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拼全力,要在大城市買房?你怎麼看?

陳柱


大城市意味著更好的教育醫療條件,以及更好的就業環境,但是並不一定適合多數年輕人在這裡買房。原因只有一個字:貴。


隨著戶口逐漸放開,年輕人選擇落戶城市更容易方便,但是不管選擇了哪個城市,最終都要在落戶城市買房成家。


財智成功認為,年輕人很有必要在初入社會時選擇到大城市打拼一番,接觸最先進的商業模式,學習最新的知識和技能,與優秀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最快提升能力。至於是否選擇在大城市買房,則要看個人能力。


如果個人能力很強,幾年的時間就成為公司中高層或者核心員工,年收入數十萬,那麼當然可以考慮今後在大城市安家。如果收入很難提升,在公司中也沒什麼存在感,上升空間有限,那麼30歲之前離開大城市,到家鄉附近城市發展是更好的選擇。


大城市各類資源豐富,但是生活成本高昂,正所謂欲戴其冠必受其重,想要享受大城市的生活,就要適應大城市的節奏,能夠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收入。


如今的房價很高,非常高,普通人不吃不喝四十年都不一定能在大城市買一套房。年輕人面臨著沉重的生活壓力,但是消費往往又不夠節約,月月光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家裡有礦還好,如果是普通家庭,父母手裡也沒多少存款,在大城市買房不僅會掏空父母養老救命的錢,還會讓自己活得非常累,甚至陷入債務危機中。


在向銀行申請房貸時,銀行會對收入進行審核,如果月供超過工資收入的一半,審批就不那麼容易了。過高的佔比意味著抗風險能力比較低,一旦工作出現問題,還貸就非常困難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大城市適合學習成長,但是不一定適合安家落戶。正所謂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只要收入夠高,哪個城市都買房都不是問題。世上最怕有人打腫臉充胖子,收入不高還迷戀大城市的繁華,最終只會讓父母分擔壓力,再搭上自己的青春。仔細想想看,難道拼盡全力買房,就是為了在大城市當一輩子房奴嗎?


財智成功


我覺得要從幾個方面去考慮第一,我從學校畢業以後就在外面工作,一直到現在,家裡的啥活又不會,不在外面在家裡幹什麼?

第二,既然在外面一直生活,那就想在外面安個家,租的房子總不是自己的住不踏實,天天怕老闆漲房租,或者趕人。

第三,既然長期在外面,小孩要上學,買個學區房,小孩的上學的事解決啦!

第四,對於我們這代年輕人來說,不買房反正也存不到錢,錢這東西有的多也就那樣用掉啦,少,日子也就那樣過來啦!不如買個房到也算存錢了吧!

第五,老家修房子也不便宜,而且一下要那麼多,對於我們這種普通人家的,一下搞那麼多也挺困難,買房只要交個首付,好搞點。

第六,其實我們這代年輕人其實是不想住農村的,我們習慣了外面城市相對方便一點的生活,和相對好的資源,下一代也能在這樣的環境下而與驀然。




簡單小日子


年輕人是否需要在大城市買房子呢,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我正年輕,生活在廣州市天河區,房子是必須品,在這裡擁有一套房子可以說是我的一個夢想,那要怎麼實現呢 😂,確實有點難,廣州目前最低房價在增城從化等,基本上都是均價2萬以上,我經常去看房價的,還算了解的清楚,一套120方的房子加上裝修等基本要接近300萬,壓力非常大,我現在甚至沒有工作,賺這筆錢可謂非常難,就拿一些工資很高的,月均2,3萬的,想買上這麼一套房的首付也是非常難的,除非自己在做生意,或者家庭支持,不然大部分人難以在大城市買上一套房子,說起來廣州還是四大一線城市房價最便宜的,據我瞭解,準一線的杭州天津成都蘇州等,房價可是一點不比廣州低。

所以我認為,作為年輕人,可以朝著在大城市有一套房子去奮鬥,去努力,但是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沒有辦法買上一套房子而自責,痛苦了自己,卻又無能為力,只要足夠努力,就沒有必要怪自己,租一套房子或者在小城市買房也未嘗不可,我們都是年輕人,不要被房子束縛,咋們一起努力



華夏帝國藍


買房問題不宜絕對

買房是投資,也是消費。

從投資角度講,投資要量力而行。不能因為有好的投資項目就滿世界舉債,那麼投資就不是人生提升的手段,而是下地獄的節奏了。

今天,我們的房價太高,一線和準一線城市的房子動不動就400w、500w甚至800w,這已經遠遠超越剛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能力,冒險、咬牙、拼全力買房,結果造成了從今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其他的投資機會就無法參與了,這可能是很大的機會成本。

從消費角度講,如果沒有房子,租房也是可以生活的,可能沒有有房族自信,但日子不那麼吃力。從生活角度講,購置房產應在事業、家庭比較安定後再購置。我們是在房價暴漲的背景下,人們習慣了一畢業就需要買房,其實是不對的。

現在不是買房的緊急時刻

需要房子的人,不用質疑,宜馬上買。因為貸款政策對首次購房的人還是比較好的,以後未必有這麼好的貸款環境。

但是,從投資角度,恐怕不是好時機,房子剛剛大漲了一波,馬上再來一波的可能性很小。另外,房地產泡沫嚴重綁架中國經濟,中央在政策上不會放鬆,如果房產稅開證,有多套房的人會比較被動。


海螺008


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和城市就是兩個世界!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中間隔著一座大山!

一個農村孩子想要落戶到城市,基本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個是當兵提幹,轉業後落戶到城市。另外一個就是考學,畢業後落戶到城市!

這兩條路對農村孩子來說並不好走,當兵不一定提幹,復原後還是回原籍。考學的話,那個年代能上到初中就屬於知識青年了,上到大學,難上加難!

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批農民開始進城打工。這一批農民工心裡還有鄉情存在,加上當時對農村戶口的限制,還有當時國家並沒有提出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方向,房地產也沒有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沒有得到蓬勃發展。所以這一代農民工也只是進城打打工,個人無力,客觀上也不允許在城市裡買房安家!

進入九十年代後,地產業興起,第一批富起來的農民工有了在城市買房的打算,加上城市居民為了改善居住條件,地產業第一次在城市裡開始蓬勃發展,人們第一次聽說了按揭的概念,原來買房還可以用這樣的手段...

隨後國家經濟改革不斷調整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成為國家發展的方向。產業裡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崗位,也提供了大量的機會。農民工開始大批進城務工,農村逐漸變為空洞化,村裡能看到的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年輕人都進城了....

城市生活慣了,就回不去農村了,他們的子女已經不知種地為何物,只有也必須在城市紮根了,買房就變成了他們的第一打算,中國人家觀念裡,有了房子就有了家!

城市裡的壓力大,機會也大。人都會往有希望的地方集中,那裡有夢想也有未來,在城市裡成家立業就是他們的夢想和未來......


詠歌看天下


每年畢業季,都會有許多畢業生面臨一個關鍵的選擇:是留在城市?還是返回老家,回到父母身邊?

我相信大部分年輕人內心深處更願意留在城市,因為這裡有豐富多彩的生活,但他們又總懷著一種擔心,這種擔心既來自於舉目無親的孤獨,也來自於讓年輕人感到絕望的房價。

與此對應的,父母則更希望子女畢業後回到自己身邊,一方面一家人得以團聚,不必每日忍受對子女的思念;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在生活中照顧子女起居,在工作上利用自身關係為子女做好安排。

正是因為上面幾點原因,很多年輕人在去留之間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在這裡,我要大聲地對年輕人說一句:孩子,請勇敢地留在城市。

說勇敢,是因為留在城市並不容易。初入職場的不適應、高強度工作帶來的壓力、還有看起來遙不可及的房子,會讓一個剛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無比渴望一個避風的港灣。這時,想想父母的召喚以及他們早已為自己準備好的工作和住房,我可以肯定,即使是最堅定的年輕人,內心也湧起過回家的念頭。

然而那些勇敢又理智的年輕人,他們最終還是選擇留下。

因為他們明白,工作初期的不適應,很快便會過去;在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一定會遇到真心相待的朋友和戀人;曾經讓人絕望的房價也會隨著自己收入的提高變得不再那麼高不可攀,只要努力奮鬥,並且願意忍受最初幾年的拮据,完全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住房。

留下吧,留下吧。相較於老家,這裡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先進的醫療設備,更優秀的教育水平。這裡有摩天大樓,這裡有高架地鐵,這裡有遊樂園,這裡有影劇院,這裡許許多多習以為常的事物,在老家近似於傳說。想一想自己未來的生活,想一想子女未來的眼界,這一切,都會讓自己最初吃的苦變的值得。

對於父母,相較於回到他們身邊,把他們接來城市,讓他們享受到城市發展帶來的便利,不是一種更好的報答麼?


阿超說房產


大城市有創業的氛圍,教育,思想,文化都比較成熟,文明。我們70後80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才來的大城市,為了生活,擺脫貧窮,為了夢想,大家都互相比較,互相學習,什麼什麼生意好做,什麼什麼工作賺錢。生存下來,買房,是體現主人翁的存在感,認同感,也是為了下一代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拼盡全力也去做。本人,70後,01年來深圳,抓住了機會,拼盡了全力,東挪西借拼湊了30W,買了套房,當時房價是7666,記憶猶新,算是比較幸運的人,看看現在的房價,感謝上天!


科技網絡項目認知


首先,這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機會 教育 醫療 交通等資源的配置,大城市配套較農村齊全。

其次,是現在工種結構的改變。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很多基礎崗位,最明顯的種植業,以前都是手工勞作現在全部用機器代替。那麼,農作物物產豐富之地就不需要太多的手工勞作者啦。但大城市服務業相對集中,機器人已經出現但目前無法達到取代的地步,所以農村的年輕人一般就會到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

再次,就是工作機會和自身需求。一般小城市靠關係比較多。大城市對人才的接納度比較高,學習機會多,工作機會也比較多。還有就是上學之後習慣了一個城市的屬性,回到家鄉已經顯得格格不入了,索性就在大城市安營紮寨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對大城市是一種嚮往情節。讀書選擇省會城市,然後懷揣著對國際大都市的嚮往,隻身殺過來,一呆就是6年。在周邊買了套房子:

一是如果不買房可能也存不到什麼錢,索性自己要住的,就投資在房子上面,就當存錢了。

二是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生活節奏,醫保什麼的回去也享受不了,再次我覺得給自己未來一個規劃吧,我有此嚮往那麼我的孩子也會如此,畢竟誰會拒絕美好的東西呢!所以,我要把自己能成就的資源帶給他。

所以,是不是有很多和我一樣奮鬥的年輕人,希望你們也一樣更加努力去配備你們想要的資源,規劃自己想要的未來。


水木真一488


剛剛回答了一篇關於年輕人10個9個有債務的問題。其中有為老者說有擔當為了孩子和未來負債的是好孩子,為享受敗家的負債是壞孩子,我想,這可以回答你的提問。

一是需要拼盡全力來買房子,那不僅僅為了自己,年輕人不來大城市,大平臺歷練打拼,青春還用來做什麼?

二是你不奮鬥來大城市,你的後代也要有一天重複這條路,回想父輩,很多是在城市打拼有了你今天的生活基礎,而且未來的中國更多的是城市群發展模式,更多的資源和人口會集中在一定的區域,大量的中小城市會收縮,到那時你的後代一樣要經歷你現在的所有痛苦,甚至可能更多的壓力。

三是大城市的壓力很多,但同樣機會也多,你的付出和努力更有可能變現,你安於小城市的生活,可是小城市裡你真的可以找到你的位置嗎?小城市更多是熟人社會,更加註重關係,好的職業屈指可數,公務員,銀行,老師,事業編,醫院,也就差不多了,想在小城市創業我想說阻力更大。

所以我明確的回答是要全力以赴在大城市安家,為自己也為後代。


雨下青茶


年輕人拼全力在大城市買房是符合邏輯的,就拿我個人來說,我是從農村出來的,研究生畢業之後在省會城市的一家國企工作,每天辛苦工作賺錢就為了能有朝一日能在大城市買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這很容易理解。首先,大學畢業了回農村或小地方,父母不會理解,其次在大城市沒有親戚朋友,沒有關懷和依靠,只希望憑自己努力給自己安一個家,買房子給自己一個立足之地。年輕人背井離鄉,也希望有朝一日能衣錦還鄉。在農村人眼中,城市買沒買房是衡量一個人在外混的好壞的唯一標準,如果買房了你就混的好,沒買你就混的不好,所以年輕人在城市買房合情。另外年輕人畢業在城市好找工作,如果去一些偏僻的地方,不好找工作不說,自己大學學習的專業也很可能用不上,畢竟小地方各種條件還是不如大城市,所以年輕人大部分還是會留在大城市發展,所以在大城市買房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