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而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用戶111498634487


朋友們好!

好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產品,而是去銀行存定期存款,這裡面主要原因就是定期存款更安全,還有就是有存款單,而且有些銀行利率不算低。下面來分析一下。

定期存款更安全

定期存款更加安全。銀行定期存款雖然年利率低,但是屬於普通存款,受到了國家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萬元以下的存款就能夠獲得全額保障。因此,定期存款安全性更好。

銀行理財,根據現有的資管要求,現在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因此銀行理財無疑風險還是比銀行存款大了一些。

因此,從安全角度講,定期存款更安全,這個吸引了很多人來存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操作簡單,有存款單

相對於理財的複雜操作,無疑去銀行辦理定期存款更簡單。到銀行辦理定期存款,只需要給櫃檯工作人員說一聲就好了,銀行工作人員把一切事情都幫你幹完了,然後最後你確認完,會給你一張定期存款單。

可以說,定期存款的辦理對於投資者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而且有一張存款單,也比較方便隨時查閱金額和存款時間,這樣也不容易遺忘,也方便提醒自己到時候去把錢取出來。

現在有些銀行存款利率不算低

現在來說,有些中小銀行的定存利率也不算低。一般來說,大型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上浮較少,但是中小銀行為了攬儲的需要,一般定期存款上浮較多,這也能夠吸引很多投資者來銀行存款。


比如下表是某城市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表,從中可以看出一款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達到了4.229%,還有一款5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達到了5.036%。這樣的年利率可以說跟理財產品的年利率也差不了多少了。


綜上所述,好多人不願意存理財產品,而是願意存定期存款,主要原因就是定期存款更安全,而且操作簡單,有存款單,而且有些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也不算低。


如果您喜歡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我,也歡迎您加入我的免費投資圈子,可以進一步交流。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

睿思天下


親身感受,我身邊人還真是愛定存,不愛買理財,我父親、二伯、大舅他們都是如此,總結了下原因主要有三點:習慣、風險、利息差。

習慣了存定期

幾十年來,每次手頭有點錢,都是習慣去存銀行,長一點就存3年,短一點存一年,長此以往,形成了習慣。理財對他們來講,是個新事物,不太瞭解,也沒買過理財。

擔心風險

自去年以來,銀行打破了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也不再是以前那樣保本保息,買理財也存在風險,有可能出現到期不能兌付的情況,而且收益沒保障,因為已經不保本保息了,所以還是存銀行更安全,存銀行定期,利息和本金是有保障的。


買理財和存銀行,利息差很小

當前雖然說銀行存款利息是2%~3%,但實際上銀行為了吸引存款,只要客戶稍微存錢多點,銀行會把利息給調高點,一般能給到3.5%左右,這與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差比較小,客戶心裡也是求個安穩,往往就選存定期了。

我想到的就是這些了,你們有補充的嗎?


騎牛


我在銀行工作了8年,也在第三方財富公司幹過1年,現在在獨立理財顧問的路上堅持著。在這十多年的金融銷售工作中,我所接觸的客戶90%都更喜歡定期存款,而不喜歡理財,他們給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錢是要用來買房:為小孩的婚房、改善老家的住房、家鄉的房價還在漲,活期沒收益,定期靈活可變又安全。

2、本金不多,4-5%的理財收益比2-3%的定存多不了幾個錢,還要冒風險,不划算。

3、實業經營款,當下實體經營並不樂觀,手上的現金必要是能隨時支援經營週轉。

4、不能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定期收益率雖低,但對儲戶影響不大。

以前作為產品銷售, 確實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高收益的產品不要,就算不滿意定期利息卻依舊選擇存定期。直到自己從事獨立理財顧問後,從家庭財富管理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才發現很多樸實的理財觀念其實一直根植在我們的生活中。

首先,愛存定期的儲戶幾乎都有勤儉節約的美德!在銀行工作時,每個月都來存定期的人以外來務工的夫妻居多,他們生活節儉,幾乎把能省的錢都拿到銀行來存,為的就是改善老家的生活。不過隨著90後、00後成為職場的主力,他們有一部分人繼承了父母老一輩人的理財方式。

其次,堅持雞蛋不放一個籃子。不少選擇到銀行存款的儲戶,其目的就是為了安全和穩定。這並非其不能承擔風險,而是這一部分資金不能承受風險。很多人把不少資金投入到較高風險的領域,如投資實體商業、炒股、民間借貸、私募基金等。

再有,堅持不熟不碰原則。確實很多儲戶的金融理財知識並不多,但他們堅持自己的理財原則,即在收入來源穩定的情況下,始終以本金安全作為第一原則,不貪高收益,不碰高風險。堅持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財富積累觀念。

最後,我們不要簡單地拿收益高低去判斷一項金融產品的好與壞,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其財務背景和生活目標不同,其選擇的收益和風險配置組合就不同。我們外人認為好的、值得冒險的產品或資產,其實是基於自己的利益或者立場才會有的結論。

金融市場 如此躁動,投資者們需要一股獨立客觀的力量來為他們護航!


一起學家庭財富管理


說實話,不買4%-5%的理財產品,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是正確的選擇。

每個人的錢都是辛苦賺回來的,不是風颳來的,只有自己的錢,才會愛惜,才會去考慮資金安全。對於多數人來說,真金白銀的鈔票放銀行定存,收益是趕不上理財產品,但不會有風險啊!存銀行定期,期限到了本金和利息都是把穩的,這才是王道啊。

加上存款保險制度保護,50萬以內存款,本金都是安全的。其實,即便超過50萬,按照目前銀行市場運營和監管模式,也很難出現存款不安全的情況。從新聞報道看,改革開放到現在,出現銀行破產的案例好像只有2起,影響都不是很大。可能實際生活中存在有些銀行網點或小銀行破產,沒有被報道出來。

而如果將資金做成整存整取5年期的,城商行和農商行的話,存款利率已經可以達到5%以上了,還是蠻划算的。但具體這樣的存款品種能不能存到?還是需要多認識些銀行的朋友,多關注下各家銀行的存款政策和動態。理財嘛,就要多理理財!機會是等不來的。

4%-5%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其實也不高,屬於低收益和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但非銀行發行的第三方理財產品沒有銀行兜底,屬於風險自擔的投資,銀行說白了就利用網點優勢,只負責賣,收取佣金,至於後期收益兌現和風險,跟銀行是沒有關係的。而如果是金融公司售賣的理財產品,安全性就更差一些,甚至本身就是一個騙局。

前些年很多人把養老錢都買成了理財產品,就是看重收益比存款高,結果,很多理財產品都出問題了,比如E租寶,坑掉不少人。現在一提理財,很多人都怕,都有心理陰影了。

其實,在理財產品中,還是有靠譜的,要注意甄別和區分,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對於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還是可以買的,比存款略微高些,基本是“穩賺不賠”,但收益不如第三方理財產品高,即便如此,小菜依然推薦買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不要去買第三方理財產品。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跟銀行的工作人員落實好,只能買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在簽署理財合同時,一定要看發行方是銀行才能買。

因此,很多人寧願選低收益的定存,也不願意做理財,更多是出於安全性考慮。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多關注銀行理財,選擇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也是穩賺不賠的。


房壇法菜


為什麼寧願放棄4-5%的理財產品?而去做2-3%的定期?

就象我父母一樣,他的錢基本都是做的3-5年的定期,從來就不去做理財,我也和他們探討過,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安全性不足。理財產品有風險,造成本金損失的情況確實存在,不如存款踏實。



第二,銷售管理不嚴。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任務,獲取高額的提成,在銷售過程中,隱瞞了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



第三,銷售信用危機。特別是銀行櫃檯及工作人員利用人們對銀行的信任,違規大肆推銷理財產品,給客戶造成損失時卻走為上計,銀行也通常採取與我無關的態度,受害人投訴無門,最後訴助於媒體曝光,造成極為不良的輿論影響。



第四,形象不良。正是對風險的估計不足,加上營銷過程中的不專業,在老百姓眼中,理財產品=坑蒙拐騙,不良形象深入民心。



第五,市場品牌沒有樹立。市場上並沒有哪一個理財產品在老百姓眼中樹立口碑,亂象叢生。



第六,老百姓理財產品知識比較薄弱。沒有辦法分清辨別理財的風險與收益,理財的教育普及仍需要加強。


財來道


我是金融領域工作者,來回答就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願意做低收益的定存,也不願意做相對高收益的理財;

首先你說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那麼就表示以前不做定存的人轉化成了定存的客戶,那麼這個轉化是為什麼呢,我們先從定存與理財的區別來看。

1、收益率不同

定存的收益率一般只有年化2-3%,定存的期限越長,年華也越高,最高能超過4%;

理財的收益率一般會超過4%,更高的可以達到7%左右;

2、風險高低不同

定存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只要國家還在,定存就不會有風險;

理財要面對一定的風險,有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本金,收益率越高,風險越高;

3、流動性

定存雖然是定期存款,也約定了存款期限,但是定存仍然能夠隨時支取,只不過沒有到約定期限時利息會按照活期計算,所以定期流動性很高

而理財一般是約定了一個期限的,不到期限是拿不出來的,也有一些理財產品不到期限的話可以進行轉讓套現,但是相對而言,流動性較存款是比較低的;

4、便捷性

定期存款很方便,任何人都可以辦理,手續簡單,手機櫃臺上都可以操作;

理財產品就相對複雜了,有繁瑣的合同需要閱讀,簽訂各種文件,便捷行不如定期存款;

5、投資門檻

定存是完全沒有門檻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金額都可以;

理財則在門檻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需要最少幾十萬上百萬等。

知道了定存和理財的區別,那就不難分析出為什麼以前會買理財的人現在去做定存了。

1、定存利率相對調高了,由於五年期的定存利率一般會在4%以上,這和一些低收益的理財產品已經拉不開差距了,所以基於風險考慮,會選擇定存;

2、理財產品風險增高,近幾年,隨著經濟增長的下滑,房地產的不景氣(以前理財產品主要投向了房地產領域),不時的就有理財產品兌付的問題,這也導致這部分人對理財產品失去信心,轉向了定存;

3、理財銷售員職業操守不夠,近些年爆出不少理財產品銷售為了業績,會故意隱瞞理財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這也造成了人們開始排斥理財產品,轉向了定存。

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補充。


經濟觀察哨


你好,我是簡七。

從收益率上看,定期存款是明顯低於理財產品的,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選擇銀行定存呢?主要還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1.很多人不懂理財,怕自己被騙,所以不敢買理財產品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我們除了努力工作,提高工資收入外,還得靠投資理財來積累財富。可現實是,多數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毫不猶豫地踏入誤區,卻渾然不知。

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盲目追求高收益。

比方說,聽到某個朋友或同事推薦一個理財產品,年收益率10%,感覺有點心動,就把錢投進去了,完全忽視了收益背後的風險,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產品是什麼,它為什麼能替你賺錢,迷迷糊糊就把錢虧了。有了這一次教訓,就再也不敢去嘗試了。

近幾年,各類理財騙局也層出不窮。因為怕自己被騙、被坑,不想承受一丁點的風險,所以只好選擇自己覺得穩妥的理財方式——把錢存銀行,做定存。

說句實在的,只要你稍微懂點理財,就會知道,市場上也有很多風險低、收益也還不錯,甚至遠超於銀行定存的理財產品。

2.沿襲父母的習慣,認為把錢存銀行感覺更安全、可靠

父母那一代,和我們的生活背景差異很大。

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接觸過很多金融、理財的概念,所以很多人都是極端排斥理財,覺得只要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是最安全的了。什麼理財產品,抵禦通脹,都不相信。

而學校裡也沒有理財這堂課,多數人缺乏財商教育,即便有所瞭解,懂得也不多。

把錢存銀行,保本保息,即便是銀行破產倒閉,本金和利息也能100%得到賠償的。

3.對中老年人來說,在銀行定存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放心!

不管是從各項數據還是身邊人的選擇來看,定存是一箇中老年人比較青睞的理財方式!因為這種定存都是直接去銀行,點對點服務的,他們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放心!

而對於網絡上的理財平臺,甚至一些小型銀行的理財產品來說,他們不太會操作,不熟悉,自然也就寧願放棄,選擇更安全的方式了!

而對於我們中青年人群來說,大家接觸的互聯網金融比較佔多,更偏向於這些4%-5%理財。

提醒: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不同,還準備在銀行定存的小夥伴,千萬要貨比三家!

去銀行存過錢的人知道,每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是不一樣的,其中村鎮銀行的利率最高。

例如,定期存款,一年期2.25%,二年3.15%,三年4.125%,五年4.2625%。甚至有村鎮銀行一年期定存就給4.1%的利息。

而相對國有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1.75%,兩者相差2.35%。100萬存一年,利息相差23500。

所以,還準備在銀行定存的小夥伴,千萬要貨比三家!選利息最高的!


如果你認同我的回答,請你幫我點個贊, 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

關注我的頭條號後回覆“禮包”有驚喜哦!


簡七讀財


因為銀行理財不保本,現在還是選擇保本的存款的人正在不斷的增加。

當然,收益率不是2-3%,能夠到達3.8%-4.1%左右,還是挺不錯的。

(1)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就是高起點版的定期存款,一般是20萬起,還有30萬以及100萬的檔。

能夠選擇按月領取或者到期領取,3年或者5年的收益率最高能夠達到4.18%,還是比較好的。

跟國債一樣,有不錯的收益率之餘,還具備不錯的流動性,允許提前支取。

未到期提前支取,按照靠檔計息,即,將存期拆解為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和零散天的組合,先靠檔長的存期,再靠檔短的存期。

(舉例:客戶購買了一個2年期的大額存單,在16個月的時辦理提前支取。提前支取部分的利息等於,提前支取金額按1年存期、開戶日1年期整存整取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提前支取金額按3個月存期、開戶日3個月整存整取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提前支取金額按30天、支取日活期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

(2)結構性存款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是指由銀行通過在存款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交易(包括但不限於期權、調期、遠期等)而設計的一種產品,存款人(投資者)通過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可以使存款收益與匯率、貴金屬價格、利率、股價等特定金融指標掛鉤,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有望獲得較高收益。


立馬財經


那我也想反問幾個問題:

做生意更賺錢,為啥有人喜歡拿死工資上班?明明外面的職場也精彩,為何有人就是喜歡窩在事業單位?

明明貨幣基金閉著眼睛也跑贏活期,為啥要等馬雲推了餘額寶大家才去買它?之前大家都幹嘛了?

敢於買收益4%-5%理財的人,那麼敢不敢買7%-8%的理財?知道他們的區別嗎?


每個人的投資偏好,依據年齡、經濟實力、投資閱歷和個性,千差萬別。以為站在投資鄙視鏈的頂端,但很可能其實山外有山。習慣買銀行理財的人,不理解存銀行定期的人。而習慣買基金的人,應該也不理解買理財的那批人,年化4%-5%的吸引力在哪裡?習慣股海浮沉的人,也不理解買基金的人有啥意思。


投資偏好不同、個性差異

前幾日,去銀行辦事,和理財經理閒聊,竟發現5年期國債又秒殺了——對於我來說,一個鎖定5年,利率只有4.27%的產品,似乎吸引力不大,但這並不妨礙一批比我“膽子小”,講究萬無一失、本金安全的投資者爭相購買——在國債的粉絲看來,如今央行降息降準,未來銀行理財利率將持續走低(去年銀行理財還有5%,如今難覓),銀行存款的安全度或許依然無法和國家背書的國債媲美,所以入手國債,鎖定5年的收益,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而對於股民和基民來說,央行降息降準恐怕成了佈局投資股市的好時候,他們考慮的是該不該加倉,而不是趕緊買國債鎖收益。


經濟實力、投資閱歷差異

經歷不夠、見識不夠,也可能是一部分人停留在存2%、3%銀行定期的原因。關於投資,不得不說,富人的孩子早當家。比如特朗普的大女兒,9歲據說就開了股票賬戶玩。比如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上,股東家的孩子們就能和巴菲特討論如何進行價值投資。而對於大多數孩子來,9歲,還是學習儲蓄的時間。


去銀行買理財的朋友都知道,是要做風險評估測試的,銀行理財分5個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一直到高風險。不同風險等級的理財,對應的投資領域不同,能獲取的收益也不同。風險評估,目的就是為了把一批只有資金,但缺乏投資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進行勸退。


低風險、中低風險的理財,一般投資方向是銀行間債市、高信用企業債、同業存款等較為安全的領域。而中高風險,高風險理財,可能掛鉤金融衍生品,或掛鉤股指,收益更高。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投資領域缺少基本的常識和認知,哪怕是產品放在眼前,他也無從判斷是否可買。


醒韭客


寧願拿2-3%的存款而不願意買4-5%的理財,主要是社會的經驗積累。

從存款和理財來看,多數是老年人和為了某一個目標比如買房等而儲備資金才會去存款。而從存款角度來看,最大的特性就是“本金安全”,從純粹的金融產品角度來看,“收益率”和“安全性”以及“確定性”是成反比的,也就是“風險越大”可能得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小,收益率越低。確定性越高,收益率越低。

而從理財前幾年的社會現象來看,存在大量的問題,比如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方向“模糊不清”,比如,“大量的違約事件”,比如大量的“p2p”平臺倒閉和跑路現象,這些現象既是理財產品管理和投向上混亂,也是社會金融風險集聚的原因。比如,餘額寶從最初的“6%”以上收益率跌到目前的“2.5%”收益率。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大量的人“被教育”——被社會金融和違約事件以及投資平臺跑路現象教育,從而退而求其次,轉為為了“本金安全”的銀行存款。疊加了銀行工作人員,經常為了個人“分派任務”和“獎金”的私利去誘惑老年人和無知人購買理財和保險產品,從而加劇了這種“理財不信任”和“本金安全焦慮”現象。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寧願拿著2-3%的銀行存款利息而不再願意去購買4-5%的理財產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