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最惨烈?曾有一场海难的死亡人数是它的6倍

近日来,停靠于日本横滨港的“钻石公主”号游轮备受世界关注。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在船上蔓延,导致多达3000余名乘客与工作人员被迫在船上进行隔离。

截止本文撰写时,“钻石公主”号游轮上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已经超过500人。这艘原本豪华的“海上乐园”也被人们冠以“恐怖游轮”的名号。

许多人因此再一次想起了1912年4月14日发生的著名海难“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

泰坦尼克号,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游轮。大导演卡梅隆执导的同名电影至今仍旧占据着影史票房第三的位置。多达1517人遇难,也让许多人将其视为“最惨烈的海难”。

“泰坦尼克号”最惨烈?曾有一场海难的死亡人数是它的6倍

“泰坦尼克号”,全世界最著名的海难

实际上,1945年1月30日的德国“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沉没事件,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海难

本次事件中,死亡人数接近9400人,是“泰坦尼克号”的6倍。更让人痛心的是,死难者中有超过4000名儿童

“泰坦尼克号”撞击了突如其来的冰山,毁于“天灾”。

而“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的沉没,则是标准的“人祸”。

罪魁祸首就是——战争。

命运变迁:从豪华游轮到医务船再到运兵船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以德国纳粹党瑞士分部领袖的名字命名,是一艘隶属于纳粹工会组织“德国劳工阵线”的豪华游轮,为德国工人提供度假修养服务。

它的排水量为25000吨,船长208米,宽24米。船上设施齐全,有电影院、游泳池、大型餐厅,甚至配备了分娩室。

1937年5月5日,希特勒亲自主持了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游轮的下水仪式。

“泰坦尼克号”最惨烈?曾有一场海难的死亡人数是它的6倍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老照片

可惜的是,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作为海上游乐项目的时间并不长。

1939年9月,因为二战爆发,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被征用作为医务船。而后又在1940年被用作运兵船,负责运送德国U型潜艇的船员参与训练。

1945年1月,古斯特洛夫号接到了它最后一个任务,前往波罗的海南部港口城市格丁尼亚,接回那里的德国士兵以及难民。

满载希望:超过10000人登船起航

1945年初,纳粹德国的颓势已然非常明显。东普鲁士地区不断遭受苏联军队的袭击,大批难民聚集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

1945年1月21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邓尼茨下达了代号为“哈尼巴尔”的命令,撤离东普鲁士地区的妇女、儿童,以及伤员。

停靠在格丁尼亚的古斯特洛夫号成为了人们逃离战争的希望。大批难民蜂拥而至,与德军士兵、伤员一起登上了这艘即将起航的“死亡之船”。

多年以后,人们根据纳粹德国遗留的资料,整理出了登船的具体人数:

173名船员

918名潜艇官兵

373名女性海军医护人员

162名德军重伤员

9000名德国难民(其中4424名有登记,总人数为估算)

核定载客2000人左右的古斯特洛夫号,最终严重超载,搭乘了10600人。

客房当然不够,人们只能拥挤在大厅、影院、餐厅、泳池等区域。即便如此,那些成功登船的人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认为可以就此远离战争的威胁。

1945年1月30日中午12点30份,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在四艘牵引船的拖拽下,缓缓驶离了格丁尼亚港口。

它原本拥有2艘护航潜艇,但就在临行前其中一艘出现了故障无法启动,只有另一艘“狮子号”潜艇随行。

这个起航前突如其来的插曲,似乎已经预示了这一次航行的结局。

“泰坦尼克号”最惨烈?曾有一场海难的死亡人数是它的6倍

“古斯特洛夫号”起航时的场景(剧照)

3枚鱼雷:史上最大海难就此诞生

当时,有两条航线可供选择:

A、近海航线,可以避开苏联潜艇,但是需要穿越水雷区;

B、深海航线,可以绕开水雷区,但是有可能遭遇苏联潜艇。

关于线路选择,船上几位管理人员和军官争论不休。最后,由63岁的船长弗德里希·彼德逊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走B线

这位船长虽然航行经验丰富,但他的战争经验显然并不充足。对于散乱漂浮在海上的水雷,他有种先天的厌恶。

后事证明,这是他做出的第一个错误决定

当日晚上18点,古斯特洛夫号已经顺利驶入深海区。虽然一路上风平浪静,但是为了避免被有可能存在的苏联潜艇发现,它关闭了所有灯光,孤独的行驶在茫茫大海上。

如果它能一直隐藏在黑暗中,或许之后的灾难就不会发生,但一封电报改变了一切。

电报中声称,一队德国扫雷舰正从古斯特洛夫号前方迎面驶来。

为了避免与扫雷舰相撞,彼德逊船长下令打开了船舷两侧的船位灯,左舷为红色,右舷为绿色。

很明显,这是他做出的

第二个错误决定。黑漆漆的大海上出现了一红一绿两个光点,随着波涛不断闪烁。

那一天,正值纳粹元首希特勒执政12周年纪念日,全船人都在收听希特勒的演讲广播。

没有人发现,船位灯开启不久后,一个“幽灵”尾随在了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后面。

那是一艘苏联的S-13潜艇,它已经在附近海域徘徊了20多天。

这艘潜艇的指挥官是马连尼斯科少校。他不久前因为醉酒遭到惩罚,迫切需要一份战功来证明自己,所以率领潜艇深入德军控制区域寻找机会。

发现古斯特洛夫号后,马连尼斯科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一艘德国的大型战舰。为了紧紧咬住目标,这艘S-13潜艇直接浮出水面,以最快的速度向古斯特洛夫号追去。

“泰坦尼克号”最惨烈?曾有一场海难的死亡人数是它的6倍

苏联潜艇向“古斯特洛夫号”发射鱼雷(绘画作品)

在距离目标700米处,马连尼斯科下令向古斯特洛夫号吃水线以下3米深度发射4枚鱼雷。

这4枚鱼雷上分别用俄语写着: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为了苏联人民、为了列宁格勒。

其中,写有“为了斯大林”的鱼雷卡在发射管中。其余3枚毫无悬念的击中了没有任何察觉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

第一枚击中了船头左侧,第二枚钻进船身,并在游泳池处爆炸,第三枚则击中尾部的发动机房。

包括大批挤在游泳池中休息的德国女性医护人员在内,爆炸点附近的人当即死亡。

船头开始进水,整个船体也向左侧倾覆。载有上万人的豪华游轮陷入一片混乱,哭喊声在大海上回荡。

死亡9000余人,包含超过4000儿童

乘客们蜂拥前往上层甲板,抢夺救生设备,但严重超载的游轮根本没有足够的救生设备。再加上船体严重侧倾,有一半的救生艇无法下放到水面。

混乱中,德国士兵试图维持秩序,让女人和儿童先上救生艇。凡是拥挤哄抢者,都被直接射杀。

可是,古斯特洛夫号受损实在太过严重。这样一艘排水量达到25000吨的巨轮,在50分钟之内就完全沉入了海中。

“泰坦尼克号”最惨烈?曾有一场海难的死亡人数是它的6倍

“古斯特洛夫号”严重侧倾之后沉入海中(绘画作品)

能够登上救生艇的人寥寥无几,许多人随着游轮一同沉没,还有许多人被迫跳海。

1月的波罗的海正值寒冬,气温在-18℃左右,海面上甚至结有浮冰,那些漂浮在海面上的人不得不忍受低温的侵袭。

一名幸存的德国水手,曾经亲口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当时鱼雷击中了轮船,我试图通过舷梯爬到上层甲板。就在下面,我看到了令我永生不能忘记的一幕:许多成年人在海水里挣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千计的儿童的腿,他们全都头朝下,脚朝上溺死了!

船上没有专用的儿童救生衣,勉强穿了成人救生衣的儿童,会因为头部比重较大而翻入水中。

另一位幸存的机械师则描述了船体侧翻时船舱内的场景:人们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拥挤在一起,海水不断灌进去。他隔着玻璃听不到声音,只能看到人们无助地挣扎,犹如一场可怕的哑剧。

“泰坦尼克号”最惨烈?曾有一场海难的死亡人数是它的6倍

漂浮在冰冷海水中的人(剧照)

随后赶到的护航潜艇“狮子号”救起了564人,从不远处赶来鱼雷艇T-36号救起了472人。

虽然之后陆续赶到的扫雷舰与货船也加入了救援,但能够挽救的生存者已然寥寥无几——大部分漂在海上的人都已经冻死了!

根据最终统计,获救的总人数为1252人。

这代表着:死难者接近9400人,其中有超过4000名儿童

反思与改变:如何避免战争中的平民伤害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沉没之后,战争双方竟然全都保持了沉默。

纳粹德国严密封锁了消息,幸存者也被下了封口令。

苏联同样没有宣扬这一战果,潜艇舰长马连尼斯科只得到了一枚“红旗勋章”。

二战结束后,德国才向公众披露此事,并且将其称为苏联对平民的“屠杀”。

或许是古斯特洛夫号事件过于惨烈,苏联方面也有不少人认同这种观点。80年代,苏联老兵为已经去世的马连尼斯科凑钱建造了雕像,却被人将名字挖掉。

“泰坦尼克号”最惨烈?曾有一场海难的死亡人数是它的6倍

马连尼斯科雕像

东西德统一后,许多秘密文件公布于众。古斯特洛夫号上的秘密也一同被揭开,它并非单纯地运送伤员与难民,还装载了武器、防空炮,以及作战部队。

因此,马连尼斯科也在苏联解体前夕被追认为“苏联英雄”。他对的古斯特洛夫号的袭击也被视为合理的军事行动。

虽然从战争的角度来讲,袭击敌船并没有任何不妥,但葬身于海上的大量平民,尤其是那4000多名儿童,让人很难接受这个观点。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发表了以“古斯特洛夫”号作为历史背景的小说《蟹行》。

他在2003年接受《纽约时报》时谈到,他之所以创作这部小说,就是因为不满有些人将古斯特洛夫号事件称为“战争罪行”。

他认为,这是战争的悲惨结果——战争自身才是悲剧的源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世人无尽的创伤,而如何在战争中保护平民,也成为了国际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著名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就诞生于这一背景下。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如下:

凡运送伤病平民、弱者、产妇之陆地运输车队,陆地医院列车或海上之特备船只,均应与第十八条所规定之医院受同样之尊重与保护,此项车船,经各该国同意后,应标以1949年8月12日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第三十八条所规定之特殊标志。

随着国际社会达成共识,以及军队精准打击能力的提升,后世战争中平民受到的波及确实大幅减少。

但是,如同古斯特洛夫号一样的悲剧仍旧时有发生。

1999年5月7日,美国对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投下3枚炸弹,导致3名中国记者当场死亡,数十人受伤。事后,美国方面将其解释为“误炸”。

2020年1月8日,一架从伊朗首都德黑兰起飞的客机被导弹击中,导致167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丧生。事后,伊朗承认这是军方的一次“操作失误”。

只要战争还在发生,对平民的伤害就不可避免。

战争——就是罪魁祸首。


纪录片 《历史谜团 纳粹大船难》

《历史上最惨烈的海难》,王素霞,《航海》杂志

纪录片《古斯特洛夫号的最后一次航行》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