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的病,需要治;浮躁帶來的心病也要治……


圖 / 網絡

今早打開手機,被李蘭娟院士的一席話刷屏了。

疫情帶來的病,需要治;浮躁帶來的心病也要治……


李蘭娟院士說:

“疫情結束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一線科研人員,不要讓年青人一味追崇演藝明星,他們是強不了國的。”

李蘭娟院士還說:

“國家的興衰要靠科技、教育、醫療,所以要樹立全民崇尚醫生、科學家、教師、軍人,是他們在支撐民族脊樑。”

李院士說:

“一個合理的社會應該是一個人給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相應得到多少回報,這裡的價值分為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

如今是給社會帶來較多物質價值的是科研人員、醫生、軍人、工程師等,他們工作一生不及明星一天的收入;給社會創造精神價值的作家不再受推崇,致使如今難出思想大家。

不要說什麼存在即合理,這明明就很不合理。”

這些話為什麼能瞬間上熱搜,是因為這些話戳痛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我們的幸福感,從來自有夢做,變成來自有錢花。

我們的價值觀剝離開“人生的意義”“心靈的底蘊”,而簡化到以有用,無用來衡量“價”,來定義“值”

英語培訓師,董仲蠡先生在“我是演說家”中的演講,曾讓樂嘉熱淚盈眶,因為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疫情帶來的病,需要治;浮躁帶來的心病也要治……


“有一位老師在講四級翻譯的時候,講到林語堂先生如何翻譯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講到許淵衝先生如何翻譯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講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譯成叫“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我不禁手舞足蹈,作為老師的那種自豪感爆棚。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底下有一個女生直接質問我說,你講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啊?能提分嗎?你就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我自認也算伶牙俐齒,但是在那一刻我竟無言以對。

是啊,她說的對,沒用,不能提分。但是,親愛的同學我並沒有在浪費你的時間,因為剛剛那一刻,我不是在教你怎麼考試,我是在做教育!作為一名老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我在課堂上,所傳授的不僅僅是實用的知識,因為如果單純只是拼知識,拼記憶,我們已經輸了!”

一個國家的強大,說穿了,不是靠歷史賦予的機遇,而是靠人心賦予的力量。 那力量,來自德,來自才, 來自內心的深厚底蘊。

“疫情結束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一線科研人員,不要讓年青人一味追崇演藝明星,他們是強不了國的。” 李蘭娟院士的話,振聾發聵,但或許有些事,不是隻能依靠國家去做,“給年青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 教育強國”有些人,已在從點滴做起。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 但其實改變命運的不僅僅靠知識,更靠一個人的胸襟, 智慧,而它們的沉澱, 不僅僅來自於那些應試的,看似“有用”的教育, 更來自,那些交流中,實踐中的,看似”無用“的修心。

行文至此,再回過頭來看李蘭娟院士的話,我的腦海中,把它們翻譯成了, ”疫情帶來的病,需要治;浮躁帶來的心病也要治……紮紮實實地教育年輕人, 有正確的價值觀, 有承擔的脊樑, 有不浮躁的心, 這個民族才會有更廣闊的明天……“

疫情帶來的病,需要治;浮躁帶來的心病也要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