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將來農村誰種地?

新大風歌


很高興能遇到這麼優秀的問題

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那麼為什麼不願意種呢,我是這麼理解的:首先種地已經滿足不了現在他本身的開銷了,家有田地不假但是一年下來還不如自己在外打幾個月工掙的多,自己回家種地收糧一畝地去掉農藥化肥再加上灌溉用的電費播種機和收割機的錢基本上也就淨剩八九百塊錢。

“80後”不會種地不會種地我的理解是不會遵循老辦法去種地,比如說我老家山東菏澤的,基本上就是玉米小麥小麥玉米這樣的種植,你如果和鄰居種植的不一樣別人就會說你不會種地,年輕人嘛總想搞點不一樣的,比如施肥傳統辦法就是一人一個盆端著化肥去拋灑認為這樣比較好,但是年輕人就喜歡使用機械去拋灑,會不會種地只是新老觀念的一種衝突而已。

“90後”不提種地,90後的世界是走出自己生活了十幾二十幾年的地方向往大城市生活從而往往忘記了養育他的家鄉,我覺得90後向往大城市生活是對的但是他們忘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無論你在哪兒。我倒覺得家有良田幾畝守著妻兒老小再找個自由點的工作豈不美哉,我是一名95年的小夥子

未來農村田地我覺得會被大力承包,全部承包的好處就是可以使用大型機械播種和收穫了,無人機打藥。完全的可以實現一人管理幾十畝田地


癲瘋作者


我來辦農場,不種地就交還國家啊,種地提前一年和國家說,再要回來,不荒著,城市人不幹活不交保險啥都沒有,農村人不交保險還有集體養老,有地種菜,別嫌少,城市人美月交最低保險還一千多呢,農村人有幾個交保險的,打工發錢還得問問不交保險多發多少呢,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我是城市人,沒工作,啥都沒有呢


明天98310566


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將來農村誰種地?

這個問題既說出了當今農業農村的現狀,也飽含了對今後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憂慮。針對這個提問,我提出如下看法和觀點:

出現“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的現狀,我分別用簡短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主要原因

“70後”不願種地、是70後出生的人現在年齡大了,種地很辛苦、幹不動也掙不到錢;“80後”不會種地,是他們大部分為獨生子女或者從小隨進城務工父母生活,從小沒有接觸或者很少接觸種地、沒有掌握種地的一些知識和技能,種地也不掙錢;“90後”不提種地,是如今為新經濟時代,掙錢的渠道和方式很多、而且掙錢輕鬆還比種地當農民掙錢多又高大上。

中國有14億人口,“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面對將來農村土地可能出現沒有人種的困境,國家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的辦法和措施

近年來,國家已經在推動農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層面上,密集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措施和辦法,以推動和引導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比如,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確權,對農村土地流轉進行規範和改革;對蔬菜大棚種植等設施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種植大戶和農業機械購置進行了大量補貼;對家庭農場、田園綜合體進行了大力培育和經濟補貼扶持;對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設施、電力電網、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改造和升級;對農村廁所和環境衛生汙染進行了有效整治。如今的大部分農村已是綠水青山、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醫療條件改善、電力通訊設施齊全。

這些年,國家之所以持續和密集出臺這些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有利的改革措施和扶持政策,每年投入幾萬億資金(國家和地方政府配套)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扶持補貼農業投資項目,其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今後農村土地有人種,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今後農村土地誰來種呢?我認為將來農村土地會由以下五類主體來種:

第一類:民營資本家和投資機構

近年來,國家實施農村土地確權、對土地流轉進行規範和改革、對《土地管理法》等涉及到農村土地相關政策法規實施一系列變革措施,以及投入大量資金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其中,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吸引民營資本到農村去從事農業項目投資。這類投資人將是今後成片大面積土地種植(幾百上千畝,甚至更多)、休閒觀光農業、使用非基本農田和符合環保要求進行大面積、大規模養殖的“種地”主體。也是將來農村土地經營面積佔用最多的主體。

第二類:有相應的文化和知識、善於學習、人脈和資金具備、懂經營管理,不願意繼續在城市務工的返鄉農民

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統計的數據,2018年農民工總量為2.88億人。這一類人當中,將有數量不少的一部分人對國家近年來的農業政策有一定了解和研究,思想敏銳、眼光獨到、眷戀家鄉、喜愛農村,不願意繼續在城市務工。在城市務工上班或者從事個體經營中,積累了不少人脈(人脈主要是便於今後農產品在城市裡的推廣和銷售)、學習掌握了一些農業新技術、新知識,懂經營管理之道,也積攢了一些資金。他們對今後我國農業未來發展趨勢看好,對從事農業創業有信心,樂意回農村從事農業創業。這類人將是未來小規模家庭農場、田園綜合體和種養殖戶的主力軍,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

第三類:現有在農村居住,以公司+農戶為合作模式的從事農業種植或者養殖投資的農民

現有在農村居住生活的年輕人、中年人當中,有部分人因家庭原因或者其他原因,無法或者不願意外出務工而希望留守在農村發展的。這些人大多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和落後、既想掙錢過小康或者富裕生活又怕承擔投資風險,公司+農戶這種農業種養殖合作模式,既不要投資人掌握過多相關技術,又不要承擔投資風險,對他們很有吸引力。在農村居住、沒有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或中年人中,有部分人將會選擇公司+農戶的投資經營模式,而成為將來農村土地的經營者。

第四類:年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從事農業創業的成功者

在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村人。面對現有城市工作難找或不如意,或者對農村和農業有想法、有信心,他們少部分人將憑藉自己所學知識和學習能力,選擇到農村去從事農業創業。當然,創業、投資有風險,創業也會有不少失敗者。在這群創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會成為成功者。這些成功者也是將來農村土地經營者之一(將來種地的)。


第五類:在城市退休、喜愛農村生活的養老一族

因為現在農村環境優美,道路交通、通訊設施、醫療條件也都大大改善了。在城市退休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現在比例約為10~15%,今後更多)不喜歡城市的空氣和嘈雜喧囂的環境,而追求能吃上優質農產品和過上農村悠閒自在的養老生活。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會選擇回到自己家鄉或者城市的郊區,租上幾畝地種上一些水果、蔬菜,養上一些雞、鴨、鵝、魚什麼的,過上田園生活,把農村作為自己今後的養老所在地。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這類人今後比例會越來越多。這個群體也是將來農村土地不可小視的種地人。

我認為以上5類主體就是將來農村土地的經營者或者種地的人。期盼你看後進行評價或發表不同意見。謝謝!


無來無去者


大家好!關於農村70後、80後、90後都不願種地了,未來土地誰來種這個話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如今農村土地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根據政策規定,2018年將全面完成土地確權工作,一旦土地確權就無疑提升了土地的價值,並且,國家出臺允許部分土地入市及抵壓貸款等政策,都表明農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土地和農村改革都會更加深刻。那麼未來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動,會有誰來種地?農民又何去何從呢?其實從三個政策可以預測出農村土地未來的走向。

一是農業戶口的全面取消,從戶籍上將農民與土地解綁,這為以後農民進城落戶提供了基礎性和關鍵性條件。

二是農村土地流轉,未來將成為規模化。隨著許多農民不願再種地以及大量農民進城,會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通過合法手段流轉給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或者家庭農場等形式。未來規模化種植會大量出現。

三是隨著土地承包期再次延長,土地再分可能性極小,沒有土地的只能通過流轉獲得,已經進城落戶、戶口遷出農村的農民,也將永久失去農村土地的相關權益。

以上幾點充分表明未來規模化種植成為趨勢,這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間接的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那麼農村土地面臨規模化種植,農民又何去何從呢?

第一種農民進城成為市民,脫離農業本身。

第二種農民在農村變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比如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

第三種農民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打工者。

第四種農民處於半農村半城市,遊走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

第五種農民按部就班的生活在農村,直到終老。

以上也只是本人的預測,但至於最後如何發展,還不得而知。不過,從農村改革來看,農業轉型是必然的,這是國家基於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生產效率以及農民收入水平來考慮的。也是社農發展和時代變遷大背景下,必然要經過的結果,但總的來說,未來農村改革必然深刻影響農村格局和農民的生活方式,農村和農民都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耕耘日當午


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當前大多數農村人所擔憂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我認為大家不必擔憂,將來地肯定會有人種,而且還會種得更好。

下來我給大家分析一組數據。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14億人口,有六七億是農民。國家現在強調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破,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二畝,農民平均耕地不到三畝。在中國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是農民。

美國人口3億多人,農民有150萬左右。美國農民平均耕地每人3000畝左右。200個人中有一個農民。

有以上數據可以看到中國農民的比例是美國的100倍。美國農民耕地的面積是中國農民面積的1000倍。這樣的數據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所以說中國農民太多,耕地太少,致使種地不掙錢,所以大多數年輕人不想種地。這是現實情況。

但是現實也需要大部分農民離開土地,不在種地,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減少中國農民的龐大數量。80後,90後不種地,這是形勢所趨,現實所迫,也是適應社會現實發展的。中國的農民數量必須大幅減少。只有減少到有少部分人認為種地可以掙錢了。地照樣是有人種了。

那麼以後種地的模式是農民大幅度減少了。有少數的農民就可以種好多地。種地即將向農莊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也就是說以後農民數量少了,一個農民就可以種好多的地,種地也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了,這才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目前大家看到的現象只是朝那個方向發展的過渡階段,所以大家不必擔憂,以後地沒有人會種的問題。

[我是農人潘哥,一名熱愛三農的退伍軍人,喜歡我的觀點或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哈!]


農人潘哥


這樣的說法真的是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些偏頗,現在的種地已經是一個產業了,不是誰想不想種的問題,是誰能種的問題了。

一、種地需要的條件

由於我國人口越來越多,農民與市民的比例大約各半,而農民中老年居多,年輕人很少,現在的種地主力大約是50-60歲左右的人,但一些土地流轉的承包者年齡大約在40-50歲之間。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種地的還是中年人居多,只不過是種地格局不一樣了。

現在種地分工比較細了,大體可分為農機手、土地承包者、小戶。而根據國家土地政策,將來耕地肯定要向大戶流轉方向走,所以,將來種地的人要更少,做土地服務的人也會精減。將來作物佈局也會變化,除四大主糧外,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更加強調規模化、生態有機化,所以技術種植會被重視。

而種地的條件就更加苛刻了。一是強調土壤有機化,二是重視種植規範性,三是種地職業化。這三個條件涉及到土地、作物技術和種地人,將三者有機地協調起來,利用現代科技來整合種植資源,將是一個趨勢。

二、由哪些人來種

我們擔心一些人不再種地了,其實這種擔心是沒必要的。我們需要的並不是能種地的人,而是能全面管理耕地的人。這些人我們稱之為“職業農民”,職業農民的基本方向是有種植技術、有經營能力、有農業情懷、有創新精神。這些人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有技術的原農業帶頭人

這些人包括農機手、作物種植相關的技術人員、農資銷售專業人員,因為這些人有相關技術和產品做支撐,會根據自己行業的變化進行產業調整,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或者進行技術轉化,會承包一些地做示範或者推廣,將來這些資源將是新品種、新技術的主要轉化人員,也是農業發展的排頭兵。

2、有經營能力的農民或者市民

這是人數比較多的一個群體,包括原來的種植大戶、後來做土地流轉的種植戶、各種有機農業或者生態農業的領航人物。 這批人腦子活,有思路,不怕有問題,敢於硬闖硬拼,將是種植的中堅力量。這就很好地回答了您的問題,一些不願種地的人、不會種地的人、不提種地的人就不會農業所認可,也不滿足種地的條件,這些人將會被分流到其它產業中,做其它力所能及或者更適合自己的事情。留下來的種地者人人都是有農業情懷、務實的經營土地的人,正是國家和農業所需要的。

3、有創新精神的專業院校畢業學生和農村種植大戶

農業院校的畢業生如果想利用自己所學做事的話,做農業種植是其中的一條路,而且將來肯定會有大批的農業專業院校畢業生投身到農業種植中,這是由專業分配和分流決定的。農村種植大戶,大部分已經從之前的種植中拿到了好處,而且有了更新的承包機制的話,他們是不願意放棄的。這就是為什麼職業農民培訓中,種植大戶是最為積極的,其中不乏一些種植大戶在農閒時到處學習,互相探討。

我們所看到的沒人種地只是一種表象,實際生活中,我們也正是需要一些經營、管理、認知、技術到位的農民和市民來做種植這件事,沒必要擔心沒人種地,或許將來多少年,您想種地還不夠資格呢,這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現象吧。


農資人實錄


關於以後農村誰來種地這個話題很多人聊起來都很沉重,因為現在的現實問題是這樣的:農村的70後外出務工賺錢,普遍不願意在農村種地,因為很多地方單靠種地的收入確實沒有辦法和在城市務工相比;而農村的80後基本上不會種地,80後有一部分人在小時候還是在田地裡面扛過鋤頭的,以前有學校放忙假一事,就是專門讓孩子回家幫忙的,可隨著他們的長大,都是上學或者外出務工,種地的事也忘記的差不多了;再就是農村的90後,他們更是很少在田地勞作,基本上對土地沒有什麼感情。面對如此現實,那麼將來農村的地到底誰來種呢?

有時候我感覺一些人在杞人憂天,雖然種地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關乎到我們吃飯的問題,但也不是我們老百姓能夠操心好的事。農村的地在未來肯定是有人種的,不過種植的方式及主體會發生改變,不會像過去那樣小面積的家庭作業,而是有經營主體把農戶的土地集中租賃後規模化經營,這樣可以取得更多的種地收入。這裡的經營主體可以是農業企業、農場主、種糧大戶等等。

同時,現在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不久的將來,種地智能機器人投入使用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智慧農業全面普及,那個時候一個人就可以操控上百畝甚至更大面積的土地種植作業,何愁農村的土地無人耕種呢?!現在部分山區農村土地的撂荒現象我認為是農業轉型過程中的一種階段性問題,不適應耕種的土地就需要還林還草,我們不能因此過分擔憂將來農村的土地無人耕種的問題。


洞察三農萬象


70後不願種地,認為“種地”“賠本”,力爭求穩。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努力的拼搏,極力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說白了,就是“消尖了腦袋”想多賺錢,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70後更有壓力。說起個人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雖然在“兒時”得到了父母的言傳身教,掌握了大部分的“種地”經驗,但傳統的老方法耕種起來實在是“只虧不賺”。即使是有在村裡大面積“拿地”承包的想法,但因缺啟動資金和先進種植方法變得“縮手縮腳”。想一下,萬一“賠本”了,一家老小怎麼辦?



80和90後絕大多數不會種地,也不想種地。作為農村的新生代,比起70後的哥哥姐姐和叔叔阿姨,父母更加“寵愛”,接受了更多的學校教育,在腦子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覺得在城市能有更好的發展。


農村人確實買糧比自己種糧更划得來。農村出現了太多荒土地,究其原因不是人們不想種地,而是種地壓根不賺錢。

有土地,不耕種,任其荒廢嗎?答案是否定的。多少年來,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土地又是農業的“命根子”。國家一直重視農業方面的人才培養與對農業和耕田的保護,對農民耕種土地補貼力度不斷加大,重新整合農村農耕土地資源,鼓勵農民積極承包。相信不遠的將來,農村土地耕種智能機械化全面取代人工,加上更先進科學的種植方法大大降低種植成本……到那時,種地一定很輕鬆,很賺錢哦!



明哥暢談三農


你說的的確如此。農村的“70後”現在都四十多歲了,一直在農村依靠古老的農業種植養殖模式從事農業生產,不瞭解農業種植養殖信息,不掌握種植養殖新技術,辛辛苦苦忙一年,到頭來掙不了幾個錢,種地的積極性很低,可是又不會幹其它工作,就只有繼續在地裡勞作。


農村的“80後”沒有從父輩手裡學習到農業種植養殖技能,父輩們也希望子孫後代跳出農村,到大城市奮鬥,所以說,現在的“80後”普遍都不會種地。

農村的“90後”現在二十多歲,他們的父輩從小就教育他們當農民沒有出路,所以說現在的“90後”從小就沒有在農村種地的意識,根本不會考慮以後在農村種地搞農業。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農業依然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農業還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那麼,將來誰來種地呢?我認為,以下幾類人將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一、掌握農業科技信息的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和網絡化時代,農業科學化種植養殖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不掌握新的農業科技信息,到頭來會遭受很大的損傷。比如前些年發生的“蒜你狠”事件,大蒜的價格一高,種大蒜的人蜂擁而上,供過於求,最後大蒜價格大幅下跌,種大蒜的人損失慘重。再比如我們當地的“獲嘉太山大白菜”在全省全國都遠近聞名,價格高的時候,許多人都把自己的主業拋棄,改種大白菜,大白菜價格一落千丈,幾分錢一斤,最後大白菜賣不出去,都爛在地裡,非常可惜。所以說,掌握農業科技信息異常重要,只有掌握農業科技信息的人,未來才會在農業領域站住腳。


二、掌握新型農業種植養殖技術的人。現代農業種植養殖是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行業,以前的種植養殖模式已經大大落伍,仍沿襲老的種植養殖模式,投入產出比很低,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生存很困難。我們當地一個小養豬戶,是個農業大學本科生,他在2016年投資建造了一個年出欄200頭的小養豬場,依靠科學規範的養豬技術,將管理服務區和生產區有效隔離,糞水及時清掃無害化處理,定期防疫,密切注意疾病傳染病的動態,在非洲豬瘟瘋狂肆虐時候,經受住了考驗,安然度過危險期,現在他養的豬供不應求,利潤很高,遠近聞名。


三、文化程度高、立志從事農業的人。現在的社會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沒有比較高的文化程度,就掌握不了日益更新的新知識,就發現不了新的農業科技信息,就學習不到新的農業種植養殖新技術。網上報道了很多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畢業以後到農村家鄉,依靠新技術養雞、養豬、種花卉、開果園發家致富的例子。未來的農村將是這些瞭解了新信息、掌握了新技術的高學歷人才的天下。

四、立志農業種植養殖的企業家。規模化種植養殖技術含量高、生產成本低、抗風險能力強,將是以後農業的發展方向,現在農村的農業合作社、農業集團公司、大型養豬場養雞場等等都逐步壯大,這兩年非洲豬瘟急性傳染病的肆虐,使很多中小養豬戶遭受了慘重損傷,而許多大型養豬場屹立不倒,確保了我國豬肉市場的穩定,大型養殖種植業“航空母艦”般的穩定作用將主導以後的農業發展趨勢。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投身到農村中去。

五、立志投身農業的科研人員。發展農業離不開科研,水稻、棉花、玉米需要新的抗病、高產、優質品種不斷研發,養豬、養雞、養牛、養羊也需要料肉比高、抗病力強的優質品種不斷培育出來,這些都需要廣大立志於農業的科研人員的傾心投入。我國著名的農業水稻專家袁隆平教授,一生研究水稻,給我國農業大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只有像袁隆平教授這樣的高科技人才加入農業,我國的農業才會發展壯大。


六、立志投身農業機械化生產的企業家。規模化種植養殖離不開大型農業機械,大型農業機械加盟農業生產,將人的雙手徹底解放,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抗風險能力大大提升,目前大型水稻收穫機、小麥收割機、玉米脫粒機、花生剝殼機、自動喂料機、自動收蛋機、自動收草機等等,各種機械層出不窮,使廣大農民徹底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植方式,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家加盟農業機械的生產。

總之,未來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將是高學歷人才,高技術人才,高科技研究人才,立志農業生產的企業家,投身農業機械生產的企業家,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隨著國家對三農領域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農村種地將大有可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43280000ac3f49b6639b\

火紅的狼


現在年紀大的種不動地,年輕人又去外面打拼,在城市買房,願意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這個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是為什麼青壯年不願意回家種地呢?難道僅僅是因為種地累和辛苦麼?種地不體面麼?究其原因,其實就是種地不掙錢,負擔不起家庭生活的各項開支。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這也是年輕人努力奮鬥的寫照,因為他們想過的更好,他們希望下一代過的更好。這其實也是城鎮化建設的結果。

為什麼種地不掙錢不划算呢?原因有幾點:

1、人均耕地面積太少

2、農產品單價太低

3、農忙時間短,農閒時間長,時間成本不合理。

那麼農村土地會閒置下去麼?當然不會,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可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今後農村人口會越來越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也會越來越少,農村會出現一些變化-----農田會改造,小田變大田、土地會連片、改造道路和渠道。

農業會提高機械化程度,人工比例下降,同時實行規模化、科學化管理,降低種植成本,發展規模效益。

新疆地區地廣人稀,好多地方的田地都是連片管理,其農業機械化程度之高、地塊之大令人咋舌。整個種植生產過程中,從土地平整、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收割直到晾曬、清糧、運輸,80%以上使用機械化。三兩個勞動力的家庭就能夠承包1000畝左右的良田進行生產管理,規模效益也是相當不錯的。

機械化、規模化農業,就是以後農業的發展模式。會有很多懂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管理的新型農民投入農村這個廣闊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