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在當今世界,還有哪些“日不落”的國家呢?

也就是這個國家,因為領土足夠遼闊,太陽東昇西落無論如何都能找到自己國家的領土,或者是這一塊,或者是那一塊。

我們知道大英帝國在二戰中享有這個尊號,因為他家殖民地遍佈東西半球。然而,到今天,法國也可以以“日不落共和國”自居,因為法國在地球另一面還有好幾塊海外屬地。

這裡說的就是南太平洋的法國海外領地。法屬波利西亞與法國本土時差11小時,加上法國在太平洋其他島嶼,組成一個日不落國,是妥妥的。

那麼,在殖民地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的今天,為什麼法國還能在距離本土極其遙遠的地球另一端,保有海外殖民地?他們歷史上如何佔有,如今又如何管理這裡呢?


1.南太平洋,殖民時代最後的班車

1770年4月19日的清晨,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正站在船頭向外張望,希望能從茫茫大海上發現什麼。

自1768年從英格蘭普利茅夫出發,並受海軍部委託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起,他們一行人已經在海上航行了整整兩年。從太平洋裡的塔西提島補給出發後,在南太平洋海域又漂泊了整整一年。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庫克船長第一次環球航行航線

正當庫克船長決定失望的放下望遠鏡時,他的眼角突然看到,在海的另一邊有一片土地。他激動的命令船員向西全速航行,因為他發現了一片地圖上從未記載過的地方。

庫克船長將他登陸的地方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佈這片土地屬於英國,由此正式拉開了南太平洋的殖民序幕。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英國傳奇航海家庫克船長,曾三下太平洋並發現澳大利亞,最終被夏威夷土著所殺

由於醫療與航海技術的限制,歐洲殖民者對於南太平洋群島的殖民開發十分緩慢。在17、18世紀,雖然有許多歐洲冒險家和傳教士造訪過這些群島,但都僅限於登陸考察,遠遠談不上殖民。

例如土阿莫土群島,自1606年起被西、荷、英、法、俄、美等國探險家造訪過20次之多,但始終沒有建立起持久的殖民地。過遠的補給距離、貧瘠的土地,這些都讓殖民者始終對它們缺乏興趣。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直到19世紀中後期,蒸汽機和輪船解除了距離上的限制、藥物和後膛槍消除了衛生問題和當地人的反抗。這才使南太平洋上大規模的殖民征服真正開始。

早期的殖民接觸也給這些波利尼西亞原住民帶來過一些好處,塔西提王國的崛起就是得益於歐洲人的到來。1788年歐洲傳教士造訪塔西提島後,酋長波馬雷一世通過與英國傳教士的貿易獲得了西方先進武器,進而征服了幾個相鄰海島,將其整合建立起塔希提王國。

同時,在教會影響下,波馬雷二世皈依了基督教,在南太平洋上建立了一個具有文字與法律的“教會王國”。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1842年,法國宣佈波利尼西亞為法屬領地

但隨著雙方交流的增多,西方人帶來的酒精和欺詐式貿易產生了許多混亂,這嚴重的損害了當地英國教會的權威。對塔西提島企圖已久的法國也終於等到了機會。

塔希提女王波馬雷四世在1836年驅逐了兩名法國教士。隨後法國在1842年派軍艦抵達塔希提島,要求塔希提女王對法國進行賠償。但實際上法國人直接要求塔希提島成為其保護國,在英國政府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法國就控制了塔希提島。

1880年,塔希提島正式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波利尼西亞大三角,三角之內生活的新西蘭毛利人、夏威夷人、湯加人、薩摩亞人、圖瓦盧人、復活節島土著等即為典型的波利尼西亞人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波利尼西亞獨木舟,波利尼西亞人數千年前便可駕駛它穿梭於太平洋

英國小說家毛姆在1919年寫成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

中,主人公最後就是去到了塔西提島隱居生活。

小說中描述的島上,到處都是歐洲來的流浪漢、水手在此尋歡作樂;而土著女人美麗神秘,又有一股難以形容的放蕩韻味,使得主人公沉迷不已。毛姆寫的既是殖民時代塔西提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帶有某殖民式的“東方主義”眼光。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大溪地,既塔西提島,現在已是旅遊勝地


2.兩次世界大戰促使的殖民格局劇變

那麼,現在南太平洋只剩下了法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殖民地,其他國家的殖民勢力早已消失殆盡。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還要從一戰講起。

一戰爆發後,日本出於投機心理參戰。但遠東可供日本“撿漏”的德國資產並不多,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強佔膠州灣外,日本從這場大戰中獲得的好處還有:德國南太平洋殖民地中的俾斯麥群島。

至於新幾內亞島上的“威廉皇帝領地”則在1918年被正式割予澳大利亞,而德屬薩摩亞則被割予新西蘭。

一戰後德國殖民地實際上被英法勢力瓜分一空。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又派兵佔領了諸多南太平洋群島,例如包括布干維爾群島、新不列顛群島在內的大部分的新幾內亞地區。但由於距離過於遙遠,法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逃過一劫。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1948年6月30日,最後一批英軍降旗撤離海法港,宣告英國在巴勒斯坦28年的委任統治歷史正式結束

二戰結束後,全球爆發了大規模的去殖民地化。這不僅表現在非洲殖民勢力的崩塌,也體現在南太平洋這些如珍珠般灑落的島國

自1962年1月1日西薩摩亞獨立後,太平洋島國便紛紛效仿,但這並沒有影響到法國與美國的殖民地。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獨角獸核試驗:1970年法國政府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穆魯羅瓦環礁引爆核彈

實質上,戰後去殖民地化運動是美、蘇兩國聯手推動的成果。蘇聯想把自己打扮成國際反帝總頭目;美國則是迫切需要新市場來消化自身在二戰時湧出的過剩產能,並且身為新世界霸主的它也需要擴大自身勢力範圍。

大量殖民地被老牌列強英法把持,這顯然不符合美蘇兩大巨頭的戰略要求。但法國何德何能能保留下南太平洋的殖民地?


3.殖民模式決定殖民地去留

英國的殖民模式可以稱為“代理人模式”,在當地駐派軍事行政官員,和當地原有的部落首領、國王等進行半強迫的合作。

這樣英國殖民者可以依靠當地原有政治秩序來獲得利益,反過來又用強大的武力手段維持統治秩序,確保長時間的“合作”。

這種殖民模式可謂有利也有弊,好處在於殖民成本低廉,可以進行快速擴張。殖民者只要用強大的武力迫使原有統治階級合作即可,短時間內便能獲得大量回報。

但短板也是顯而易見的,原有的政治架構被大量保留,提供了將來獨立的可能性,並且註定了和英國本身不存在文化上的認同。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1965年也門亞丁,當地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遭到鎮壓

英國殖民模式的典型便是印度。在東印度公司殖民時代起,拉一派打一派便是殖民者的慣用手段,他們往往和某一土邦王公合作,來對另一土邦王公進行打壓。

在1757的普拉西戰役中,英軍統帥事先買通了孟加拉軍隊的將領米爾作為英國的內奸,戰役發生後他指揮的孟加拉軍隊一動不動,坐看國王軍隊潰敗。戰役結束後原國王被處死,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即扶植印奸米爾為孟加拉的傀儡國王。

通過類似的手段,東印度公司在短短100年時間內吞併了面積是英國本土幾十倍的印度。

英國在對印度全境殖民後依然運用土邦王公來維持統治。1813—1823年共有300多個土邦先後與東印度公司簽訂《軍費補助金條約》,大權移入英國駐紮官手中。

但土邦王公對內仍享有很大自治權,在邦內仍是絕對的專制統治者。他們頂著各種不同稱號,如羅闍、摩訶羅闍、納瓦布和尼柴姆等,這些封建王公是維護英國殖民統治的社會支柱。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全印度約有土邦562個,都是東印度公司各種形式的附庸國。在1857年以前,英印當局試圖採取兼併土邦政策,但觸發了印度民族大起義。而後殖民者接受教訓,改變對印政策,決定保留並扶植這些土邦王公。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土邦王公

1858年英國宣佈放棄先前的兼併政策,承認土邦王公的政權。1877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宣佈兼任印度女皇,全印土邦歸其直接統治,英國用以統治印度的土邦制度最後形成。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1858年的南亞次大陸

法國則是選擇了一條與英國完全相反的道路,對於殖民地進行全方面、徹底的殖民統治。

法國近代的政治術語中並不使用“殖民地”這一詞語,取而代之的是“海外省”,也就是說所自始至終法蘭西殖民帝國是用國內的統治秩序來管理殖民地的。

法國19世紀在非洲的殖民活動便是貫徹這一理念,對當地進行徹底的“法蘭西化”,在當地設立法語學校、建立殖民醫院,殖民地公務員系統甚至和國內別無二樣。

同時也為殖民地提供了誘導性的“獎勵”,可以到法國本土進行學習深造,甚至工作任職,但這些的前提是你已經被很好的“法蘭西化”了。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1896年,法國為實現貫通東西非的V-M計劃(從佛得角到索馬里),派馬爾尚率土著軍從法屬剛果向東推進,1898年7月到達蘇丹的法紹達村,升起了三色旗

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903年決議的“鄉村學校”很好的概括了法國的殖民目的。“法國人的目標,其實是要和當地儘可能多的人直接接觸。喬治.哈代便稱:鄉村學校,他們的作用就是馴化當地人的機器,就是傳播法蘭西文化的工具。”

這是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4年春的法令中第三條,也露骨的透露了其“同化原則”思想。

其中規定到達21歲的殖民地男子符合以下條件即可稱為“法國公民”——前軍官、擁有高等學歷或中等學歷、公務員或相關人士……。

這些條件無不在鼓勵,你要先“為法蘭西做出貢獻”,然後才能稱為法國公民。做法國公民並不是你的權利,而是一種獎勵。

因此法蘭西殖民地的人們如果長時間生活在這套秩序下,自然而然的就會認同了自己的“法蘭西人”身份,忘記原有文化根源。那麼既然文化根源都已忘記,就更稱不上什麼獨立思想了。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法軍喀麥隆步兵團

法國即使沒有在非洲很好的建立這套秩序,也依然留下了許多難以磨滅的痕跡。法語現在仍然是剛果共和國等20多個國家的官方語言,西非諸多國家使用的“西非法郎”仍由法蘭西銀行控制發行,甚至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世界盃奪冠的法國隊內有許多黑色面孔,這都是法蘭西殖民帝國的遺產。

從客觀上說,整個法屬波利尼西亞人口只有區區28萬,放在歐洲也僅僅是一箇中型城市的規模,這決定了它必然沒有太大的政治能量去獨立。

但從更深層次來看,這要得益於法國目光長遠的殖民計劃,徹底的將殖民地與法蘭西本土綁定在一起,將“獨立”變為遙遠而模糊的記憶。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西非法郎,類似還有中非法郎與太平洋法郎


4.身處後殖民時代的思考

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人,“殖民”這個詞似乎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印象中它是屬於18、19世紀的詞彙,是一個集合了了壓迫、屠殺、掠奪等特質的不光彩字眼。

但現實證明,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存在像法屬波利尼西亞這樣的殖民遺存,只不過它們換了一層不同的偽裝,把自己打扮成無害的模樣,直到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正如薩義德所說的,在後殖民主義時代,殖民者不會把槍炮擺在你面前,取而代之的是在文化、話語權上消解你的存在。

新殖民者不會像它們的前輩那麼粗暴,而是漸進的灌輸價值觀、審美、意識形態、文化甚至語言來達到他的目的。

另外,語言構成話語,掌握話語的人就是權威,但是權威必須和權力結合在一起才有力量。

知識帶來權力,而更大的權力反過來要求更多的知識,所以話語構成層層疊疊的權力網。在後殖民時代弱者不僅會失去財富,更會失去自我表達與構建的權力,到最後我們會失去“我們”。身處後殖民主義時代,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並不是失去財富或領土,而是失去我們自身。

法國為何還能保有南太平洋殖民地?

▲法國殖民時代的學校,越南胡志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