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死了?

德強汽車服務產業鏈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為什麼會死,原因就是不肯過江東。

那麼他為何不肯過江東呢?因為他失敗了,當初帶出的八千子弟,如今僅他一人回來,怎麼也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所以自刎於烏江邊。


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祖上世代為楚將。秦始皇征戰六國時,滅魏、燕、趙、韓,然後舉頃國之力征戰楚國,項羽之祖父,楚國名將項燕舉兵抗戰,最終兵敗自殺。楚國亡,不久秦王朝誕生。項羽骨子裡是有著深厚的貴族氣質和復國情結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舉兵響應。此時的項羽年僅二十餘歲。但也是從這裡開始,項羽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其叔父戰死後他獨自領兵,更是鋒芒極甚。


從幾場大的戰爭可見他的獨到的軍事能力和個人勇猛。鉅鹿之戰僅以5萬騎兵大破王離的長城軍團,斬蘇角擒王離,殲敵二十餘萬,令各國來見諸侯都是跪行相見不敢抬頭相視,可見他的威望和殺氣。彭城之戰更為驚駭。彭城是他的老巢,也是他封侯之地。在他討伐齊地之時劉邦佔彭城聚各路諸侯計五十六萬餘人反叛,項羽僅率三萬輕騎回援彭城,項羽極為勇猛,作戰可說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早晨開始由蕭縣從西打到東,僅中午就打到彭城,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餘萬。劉邦軍逃往南山,項羽率軍追到靈壁東阻攔,漢兵落入睢水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可能是老天助劉邦,突然狂風大作,劉邦僅率數十騎兵逃脫。


項羽有兩大優勢,一是個人勇猛,力能扛鼎,作戰身先士卒。他的軍隊深受其鼓舞都能不避艱險,以一當十;二是統兵能力強,軍事素養高,作戰總能出其不意,以少勝多,正如他死前所說,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這些雖然是值得驕傲,但也隱藏了弊端,項羽太年輕而且太順,沒受過太多挫折,貴族氣太濃。且又驕傲無視天下,一旦失敗就沒有心理承受能力,不像劉邦那麼厚黑,一輩子從失敗中走過來,經得起任何風浪。所以垓下一戰,項羽受韓信十面埋伏,全軍覆沒,他僅百餘騎逃到烏江邊,故土江東就在對岸,此時他卻崩潰了。

他再沒有戰場上的驍勇,他的內心脆弱,他的尊嚴和貴族氣質使他無面目存活於世,縱然他能逃出重圍,逃不掉良心的自責,也無法面對家鄉父老,終於以他自殺來平息天下之紛爭。


湘水微波


項羽自己都說了,天要亡我,非戰之罪。既然認定自己是亡於天命,回不回江東又有什麼分別呢。

如今,叔叔死了,同伴死了,八千子弟也死了,和他們一起死掉的還有萬惡的舊勢力。現在,只有我一個人還活著。我還有什麼面目去面對那些把自己的兒子親手交在我手上的江東父老呢?家,安好。我回家,只會連累家鄉。舊勢力已經消失了。忠厚長者是一個好人,如果讓他來管理這個天下也許比我還好吧。其實,最後,誰贏了都一樣,只要百姓們過的幸福,我的死活又何妨?想到這裡,年輕人拔出了劍,橫在自己的脖子上,念念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吟罷,劍以沒入喉嚨,年輕人就這樣,倒在了烏江邊,那一年他三十一歲。



沉默是金Gold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用戶劉云云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死與他的性格相關,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strong>一、剛愎自用

項羽的性格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項羽在反秦的戰爭中,不畏強敵,但是他在楚漢戰爭中,他的剛愎自用,生性多疑,才導致戰略失誤,連連失敗。

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祖父項燕是楚國的名將,因秦將王翦戰敗而自殺。項羽是在叔父項梁撫養長大。楚國被滅後,跟隨叔父過著流浪的日子。遭受國破家亡的悲痛,但在項羽的心靈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同時在他的心理感受到宗室親情。這些因素,影響到了他的一生兵後來在用人,統軍等方面,都體現了唯親是用的特點。

項羽曾經的部下陳平,對其評價說:“項王不信人, 其所任愛, 非諸項即妻之昆弟 ,雖有奇士不能用 。”

項羽是反秦最大的一股勢力,身邊有很多人才,如韓信、黔布,陳平,龍且等。後來非親的人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了宗親,這是他後來失敗的主要原因。

項羽用人唯親和生性多疑,不辨忠奸,不善納諫,導致很多人才投靠了漢王。英布本是項羽的愛將,戰功顯赫,受封九江王,但數年的征戰中,與項羽產生的隔閡,後來項羽多次向他調兵,他都稱病不出。 《史記》記載:“項王由此怨布, 數使使者誚讓召布, 布愈恐 ,不敢往 。”

韓信最初跟隨項梁,項梁死後,又跟隨項羽,曾多次向項羽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項羽不採納。結果投奔漢王劉邦。

陳平是一位謀臣,在項羽帳下任都尉。他害怕項羽猜疑,也逃離了楚營,投奔劉邦,利用離間計,使項羽與范增之間產了隔閡。

項羽的叔父項伯,是宗族親人,有負重託,甚至都成了內奸。在鴻門宴上,范增令項莊舞劍“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而“項伯變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致使劉邦趁機逃生。

項羽縱容身邊的宗族親人,反而成了項羽的累贅。項羽是一位軍事天才,但用人方面與劉邦相比較的話,相差得太遠。身邊的能人異士,提出很出建議,並沒有得到採納,導致人才流失,最後成了他的死敵;而那些宗族親人,不堪大用,趁機謀私利,洩露軍機,嚴重破壞項羽爭霸的發揮。

二、過分崇尚武功

項羽過分崇武,自認為只有武力才能征服一切。忽略了其他的鬥爭手段,雖然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但是不懂得兵不血刃,攻心為上的道理。最終斷送了自己的霸業。

《史記》記載項羽的事蹟,不難發現,他是一位驍勇善戰,英勇無畏的人。從舉兵開始,項羽所向披靡,如“攻定陶”、“拔襄陽”等,東救齊地,西破章邯,鉅鹿與彭城兩戰,將爭霸事業推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項羽從小跟隨叔父項梁,讓其學兵法、學劍術,都是半途而廢,導致他後來在楚漢戰爭,只知道鬥勇,而不知鬥智。

在楚漢戰爭中,項羽派人誘降韓信,結果沒有成功。而劉邦老謀深算,多次利用謀略手段來對付項羽。

鴻門宴之前,利用項伯夜訪張良之面,拉籠項伯;用離間計弄得項羽與范增不和;在鬥智方面,項羽明顯不如劉邦,這也是最後失敗的原因之一。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曾評價項羽:“項羽打仗,長於治兵置陣,摧鋒挫敵,而不足於權謀,疏於籌略,可以說這是他演成兵敗自殺的原因之一。”

項羽殘忍好殺的性格,因此失去民心,也失去天下。項羽性情剛烈,直率精暴,主要是他從經歷了國破家亡的遭遇,對秦國的仇恨極深,使他的個性轉變成殘暴不仁。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下令把20萬投降的秦軍坑殺了。進軍咸陽,殺降王子嬰,燒秦宮。楚漢戰爭中,項羽過多的殺戮,造成百姓對他有很多的抱怨,從而不願依附於他。對項羽來說,失去了群眾基礎。

<strong>三 、政治幼稚

項羽是一位崇武的人,但政治手段幼嫩,容易衝動,沒有辨別真假,輕易相信他人,多次錯失機會,才導致最後自刎。

滅秦後,項羽放棄了關中之地,而遷入彭城,這個決定直接影響了他在楚漢之爭中陷入被動的局面。關中經濟,政治發過的地區,在地勢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彭城是易攻難守的城鎮,輕信他人,成功名就,需“富錦還鄉”的謬論,完全不顧大局。

項羽聽到風就是雨,自己不加以分析,輕信他人之言。他進入函谷關聽曹無傷說“沛公欲王關中”時便立即“大怒” ,下令發兵攻打劉邦, 但由於項伯的勸告、劉邦的辯解最終卻取消了進攻計劃。可見 ,項羽最初決定要“擊破沛公軍”的計劃顯然是一時衝動所致, 發兵與否並沒有經過仔細斟酌 。

楚漢之戰,到了最後的階段,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以四面楚歌來迷惑項羽,作為身經百戰的軍事統帥,不冷靜的分析當下的形勢,部署備戰,反面幼稚地輕信楚地盡為漢軍,悲觀的情緒油然而生,與虞姬泣別,喝著悶酒,唱著悲歌。對人生已失去了希望,心灰意冷。最後兵敗自刎。

史學長空說:

項羽在歷史上是傑出的軍事人才,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格局,也決定了他的命運。他英勇善戰,但缺乏謀略。身邊人才濟濟,卻不懂得善用。不善於採納意見,分辨是非,輕信他人。造成他最後悲劇收場。

項羽推翻暴秦,順應歷史潮流,為後來的西漢統一全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反秦的過程中,他完成了歷史使命,同時他以自傲的性格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文獻參考:《史記》


史學長空


項羽為何死了?這個問題其實不用多講的,劉邦最後不也死了嗎?關鍵是項羽的死是出於無奈,還是有一種不想再讓天下亂了呢?他的死其實是有意義的。因為他不想江東再遭兵亂了,畢竟受苦的是百姓。



烏江兵敗,不是他打仗不行,而是遇到了對手韓信,從西楚霸王到兵敗烏江;瀑布式的來得太快,連他自己也無法相信敗得如此的快。

項羽為何而死?多方面原因,但大致不過以下幾點而已;

鶴立雞群式的突現自己現在最高處,實際也是最危險的境地。

傲視群英,剛愎自用;殺義帝無益,反受其蓋;反秦的項家軍,是大秦滅亡的催化劑;項羽以自身的威望,逼迫了劉邦先取關中的功勞,而且還能傲視群熊,靠的是項羽的自身實力。那個時候的項羽誰敢與之爭鋒?可以肯定的說沒有。為了獨立於楚懷王的名義之下,直接殺了義帝,自己自號西楚霸王,就這個名號就說明了一切,難道還有北魏霸王?東齊霸王嗎?沒有。當時之情況是項羽獨大,沒有對手而已。所以西楚霸王項羽就成了天下共識的霸王,眾諸侯都是項羽來分封,實際上項羽就是沒有加冕的皇帝了。

正是如此,項羽看不起其他的諸侯,不服者就打。但都打不過項羽,所以內心開始怨恨項羽者不在少數。加上項羽也開始自負得很,聽不得反對的意見?這樣下去,只能是離開他的人我也來越多。

武力解決一切,不顧形勢的黷武;最後總是越打的仗多,失去的就越多;就算打勝了,相對得到的,實際是負值。



以常態之式,面對不斷變化的格局;最終敗的必定是自己。項羽正是如此,總認為自己勇不可擋,猶如當年反秦一樣,就能手到擒來,轉危為安。當然這種情況在項羽身上是可以實現的,那是面對什麼對手而言。遇到韓信這種兵仙級別的帥才,那就不起作用了。

四面楚歌,告訴項羽輿論戰沒有跟上形勢;在垓下之戰中,項羽雖然失敗了,但其兵力還是可以做最後的突圍,俗話說置死地而後生,項羽也正面臨第二次背水而戰,如果此時霸王能夠鼓舞士氣,做一次動員,那麼其戰力十倍上升,可惜的是霸王不願意這麼做了,因為這樣下去的話,死更多的就是江東子弟。而劉邦卻很好的利用了心理戰加輿論的效果,一邊讓人勸降霸王的兵,一邊又打親情牌(讓漢軍能者吹唱楚國的歌),可以說霸王的兵不怕死,但誰都害怕故鄉的歌。因為一旦聽到,家鄉的親人就在眼前浮現。這個時候,再堅強喝點兒郎也會變得顧慮重重,何況是面對不利的局面。



愛情心已死,霸業以無心。霸王以死換取眾生,不可謂不是真的。項羽能過江,但過了江又如何?換來的是劉邦大軍的追殺,江東再無寧日;以霸王之威,何愁十萬兒郎不來?但項羽沒有過江,一是虞姬已經走了,這是霸王不過江的理由之一;沒有虞姬,能再擁有昨日的輝煌又如何?沒有虞姬,項羽失去了支柱。二是為了江東百姓,不能再捲入戰爭了,八千子弟已經所剩無幾,自己不能再讓江東子弟折損了,也更不能讓江東百姓來買單。


歷史戲語


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他很有天賦,很有志氣,也很驕傲。但他不是個有耐心學習的人,不樂意去面對不足。一切只憑天賦、 志氣、驕傲。

憑天賦,打下了一片輝煌。讓他堅信,自己的屬性就是“無敵”,憑智力、武力,沒人能打敗他。取得的一切,靠的既不是學習、知識,也不是團隊,是他自己的能力。

而劉邦,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太知道自己行不行了。政治上,蕭何比他在行,那就交給蕭何;軍事上,韓信比他在行,那就交給韓信;見識,上,張良比他在行,那就聽張良的。

劉邦一介平民,四十老吏,亡秦滅楚,一統江山。卻坦率直言:此三者,皆人傑也。

至於其他人,樊噲夏侯嬰Q,屠狗牽馬之輩;周勃灌嬰織蓆販履之徒。

韓信也是草根二半吊子起步, 但他愛好軍事,熟讀兵書,異於常人的鑽研精神。每次打仗都像作死,讓隊友贏了也不知道怎麼贏的。完了給別人用理論分析、別人也未必能懂。對待懂用兵的俘虜,以師禮事之。項羽憑的僅僅是個人智勇、天賦。十年前,他是才氣過人的項羽, 對面是一幫鄉巴佬。五年前,他是才氣過人的項羽,對面是幫創業黨。現在,他還是才氣過人的項羽,對面是幫專業團隊。連灌嬰都成長為職業騎兵師長。,

用人,輸給了劉邦;用謀,輸給了張良;用兵,輸給了韓信;用武,又被灌嬰追到絕路。讓他怎麼承認不如他們?

單挑,他天下第一;打仗,他正面剛所有;他不仁嗎?恭敬慈愛,關心下屬;他不義嗎?破釜沉舟,救別國盟友;他不狠嗎?殺上將奪兵權;他沒權謀嗎?拆解組合,分封列國;他不得人心嗎?死後,魯地臣民也在為他戰鬥,見到他人頭,才降漢。

他想不通自己哪一點錯了,為什麼會輸。實際上他做到了他切下的最好。還是因為不學習,高深的他不懂。那群¥入了咸陽,就收藏圖書;他到了咸陽,就殺人放火。

那幫鄉巴佬幾十歲的人了,尚且活到老、學到老,二十多歲的項羽就不屑學習任何東西了。

他不懂什麼是仁政,不懂什麼是大義,不懂什麼叫政治家的胸懷, 也不懂軍事的學問,更不懂人心。

他不明白啊,以他的認知,他做的已經完美了啊。淪落到這一步,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天要亡他。極度的自我懷疑下,讓他抓住了這根要命稻草。所於是他認定是天要亡他,所以他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




小蘿蔔ai生活


項羽,歷來作為武力的頂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但是上帝造人都是公平的,為你開了一扇窗就會為你關閉一扇門。智商不足的劣勢凸顯出來,雖有謀臣范增,但是項羽本人比較傲,骨子裡並不聽從他的建議。做事依舊我行我素,並且有婦人之仁,重義氣,不忍心殺了劉邦。以致導致後面的四面楚歌,英雄落寞。總體而言,項羽的死也是自己造成的。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不拘小節,精通御人之術。依靠自己是無法成事的。




花弄影101450551


想當初,項羽百戰百勝,鉅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殺死秦王子嬰,成就西楚霸王之名,何等威風。但他依舊當不了帝王,用七個字形容這個人----“羽雖神勇,莽夫也”。本小編很喜歡項羽這個人物,他要是沒有稱帝之心,絕對是最NB的武將,只可惜他有稱帝之心卻沒有稱帝的心智和手段。咱們來看項羽這個是個什麼樣的人。

1.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後來,項梁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隻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2.范增是唯一一個在項羽身邊為他出點子的人,項羽把他當父親一樣對待。在密謀宴會上,范增多次向項羽發出殺劉邦的信號,並讓項莊表演,企圖藉此機會刺殺劉邦,但最終失敗。然後劉邦用計謀挑撥他們兩個人的關係,范增辭官,病逝在路上。

他結合必然失敗的兩大缺點:不學習、不聽人勸。最主要的是他太自負了,他贏來的這一切,都是憑著他的天賦,他堅信自身帶有無敵buff,沒人可以擊敗他。

接下來說說他為什麼死了,咱們來看看他死前最後的表演:霸王別姬,東城二十八騎,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在這三處戲裡,項羽反覆的說:“今日落到如此地步都是運氣不好,是天要亡我”他反覆的強調是天要亡他,你說這是為什麼?他都不知道為什麼----我這麼無敵,誰能打敗我,肯定是老天不容我。這位大哥的心理活動就是這樣的,所以說自負才是他的死因,自負到不承認他的失敗,把所有事情都推給老天,然後想著既然老天讓我死,那我就死吧,他找到了人生的答案,自刎了。


流浪的六耳


兵家評項羽:有蓋世之勇,卻身勇而心弱。

項羽,楚國公侯世家,世代貴族。從史書上看,其國雖滅,然而其家未破。故而,族中奴僕隨從皆在。而慕項氏之名而來追隨者,從未絕過。

所以,項羽就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的,聽到的讚譽之音,遠超過批評聲。自少年時起,直至垓下之圍前,就未遇過重大挫折。

又其人天生神武,勇力絕倫。從軍後,屢屢摧鋒破陣,身歷百戰,百戰百勝,未嘗一敗。故而,驕恣之心,早已深入骨髓。

而等到他中了劉邦之套,傾其主力精銳,與老劉死磕相持,而忽視了全局。。

等回過神來後,卻發現韓信已掃平北方,天下大勢已去。所以垓下之圍,十面埋伏後,當十萬雄兵只餘寥寥百十餘騎時,他的信心早已隨敗局而崩潰,再也無有半份過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的雄心了。此時,自刎就是唯一選擇。

所以,太順風順水了,對人也絕不是好事情。後人嘆曰: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就是為之惋惜的!



風去了無痕D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當項羽來到烏江邊時,有一條船在那裡等他。駕船的烏江亭長大約是一位崇拜項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裡,一心要救項羽過江。他對項羽說,現在整個烏江之上,只有臣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即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

顯然,劉邦是代表著“歷史方向”的,項羽則“不合時宜”。事實上,此後,像項羽這樣傻,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越來越少,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說他的失敗是“天之亡我”,也對。

項羽之死,似乎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虎和豹的時代結束之後,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時代。而且,那狼也會退化為狗,走狗。



項羽,大約生於公元前233年,死於公元前202年。起兵時二十四歲,是個少年英雄;自刎時三十出頭,是一個男兒告別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齡。

項羽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留下了許多故事、傳說、成語,還有許多話題。大家熟知的成語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觀、衣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以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無顏見江東父老”等。最膾炙人口的詩則是李清照的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9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2fee430ba6a444a1b55fa7ef5f89dd8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