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很多新事物、新環境是充滿新鮮感的,我們也認為小朋友會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樂於接觸新東西。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小朋友每次看到新的事物,到了某個新的環境,都會又哭又鬧,表現出極大的不願意,有的甚至還表現出對新事物,新環境的恐懼。可是為什麼有的小朋友會產生恐懼呢?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孩子總是恐懼是否正常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卡岡曾對兒童恐懼做過眾多研究,在他的一個研究項目中,他發現,當孩子從4歲起,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會表現出對新的事物或未知的事物比其他人更大的恐懼。通過對孩子腦部神經的研究,他進一步發現,過度恐懼的心理特質與大腦杏仁體過度活躍有關,同時孩子還會表現有心率加速,呼吸加快等生理特徵。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卡岡的研究持續到孩子成年,他的研究結果發現,23%的恐懼下其實都掩蓋著一種焦慮症,如果沒有對這種恐懼心理加以糾正,那孩子在成年後往往會表現得很焦慮,帶來更多的心理問題。但是家長們往往認為這種恐懼是正常的,低估了恐懼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作為爸爸媽媽,一定要積極對待跟關注,幫助孩子減少對恐懼,進行糾正。

①恐懼是受大腦的控制

神經學科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隻對人類和蛇表現出恐懼的猴子,進行大腦手術,將猴子的大腦額葉切割掉,發現猴子再也不害怕人類跟蛇,甚至還會跟蛇進行遊戲。因此,恐懼是人身體上的一種正常反應,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②恐懼是孩子表達自己感到不安全的一種方式

因為孩子在表達自己想法還不是很順暢,所以大部分孩子如果覺得自己不安全,受到威脅,就會通過表現出恐懼來尋求幫助。行為心理學家通過對幼兒的觀察,發現當孩子在1歲以下時,會對陌生的物品表現出恐懼,在1-2歲時,會對父母突然離開,洗澡等表現出恐懼,在2-4歲的時候,會對黑暗、動物等表現出恐懼。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緩解孩子的恐懼,在不同的階段,爸爸媽媽要重視孩子的恐懼,通過與孩子互動,減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爸爸媽媽怎樣幫助孩子緩解恐懼

①不要在孩子面前拿他跟其他孩子對比

很多爸爸媽媽看到孩子在新事物面前表現得扭扭捏捏,甚至還哭鬧時,往往會給孩子舉個別人家孩子表現得多好的例子,看似在鼓勵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但對孩子來說,這樣做會加深孩子自己的不自信心,嚴重的話還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所以當孩子表現出恐懼的時候,不要拿別的孩子跟他對比,也不要用言語嘲笑孩子,而是要理解孩子,跟孩子溝通,看看孩子是因為什麼而恐懼。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②瞭解孩子恐懼的對象

很多孩子表現出恐懼,並不是莫名其妙的。他們是有特定的恐懼對象。比如有些小孩對上學感到恐懼,並不是說孩子不喜歡上學,有可能是孩子因為不適應與其他孩子互動,或是學校的作業壓力大,或是在某些功課上很吃力,導致孩子出現了恐懼。家長們要耐心地觀察孩子,看看孩子是因為什麼而感到恐懼,再根據孩子恐懼的原因,幫助孩子,糾正孩子的恐懼心理。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③用漸進式的方法克服恐懼

克服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恐懼,因此很多爸爸媽媽很直接地鼓勵孩子去接觸,做他們感到恐懼的事情。但更妥善的方式是用漸進式的方式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比如,當孩子很害怕上學的時候,發現孩子是因為功課難度大而恐懼上學,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以用難度較小的功課給孩子完成,讓孩子適應,先接觸較輕的恐懼事物,再慢慢加大難度,這樣孩子都自信心會加強,克服恐懼的意願也會加強。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④定期面對引起恐懼的情景

有些恐懼是孩子的潛意識中認為的。在瞭解了孩子恐懼的原因跟對象後,爸爸媽媽可以通過跟孩子溝通,幫助孩子在頭腦重想象恐懼的場景,聽聽孩子的表達,讓孩子先在想象中適應讓他恐懼的情景。接著,對於恐懼較深的孩子,爸爸媽媽還應該定期創造場景,讓孩子逐步接觸,慢慢適應,最終也能幫助孩子糾正恐懼心理。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孩子膽子小,遇事害怕恐懼愛哭鬧,果兒媽媽建議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本讓孩子學會堅強的書籍《幼兒自我管理》,這本書會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學會克服心理的恐懼,內心更加強大。

孩子遇事恐懼、愛哭鬧?教給家長4個方法,讓孩子更勇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