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龍裡: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2月20日,在果裡村茶場,群眾展示剛剛採收的春茶。

“春天採茶抽細芽,快趁時光掐細茶;風吹茶葉香千里,蓋過園中茉莉花。”2月20日一大早,位於龍里縣灣灘河鎮擺省社區果裡村的300餘畝茶葉迎來春茶第一次開採。當地苗族群眾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到茶場採收茶青供應茶葉加工企業。他們一邊採摘新芽,一邊哼著小調,茶園裡一派春光無限好。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2月20日,在果裡村茶場,群眾展示剛剛採收的春茶。

過去的擺省,傳統耕作模式長期佔據了人們的發展理念——“政府推廣經果業,辛辛苦苦等幾年;面朝黃土背朝天,不捨包穀丟山間。”

擺省片區是龍里縣最邊遠的地區之一,轄6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約1.3萬人,其中苗族群眾佔總人口的84.2%,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區。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182戶5489人,通過近幾年一系列幫扶實施後,2019年全部脫貧出列。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2月20日,在果裡村茶場,群眾展示剛剛採收的春茶。

“擺省群眾雖然已經擺脫貧困,但是因循守舊的傳統觀念很難轉變,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較大阻力。”這是擺省片區新龍社區第一書記龍魚躍駐村的最深感受。在駐村工作中,他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給群眾解放思想。

脫貧後如何確保脫貧提質,還要奔小康?如何打破擺省千百年來的傳統產業結構?灣灘河鎮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2月20日,在果裡村茶場,群眾展示剛剛採收的春茶。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灣灘河鎮始終聚焦農業產業革命不動搖,堅持因地制宜,尋找長效產業支撐,發展特色產業,結合擺省地區高山溼潤等氣候特點,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引進外來企業,嘗試在當地“破天荒”的種植茶葉。目前已有3600餘畝,主要是葉錦白茶、龍井茶和本地雲霧茶。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2月20日,在果裡村茶場,苗族群眾在採收茶青。

在推進茶葉種植過程中,灣灘河鎮一方面以先建後補項目為槓桿,撬動農戶種植茶葉積極性;一方面充分發揮“村社合一”優勢,形成合力助推茶葉生產管理;另一方面強化與茶葉種植大戶合作,暢通產銷對接機制。

這“三大舉措”給企業和部分群眾吃上了“定心丸”。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2月20日,在果裡村茶加工廠,工作人員在對茶青進行晾乾處理。

據默谷秀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紹香介紹,公司敢於落戶在擺省,除了看重當地生態環境和氣候優勢以外,還主要是看重龍里縣重視茶產業以及灣灘河鎮幹部的大力支持。

“2016年剛剛起步的時候,很多群眾寧願種包穀,也不願種茶葉,在鎮幹部的多次動員下,才有80多戶參與。經過幾年的發展,今年已經有480戶,其中貧困戶有200多戶,群眾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陳紹香說,看到大家參與進來,公司很有信心。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這是2月20日在果裡村拍攝的春茶。

據瞭解,今年擺省片區已有700餘畝茶葉基地產生了經濟效益,每天可解決80餘人的就業問題。這讓觀望已久的擺省人民看到了“產業革命”的新希望。

“我家就是第一批參與種植茶葉的,還是用了5畝好田好土。去年第一採就有2000多元收入,今年應該有5000多元。” 果裡村村民吳光芬告訴記者,“以前都去外面打工,離家遠很不方便,現在好啦!”

當天下午,吳光芬和丈夫把自家的茶青帶到公司賣,一般的是65元一斤,上好的是100元一斤。過稱後,公司馬上兌現300多元的現金給她。

吳光芬還說,忙完自家的茶地管護,還可以到公司採茶,一斤15元,一天可以賺120多塊,只要勤快,收入還是蠻可以的。

拿到賣茶的錢後,吳光芬立即搭乘丈夫的摩托車,又向茶園的方向駛去……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這是2月20日在果裡村拍攝的新茶浸泡的茶水。

貴州龍里:一葉春茶,喚醒了傳統耕作的幾代人

2月20日,在果裡村茶場,群眾在採收春茶。

(龍里縣融媒體中心 王硯 潘希來 王華喬 龍毅 張毅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