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究節奏、韻律,只管抒情言志的是詩歌嗎?

對弈三國


節奏、韻律,是抒情言志對文字字音修飾的必然結果。抒情言志在非節奏與韻律中獲得義,為使這個義也能通過音表現出來,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節奏和韻律,是對文字進行錘鍊的過程,古人有吟三個月而得“推敲”之傳說。無論意識到沒意識到,順著這一思路走下去,其結果必然是節奏、韻律。千錘百煉始得,這樣的詩文雖不入流,也已是詩文,而且是內容與形式最天然合一的詩文。所以,不管節奏、韻律的抒情言志的,當然不是詩歌,但可以錘鍊出詩歌,而且是真情實感其志的詩歌。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磨刀霍霍》

先用砂輪開刃

再用砂石打磨

再用油石細磨

最後用面石定口

這位來自安徽的磨刀師傅

態度一絲不苟

手藝爐火純青

我掂著這把寒光閃閃的刀上樓

樓道無人

我偷偷擺了幾個造型

首先是切肉

然後是剁排骨

最後是砍人

《我把一個……》

我把一個恰如其分的詞放入詩行之中

如同把子彈壓入槍膛

下面的問題將成為關鍵:

我將射誰?

《小令》

每次醒來

你都不在

《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親愛的

那時候我也老了

我還能給你什麼呢?

如果現在都沒能夠給你的話

《廊坊不可能獨自春暖花開

石家莊在下雪

是鵝毛大雪

像是宰了一群鵝

拔了好多鵝毛

也不裝進袋子裡

像是羽絨服破了

也不縫上

北京也在下雪

不是鵝毛大雪

是白沙粒

有些像白砂糖

有些像碘鹽

廊坊夾在石家莊和北京之間

廊坊什麼雪也不下

看不到鵝毛

也看不到白砂糖和碘鹽

廊坊只管陰著天

像一個女人吊著臉

說話尖酸、刻薄

還冷颼颼的

這些都是詩!

謝謝樓主,讓我想起一個人。


高銘川的銘


我試著來回答這個問題。謝謝提問者給我這個機會。🤗

1)首先,我們看一下關於詩歌的概念。

所謂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詩者,志之所在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大序)。另有“詩者,吟詠性情也。”(南宋~嚴羽《滄浪詩話》)。

2)任何一種文學體裁都有自己的特性,受一定的章法約束,否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成了“掛羊頭賣狗肉”。

詩歌也不例外,它的語言形式必須要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來形象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內容。所以,自古至今 ,詩歌是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可見,詩歌的韻律是不能少的。

3)另外,早期的詩,歌,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作為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漸漸分離各成一體。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大家熟悉的《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的說,它是歌,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學者認為《詩經》是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誌。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詩歌的節奏和音律也是必不可少的。

4)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容詩,音樂🎵,舞蹈一起,具有悠久的歷史。《詩經》,《漢樂府》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學遺產。

5)綜上所述,詩歌不是隨心所欲的言志抒懷,必須要講究節奏,韻律,否則,就不稱為詩歌了。

面對網絡五花八門的詩歌,那些“回車鍵”的“詩歌”作者該停下手歇歇了,“拉大旗扯虎皮”的把戲,即使掛著個羊頭,終究是在賣著狗肉,等大家醒過味兒來,臉還要不?哈哈😄,言重了~

老老實實作人,學問亦如此!

2020.02.20把酒沐唐風


把酒沐唐風


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從詩經到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上下有三千多年的歷,在這浩瀚的詩詞薄海雲天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詩詞大家,創作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尤其是那些行雲流水般的千古名句,更是令人喜愛和讚歎。

詩詞的體裁分為格律詩詞和非格律詩詞,格律詩詞有嚴格的規範和要求,講究嚴謹的平仄、韻律、對仗和句數句式,如杜甫的著名的絕句: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此首詩上句與下句之間的對仗嚴謹到字和詞,杜甫的詩嚴謹度讓人歎為觀止。

與之相反的詩風不講究韻律,只追求意境的大家當屬詩仙李白,詩仙李白的詩狂放,灑脫、飄逸的優美境界可謂獨步天下,如著名的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再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等等。雖然李白的古風詩沒有嚴格後韻律,但是其大氣磅礡的氣勢,雄渾境思,把詩人胸中的豪氣壯志抒發的淋漓盡致,讀人令人心潮膨湃,如痴如醉。因之我認為李白的古風詩放眼天下誰與爭鋒。


梅林居士


應該劃到現代詩的範疇,畢竟它有一定的市場,也確實能帶給人美的享受。文化這個東西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人們應該以更開放 包容的心態對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所以我們可以給以現代詩的地位加以認可。如果我們不叫它詩,難道叫四不像嗎?


無神烏托邦


這肯定行不通的,詩歌必須有自己的節奏與韻律。有人反駁道,你看現代詩有什麼韻律與節奏,有的現代詩叫詩嗎,只是分行的散文,或者不著腦子的話,現代詩是西方流傳過來,他們的詩用英文是要講韻律與節奏,只是你我不懂英文,現代詩是與白話文有聯繫,可你讀當年的大師之作《死水》《再別康橋》《雨巷》等等,那一首沒有韻味與節奏,我們在浪讀之中感覺不出來嗎文字之美,情感的飽滿,這就韻味與節奏,那麼讀讀現在有的人寫的詩乾巴巴的像咀嚼吃過的甘蔗渣。會有人說,那些民國大師都是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我們再說一下當代的,北島,高尚是高尚者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畫下風,畫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山嶺,海子,活在這珍惜的人間,泥土高濺,撲打面頰,那一句沒有韻律與節奏,還有情愛與靈性,只是有的人寫不出,就提出歪理,所謂韻律與節奏古詩有古詩的方式,現代詩有現代詩的方式,不能合併在一起,如果詩歌僅僅講節奏與韻律還不如順口溜,這裡面有情感有靈性有與不同的詞語,他們與韻律節奏相碰撞產生火花爆發,有刀劈斧鑿的力度,有與人共鳴的心絃,才是好詩!


孟墉


可以是。詩言志抒情,重要的是情感真實表達準確。古人大家亦有不講韻律的。古體事的韻律也是為上口而服務的。如今世事大變,很多事物要用‘’古體"表達,已經無法完全按照古韻律。之所以年輕人不喜歡古體詩詞,就是因為囿於格律平仄對仗用典等,用起來麻煩,讀起來晦澀不暢難懂。所以打油詩反而受歡迎。當然,好詩詞歌賦是可以流傳千古的。不過,的確少之又少!


岷嘯


不應算詩歌。查遍所有詞典,其對詩歌的解釋,壓韻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唐詩宋詞元曲能流傳至今,就得益於壓韻。如今把不壓韻的分行句子稱為詩,一是胡適當年進行詩歌創新中對新詩韻律的探討丶定義,模糊丶出規了,後人將錯就錯,把不壓韻的分行文字統稱為詩。二是當代一些投機取巧丶標新立異丶掌握詩歌話語權的詩人丶編輯丶詩評家,對新詩可不壓韻之說推波助瀾,形成時尚,結果詩歌省力沒韻了,但也無美感了,以致於造成如今寫詩者比讀詩者多的可悲局面。


領袖詩人盧偉宗



本人認為,不講節奏、韻律的文字,不能算是詩歌。分析如下:

詩歌最早的起源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大概是原始人在集體勞作和每天勞作後圍繞火堆舞蹈時候隨意的帶節奏的哼唱韻律。例如,啊呼啊呼啊呼,呼呼啊呼呼~~~~~~,可見最早的詩、樂、舞是密不可分的。現代的體力勞動者在數人合作時候喊出來的號子:1、2、3哎,嘿呦,也是一種哼唱出來的節奏,畢竟一邊幹活一邊哼唱才帶勁。這種勞作的節奏感,才是詩歌的起源。因此,節奏、韻律是詩歌的第一核心要素。

文字的發明,成為記錄勞作等的事件經過的載體,讓詩歌有了血肉,詩、樂、舞從此有了分流,然而一般來古代的詩、樂、舞同臺演出的現象比比皆是。節奏、韻律依然是詩歌的第一要素,例如詩經裡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這裡面依然有明顯的勞動號子的印記。


話談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沒有節奏、韻律的現代“詩歌”為什麼會味同嚼蠟。因為在我們的基因裡就記載了這種代表喜怒哀樂的節奏,沒有節奏的現代詩,可以說是丟失了靈魂的無病呻吟。

個人的一點經驗,評論一首詩歌是好是壞,先不要去讀它的文字。用鼻子哼唱中能否感受到節奏中的喜怒哀樂,應該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醉愛書畫


本人喜歡讀詩歌,喜歡一切美好的文字,在此寫幾句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一首好詩,節奏,韻律,內容形式都要好,

才能稱的上好詩。

說句實話,炒菜做飯大家都會,但是沒有一定的高度,誰也不會妄自稱為廚師吧!

可是詩歌有一個怪現象,好多人,標榜著一個詩人的名稱,顯得高大上,你去讀讀他們的詩看看,單看文字,文詞優美,整首詩一讀,不知所言,沒有韻律,沒有節奏,花樣繁多的分行,而且繞來繞去,故弄玄虛,一股陰柔氣,缺乏陽光般直觀的美;

詩應該是直觀的,便於詠讀的,那些繞口的,看完了還要費心思去想,去翻譯一下表達啥,累不累,這樣的詩,現代人誰還去讀!

現代詩正在一條路上徘徊,詩不像個詩樣,沒節奏沒韻律,卻以自由體為藉口,好多詩逐漸脫離了普通老百姓,脫離了生活,變成了美麗的空中樓閣,變成了只有一部分人才看,甚至是隻有寫詩的人之間讀的落魄境地!

有時候好像讀不懂的才能稱之為詩似的!

相反能夠幾千年流傳的好詩,恰是平民百姓口口相傳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能夠詠唱的。

好的詩哥應該,應該有節奏,有韻律,就像深谷裡的溪水一樣,婉轉叮咚,無慾無求,流淌自然的美……

沒有節奏,韻律的自認為應該不叫詩,那是散文,或者是美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