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未能東山再起,在謾罵聲中走向自己的終點

甲午戰爭

大清將環渤海以及朝鮮半島交給了直隸總督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屬於主場作戰。

陸上戰事失敗首先是淮軍部署失敗、抵抗失敗,其次是日艦失去牽制,可以協助日軍登陸。

歸根結底,是以李鴻章和慈禧為首的主和派放棄抵抗。旅順港完全是淮軍放棄抵抗的結果。

日本以海陸軍的優勢打敗淮軍陸上的防衛力量,進而攻陷威海衛軍港將北洋艦隊甕中捉鱉。

參考日本與俄國遠東艦隊的戰事,最後遠東艦隊是在被旅順要塞失敗後,覆沒的結果。俄軍能夠堅守旅順要塞,只要俄太平洋艦隊還在,戰局依然未定。

淮軍在從朝鮮到遼東,節節敗退、潰散、畏敵,以及沿岸總督巡撫料敵不能,沒有形成頑強、剛果的攻擊方向,最後北洋水師覆沒,戰艦、彈藥歸了日本,至此淮軍都沒有形成穩固的防線。

換而言之,戰術上錯誤可以找理由,作為淮軍和北洋水師的統帥李鴻章,戰略上肯定錯了。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未能東山再起,在謾罵聲中走向自己的終點

(中學歷史教材甲午戰爭地圖)


就歷史而言:淮軍及北洋水師的消耗殆盡,清廷才有可能編練新式軍隊“北洋軍”。所以,舊式軍隊的弊病被總結出來了。但是,不能就此否定它在當時作用!


甲午戰爭,日本是賭國運的。消滅北洋水師,獲得渤海的制海權,進而逼清朝廷簽訂“停戰合約”。

從現在公佈的情況來看,日本在甲午戰爭後期,國內都快撐不住了,畢竟建立這麼大規模的艦隊,不是一般容易。

此時,北洋水師就是牽制一下日本艦隊,也不打,那麼,在陸上淮軍也不會麻木不仁,依靠防禦工事、本土作戰,也不會是國土防禦的主力全軍覆沒的。畢竟,無論水師還是淮軍,這都是清朝廷花費重金打造的。

試想:直隸,京師東大門,重點依靠淮軍、北洋水師防衛海上和沙俄遠東的呀。無論誰都無比重視!

簽訂《馬關條約》,意味著受清朝支持重病兵團與日本支持的重兵兵團作戰失敗。兩國國內基本沒有其他力量了。


這種失敗速度之快,除非戰略進而導致戰術上的錯誤,沒有其他的解釋了。至於裝備、訓練、戰術素養,扯!“黃海大戰”是北洋水師主動撤離戰場的,主力還在,就算平時最差的戰備狀態,到此時,是船開不動了,還是炮打不了?

就是還有三發炮彈,只要船還能開動,就到日軍的母港,依靠軍艦重炮和海軍陸戰隊,打個稀巴爛,叫他朝野崩潰。此時談判,不是誰軍事態勢牛,誰沾光的。換句話說,就僅僅是遠距離干擾日軍登陸、威脅後方運兵線路,淮軍、水師畢竟是一系的,有了協助,淮軍可以有個戰略依託。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未能東山再起,在謾罵聲中走向自己的終點

(北洋水師將領)


李鴻章就是因為自己的軍事力量在甲午戰爭中消耗殆盡,所以,以後碌碌無為,充當替罪羊,不能東山再起的。《辛丑條約》簽訂後,不久走向生命的終點。

他的罪過是因為:淮軍、北洋水師是他的私人地盤,他應負領導和指揮的最高責任。

甲午戰爭失敗了,主力喪盡,京戶之門洞開,連談判的的籌碼都沒有,若是對方還有餘力,結果更加嚴重。

客觀的說,朝廷讓淮軍守自己的東大門,它也會有擔負自己重擔的樣子的。但是主和派讓這種“水路防禦”錯的離譜。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未能東山再起,在謾罵聲中走向自己的終點

(北洋水師戰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