長恨歌。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這首詞寫給了男性朋友嗎?

結束語

納蘭為什麼用一首閨怨詩,寫給男性朋友呢?細讀第三、四句的出處就容易理解了。

謝朓正是用閨怨詩的方式,寫給了王季哲 。在唐朝也有一首著名的閨情詩寫給男子,就是張籍的《節婦吟》。

張籍作閨情詩是為了委婉地拒絕對方的拉攏,因此避免了殺身之禍。

不知道納蘭是寫給哪位朋友的, 明顯不是拒絕對方,到有點像被對方疏遠。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