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最強大的帝國瞬間爆裂的原因,其實是腐敗


古代中國最強大的帝國瞬間爆裂的原因,其實是腐敗


阿元

秦王朝是古代中國最強大的帝國,甚至沒有之一。

它是古代中國唯一一個完全沒有外敵的朝代。

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閩越不敢彎弓而抱怨。

這也是正統王朝中,壽命最短的一個。

僅僅十四年,便二世而亡!(子嬰自稱秦王。)

看看秦帝國的歷史記錄。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統一天下。

公元前215 年,蒙恬驅逐匈奴,修築長城。

公元前214 年,秦朝征服南越,設立南海,桂林,象郡。平定南越,西甌。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7年,秦帝國滅亡。

從讓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到秦帝國滅亡,僅僅8年;從讓閩越不敢彎弓而抱怨,到秦王子嬰投降,不到7年。

那麼是什麼,讓一個至為強大的秦帝國,僅僅成立14年,或者說在7年的時間裡,就從頂峰,滑落谷底呢?

賈誼認為,是“仁義不施”;有專家認為是窮兵黷武、不知體恤民力;司馬遷覺得是法制苛刻,沒有以儒治國。

但這些理由真不是。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是的話,咱們就不用在這裡討論秦帝國滅亡的原因了。

那麼秦帝國滅亡的原因究竟是啥呢?腐敗。

一般人的印象中,秦王朝是個法律極其嚴密、管理極為嚴格的一個王朝。比如說商鞅那麼大一個官,那麼有錢的一個人,想跑都跑不掉。按想象,這樣一個純粹的以法治國的朝代,腐敗現象應該很少,或者是沒有吧。

但是錯了,秦代的腐敗現象相當的嚴重,並直接造成了秦帝國的滅亡。

秦的滅亡一直是個非常奇怪的事情。

秦王朝擁有非常恐懼的戰爭機器,它擁有百萬大軍;武器生產以達到現代化的流水線生產水平;所修建軍事專用道路將整個帝國連成一張強大的網絡,只要那裡有風吹草動,軍隊會在第一時間通過軍用道路趕到現場。有人測算過,當時秦王朝的軍事實力比當時全世界的總和多好幾倍,中國後來的任何朝代在軍事實力沒能超過秦王朝。然而如此強大的帝國,居然在幾個農民的木棒前瞬間倒塌,不能不說是件怪事。

歷代學者寫了許多文章分析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歸結起來,大致的原因有秦法苛刻、暴政、殺戮和大興土木等。其實,暴政和殺戮歷朝歷代都有,相比而言,秦王朝還不算太嚴重,那個朱元璋殺起人來一點也不比秦始皇差。至於大興土木實在有些冤,秦始皇只不過將原列國的長城接連起來,其工程比起大運河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那個阿房宮,據史學家研究根據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另外秦對民眾的壓迫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嚴重,在秦王朝,民眾可以說“彼可取而代之”,還可以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就是這樣的話現在人敢說的也不多,當然喝多的人除外。

而大小儒們,包括司馬遷之所以在總結秦帝國滅亡的時候,強調啥秦法苛刻、暴政、殺戮和大興土木等原因,其實還是在拍儒家文化的馬屁。完整的把這個馬屁拍出來就是,你看秦國“棄禮任法”,重用法家,拋棄儒家,咋樣?別看你統一了天下,不也沒有幾年就完蛋了嗎?結論就是,儒家比法家強,治理國家還得用儒家文化。

受司馬遷等系列大小儒們馬屁的誤導,歷代學者秦帝國滅亡原因時,也基本上在秦法苛刻、暴政、殺戮和大興土木等原因上轉悠。

那麼秦帝國有沒有腐敗呢?和絕大多數人想象的相反,那是相當的嚴重。

據記載秦帝國宰相李斯的兒子在京城以外做官,回京城探親時,那些京城的官員居然全體出動來慰問這位公子,李家門前所停的車輛竟達千餘輛,其實李公子的人氣指數高不到那裡去,歸根結底是官員們巴結權貴。想來那一千多個官來看李大宰相的,誰也不敢空著手的,李斯這麼一下子撈的錢,咋也得幾百萬。

這是有證據的。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劉邦老婆呂雉的老爸呂公,因為出事了,投奔了沛縣縣長。老朋友來了,沛縣縣令當然要大擺席宴。但要參加這個宴會,可是要拿紅包的。規定賀禮不到一千錢的不準入席。後來的高祖劉邦當時實在看不下去了,他不給一分賀禮(其實他更大程度上窮的掏不出來),拿塊竹簡寫上一萬錢,就入席吃飯。

一個縣長,請吃頓飯就要收十幾二十萬錢的紅包,那麼宰相能收多少不難想象。

這個幽默故事的背後則是冷冰冰的腐敗現實。按照當時政府的工資標準,蕭何等級的主吏,俸祿大約是六百錢一月;曹參一級次之,俸祿五百到五百七之間;亭長一級充其量也就是三百。如果按照單一的工資收入,每人送錢那麼多,蕭何以下的官員靠工資誰也拿不出來,拿出來後一家大小就要喝西北風了。

官員們瘋狂斂財,官場上巴結奉稱,在公款的使用上更是隨心所欲,沒有規矩。劉邦親口說,蕭何是個好同志,幹同樣的活,給自己的報銷的錢(解徭役費用),比別人多幾倍。所以直到劉邦當上皇帝還不時感謝蕭何的這點恩德。看來花公款沒有個定數,可以隨心所欲。一個小小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居然也可以優親厚友。

斂財的機會當然不止這一次,名目繁多,藉口無所不有。這些錢很少是這些官吏自己掏腰包,更不可能由政府買單。中國自秦朝首創中央集權制度以來,各級地方財政的收支都受中央嚴格控制,留存地方用於行政支出的部分財政預算,主要就是按官吏人數編制支付的俸祿,用為辦公經費的數額微乎其微。

所以,這些錢只能是從老百姓身上出,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基層小吏們總要憑藉自己手中的權力吃拿卡要,中飽私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灰色收入。

劉邦的早年經歷,揭露出這灰色收入的一角。

劉邦當個小村長,沒有多少錢還喜歡喝酒,於是經常到王媼、武負開的兩家小酒店裡去賒酒喝。說是賒酒喝,實際上就是耍賴,我就不給你錢,你咋地吧!而且喝醉了躺倒就睡,站著地方不給錢,特別招人各應。

估計司馬遷寫到這段的時候,不想劉邦太丟人,就開始胡編亂造。說劉邦喝多睡著之後,身上有龍晃來晃去的。還有更奇怪的,每次劉邦來喝酒,來買酒的人就特別的多,不知道是不是想沾點龍氣,結果小酒店的生意也特別的好。開酒店的武負、王媼琢磨著,這人不平常啊,能帶來財運,再加上在劉邦身上看到龍的影子,所以乾脆不收劉邦錢了,你來隨便喝吧!(《史記-高祖本紀》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實際上,這是貪官汙吏打白條的大漢複印版。一個小小的村長,都可以白吃白喝,那麼比他更大的官,腐敗的程度可想而知。

同時,因為法律是通過掌握權力的人來實現的,所以不管秦王朝制訂了多麼詳細可行的法律,並不能創造社會公平公正,反倒是方便了那些操作法制的官吏,掌握人民生死大權的他們,找到了徇私舞弊的機會,讓秦朝的不可遏制的走向腐敗。

案例一:項羽的叔父項梁,曾經在櫟陽縣犯法入獄,但他通過熟人寫信,讓櫟陽縣司法官吏司馬欣人為地及早結束案件,讓自己沒事出獄。項梁出獄,又殺人,也沒被逮著,帶著項羽逃到吳中。

說項梁是逃到吳中的,都有點誇張,應該說是衣錦還鄉。

在吳中項梁不僅公然出頭露面,而且黑白兩道都吃得開。因為勢力強大,項梁比吳中的官員還牛逼。每當吳中有大規模的繇役和喪葬,基本上都是項梁主持辦理。

秦始皇到會稽考察,地方上應該是戒備森嚴,提前掃黑除惡把。人家項梁啥事沒有。還被安排為觀禮嘉賓,觀看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場面。因為秦始皇的車隊老壯觀了,項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把秦始皇取而代之。項羽這麼一說,把項梁嚇壞了,趕緊捂住他的嘴:“可別許胡說八道,當心全族要殺頭啊!”

一個殺過人的全國重大通緝犯,不僅成為吳中的黑社會老大,還在迎接秦始皇的儀式上招搖過市,說明秦帝國的司法腐敗,已經嚴重到啥程度。

案例二:又是項羽的叔父:項伯。也曾經殺人,結果被張良想辦法救出。

案例三:一次,劉邦與好朋友夏侯嬰鬧著玩,一個不小心,把夏侯嬰弄傷了。剛好有好事者撞見,向縣衙告發,聲稱劉邦故意打傷夏侯嬰。按照秦律,公務員犯罪,罪加一等。劉邦雖然只是個小亭長,也不想丟官啊,堅決不承認。傳訊夏侯嬰,他也為劉邦作證,說劉邦不曾打傷自己,是自己不小心撞門了。

這本是小事一樁,劉老四與夏侯嬰都否認,應該不了了之才對。但可能是因為劉邦娶了縣長想納為小妾的呂雉,所以縣長對這事揪住不放,一定要追究劉邦的責任。反覆提審夏侯嬰,要他承認劉邦是故意傷害他。一來二往,反反覆覆,把夏侯嬰送入大牢,其間屢受肉刑,掠笞數百,吃盡苦頭(這件事生動地解釋了,喜劇怎麼變成悲劇的)。

蕭何、曹參等人定會為此事奔走呼號,開脫講情,但毫無作用,夏侯嬰吃了整整一年多的牢飯。蕭何的職務是主吏,主吏即功曹,在縣屬吏中地位最高,上可代表縣衙,下可指揮遊檄、亭長,足見其地位和職權之重。曹參的職務是沛縣獄掾,主管刑獄,相當於今天的縣公安局長。

好在鐵桿兄弟夏侯嬰咬緊鐵嘴鋼牙,堅決不改口供,最終以證據不足,兩個人全都無罪釋放,劉邦照舊做亭長,夏侯嬰也沒丟掉小吏的職務。

這個事件中,不管是劉邦、夏侯嬰通過撒謊,保住官位;還是縣令利用職權報復劉邦,都說明當時的官員已經沒有老秦人清正廉潔,秉公辦事的作風。

案例四:劉邦押送的犯人逃跑,按律當斬。但時間不長,估計是通過行賂,劉邦就啥事也沒有的回家哄孩子了。

按《史記》中的說法,劉邦當上沛縣某鄉某村的一個村級幹部(亭長)之後,負責押送徒役去酈山修秦始皇陵。結果在押運道上,徒役跑了一大半。秦的法律非常苛刻,發生被押運犯人逃跑事件,帶隊的官員肯定是要殺頭的。劉邦一看犯人們跑了那麼多,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乾脆破罐子破摔,走到豐西大澤的時候不走了,停下來喝酒。喝完了,趁著夜晚把剩下的犯人都放了,自己去當土匪。在劉邦押送的犯人中,很有一些不怕死的,成了劉邦的部下,這也是劉邦擁有的第一批武裝力量。

劉邦趁著酒勁把押運的犯人都放了以後,帶著想跟他闖黑道的小弟連夜逃跑。在路上,前邊探路的馬仔發現有條白色的大蛇,正好擋在路上,過不去了。就和劉邦彙報說,大哥,前邊有蛇,咱們是不是繞道走啊?

劉邦酒還沒醒呢,別說蛇了,可能這時候秦始皇在前邊擋著他也不怕。左手一揮,把探路的小弟撥拉一邊;右手一探就把佩劍撥出來了。嘴巴里叨咕著,大老爺們走道,啥也不怕。說著寶劍一揮,白蛇斷成了兩截,道路被打通了。

道路通了,劉邦他們也累了,再加上喝的迷迷瞪瞪的,於是在道邊找個地方都睡著了。這時,又有人從他們的後邊,也走到劉邦斬蛇那個地方,沒有發現蛇的屍體,只看到一個老太太在那哭呢。那人問你哭啥啊。老太太說了,我兒子是白帝,剛剛被紅帝(赤帝)給宰了。說完老太太就化成一股煙,消失了。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想到《西遊記》,咋感覺著跟看神話小說似的呢?

但這段千真萬確是《史記》裡的內容,語見《高祖本紀》。

(《史記高祖本紀》: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

這段內容就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的來歷。

雖然劉邦犯下了被押運犯人逃跑的重罪,但很快又啥事沒有的回家了。

證明劉邦回家了的,是司馬遷。

說秦始皇發現東南有天子氣,就到東方去溜達,想用自己的王霸之氣,把這種天子氣給壓下去。當這種說法傳到沛縣之後,還有一個人也嚇壞了。這個也被嚇壞了的人就是劉邦。

話說劉邦同樣是精通望氣之術,也是開了天眼的人。聽到這種東南有天子氣,有奇形怪狀雲彩的流言後,立馬就想到了自個兒身上。這不是說我呢嗎?我身上就帶著一朵雨做的雲啊。劉邦害怕了,他琢磨著,我要是帶著這朵雲到處溜達,不是找死嗎?於是就逃到外邊躲避起來,躲在芒碭山一帶的深山湖澤之間。

劉邦因為天子氣又逃了一次,說明他已經安全回家,否則逃個啥勁呢?

從這幾樁民間刑事案件來看,嫌疑犯和刑事犯罪分子可通過一封信擺脫司法程序,犯有殺人罪可以逃避懲罰,秦朝的司法機構已經腐敗到了一定的程度。

司法的腐敗導致治安惡化、社會混亂,下面的案例最具有說服力。

公元前217年某夜,秦始皇帶了四個武士微服私訪,在蘭池,他們碰到了民間武裝,“逢盜蘭池”。這幫劫道的居然讓秦始皇“見窘”,一度陷入窘態,可見治安的狀況有多麼糟糕。要知道,蘭池距離秦帝國都城咸陽不到一百里,標準的天子腳下。還有更可怕的,這些差點把秦始皇帝給搶了的強盜,最後還逃之夭夭,一個也沒有抓著。

還有張良,光天化日之下僱兇殺人,往秦始皇的車上扔大鐵球,居然也啥事沒有。

而秦王朝發生的最大的腐敗現象,是權力已經成了超脫於法律,成為決定性的存在。

秦始皇在沙丘死了之後,遺詔中指明要大公子扶蘇為他送葬,意思是接替他當皇帝。趙高和扶蘇有仇啊,就對李斯說,扶蘇可是最信任蒙恬的。他要當了皇帝,還能有你的好嗎?別說接著當宰相了,就衝你貪的那些錢,你能不能平安離休都兩說。李斯嚇壞了,那咋辦呢?趙高說這遺詔的內容,只有咱們兩人知道,把它改了不就完了嗎?李斯覺得行,兩人就把秦始皇的遺詔給改了,改成讓小兒子胡亥為皇帝,並命令公子扶蘇、大將軍蒙毅自殺。

這是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中的小團體,為保護自己既得利益,不惜任何代價的典型案例。

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忠義、法律、國家,甚至皇帝,都被趙高和李斯扔在一邊。

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在專制集權制度下,權力是具有決定一切的唯一因素。

這種權利的腐敗,在秦二世時期達到了頂峰。

秦二世繼位之後,趙高為了獨攬大權,啥啥也不向秦二世彙報。秦二世一問天下咋樣啊,趙高的回答從來都是,一片大好。

所以陳勝吳廣起義並沒有得到認真對待,直到反秦浪潮遍佈南中國的時候,秦帝國也沒真當回事,僅僅是派章邯率70萬刑徒進行鎮壓。最強的長城軍團和南征兵團,一動沒動。

等到了項羽擊敗章邯之後,趙高的反應還是要保住權利。他把失敗的責任全推到章邯身上,還要殺掉來請求援軍的司馬欣。

這讓章邯及其將士走向極端,在自己沒有被圍殲的情況下,竟然投降了。

章邯帶著20萬秦軍的投降,可能是秦帝國滅亡的真正起點。你自己內部的人都沒有信心了,國家還有希望嗎?

而說秦滅亡不是因為秦法苛刻等原因的理由,還有就是秦在商鞅變法之後,“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既然商秧死後,秦法未敗,而且秦始皇也沒有對秦法進行大規模的修改,那麼同樣的法律咋就出來不同的效果了呢?

況且秦二世當皇帝的時候,秦始皇已經統一天下十一年之久,正好是秦法能讓老百姓“大悅”,也就是得到了好處的時間處,它咋一下子不靈了呢?這也能證明,秦滅亡不是法治的問題,而是腐敗。

腐敗,是封建王朝無法治癒的絕症,也是各個王朝滅亡的真正因為。

秦帝國,也不例外!


古代中國最強大的帝國瞬間爆裂的原因,其實是腐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