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說亞洲人的臉孔不適合演科幻電影,你怎麼看?

頭調我最愛國


幹嘛這麼自卑,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主要是我國的科幻電影發展才起步。從小到大看的基本都是好萊塢的片子,也許以後我們的後代就是看著我國的科幻片長大,也就覺得沒什麼好奇怪的。


風中的瞬間


他這個回答毫無根據,單憑長相習慣認定了亞洲人不能出演科幻電影。

因為打從出生開始,大多數人印象中的科幻電影一直就由外國人拍攝,大部分都是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從小的認知裡就固定了你的思想,認為只有外國人可以拍攝,不過外國人拍攝的也確實夠格,所有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次歐美人的身高長相不可否認有一定優勢,對於他們有種對幻想中外星人的認知,再加上外國經常會產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科幻事件,所以自然而然就有這種錯覺

再者因為國內包括亞洲,對於科幻題材的電視劇少之甚少,就算有,效果也不太好。口碑很差,但是就近這兩年來,國內的電影拍攝會平越來越高,首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國內上映,一度引起了國人的熱議,這部劇無論是從演員演技還是題材劇情,來講都是國內科幻電影的突破,該劇評分口碑極佳,同樣也獲得了46億票房的數據,可想而知,國人對其的認可程度。

自此之後,事實證明,除了歐美,中國也能產出高質量科幻電影。


美聽科技


  如今要說全球最大熱的一部影片,莫過於目前襲擊全球票房,以及引起打擊熱議的“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

  

  這是時隔25年後,又一部全亞洲陣容的好萊塢電影。不光導演是亞洲面孔,基本的演員陣容也是亞洲人,他們即找到了全球知名的楊紫瓊,同時也有第一次拍電影的亨利高登,而且是出任第一男主角。

  上一部全亞洲陣容的好萊塢電影,是25年前上映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當時這部電影以一千萬美元的低成本預算,僅在美國地區就收穫了3千3百萬美元的票房,可以說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如今這部“瘋狂亞洲富豪”,在全球已經達到了2億美元的票房,甚至拿到它首映周的北美票房第一名,而預算也僅有3千萬美元。而演員也沒有什麼頂級明星,除了楊紫瓊算是西方人熟悉的亞洲面孔,其他人要麼僅是在好萊塢電影電視中扮演並不是很重要的配角,甚至有些人是第一次演電影,這樣的成績單,已經是非常耀眼了。

  最近還有一部好萊塢電影“巨齒鯊”(The Meg),也有一些亞洲演員,而且還不是美國的亞洲演員。來自國內的女演員李冰冰,在這部以男性為主的好萊塢科幻電影裡,出演第一女演員的位置。同時也有趙文卓,買紅妹等中國演員。

  

  約翰·趙,1972年6月16日出生於韓國首爾,職業是演員。從以前出演一些小角色,到後來在主流好萊塢電影中出演重要角色,比如“星際迷航”(Star Trek),“美國派”(The American Pie)。今年還和“威爾和格蕾絲”(Will and Grace)的主角黛博拉梅西(Debra Messing),主演了電影“搜索”(Searching),裡面的主要角色也是亞洲面孔

  

  在剛剛落幕的艾美獎(Emmy Award)頒獎典禮中,吳珊卓(Sandra Oh)雖然沒有最終獲獎,但是她成為了第一個提名視後的亞裔演員。

  

  亞洲演員正在成為好萊塢以及世界電影的新趨勢,也成為新主流,這也凸顯亞洲市場的重要性。


東北先生講故事


有這麼一群人之前家裡燒飯特難吃,怎麼辦呢,為了活下去,就只能在外面吃屎,吃著吃著,突然有一天,這些人裡面也有了一小部分人自己燒飯也能吃了,就開始嘗試著自己燒飯自己吃,但那些吃屎的人就看不下去了,明明外面的屎很好吃,而且有時候還能吃的定製的屎,你們為什麼不來吃屎?就開始抨擊什麼地域的燒飯不好吃,相同膚色的就不能站起來,畢竟以前大家都躺在地上吃屎,很舒服,你站起來了,開始自己燒飯吃飯了,就異類了,那怎麼辦呢,躺著吃屎就繼續躺著吃,站起來的人拍拍褲子灰,雖然很辛苦,但嘴裡沒了那諂媚的屎味,當然,要記住吃下的剩骨頭和殘渣也別到地上,多喂喂狗,免得躺在地上吃屎的人說你骨頭剃的太乾淨


TIDUS


不是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電影,而是之前太多濫竽充數、劣質的亞洲科幻電影影響了很多人的感受,第一眼看去是亞洲人演的科幻片,潛意識就覺得肯定是爛片。歐美國家科幻電影起步早,產業化程度高,確實發展比亞洲好很多,因此目前絕大多數優質科幻電影都來自歐美國家。

同樣的道理,歐美人來演中國古裝電影,是不是也很有違和感呢。那也是因為我們固有的思想在無形的引導我們去判斷。

另外我很討厭國內明星去歐美大片裡面打醬油,演著刻板的形象,毫無感情,甚至毫無表情。然後到中國圈票房的時候,屁顛屁顛的跟著跑來路演宣傳。我知道需要學習,需要進步,但是不是可以換種方式,明知道是幫人數錢的工具,還要一副很高級的樣子,吃相很難看。

(看看這海報,再看看實際上有多少他的戲)


餘伍電影解析


錯了!

這就好像在說亞洲人不太適合科幻,科幻其實就是對未來世界的幻想,那麼就像是在說未來世界裡不該有亞洲人!如果問題這樣理解,還會覺得你朋友說的對嗎?

你朋友,以至於很多人這麼認為,是因為作為亞洲人之一的中國人,科技經濟落後於歐洲人、美國人,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歷史也再次證明很多科學發明來自於西方,所以人們的腦海中就本能地認為,西方人比中國人更適合做科學家!

這個想法的還有一個原因在於,科幻片最早也來自於西方,那可想而知,其中的演員也都是西方人,於是就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

但是,大家得相信,之前落後不代表現在落後,更不代表未來落後,說不定未來的科學發明有一大半會來自亞洲,那到時候,再來問這個問題,估計連西方人都會認為亞洲人的臉比較適合科幻電影了!

所以,從本質上講,沒有適合不適合,只要演技炸裂,什麼角色都能遊刃有餘!只是人們的主管意識有多深,那麼對演員演技的考驗就有多高!


90後回憶剪輯


在我的過往經歷中,遇到過不少類似的說法:

1.我們的教育體制太落後了,一點都不人性化,只知道讓孩子寫作業,考試100分,你看人家國外就不這樣,人家讓孩子自由發展,人家的教育環境也比咱們的好。

2.我們的社會治安太差了,人家國外就不這樣,人家外國人都有素質,社會特別安定。

3.我們的醫療保障真落後,國外就不會這樣,人家有病都不用自己花錢。

4.國產的動畫沒法看,真是和國外的沒法比。

5.國產電影也太沒技術含量了,你看人外國拍的XXXX,那技術,那水平。

等等等等

其實我覺得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立的文化和體制,不要總是別人家的好,別人碗裡的香。我們還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自我榮譽感還是得有的。就算有一天你能移居國外,拿到外國戶口本了,在白種人和黑種人眼裡你也永遠是黃皮膚,他們透過你看到的是你的國家。

重要的是在我們國家那種電影一般不叫科幻,我們喜歡叫神話。


悠優生活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雖說現在國產電影不差錢,特技也做得越來越好了。


但這麼多年,在類型片上依然留有一大片空白。


而這個空白就是科幻片。

有人說中國人在現階段不適合拍科幻片,不管是星際類型,還是變異人類型,或者是人工智能類型……


有硬件條件的限制,也有軟件條件的制約,另外還有一些不可說的審查因素在裡面。


各種各樣的原因吧,導致中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像樣的科幻電影。


這也就是為什麼影sir要大力推薦這部網大的原因,


它是一部標準意義上的科幻片,也是國產科幻片未來的希望——


《孤島終結》


在大家的印象裡,科幻片意味著燒錢。


雖說現在不差錢了,但對於好萊塢那種一秒燒掉上百萬預算的特技,還是搖頭居多。


在片方看來,有這錢,還不如拿來請小鮮肉更為實在。


所以,不說科幻片了,在如今特效運用的最多的仙俠片裡也不乏一些五毛特效出沒。


影視小哥小胖


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這是典型的被好萊塢製作洗腦的結果。

如果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那麼歐洲人是不是就不適合演動作武術類電影?

好萊塢大片的洗腦

長久以來,科幻電影市場長期被歐美製片佔領著。

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歐美科幻電影,由於其起步早,技術先進,一直充斥著各國的電影市場。久而久之,就給人們帶來了一種錯覺,似乎一提到科幻電影,主角就必須是歐美面孔,僅有的亞洲面孔也是可有可無的角色。

與之對應的,亞洲面孔似乎就只適合武俠古裝片,只有在各種古裝武打片中,亞洲人的才能夠得到承認。

所謂文化洗腦,就是這樣造成的,大熒幕充斥著的歐美科幻片不斷地加深著人們對於“科幻電影必須出自歐美,否則必定不是好片”的印象。那麼,亞洲人就真的不適合出演科幻片麼?

亞洲科幻電影

亞洲沒有科幻電影?

不是的,實際上,亞洲也出品過很多科幻IP。

比較著名的就是日本的《奧特曼》及《哥斯拉》系列了。

但是,由於技術的原因,這些在亞洲比較著名的科幻作品被搬上大熒幕後並不太受到觀眾歡迎,比起歐美製作的科幻電影,亞洲製作的科幻電影確實顯的青澀許多。

三流的製作,導致亞洲的科幻電影長期被歐美同行“打壓”著,偶爾出現的一部作品,也因為亞洲科幻的口碑而無人問津。

所以久而久之,科幻電影就成了亞洲電影界不敢輕易嘗試的“禁區”,比起賣力不討好的科幻題材。亞洲的導演更加願意把資金和經歷投入到喜劇或者其他類型的電影中去,這也就導致了“亞洲面孔”與科幻電影的絕緣。

中國科幻

早在上世紀的90年代,中國曾經出現過一股科幻電影風,諸如《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大氣層消失》等科幻電影也被人們交口稱讚,那時,國產科幻電影也曾佔領著中國的電視熒幕。

但是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大舉入侵,中國科幻電影不管是在特效製作上還是在資金投入上都不如好萊塢大片,所以很快中國科幻電影就沉寂下去了。

而隨之而來的,則是中國整個科幻界的集體沉淪,原本活躍的中國科幻界,在90年代後轉行的轉行,封筆的封筆,中國科幻界進入了一個嚴冬。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就此放棄了科幻電影這一題材。雖然他們的作品不被人們認可,但是中國仍然有一群人在孜孜不倦的追尋著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這種努力在2019年得到了回報。

2019年,《流浪地球》橫空出世,這部有著不輸好萊塢特效製作的電影讓國人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也讓中國的科幻界看到了中國電影觀眾對於國產科幻的熱情。

這部與好萊塢科幻電影相比,除了演員是中國人,其他的特效製作都高度相似的作品成功的打破了只有“歐美人”才能出品高質量科幻電影,只有“歐美人”才能出演高質量的科幻電影的謬論。

《流浪地球》中國內演員用他們出色的演技向世人宣告:中國人,亞洲面孔,一樣可以出品優秀的科幻電影!

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以中國科幻為代表的亞洲科幻會不斷的挑戰歐美科幻的地位。而亞洲科幻也將作為世界科幻電影的新的一級出現在世界電影市場上。

(愛生活、愛電影,我是黑白貓,獨立影視製作評論人。如果你喜歡我的評論,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在這裡,黑白貓祝所有頭條讀者們生活愉快!)


黑白貓電影


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稍微有些片面

一、為什麼說有一定道理呢?

人的思維形成有一種叫做先入為主,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他看的第一部比較滿意的電影,很有可能成為他心目中的標杆,以後再看到類似題材的電影,都會拿來跟這個影片做對比。就拿科幻電影來說,我一直以來看的都是美國大片,在我的潛意識裡,科幻片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突然一個科幻電影裡都是亞洲臉,說心裡話,我會懷疑這部科幻片正不正宗。再舉個例子,武俠電影一般都是中國人演的,假如有一部武俠片中一群歪果仁在飛簷走壁,我想這種感覺一定很酸爽,

二、為什麼稍微有些片面呢?

從理性的角度來講,科幻電影只是一種藝術形式,起決定性因素的肯定不是演員的面孔,而是劇情和畫面視覺衝擊力。表象的差距會隨著時間慢慢弱化,就像國產的《流浪地球》,上映以後取得了不錯的口碑。曾經戰爭題材的電影,我們很少看國內的,《戰狼》的出現,不是也讓我們相信咱們也能擁有不錯的戰爭大片嗎?

以上是我的觀點,《每日影評》手動碼字,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