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有君臣佐使”,不止一家之言

導讀:

方劑中有君臣佐使,何藥為君,何藥為臣,對一個方子的解讀有千千萬,是不是很困惑?究其原因乃君臣佐使的概念並不統一。今天一起來看看文獻學大家馬繼興先生為我們總結的“君臣佐使”各個時期的含義。

簡介:馬繼興,山東省濟南市人,1945年畢業於華北國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

開闢針灸史與針灸文獻、本草史與本草文獻、出土中醫藥文獻、佚失中醫藥文獻輯復、海外收藏中醫藥文獻迴歸諸多研究新領域,為中醫文獻學科創建人之一。

主要代表著作《神農本草經輯注》、《中醫文獻學》、《敦煌古醫籍考釋》、《敦煌醫藥文獻輯校》、《馬王堆古醫書考釋》等。

《神農本草經·序》曰:“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諸家在此基礎上衍化出許多學說,這可大大開拓處方配藥的思路。

馬繼興先生等對相關文獻作了綜述,適當整理,節錄如下。

“藥有君臣佐使”,不止一家之言


關於藥有君、臣、佐、使之義,雖首創於《本經》(見《神農本草經·序》第五節),但在其基礎上又衍化出多種學說,茲歸納如下。

一、主張根據是否為主病藥物,來區別君藥、臣藥和使藥。此說見《素問·至真要大論》。

二、主張凡是能治癒疾病的藥,不分貴賤,都可稱為帝藥(即君藥)。

此說見《莊子·徐無鬼》:“藥也,其實堇也,桔梗也,雞饔也,豕零也。是時為帝者也。何可勝言!”

成玄英疏:“帝,君主也。夫藥無貴賤,愈病則良,藥物相當,故便為君主。”

三、主張君、臣與佐藥的區別,與用藥分量輕重有關。

此說見金·張元素《珍珠囊》:“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藥之於證,所主同者則各等分。或雲:力大者為君。”(據《湯液本草》捲上及《綱目》卷一轉引)

又見明·陳嘉謨《本草蒙筌》:“諸藥合成方劑,分量各有重輕。重者主病,以為君;輕者為臣,而佐助。立方之法,仿此才靈。”

四、主張以藥物的主治與分治或輔治,區別君、臣、佐、使藥。

此說見金·李杲《用藥法象》:“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治中焦熱,黃連為君;治溼,防己為君;治寒,附子類為君。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據《湯液本草》捲上及《綱目》卷一轉引)

又見明·徐春甫《古今醫統》:“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引治病之藥至於病所者使也。”

五、主張用處方中的藥味多少與分量,來區別君藥、臣藥和使藥。

此說見明·倪朱謨《本草匯言》卷二十:“主病者,對證之要藥也,故為君。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臣則味數稍多,分量稍輕;使則分兩更輕,所以備通行嚮導之使也。”(《神農本草經輯注》第9-11頁)


— THE END —



1、文源:本文選摘自《中醫經典名醫心悟選粹》,呂志傑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 轉載自肖相如頻道,編校/金瑤瑛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