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陝西首例確診病例“審判官”

咸陽市疾控中心微生物實驗室是全市唯一一個可開展新冠肺炎病例確診實驗室,檢測就是他們的責任,就是他們的使命。他們始終堅守平凡崗位,堅守抗疫一線,努力守護群眾健康。

單日檢測最多達129份

截至2月20日12時,市疾控中心累計已檢測1255份樣本,單日檢測最多達129份。近30天的工作量已往常全年的50%。

“時間緊、工作量大,遇見疑似結果的樣本,會重複複核,且發佈檢驗結果要慎之又慎,是此次新冠肺炎檢測工作的現實情況。”市疾控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張俊君說。

未雨綢繆準備早。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發生後,張俊君在及時向上級彙報的同時,提早應對,參照非典、人禽流感等疫情防控標準,購買儲備檢測試劑,密切與省疾控中心病毒所聯繫,掌握不明原因肺炎發展態勢。

1月15日,張俊君全面啟動實驗室檢測準備工作,對全科室的防控、診療、生物安全等方案進行了修改,強化了人員培訓,優化了工作流程,確保樣本隨到隨檢。

一線 | 走近陝西首例確診病例“審判官”

工作中的張俊君。

“12名實驗員分3組輪班,每班4人,2人檢測,1人負責信息溝通,1人負責醫廢處理,輪班休息的人隨時待命,不能離開實驗室。”張俊君介紹,三級防護裝備,再背上動力送風裝置,在負壓實驗室裡一待就是6到8個小時,這也是對實驗員體力的考驗。

技術高超且心思縝密

1月21日晚10時,市疾控中心接到市中心醫院東郊分院送來的全市首個疑似病例生物樣本。面對檢測程序和操作技術不明確,以及不可預期的危險,張俊君帶領團隊迎難而上,迅速開展檢測工作。

歷時6個小時,檢測樣本結果為陽性,時間已經到了次日凌晨4時,為了確保結果準確無誤,又進行了兩次複檢。隨後,送到省疾控中心確認檢測證實為陽性。而該患者被確認為全省第一例確診病例,自此我市疫情防控阻擊戰拉開大幕。

“還記得當時,我們接到首個疑似病例樣本後,先做了一次核酸檢測,可結果曲線並不明顯,CT值偏大。慎重起見,我們決定更換病毒核酸提取的方法,利用一個富集技術提高病毒濃度,再檢測一遍,第二回才確定該樣本檢測結果為陽性。”張俊君說,通過核酸提取、熒光PCR儀擴增,結合結果曲線和CT值等客觀存在的實驗數據,檢測結果非陰即陽,決不允許模稜兩可的結論。

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張俊君介紹,整套核酸檢測過程中,人工操作的工作量佔60%。“儀器測出的數據和曲線,最終還是要靠我們去分析和判斷,這是有經驗和技巧的。”尤其是檢測結果的發佈,張俊君說,這不僅關乎患者個人,更是關係到全市疫情防控體系,實驗室工作人員同樣承擔著各方面的心理壓力。

一線 | 走近陝西首例確診病例“審判官”

張俊君著三級防護裝備,準備進入實驗室工作。

堅守崗位奮戰“疫”情

隨著檢測任務的不斷增加,張俊君積極爭取,新購置配備了多重核酸提取儀、熒光檢測PCR儀、多功能核酸提取儀、高壓滅菌器等實驗室檢測儀器7臺,實現了雙機配置,降低了單機運行的故障風險,保證了檢測工作持續開展。在檢測過程中,他要求全體人員嚴格執行三級防護,手和物表採用含醇速幹手消毒劑和75%酒精消毒,實驗後空氣及檯面採用紫外線消毒,所有醫療廢棄物出實驗室前經高壓滅菌後裝入專用箱貼標識集中統一處理,全力確保實驗過程生物安全。高效準確的檢測數據,為鎖定傳染源和早隔離、早治療提供了支撐。

張俊君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彰顯黨性,長期處於檢驗工作一線,他先後牽頭建立了咸陽市流感監測、手足口監測、國家致病菌識別網實驗室,從事流感(禽流感)病毒、手足口病毒、狂犬病毒的核酸檢測,流感病毒細胞培養及分離鑑定,以及常見食源性致病菌分離鑑定、致病菌分子溯源等工作,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力的技術支持。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1月下旬以來,張俊君等人始終堅守一線,不分晝夜,吃住在單位。三天前,張俊君準備回家看看,無奈交通不便,又原路返回。只能在辦公室裡跟女兒和妻子手機視頻,了卻牽掛。他說:“等忙完這段時間了,回去再好好補償他們。”


一線 | 走近陝西首例確診病例“審判官”

咸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吳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